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1201508091000
DOI 10.6846/TKU.2015.00643
論文名稱(中文) 北宋詩與韓愈的互文性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Intertextuality study on Northern Song-Dynasty's poetry and Han-Yu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1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陳凱倫
研究生(英文) Kai-Loon Tan
學號 60101033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1-16
論文頁數 15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彥文(yenwen@mail.tku.edu.tw)
委員 - 普義南(123000@mail.tku.edu.tw)
委員 - 曾金承(tjc0312@yahoo.com.tw)
關鍵字(中) 互文性
韓愈
北宋詩
歐陽修
蘇軾
王安石
黃庭堅
關鍵字(英) Intertextuality
Northern Song-Dynasty's poetry
Han-Yu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錢鍾書曾說:「韓昌黎之在北宋,可謂千秋萬歲,名不寂寞矣。」韓愈為學界所公認的地位與成就,主要是經歷北宋時期而逐漸形成,不管是古文復古、詩文革新運動,均以標榜韓愈為名。因此,本論文將以韓愈與韓詩作為探討的主綫,討論北宋文人如何理解並接受韓愈與韓詩。由於,他們所接受的韓愈未必是中唐時期的韓愈,所以,本文希望借助「互文性」理論,採取歷史的縱向與橫向的觀察,以釐清他們心目中對於韓愈形象的不同,而北宋詩人對於韓愈的詮釋與北宋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作爲探討的方向。

本論文共分爲五章:

第一章	緒論:作爲論文的第一章説明本論文對命題的基本論點、最重要的是對於西方文學的「互文性」理論的解説。

第二章	問題與目的:將從研究的目的與研究方法、研究範疇與各章節架構的要點作大略的解説。

第三章	歐陽修與蘇軾:歐陽修與蘇軾的書寫較注重個人情感的宣洩,不耐於形式的束縛。從歐陽修那力求「窮而後工」的提出,與蘇軾跨文類的角度出發,它不只影響了宋代詩學典範的選擇與美學觀的改變。而且藉由期待視野的不同,使「無一字無來處」與「陶冶萬物」等術語,又如何化腐朽為神奇,以俗為雅,理解這看似矛盾的話語,看待其與韓愈和韓詩的態度與互文的方式。

第四章	王安石與黃庭堅:王安石與黃庭堅是主張堅守傳統文類,認爲詩必須有詩的形式與風格,才能有詩的味道,提倡不該輕易的改變。所以探討他們的書寫將如何閲讀與解構已經被歐陽修所定型了的韓愈的詩歌,將韓愈的書寫策略為己用,開創與總結出屬於自己或時代的藝術成就。從中,了解宋代詩人如何凴藉自己的詮釋方式,以達到自成一家的目的,歸納出一種屬於宋人獨特的文學成規,以重新界定宋代詩歌的脈絡。

第五章	總結:歸納本論文的重點,與總結成果,最後基於本課題的研究衍生出可能的展望。
英文摘要
Zhong-shu Qian once said that: “Han-Yu’s reputation is legendary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recognized academic status and achievement of Han-Yu by academicians started from Song’s dynasty. We can see that any reform of classical prose and poem in Song Dynasty are also influenced by Han-yu, so that we can said that Han-yu are inseparable with the literature during Song-dynasty.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how Song’s poets understand and accept Han-Yu and Han-Yu’s poems as mainstream, and secondly introduce “intertextualit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c and applies it to the study of the phenomena of the Song’s poetry,  the purpose to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ng Poets and Han-Yu.

This research comprises as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ing the scope of this research thesis, with emphasis on the discussion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Research purpose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introduce the main points of each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To consider the works of Ou Yang-Xiu and Su-Shi, who are two of the most established poet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manner their literary creations influence literary Aesthetics of Song. With the theory of “every word has its source” and “fuse old word to become new ideas” to improve Song’s Poem. It can make Song’s poet become different or better than Tang’s Poet.


The Fourth Chapter: the poetry of Wang An-Shi and Huang Ting-Jian are related with Han-yu and shown the way how they understanding or explain Han-yu. They have their own way to conclusion the writing of previous, and generalize the new writing methods.  The new writing wish is the way to show poet’s personal and historical identities’ via his own poem.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Summarising the main points and drawing a main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as well as providing further research areas on the research topic.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北宋詩與韓愈的互文性研究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3
	一、「互文性」理論-------------------------------------------4
	  (一)狹義的互文性------------------------------------------4
  (二)廣義的互文性------------------------------------------5
	二、互文性乃影響之文化延伸-----------------------------------14
	 (一)、影響與所指的意義------------------------------------15
	 (二)、影響與作者的傳記------------------------------------15
	 (三)、影響與作者的權威------------------------------------16
	 (四)、影響與意識形態--------------------------------------16
	三、前人研究成果回顧-----------------------------------------17

第二章:問題與目的-------------------------------------------------20
   第一節:研究的目的-----------------------------------------------20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對象選定---------------------------------------25
	一、韓愈詮釋的演進-------------------------------------------27
	二、《舊唐書》與《新唐書》的評價-----------------------------28
   第三節:研究架構説明---------------------------------------------32


第三章:「無施不可」到「出新意於法度」——歐陽修、蘇軾與韓愈的互文-34
   第一節:「無施不可」——歐陽修與韓愈之互文-----------------------36
一、	歐陽修師法韓愈與其文化意義-------------------------------41
二、「具體百氏,自成一家」——歐陽修的書寫與學韓-------------46
  (一)、歐陽修〈菱溪大石〉與韓愈〈和虞部盧四酬翰林錢七赤藤杖歌〉互文性分析---------------------------------------------------47
  (二)、歐陽修〈滄浪亭〉與韓愈〈石鼓歌〉互文性分析-----------52
  (三)、禁體物語——歐陽修〈雪〉與韓愈〈喜雪獻裴尚書〉-------63
   第二節:「出新意於法度」——蘇軾與韓愈之互文----------------------70
一、	「廣備眾體」——蘇軾的書寫觀與「學韓中介」 --------------73
二、正面交鋒與同題競作——蘇軾與韓愈的〈石鼓歌〉-------------81
三、詩畫交融——韓愈〈畫記〉和蘇軾〈韓幹馬十四匹〉-----------88
 	 小結--------------------------------------------------------97

第四章:「先體制而後文之工拙」到「無一字無来處」——王安石、黃庭堅與韓愈的互文性---------------------------------------------------------99
   第一節:「先體制而後文之工拙」——王安石與韓愈之互文-------------101
一、	王安石對於韓愈的評論------------------------------------102
二、王荊公體的藝術淵源與互文性------------------------------106
三、「白戰體」——王安石與韓愈詠雪---------------------------112
四、「同題競作」——王安石與韓愈的「桃花」情結---------------118
   第二節:「無一字無来處」——黃庭堅與韓愈之互文-------------------124
一、	「陶治萬物」——黃庭堅的書寫----------------------------125
二、黃庭堅對韓愈的互文研究----------------------------------133
  (一)、語句的改變——點鐵成金-----------------------------135
  (二)、句意的變化——奪胎換骨-----------------------------138
小結--------------------------------------------------------142

第五章:結語------------------------------------------------------144
   第一節:研究成果-----------------------------------------------144
   第二節:未來展望-----------------------------------------------146

參考文獻----------------------------------------------------------14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傳統文獻(依年代順序排列)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9月)。
唐.韓愈、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唐.裴度、孫望、郁賢皓主編:《唐代文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
唐.李肇著:《新校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00年)。
唐.韋應物著,孫望編著:《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唐.王維撰、陳鐡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宋.范仲淹著、李永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宋.蘇舜欽著、(清)紀咰、永瑢等編:《蘇學士集》,《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三一別集類(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
宋.宋祁,宋.歐陽修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
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宋.王安石著,宋.李善箋注,高克勤點校:《王荊文公詩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6月)。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月)。
宋.蘇軾撰、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5月)。
宋.黃庭堅著,清.紀咰、永瑢等編:《山谷集》,《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五二別集類(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
宋.黃庭堅撰,宋.任淵等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5月)。
宋.胡仔著,蔡雲祥、田志剛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卷四十七,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四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陳師道著,梁鋻江編纂:《後山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二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魏泰著、(清).何文煥輯:《臨漢隱居詩話》,《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宋.陳善撰、劉德重、張培生編纂:《捫蝨新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六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宋.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宋.張戒撰、丁福保輯:《嵗寒堂詩話》,《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宋.昭博、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魏慶之著、王仲聞點校:《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宋.李之儀撰、吳蒂編、(清)紀咰、永瑢等編:《姑溪居士文集》,《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五九別集類(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
宋.呂本中、顧易生、郭德茂、陳引馳編纂:《童蒙詩訓》,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二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張戒撰、丁福保輯:《嵗寒堂詩話》,《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宋.何汶撰、常振國、絳雲點校:《竹莊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
宋.沈括著:《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賀鑄著、郭培忠編纂:《賀鑄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二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葉夢得撰,清.何文煥輯:《石林詩話》,《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宋.蔡絛著、劉德重、張培生校點:《西清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三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王直方著、郭信和、蔣凡點校:《王直方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二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吳曾著、陶禮天點校:《吳曾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三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吳幵著、吳賢澤點校:《優古堂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二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魏慶之著,王仲聞點校:《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宋.惠洪著、梁道禮編:《冷齋夜話》,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第三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陳嚴肖撰、丁福保輯:《庚溪詩話》,《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頁182。
宋.劉克莊撰、丁福保輯:〈江西詩派小序〉,《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宋.不著撰人,清.紀昀、永瑢等編:《南窗記談》,《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三四四小説家類(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
金.元好問著、(清)施國祁注:《新校元遺山集箋注》(臺北市:世界書局,1982年4月)。
金.王若虛著、丁福保輯:《滹南詩話》,《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元.方回著、(清).紀昀、永瑢等編:《桐江續集》,《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三二別集類(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
明.袁宏道主、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明.吳之振著、呂留良、吳自牧點校:《宋詩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明.吳訥著、於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香港:太平書局,1965年8月)。
明.胡應麟撰:《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2月)。
清.劉熙載撰、劉立文、陳文和點校:《劉熙載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清.施補華撰:《峴傭說詩》,收入《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清.葉燮、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8月)。
清.趙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點:《歐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
清.金聖嘆著、周錫山編校:《唱經堂第四才子書杜詩解》(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1月)。
清.方東樹著,汪紹楹點校:《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清.薛雪著、杜維沫校注:《一瓢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8月)。
清.王士禎著、袁世碩主編:《池北偶談》,《王士禎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6月)。
清.吳喬著,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圍爐詩話》,《清代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二、	近人論著
(一)外文譯本(依年代順序排列)
(蘇)巴赫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Бахтин);曉河、賈澤林、張傑等譯:《巴赫金全集》第二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法)熱拉爾‧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yault)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英)拉曼‧塞爾登(Selden‚R.)編,劉象愚、陳永國等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日) 吉川幸次郎著,李慶、駱玉明等譯:《宋元明詩概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二)中文版本(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瑾:《互文性》(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王國維著;傅傑編校:〈宋代之金石學〉,《王國維論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
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吳德旋著、呂璜述:《初月樓古文緒論》(香港:商務印書館,1963年5月)。
谷曙光:《韓愈詩歌宋元接受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程千帆、莫礪鋒、張宏生撰:《被開拓的詩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莫礪鋒著:《唐宋詩歌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4月)。
許文榮著:《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馬來西亞巴生:漫延書房,2009年6月)。
張高評:《宋代詩中有畫之傳統與創格》(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
張高評:《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臺北市:新文豐,2008年12月)。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成功大學出版組,2000年8月)。
曾金承著:《韓愈詩歌唐宋接受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徐復觀:《宋詩特徵試論》,收錄於《宋詩論文選輯》(復文圖書公司,1988年5月)。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1月)。
梁啟超著:《王安石傳》(海南:海南出版社,1994年6月)。
楊國安:《宋代韓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劉康著:《對話的喧嘩——巴赫金文化理解述評》,(臺北市:麥田,1995年5月)。
陳寅恪著:《金明舘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鄧廣銘著:《鄧廣銘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錢穆著:《錢賓泗先生全集》(臺北:聯經,1998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羅婷著:〈克莉絲蒂娃〉(臺北市:生智文化,2002年8月)。
錢鍾書著:《宋詩選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3月)。
錢鍾書:《七綴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3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1月)。


三、	期刊論文(依年代順序排列)
(一)學位論文
衣若芬:《鄭板橋題畫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張蜀蕙:《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7月)。
陳昭吟:《宋代詩人「影響的焦慮」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6月)。
陳金現:《宋詩與白居易的互文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6月)。
林玉敏:《從互文性觀點看魏晉風流在李白詩中的體現——以山簡、謝安、王子猷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林威宇:《從互文性觀點探察辛棄疾詞對《世說新語》的引用及其生命情調的反映》(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宋淑婷:《後現代詩之互文性:以夏宇為對象》(國立臺北大學中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1月)。

(二)期刊論文
楊玉成:〈文本、誤讀、影響的焦慮——論江西詩派的閲讀與書寫策略〉,收入《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頁329-427。
陳永國:〈互文性〉(《外國文學》第一期,2003年1月),頁76-77。
李玉平:〈「影響」研究與「互文性」之比較〉(《外國文學》第2期,2004年),頁1-7。
胡寳平:〈詩學誤讀‧互文性‧文學史〉(《國外文學》第3期,2004年),頁13-18。
秦海鷹:〈互文理論的起源與流變〉(《外國文學理論》第3期,2004年),頁19-30。
許銘全:〈「變」「正」之間——試論愈到歐陽修亭臺樓閣記之體式規律與美感歸趨〉(《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九期,2004年12月),頁25-66。
馬劉鳳:〈歐陽修與《集古錄》〉(武漢,《江西圖書館學刊》第35卷4期,2005年),頁118-120。
谷曙光:〈論黃庭堅對韓愈詩歌的接受〉(《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2期,2005年3月),頁148-155。
劉中文:〈異化的烏托邦——唐人「桃花源」題詠的承與變〉(《學術交流》第6期,2006年6月),頁145-150。
王宇:〈王安石詩歌的書卷氣〉(《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5期,2006年),頁62-67。
路成文:〈辛棄疾〈歸朝歡〉與韓愈〈石鼓歌〉〉(廣東,《聊城大學學報》第5期,2007年),頁49-51。
田英華:〈玩味的記憶——從互文理論看黃庭堅的詩歌修辭思想〉(《修辭學習》第4期,2008年),頁68-70。
張高評:〈蘇軾題畫詩與意境之拓展〉(《成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二期,2008年10月),頁23-60。
時偉:〈試論韓詩對蘇詩的影響〉(《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9年1月),頁27-30。
白藍:〈論蘇軾題畫詩中的駿馬意象及其審美意蘊〉(《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第12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20-124。
舒開智、張麗:〈互文性與文學經典〉(《陰山學刊》,2009年12月第22卷第6期),頁22-25。
許若菱:〈焦慮的意義——歐陽修的詩學觀照〉(《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六卷第一期,2010年),頁1-12。
谷曙光:〈論王安石詩學韓愈與宋詩的自成面目〉(《清華大學學報》第25卷第一期,2010年),頁52-59。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詩學〉(《文學評論》第一期,2000年),頁31-37。
王基倫:〈韓愈記體文章的抒情性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三十四期,2011年9月),頁63-90。
衣若芬:〈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9期,2001年1月),頁133-167。
曹逸梅:〈以賦為詩:「白戰體」對《雪賦》寫作方法的規避與繼承〉(成都:《大理學院報》第10卷第11期,2011年),頁32-36。
劉小云:〈互文性视阈中文本意义的解读〉(《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頁120-124。
張寧:〈淺析韓愈詩歌對歐陽修的影響〉(《文學教育》,2012年),頁146-148。
陳冬根:〈王安石與蘇軾對揚雄和韓愈的接受及其影響〉(江西:《井岡山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2012年5月),頁95-99。
郝達、文曉華:〈同源異質 各臻其極——王維、韓愈、王安石「桃花源」詩比較閲讀〉(《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12年7月),頁38-41。
孫建峰:〈論王安石的自身互文現象〉(江蘇:《文學藝術研究》第2期,2013年),頁180-18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