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1201314575100
DOI 10.6846/TKU.2013.00840
論文名稱(中文) 共軍發展「網電一體戰」之能力虛實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n the actual capability of PLA to develop the integrated network electronic warfar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1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黎兆煒
研究生(英文) ZHAO-WEI LI
學號 79833010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1-02
論文頁數 17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復生
委員 - 王高成
委員 - 馬振坤
關鍵字(中) 網電一體戰
空海一體戰
電子戰
網路戰
關鍵字(英) Integrated network
Cyber warfare Electronic warfare
Air-sea battle
Electronic warfa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共軍積極發展建立「非對稱性戰略優勢」,其中包括「制資訊權」和「制電磁權」,並以「電子對抗」、「通信對抗」,以及「網路對抗」為主要內涵之作戰形式,即為「網電一體戰」作戰能力;其不強調大規模殺傷而重視體系癱瘓,交戰方式由接觸轉為非接觸作戰,行動模式從線性向非線性轉變,兵力組成由規模組合轉為效能融合,作戰指揮從預先計劃變成同步指揮。這種作戰方式,基本上是貫徹「巧戰而屈人之兵」的用兵思想,以「非對稱性戰略」創造有利的戰略態勢,減少附帶傷亡的數量。
中共軍事專家認為「網電一體戰」是一種綜合性作戰樣式,是以資訊發展技術為基礎和核心的作戰概念。「網電一體戰」是由中共軍事理論學者專家在其發展具中國特色的資訊戰而產生的概念理論,其本質是資訊戰的延伸,屬於資訊戰的一部分 。所謂「網電一體戰」,是指在資訊化戰場上,將電子戰與電腦網路戰手段綜合運用,為破壞敵方戰場網路化資訊系統並保證己方戰場網路化資訊系統的正常運行而採取的一系列作戰行動,其目的是奪取戰場制資訊權。通過電子戰來破壞對方的資訊獲取和傳遞,通過電腦網路戰來破壞對方的資訊處理和利用,通過電子戰和電腦網路戰的綜合運用形成整體合力,癱瘓對方的資訊系統。
共軍「網電一體戰」作戰能量係以電腦網路為主要途徑,內容包括:(一)進行長距離攻擊破壞;(二)攻擊對手重要經濟活動能力,達到警告嚇阻效果;(三)發揮「先發制人」的戰略威懾效果;(四)破壞瓦解敵軍C4ISR系統及後勤補給系統;(五)攻擊癱瘓敵方的電力運輸和通訊系統;(六)結合電子戰特種部隊奇襲能量,達到心理威懾的戰略目標,並迫使敵方接受政治談判的條件等。
英文摘要
PLA are actively developing “asymmetric strategic advantage,” which includes “information supremacy” and “electronic supremacy,” using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internet counter measures” as main contents of engagement methods, they foster combat ability called “Integrated Network Electronic Warfare.”

 This ability doesn’t emphasize mass destruction but system paralysis. In a nutshell, they’ve develop new ideas such as indirect engagement, non-linear movement pattern, performance-oriented army formation, synchronous combat commanding. These new ideas are basically from an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concept: “denying enemy by fighting smartly,” and are, in another words, to reduce casualties by creating benefiting strategic posture using “asymmetric strategy.”

	Experts in PLA hold that “Integrated Network Electronic Warfare” is a comprehensive combat method, and is a concept based on information developing technology. “Integrated Network Electronic Warfare” is an extension of “information warfare,” it’s created while PLA theorists are trying to develop their own Chinese-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Warfare.”

The integrated network electronic warfare” is, in the informationized battlefield, a series of combat operations in order to sabotage the cyber information system on the enemy’s end while guarantee the smoothness of the selves. While alternately utilizing electronic and cyber warfare, one can sabotage the acquirement or transmission, and th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pectively.

PLA’s “integrated network electronic warfare” works mainly through cyber network, and comprises six major contents or purposes: (a) long-distance attack; (b) to deter the enemy by launching attack on its principal economic activity; (c) the realization of pre-empt deterrence; (d) to neutralize the enemys C4ISR or logistic system; (e) to paralyze the opponents’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network; (f) to force enemy to accept political negotiation by achieving the strategic end of psycho-deterrence through surprise attack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問題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	6
第四節、概念界定	12
第五節、文獻評析	14
第二章 共軍「網電一體戰」理論探析	23
第一節、共軍軍事戰略思想演變	24
第二節、共軍資訊戰略發展概況	30
第三節、共軍「網電一體戰」理論演進	52
第四節、小結	68
第三章 共軍「網電一體戰」戰力發展	70
第一節、共軍網路戰戰力	71
第二節、共軍電子戰戰力	84
第三節、共軍「網電一體戰」戰力	94
第四節、小結	102
第四章 共軍「網電一體戰」能力評估	104
第一節 共軍網電一體戰能力	105
第二節 美軍軍事戰略調整	117
第三節 共軍網電一體戰虛實評估	124
第四節 小結	131
第五章 結論	133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34
第二節 研究心得	136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140
參考文獻
《下一代的戰爭一資訊戰》《資訊作戰文彙集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12月。
《中華民國100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11年09月。
《中華民國8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1996年。
《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6年9月。
《中華民國97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8年9月。
《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9年09月。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9月。
小月、任俊、周耀明,《軍事情報與偵察武器》。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1年12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辭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8年中國的國防,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9年。
中華戰略學會編,《認識戰略》。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97年5月。
丹尼爾.馬格席格(Daniel E. Magsig),(資訊時代的資訊戰)《資訊作戰文彙集1》,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11月。
王文榮主編,《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王加益主編,《軍事理論與訓練教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王凱,《數字化部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中共軍力基本報告》,2003年12月19日。
任德厚,《政治學》增訂五版,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4月。
朱宏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4月。
朱建新主編,《軍事高科技知識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艾文.托佛勒、海蒂.托佛勒(Alvin and Heidi Toffler)著,傅凌譯,《新戰爭論)(War and Anti-War:Survival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吳奇達、高一中、黃俊彥譯,蘇珊‧布斯卡(Susan M. Puska)編,《下下一代的共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2月。
吳惠民、高一中、張天虹、黃淑芬、林敏、黃雅媚、劉秀文等譯,Mark Burles and Abram N. Shulsky著,《中共動武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3月。
吳漢平等譯,《信息戰與信息安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年8月。
吳福生譯,Zahmay M. Khalilzad等著,《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戰略與軍事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10月。
吳蘇燕編,《高技術戰爭中的「耳目」-電子偵察系統》。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呂登明,《信息化戰爭與信息化軍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0月。
李育慈、黃俊彥譯,Micheal E.Brown等著,《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10月。
李育慈譯,Bruce Berkowitz 著,《21 世紀作戰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李育慈譯,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rry M.Wortzel)編,《中共軍力成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年1月。
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Earl Babbie 原著,台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2月。
李耐國,《信息戰新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
李耐國,《軍事情報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李效東主編,《比較軍事思想-部分國家軍事思想比較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李德毅、曾占平,《發展中的指揮自動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李輝光,《美軍信息作戰與信息化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
李曉等,《鍵與屏的博殺》,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8月。
李顯堯、周碧松,《信息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沈明室,《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沈偉光,《第三次世界大戰:全面信息戰》,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1月。
沈偉光,《新戰爭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2月。
林中斌,《偶爾言中-林中斌前瞻短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林中斌主編,《廟算台海-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12月。
林宗達,《以劣勝優-中共資訊戰之不對稱戰》。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5年5月。
林宗達,《先發制人-中共資訊戰之制敵機先》。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5年5月。
林宗達,《全民皆兵-中共資訊戰之人民戰爭》。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5年5月。
林宗達,《震懾屈敵-中共資訊戰之威懾戰》。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05年5月。
林宗達《赤龍爭霸:人民解放軍的信息戰》,軍事迷雜誌社,2002年8月。
林春應、李春華、李毓波,《我軍信息戰問題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姚延進主編,《跨世紀的治軍之道一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軍隊建設的論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
約翰.亞歷山大(John B. Alexander)著;楊仲連,謝豐安翻譯《使用非致命性武器的未來戰爭》,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 年。
美國聯參會,2020聯合構想,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原著Thomas A.Keaney and Eliot A.Cohen,楊連仲譯,《波灣空戰掀起戰爭革命》,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2年1月。
孫魯山、余紅譯,《解放軍》,香港:明報出版社,1989年10月。
紐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9月1日。
紐先鍾譯,克勞塞維茲著,《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8月。
翁明賢主編,《2010年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翁明賢主編,翟文中、蘇紫雲合著,《新戰爭基因:RMA,軍事事務革命》。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5月。
翁明賢等主編,《新戰略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8月13日。
翁明賢等主編,吳建德、張蜀誠,〈中國軍事戰略內涵分析〉《新戰略論》。台北:五南書局,2007年8月。
馬保安,《戰略理論學習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高一中譯,Abram N. Shulsky著,《嚇阻理論與中共行為》。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1月。
高一中譯,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編,《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1月。
高一中譯,石明楷(Mark A. Stokes)著,《中共戰略現代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4月。
國防大學研究部、軍兵種教研室編,《高技術條件下作戰指揮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蓋瑞‧哈特(Gary Hart),《第四種國力:美國廿一世紀的大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8年10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裏.阿米斯德(Leigh Armistead),《資訊作戰:以柔克剛的戰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年8月。
國防部史編局譯,漢斯‧拜尼迪克(Hans Binnendijk)主編,《中共戰略趨勢》。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9年4月。
崔永貴,《戰役信息作戰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張召忠,《怎樣才能打贏信息化戰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6月。
張建昌,《走進信息化戰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2003年3月。
曹正榮、吳潤波、孫建軍主編,《信息化聯合作戰》,北京:解放軍出版,2008年8月。
郭修煌主編,《精確制導技術》。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9年8月。
陳東龍,《新世代解放軍》,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7月。
彭光謙、王光緒等編,《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一輯》。台北:威秀資訊科技,2004年11月。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三輯》。台北:威秀資訊科技,2006年10月。
曾復生,《台海軍力動態平衡的形勢變化》,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二輯】,台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鈕文英,《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2007年1月。
閔克勤、鄭長興、李國亭等編著,《電子戰與電子戰武器》。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1年9月。
黃文啟譯,美國防部,《2010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撿討報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0年11月。
黃碩風,《國家盛衰論》,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年。
楊念祖主編,《決戰時刻》,台北:時英出版社,2007年。
楊連仲譯,《波灣戰爭掀起戰爭革命》,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 年1月。
劉遠忠,《共軍無人機的應用及發展》,蔡翼主編,《崛起東亞-聚焦新世紀共軍》,台北:勒巴克顧問公司,2009年9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一卷本 )》,香港:三聯書店,1996 年。
盧新德著,《構建信息安全保障新體系》,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5月。
蕭光霈譯,美國國防部編,《2006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台北,國防部部辦室,2007年5月。
錢高陞,《中共電子戰能力現況及未來發展》,收綠於「跨世紀軍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防大學編印,2000年6月。
嶽天主編,《現代國防戰略-國防之鑰》。台北,中華戰略學會,2001年12月。
戴清民,《求道無形之境》,北京:解放軍出版,2009年1月。
戴清民,《直面信息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戴清民,《戰爭新觀點》,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5月。
叢黃明、祁長松,《特殊戰秘密檔案:電子戰》,北京: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二)期刊
《中國軍隊正式成立駭客部隊》,漢和防務評論,2012年1月。
《國防雜誌 第19卷第5期》,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年5月。
文陶,《解放軍決心奪取「信息控制權」》,香港青報雜誌,第299期,2002年6月1日。
牛力、吳繼鋒,《試論21世紀中國軍事戰略新觀念》,北京,中國軍事科學,第16卷第2期,2003年。
王保存,〈外軍近期重點探討的作戰理念〉,現代空軍總第320期,北京,現代軍事雜誌社,2003年9月。
以「網路為中心之作戰」的遠景(Network-Centric Warfare Realizes Its Promise),國防譯粹,第26卷第6期,1999年6月。
古力,《中國國防電子技術碩果累累》,北京:現代兵器,第261期,2000年6月。
平可夫,《中美網路戰新人民戰爭》,亞洲週刊,2001年5月9日。
吳嘉龍、婁德權譯,〈電子戰科技之最新發展〉,空軍學術月刊第548期,台北,空軍總司令部,2002年7月。
李大強,《中共網路(絡)戰發展對我防衛作戰影響之研析》,台北:國防雜誌,第20卷第7期,2005年7月。
李育慈譯,Clay Wilson著,〈掌控電子頻譜〉,國防譯粹第35卷第5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8年5月。
李俊德、顏士堯著,〈反輻射飛彈簡介及相關電戰作為〉,空軍軍官雙月刊第115期,高雄,空軍軍官學校,2004年4月。
李柏彥譯, Timothy L. Thomas著,〈中共軍事戰略思維〉,國防譯粹第35卷第8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8年8月。
李偵林,〈淺談軍事革命〉,國防雜誌第14卷第2期,台北,國防大學,1998年8月。
易名暉譯,Andrei Chang著,《大幅躍進的中共空軍戰略》,台北:國防譯粹,第36卷第3期,2009年3月。
林宗達,《中共信息戰之「網軍」作戰初採》,台北:展望與探索,2007年9月,第5卷第9期。
林勤經,《中共積極進行「資訊戰」發展研究》,台北:中共研究,第36卷第11期,2002年11月。
胡元傑譯,Phillip C. Saunders and Erik R. Quan著,〈中共空軍現代化走向〉,國防譯粹第35卷第1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8年1月。
胡元傑譯,PhilLip C. Saunders and Erik R. Quarn著,《中共空軍現代化走向》,台北:國防譯粹,第35卷第1期,2008年1月。
唐仁俊,〈中共發展資訊戰及我方因應策略之分析(上)〉,空軍學術月刊第549期,台北,空軍總司令部,2002年8月。
海隆、張峰,《中國軍方研究信息戰》,香港:廣角鏡月刊,1996年1月。
馬振坤,〈中共軍力擴張與限制〉,國防雜誌雙月刊第21卷第6期,桃園龍潭,國防大學,2006年12月。
高一中譯,John A. Tirpak著,〈新的空中電子攻擊任務〉,國防譯粹第32卷第10期,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0月。
張建邦,《RMA軍事事務革命:二十一世紀新戰爭基因》序,台北,淡江大學校刊,第79期。
啟元,《台灣國防重大衝擊:國防部電訊發展室洩密案》,台北:全球防衛雜誌,2005年6月。
曹霞,「信息戰一種新型威懾手段」,《瞭望周刊》,2001年4月3日。
莫大華,《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分析-信息戰爭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11期,1998年11月。
許耿維,《如何有效防制電子戰攻擊》,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第42卷第2期),2008年4月。
陳子平,〈中共「不對稱作戰」的發展與影響-從美國《2006年中共軍力報告》的觀察〉,國防雜誌雙月刊第21卷第6期,桃園龍潭,國防大學,2006年12月。
陳偉寬著,〈中共空軍未來發展以及我因應對策之探討〉,空軍學術月刊第537期,台北,空軍總司令部,2001年8月。
陳偉寬著,〈對國軍電子戰的期許〉,空軍軍官月刊第43期,高雄,空軍軍官學校,1993年1月。
曾復生,《共軍發展「網電一體戰」的虛實》,台北: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2009年10月14日。
曾復生,《共軍發展「網電一體戰」的虛實》,台北: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2009年10月14日。
曾銘義,〈中共「定向能武器」研發現況研討〉,國防雜誌雙月刊第21卷第6期,桃園龍潭,國防大學,2006年12月。
湯名暉譯, Andri Chang著,〈大幅躍進的中共空軍戰力〉,國防譯粹第36卷第3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9年3月。
楊亞利,《建設信息化軍隊的科學指南》,中國軍事科學,第18卷第2期,2005年4月。
楊曉欣,《中共網軍對我資訊安全威脅之探討》,清流月刊法令天地,2007年10月號。
寧大強,《中共網路戰發展對我防衛作戰影響之研析》,台北:國防雜誌,第20卷第7期。
廖文中,《中國網軍:國安、公安與解放軍》,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總第271期,2007年3月。
劉宜友,《淺析中共「網電一體戰」》,台北:國防雜誌,2011年6月1日,第26卷第3期。
劉術亮譯,Paolo Quaranta著,〈飛機電子作戰〉,國防譯粹第35卷第12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8年12月。
劉德彥,《論中共電子戰戰力與我因應之道》,龍潭:陸軍學術月刊,第41卷第481期,2005年9月1日。
蔡志昇著,〈解放軍軍種戰略之研析(下)〉,空軍軍官雙月刊第137期,高雄,空軍軍官學校,2007年12月。
蔡志昇著,〈解放軍軍種戰略之研析(上)〉,空軍軍官雙月刊第136期,高雄,空軍軍官學校,2007年10月。
蕭光霈譯,Martin Steetly著,〈空中預警感測器-定(旋)翼機電眼之提昇〉,國防譯粹第33卷第2期,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民2006年2月。
錢高陞,〈開創電子戰願景與有利態勢之研究〉,國防雜誌雙月刊第22卷第6期,桃園龍潭,國防大學,2007年12月。
錢高陞,〈聯合作戰資訊優勢-網狀化作戰概念與興起〉,國防雜誌月刊第19卷第9期(台北:國防大學),1994年9月。
戴清民,《論網電一體戰》,北京:中國軍事科學,2002年,第15卷第2期。
謝豐安,〈武力網-美國海軍轉型中心〉,國防譯粹第31卷第6期(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4年6月。
魏愣傑著,〈空中攻擊任務成敗的關鍵-電子戰〉,空軍軍官雙月刊第137期,高雄,空軍軍官學校,2007年12月。
(三)論文
王彥傑,〈中共核子動力潛艦的戰略性能力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1月。
呂文創,〈1985-2004年共軍資訊戰發展之研究〉(台北:國防管理學院),2006年1月。
呂其國,〈中共「反介入戰略」中電子戰的能力虛實〉(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林中豪,〈中共空軍戰略轉變因素及發展趨勢(1949-2008)〉(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1月。
馬仕偉,〈中共「反介入戰略」中反潛作戰能力虛實〉(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曹潤生,《冷戰後中共資訊戰之發展》(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6年1月。
陳金寧,〈中共「空天一體」戰略能力虛實評估-以空天戰場C4ISR系統發展為例〉(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曾尹亮,〈中共的高技術局部戰爭能力之研究:以資訊戰發展為例〉(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1月。
程盈彰,〈中共「反介入戰略」中核動力潛艦的能力虛實〉(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2009年6月。
黃聰源,《中共網軍建設對資安科技及規範導入之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1月。
(四)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
中國時報(台北)。
中國國防報(北京)。
北京晚報(北京)。
旺報(台北)。
青年日報(台北)。
華聲報(美國)。
解放軍報(北京)。
聯合早報(新加坡)。
聯合報(台北)。
蘋果日報(台北)。
二、英文書目
《C4ISR Handbook for Integrated Planning》。Office of 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Washington, DC。 April 17, 1998。
《Network Centric Warfare :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port to Congress》。.July. 27, 2001。
Ballistic Missile Proliferation and Geopolitics of terror,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vol.10, no.12, Dec.1998.
Ballistic Missile Shadow Lengthens, 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vol.2, no.2, Feb.1997.
China,s View of Strategic Weapons,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l.8, no.3, Mar.1996.
David S. Alberts, John J. Garstka & Frederick P. Stein。《Network Centric Warfare:Developing and Leveraging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2nd  Edition》,2003。
The Post-Cold War Missile Proliferation Threat,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16, no.2, 1997.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8》。
三、網際網路
《「網軍」:中國第四軍種》,2000年8月19日,http://www.omnitalk.com/miliarch/messages/468.html。
《2002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共國防部),http://www.mod.gov.cn/big5/affair/2011-01/06/content_4249946_5.htm,2011年1月6日。
《中共央視自曝攻擊法輪功網站》,http://www.youtube.com/watch?v=eXSgH84vzrA,檢索日期2012年5月5日。
《中國天河一號A奪下全球超級電腦冠軍》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64505,檢索日期2011年2月10日。
《中國光纜長度達826.7萬公里》,http://www.china.com.cn/news/2010-08/19/content_20744396.htm,日期:2010年8月19日。
《中國網路戰具軍事經濟雙重威脅》,http://www.youtube.com/watch?v=35Y6WjCh8b8,檢索日期2012年5月14。
《共軍發展「網電一體戰」的虛實》(台北: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61期),http://www.kmt.org.tw/hc.aspx?id=44&aid=3636,檢索日期2012年6月25日。
《我首支戰略信息支援保障力量建成》http://www.mod.gov.cn/big5/leader/2010-07/20/content_4175367.htm,檢索日期2011年1月15日。
《美空海一體戰應對陸反介入》http://www.npf.org.tw/post/3/9761,檢索日期2012年6月15日。
《美國防部年度報告:兩岸戰力持續失衡》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54462,2010年8月17日。
《美國會報告/ 中國曾攔截美官方網路資料》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17/today-int2.htm,檢索日期2011年5月6日。
《耿雁生:「網路藍軍」重在防護》(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5/26/c_121459780.htm,2011年5月26日),檢索日期2012年5月16日。
《電子資訊工業「十一五」發展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資訊化部,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77/n13434815/13447536.html,2010年10月20日。
《對美網路攻擊 中共準備打高科技戰》http://www.epochtimes.com,檢索日期2012年6月30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簡報》http://www.mac.gov.tw/public/mmo/mac/%E5%A4%A7%E9%99%B8%E5%B7%A5%E4%BD%9C%E7%B0%A1%E5%A0%B19012.pdf,檢索日期2012年5月16日。
曾復生,《台北-北京-華府軍事動態平衡虛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2/7240,檢索日期2012年6月25日。
四、參考網站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網站,http://www.costind.gov.cn/。
中國評論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華網,http://military.china.com/
明鏡新聞網,http://www.mingjingnews.com/
美國之音,http://www.voacantonese.com/
美國空軍,http://www.af.mil/
美國科學家聯盟(FAS),http://www.fas.org/nuke/guide/china/agency/plaaf-orbat-st.htm
美國海軍,http://www.navy.mil/
美國國防部,http://www.defenselink.mil/
美國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RB/RB32.html
海峽資訊網,http://www.haixiainfo.com.tw/index.html
紐約時報,http://www.nytimes.com/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新浪網,http://www.sina.com.cn
新華網,http://www.news.cn/
新華網,http://www/cnsa.gov.cn/zhbd/show.asp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