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1201321372200
DOI 10.6846/TKU.2013.00847
論文名稱(中文) 北朝隋唐爾朱氏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rh-Chu Family in Norther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1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陳建成
研究生(英文) Chien-Cheng Chen
學號 69603013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1-11
論文頁數 8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煌達
委員 - 呂春盛
委員 - 黃繁光
關鍵字(中) 爾朱氏
爾朱榮
關鍵字(英) Erh-Chu
Erh-Chu Ro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鮮卑拓跋氏崛起,而建立北魏一朝,傳嬗到孝文帝拓跋宏,其主張的漢化政策的影響,漸使國勢趨弱,間接的引起六鎮之亂,尒朱榮因此竄起。從入主洛陽的武泰元年(528)到永熙二年(533)的五年,北魏朝政與軍事皆出自尒朱氏。不久元魏各分東西,自立齊周,也見到二方政治與軍事要人,多半是隨著尒朱氏興起而得以居官,但是對於尒朱氏的研究限於史料,所以研究多集焦到北魏末年時,未能將尒朱氏作為一個家族研究。筆者則試著將尒朱氏做為家族的研究,並從中討論尒朱氏在家族的延續。本文共分五章,以第一章回顧前輩學者的研究,第二章至第四章則將尒朱氏家族分別討論,並於第五章做總結。
  第二章主述尒朱氏的發源地,以及在尒朱榮崛起以前,尒朱氏的發展狀況。筆者在整理資料的同時,發現鮮少研究者討論尒朱氏發源地所在,近代學者周一良與古籍中所指位置認知有異,而提出其看法,筆者以為周氏考證時,可能未注意到尒朱榮沿襲的爵位中有梁郡公,以及認定「馬邑小胡」為胡人通稱,使周氏認為尒朱氏發源地即是北魏時期的秀容郡、縣。筆者在章節中則將收集資料所得,考證尒朱氏發祥的北秀容,應該在於馬邑北邊一帶。由於該地既有川流經過,亦是自南邊雁門關往北所在,更符合史料上的記述。
  並對照於北魏歷朝與尒朱氏的事蹟,可見到尒朱氏在北魏政治地位雖不如勳貴八姓等王公貴族,但仍舊以戰鬥能力而被拓跋氏所重視。但是北魏朝廷政策逐漸改變,尒朱氏家族方面一直到尒朱新興、尒朱榮父子時,仍然是採以聯姻的方式,以維繫著自身部族的地位,也因此尒朱榮迎取宗室南安王元楨的女兒,尒朱榮的妹妹成為勳貴八姓之一的穆建妻子,但是仍無助於尒朱氏可以進入洛陽的核心集團內。不久,北魏的政局開始混亂,由於遷都洛陽造成了區域性的差異,進而引起六鎮之亂,間接的提供尒朱榮舞臺與機會,接近洛陽核心集團。
  第三章將焦點置於尒朱榮的生平,而這一部分也是許多前輩學者研究析論過的,因此,筆者試著著墨前輩學者較少觸及的地方。如,以尒朱榮軍容的擴大與勢力的增加,用一年為限,鋪陳敘述尒朱榮的生平,以期能瞭解尒朱榮逐漸由尒朱氏成為尒朱集團的發展過程。並藉由勢力圖,概略的窺探尒朱榮於時局下,對於北魏當政者的影響。筆者藉由毛漢光先生的核心區核心集團理論,用以分析瞭解尒朱榮及其集團,與河陰之變的關聯,推測尒朱榮因為父親尒朱新興等事發覺,自身家族已然脫離核心集團,因此有意仿傚先祖尒朱羽健、尒朱代勤,以軍功、婚姻再次與核心集團聯結。然而河陰之變等事,加深尒朱集團與伊洛集團的摩擦,導致了尒朱榮的身亡,也造成尒朱集團的崩裂。
  筆者在第四章將影響尒朱集團最為深刻的二場戰役提出,分別為廣阿與韓陵兩場戰役。史籍上所見均是尒朱集團面臨崩解,自身集團卻又不能同心協力而導致失敗,但是正史中卻未能詳加記述這二次戰爭。因此僅能得知尒朱家族因為尒朱榮的猝死,彼此爭奪主位,即便尒朱氏的資產與尒朱榮的遺孀均處在尒朱兆的勢力範圍下,其他尒朱氏族人卻不願聽從尒朱兆的指揮,加速了尒朱集團的覆滅。除了較多人著墨的尒朱集團外,筆者藉墓誌等史料,將尒朱集團敗滅後的尒朱氏諸人補充於後,從而可以發現尒朱氏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東西魏,乃至於齊周之間。之後楊隋李唐相繼興起,從墓誌中可推測尒朱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已經不再重要,因此尒朱氏人再次追隨君主,以開國元勳之貌,而在當代得到一定的政治地位,且由於與皇親聯姻,亦為一方門第。
英文摘要
The Tuoba Xianbei ris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rthern Wei once pass transmute into Xiaowen Tuoba macro, Speaking of the impact of policies advocated getting weaker national power, the indirect cause of the chaos of the six towns, thou the Erh-Chu Rong therefore re-leased. From White Luoyang Wouters first year (528) to (533) in Yongxi two five-year, North Wei political with the military are from the thou Erh-Chu. Various points near Yuanwei things, self-reliance Qi Zhou, also saw the two-party political and military dignitaries, mostly anchoret thou Erh-Chu rise was But thou of Erh-Chu the study is limited to historical, so the study of multiple episodes coke to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failed thou the Erh-Chu as a family. The author thou Erh-Chu try as a family, and from which to discuss the continuation of thou Erh-Chu famil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reviews the senior scholars, Chapter II to Chapter IV will thou Erh-Chu a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Chapt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回顧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問題意識	5
第二章 爾朱氏的源起	7
第一節 爾朱氏由來	7
第二節 爾朱氏發源地考	8
一、今日山西嵐縣	9
二、今日山西朔州市北方	9
三、今日山西沂州市	12
四、爾朱氏發祥地位置	13
第三節 早期的爾朱氏與北魏	15
第四節 小結	19
第三章 爾朱榮的起落	21
第一節 北魏末年與爾朱榮崛起的背景	21
一、政爭	21
二、邊鎮地位下滑	23
三、社會奢華與外交方面	24
第二節 爾朱榮勢力的發展	28
一、別將時期(正光五年至孝昌二年,524-526)	29
二、都督時期(孝昌二年至永安元年,526-528)	34
三、柱國大將軍時期(建義元年到永安三年,528-530)	39
第三節 爾朱榮與北魏末年的核心權力	43
一、爾朱氏軍事集團	44
二、河陰之事對核心區核心集團的影響	46
三、爾朱榮之死	49
第四節 小結	52
第四章 爾朱氏勢力衰微與家族延續	53
第一節 爾朱氏勢力的衰滅	53
一、爾朱榮遭誅後的爾朱氏	54
二、廣阿、韓陵之役	56
第二節 爾朱氏集團的瓦解	59
第三節 東西魏至隋唐的爾朱氏	64
一、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的爾朱氏	64
二、隋唐時的爾朱氏	67
第四節 小結	72
第五章 結論	73
徵引書目	86

圖表目次
圖 1爾朱氏發源地示意圖	11
圖 2北魏正光五年(524)勢力分佈示意圖	30
圖 3北魏正光六年、孝昌元年(525)勢力分佈示意圖	31
圖 4北魏孝昌二年(526)勢力分佈示意圖	33
圖 5北魏孝昌三年(527)勢力分佈示意圖	36
圖 6北魏武泰元年、建義元年、永安元年(528)勢力分佈示意圖	39
圖 7北魏永安二年(529)勢力分佈示意圖	42
圖 8北魏永安三年(530)九月勢力分佈示意圖	43
圖 9廣阿之戰	57
圖 10韓陵之戰	58

表 1爾朱氏世系表	10
表 2北魏諸帝與部分皇冑表	27
表 3爾朱榮集團分佈表	60
表 4爾朱榮死後爾朱氏集團分佈表	63
表 5爾朱氏大事年表	75
參考文獻
一、史籍(依成書年代順序)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
(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5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清嘉慶二十年經韻樓刻本)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
(梁)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北魏)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北齊)魏收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梁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唐)李吉甫著,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後晉)劉詢著,《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
(北宋)歐陽修,(北宋)宋祈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
(北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年
(宋)樂史著,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
(北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南宋)朱熹著,《通鑒綱目》,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胡三省撰,《通鑑釋文辨誤》,收於《資治通鑑》附錄,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清)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樂天出版社,民國62年。
(清)錢大昕著,《潛研堂金石文跋尾》收於《金石萃編》

二、近人專著(依姓名筆畫排序)
〔日〕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毛漢光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王怡辰著,《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田餘慶著,《拓跋史探:修訂本》,北京:新華書局,2011
石云濤著,《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朱大渭著,《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呂春盛著,《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76年
呂春盛著,《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李憑著,《北魏平城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周一良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林恩辰撰,《勳臣八姓與北魏政局研究》,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9年
俞鹿年著,《北魏職官制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姚薇元著,《北朝胡姓考》,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初版,2007年二版
唐長孺著,《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孫同勛著,《拓拔氏的漢化及其他──北魏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高敏著,《魏晉南北朝史發微》,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康樂著,《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統治》,臺北:稻禾出版社,民國84年
張鶴泉著,《魏晉南北朝史:一個分裂與融合的時代》,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陶賢都著,《魏晉南北朝霸府與霸府政治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勞榦著,《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5年
萬繩楠著,《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4年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蔡宗憲著,《中古前期的交聘與南北互動》,臺北:稻香出版社,民國97年。
嚴耕望著,《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編──卷中: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2年。

三、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次序)
蔡學海,〈北朝行台制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五期,民國66年,頁1-111。
吳少珉,〈試論北魏“河陰之變”〉,《史學月刊》1983年第1期,頁24-27。
〔日〕古賀昭岑著,劉世哲譯,〈論北魏部族的解散〉,《世界民族》1991年05期,頁36-44。
宋大川、夏連保,〈北魏河陰之變述論〉,《晉陽學刊》(太原:山西省社會科學院)1991年第5期,頁65-69。
王化昆,〈爾朱榮與北魏後期的政治〉,《北朝研究》總第10期(1993年第1期),頁41-46。
趙文潤,〈論北魏的滅亡和孝武帝西遷的幾個問題〉,《北朝研究》總第19期(1995年第3期),頁14-27。
王万盈,〈論拓拔鮮卑民族的漢化與融合〉,《北朝研究》總第28期(1997年第4期),頁17-27。
〔日〕窪添慶文著,〈河陰の変小考〉,《榎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8年11月),頁123-139。
吳慧蓮,〈魏宋之間的和戰關係〉,《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民國88年,頁160-166。
王延武,〈北魏末的文化模式與爾朱榮的敗亡〉,《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頁105-109
〔日〕吉田愛,〈北魏雁臣考〉,《史滴》27號(東京:早稻田大學東洋史學,2005年12月),頁81-117。
蘇小華,〈試論爾朱氏集團的興亡〉,《晉陽學刊》2005年03期,頁67-70。
唐孝光,〈川渝地區爾朱仙傳說的歷史學考察〉,《中華文化論壇》2007年03期,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頁9-13。
李文才、王婷琳,〈爾朱氏興衰的政治與文化考察〉,《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7年04期,頁25-34。
陳爽著,〈河陰之變考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四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頁309-344。
〔日〕長部悅弘著,王冬豔譯,〈北魏爾朱氏軍閥集團考〉,《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頁304-325。
陳瑞青、吳玉梅,〈《北齊爾朱世邕墓志銘》考釋〉,《文物春秋》2010年第1期,頁68-72
郭銀敏,〈淺析爾朱氏霸府的建立及敗因〉,《西安社會科學》2011年01期,頁102-103。
薛海波,〈“剪除凶羯”高歡起兵討伐爾朱氏再探〉,《社會科學輯刊》總202期,頁186-193。

四、墓碑史料與工具書籍
周紹良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趙萬里編,《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第三、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5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1987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