§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1201913562800
DOI 10.6846/TKU.2019.00662
論文名稱(中文) 淡水學研究發展之趨勢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Trends of Tamsui Stud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1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林立雅
研究生(英文) Li-Ya Lin
學號 60400010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12-11
論文頁數 12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雯瑤
委員 - 林素甘
委員 - 羅思嘉
關鍵字(中) 淡水
淡水學
書目計量
關鍵字(英) Tamsui
Tamsui Study
Bibliometric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淡水地區屬於靠山沿海地帶,富有多樣的生態環境,先天自然資源豐富,且自17世紀起,臺灣歷經西班牙、荷蘭、鄭氏治臺、清領、日治等數次政權的更迭統治,促使當地歷史、文化及經濟發展,成為別具人文特質與社會意義的區域,吸引學者投入研究,隨著1990年代地方意識的興起,至今發展出地方性的「淡水學」研究,相關研究產出不勝枚舉,且涵蓋的主題範圍廣泛。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位探討淡水學研究發展之現況及趨勢,利用書目計量分析2016年以前出版之中英文淡水學文獻,研究對象為學位論文583筆、期刊論文678筆、會議論文264筆與圖書出版品401筆,共1,926筆文獻,分析其文獻成長、主題分布、作者學門分類以及研究方法等。

研究結果歸納如下:2016年以前出版之淡水學文獻,且具有明確出版時間者共1,892筆,以1992至2016年檢視淡水學整體文獻出版情形,近25年間產出共1,731筆,其中產出數量最多的為期刊論文629篇(35.92%),文獻成長率方面,近25年間以淡水學會議論文的文獻成長起伏最明獻,平均年成長率達60%。主題分析方面,以涉及「人文」主題的數量為最多,總計423筆,占19.54%。作者學門方面,針對淡水學學術文獻本研究共分析1,592位作者,分別來自11個領域、20個學門,以「工程、製造及營建」領域居多,共有392位作者,24.74%。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共分析1,849篇文獻,共歸納出19種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累計1,436次。前五名最常採用之研究方法依序為「問卷調查法」、「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觀察法」與「實驗法」,共計有862篇,占整體占60.02%。

依據本研究分析過程與結果,提出三點建議,期提供相關研究者更豐富的地方學研究資源與服務,第一,建議未來地方學領域研究者建立一套系統性的地方學主題分類;第二,圖書館可規劃地方學館藏發展政策;第三,謹慎著錄及檢核書目資料庫之正確性。
英文摘要
Tamsui is located in the coastal area and the hawthorn, it has unique ecosystem with fine wetland vegetation. Since the 17th century, Taiwan has underwent political upheavals from Spain, Netherlands, Cheng Regime, Ch’ing China and colonial rule of Japan;promoted Tamsui’s history,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amsui become a region with unique humanities and cultures characteristics.The rise of local consciousness around 1990s has advanced the “Tamsui Study"development.Those studies had a wealth of research output with a large scope.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amsui Study".Using bibiometrics to analyze doctorate & master theses, journal articles, conference papers and books. Those issued about “Tamsui Study"which published before 2016. A total of 1,926 literatures, including 583 doctorate & master theses, 678 journal articles, 264 conference papers and 401 books were the composition of analysis, such as the growth of literature, research subjects, author discipline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Literature growth of “Tamsui Study":A total of 1,892 literatures of“Tamsui Study"have specific publication date. From 1992 to 2016, there’re 1,731 literatures; journals occupy 629 journal articles (35.92%) which are the most. The conference papers fluctuate the most through the growth rate of literature,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is 60%.
(2)Topic of “Tamsui Study"literatures: Research topics focused on “humanities”, a total of 423, accounting for 19.54%.
(3)Author disciplines of “Tamsui Study"literatures: A total of 1,592 authors were analyzed, those from 11 fields and 20 disciplines. Among them 392 authors from “engineering, manufacturing and construction", accounting for 24.74%.
(4)Research method of “Tamsui Study"literatures: The top five multiple methods were “survey method", “citation checking", “field study", “observation method"and “experimental method", a total of 862 literatures, accounting for 60.02%.

Th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process and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ed:
(1)It is recommended that future local researchers establish a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topics in local studies.
(2)Library can develop policy proposal for departments of  “Tamsui Study".
(3)Cautiously inspect, record and examine the accuracy of the bibliographic databas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區域研究與地方學	5
第二節	淡水與淡水學研究	9
第三節	書目計量學與相關研究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3
第二節	資料蒐集	32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實施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第一節	淡水學文獻之出版概況	41
第二節	淡水學文獻主題範圍	59
第三節	淡水學學術文獻之作者學門分析	79
第四節	淡水學學術文獻之研究方法分析	93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6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09
附錄		114
 
表次
表1 臺灣學內容分類與結構	16
表2 本研究主題分析類目	27
表3 作者學門分類	30
表4 研究方法分類表	31
表5 本研究分析淡水學文獻數量	36
表6 淡水學文獻年份跨度	42
表7 1992至2016年淡水學各文獻產出量	42
表8 淡水學之學位論文歷年產出量	43
表9 淡水學之期刊論文歷年產出量	45
表10 淡水學之學術性論文歷年產出量	46
表11 淡水學之非學術性文章歷年產出量	47
表12 淡水學之會議論文歷年產出量	49
表13 淡水學之圖書出版品歷年產出量	51
表14 學位論文研究主題分布表	61
表15 學位論文前五名研究主題細目	63
表16 期刊論文內容主題分布表	65
表17 學術性期刊論文前五名研究主題細目	67
表18 非學術性期刊文章前五名研究主題細目	68
表19 會議論文研究主題分布表	69
表20 會議論文前五名研究主題細目	71
表21 圖書出版品內容主題分布表	72
表22 圖書出版品前三名內容主題細目	73
表23 淡水學各文獻主題分布表	75
表24 學位論文作者學門分布表	81
表25 期刊論文作者合著情形	82
表26 期刊論文作者學門分布表	84
表27 會議論文作者合著情形	85
表28 會議論文作者學門分布表	87
表29 淡水學之學術文獻作者學門分布表	90
表30 工程、製造及營建領域研究主題分布	91
表31 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領域研究主題分布	92
表32 藝術及人文領域研究主題分布	93
表33 淡水學之學位論文研究方法分析表	94
表34 淡水學之學術性期刊論文研究方法分析表	95
表35 淡水學之會議論文研究方法分析表	97
表36 淡水學之學術文獻研究方法分析表	98
表37 作者學門與排名前三之研究方法分布表	99

 
圖次
圖1 淡水與其附近村落暨雞籠島略圖	10
圖2 淡水河口圖	10
圖3 日治行政區(1930年代的街庄)	11
圖4 新北市淡水區位置圖	12
圖5 本研究分析項目	24
圖6 研究步驟	39
圖7 近25年淡水學之學位論文產出變化	44
圖8 近25年淡水學之期刊論文產出變化	48
圖9 近25年淡水學之會議論文產出變化	50
圖10 近25年淡水學之圖書出版品產出變化	52
圖11近25年淡水學之學位論文年成長率	53
圖12 淡水學之學位論文文獻數量累積	53
圖13 近25年淡水學之期刊論文年成長率	54
圖14 淡水學之期刊論文文獻數量累積	55
圖15 近25年淡水學之會議論文年成長率	56
圖16 淡水學之會議論文文獻數量累積	57
圖17 近25年淡水學之圖書出版品年成長率	58
圖18 淡水學之圖書出版品文獻數量累積	58
圖19 淡水學各文獻數量累積成長	59
圖20 近25年「人文」主題分布情形	76
圖21 近25年「建築及營建工程」主題分布情形	77
圖22 近25年「社會及行為科學」主題分布情形	77
圖23 近25年「餐旅及民生服務」主題分布情形	78
圖24 近25年「語文」主題分布情形	79
參考文獻
Anssi Paasi. (1996). Territories, boundaries, and consciousness: The changing geographies of the Finnish-Russian boundary. Wiley.
Carrizo Sainero, G. (2000). Toward a concept of bibliometrics. Journal of Spanish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cience, 1(2), 59-86.
Cheng, S. J., Hsieh, H. H., & Wang, Y. M. (2007). Geo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 of space–time rainfall on Tamshui River Basin, Taiwa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1(23), 3136-3145. 
Chiu, C. Y., & Chou, C. H. (1991).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of heavy metals in mangrove forests of the Tamshui estuary in Taiwa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37(4), 659-669.
Elsevier (2016). Scopus: Cont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lsevier.com/solutions/scopus/content
Hood, W., & Wilson, C. (2001). The literature of bibliometrics,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Scientometrics, 52(2), 291-314.
Macleod, G., & Jones, M. (2007). Territorial, scalar, networked, connected: in what sense a ‘regional world’?. Regional Studies, 41(9), 1177-1191.
Nicholas, D., & Ritchie, M. (1978). Literature and bibliometrics. London: Clive Bingley.
OCLC (2016). Worldcat. Retrieved from http://www.oclc.org/en-asiapacific/worldcat.html
Pike, A. (2007). Editorial: whither regional studies? Regional Studies, 41(9), 1143-1148
ProQuest(2017)。Products & Sservices。Retrieved from https://www.proquest.com/
Singh, K. P., & Chander, H. (2014). Publication trend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Library Management journal. Library Management, 35(3), 134-149.
Steven, R.E. (1983 ).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literature. American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y Monograph Series, 7, 10-12.
Wallace, D. P. (1989). Bibliometrics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library professionals, 10-26.
Neuman, W. L.(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第二版;王佳煌、潘中道、蘇文賢、江呤梓譯)。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11年)
中央研究人社科研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2016)。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檢索自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2012)。1654年的大臺北古地圖。檢索自http://c.ianthro.tw/70757
中國基礎設施工程(2014)。產品體系。檢索自http://cnki.sris.com.tw/kns55/
王秋原,張峻嘉,趙建雄(2007)。地史取向研究方法在地方與區域研究初探苗栗南庄地區的個案分析。華岡地理學報,20,1-16。
王啟東(2012)。淡水河水系之永續發展及綠色旅遊之探討。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2(2),1-17。
王御風(2011)。地方學的發展與挑戰。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9(4),31-55。
王慈憶,陳建璋,陳朝圳(2006)。以SPOT衛星影像探討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植生指標之變化。作物、環境與生物資訊,3(3),229-238。
周素卿(2002)。台灣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進程:知識生產特性與學科進步性之探討。都市與計劃,29(2),265-289。
行政員林務局自然保育網(2012)。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檢索自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ct.asp?xItem=59725&ctNode=174&mp=10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淡水河流域整治資訊網(2016)。整治策略。檢索自http://tsriver.epa.gov.tw/default.htm
李聿芃(2014)從學位論文探討臺灣學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周宗賢(2005)。淡水學研究—馬偕. 禮拜堂. 偕醫館。淡江史學,16,169-197。
林玉茹(1999)。地方知識與社會變遷-戰後臺灣方志的發展。臺灣文獻,50(4),235-289。
林玉茹(2002)。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台灣研究,(7),103-133。
林呈蓉(2010年11月)。「淡水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10年第七屆台北學暨第九屆北投學學術研討會-臺灣學內涵的建構。北投文化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臺北縣。
林呈蓉(2011a)。從淡水學研究到台灣學建構,博物.淡水,1,84-87。
林呈蓉(2011b)。區域社會史研究的時代意義。檢自http://www2.tku.edu.tw/~tahx/history_newsytle20111101.html
林呈蓉(2012)。從「淡水學」到「台灣學」—兼談地方學研究之意義,台灣史學雜誌,13,3-12。
林呈蓉(2015)。區域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檢自http://www2.tku.edu.tw/~tahx/history_newsytle20150526.html
林素甘、高子洵(2014)。 誰在書寫蘭嶼,建構蘭嶼知識:蘭嶼專題圖書之分析。國家圖書館館刊,103(1),1-18。
施添福(2006)。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史學專題講座。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主辦,台南市。
翁佳音(1998)。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國家圖書館(2009)。關於本館:本館重大政策。檢索自http://www.ncl.edu.tw/
國家圖書館(2015)。關於本館:館藏特色。檢索自http://www.ncl.edu.tw/
張炎憲(主編)(2001)。基隆.淡水郡彙編。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張建隆(1996)。尋找老淡水。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張建隆(2000)。淡水史研究初探。漢學研究通訊,19(2),178-187。
張建隆(2003年4月)。看見的,和看不見的‧淡水─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初,西、荷及清人對淡水的記述與認知。在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編。二○○一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頁47-79)。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張隆志(1997)。期待台灣研究與年鑑史學的嶄新對話: 從<東台灣世界的構成> 一文談起。 東台灣研究,(2) ,51-66。
梁炳琨(2010)。地理學的區域研究進展與議題、尺度分析。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3(1),59-95。
淡江大學文學院(2015)。淡水學用語辭典。新北市:淡江大學文學院。檢索自http://studentclub.tku.edu.tw/~taiwan/taiwan/2012-tahx/flash/flipviewerxpress.html
淡水區公所(2016)。認識淡水。檢索自http://www.tamsui.ntpc.gov.tw/
淡水維基館(2015)。首頁。檢索自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9%A6%96%E9%A0%81
淡水維基館(2018)。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檢索自https://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5%AD%B8%E5%9C%8B%E9%9A%9B%E5%AD%B8%E8%A1%93%E7%A0%94%E8%A8%8E%E6%9C%83
統計處(2018)。統計標準分類:教育程度及學科標準分類。檢索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Default.aspx
莊吉發(2003年4月)。〈歷史與地理:清代淡水海域的自然生態與經濟活動〉收入於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二○○一淡水學學術研討會─歷史、生態、人文論文集(頁191-216)。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莊萬壽(2011)。臺灣學緒論。在葉海煙(主編),臺灣學入門(頁19-49)。臺北市:五南。
陳孔立(2004)。臺灣學導論。臺北縣:博揚。
黃繁光(2013)。淡水鎮志。沿革志(頁30-120)。新北市:淡水區公所。
華藝數位(2016)。電子資料庫。檢索自http://www.airiti.com/tw/page_al.html
新北市淡水古蹟博物館(2011)。歷史與人文。檢索自http://www.tshs.ntpc.gov.tw/
詹盛如、鄭瑞隆、李藹慈、洪志成、李奉儒、何粵東、王雅玄、陳玉樹、姜雅玲、廖俊儒、王順正、林玉瓊(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臺北市 : 五南圖書。
臺灣書目整合系統(2017)。系統簡介。檢索自http://metadata.ncl.edu.tw/blstkmc/blstkm#tudorkmtop
蔡明月(1997a)。書目計量學、科學計量學與資訊計量學。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4(3),268-284。
蔡明月(1997b)。文獻成長現象。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9,135-153。
蔡明月(2003)。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臺北市:編譯館。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