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1201107111000
DOI 10.6846/TKU.2011.00786
論文名稱(中文) 右腦感知力繪畫教學應用於國小低年級繪畫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ight Brain Sensation Strength Drawing Teaching Applies of Action Research in the Country Small Lower Grade Draw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劉芳婷
研究生(英文) Fang-Ting Liu
學號 79774023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1-12
論文頁數 14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慶帆
委員 - 李世忠
委員 - 林右正
關鍵字(中) 右腦
感知力
線條輪廓
空間形狀
相互關係
比例
關鍵字(英) Right brain
sensation strength
line outline
spatial shape
reciprocity
propor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右腦感知力繪畫教學應用於國小低年級的繪畫課程中,是否能提昇兒童繪畫上主題的表現能力。於研究課程進行之前,研究者先做了研究對象的背景分析,其因家庭經濟背景較優渥,所以生活刺激多元而豐富,在多數兒童都有或曾經習畫的情況下,到了寫實潛伏期前,卻出現對於自己的圖畫沒有信心而不敢下筆的穹境。
本研究以Betty Edwards 的「R模式」繪畫理論為依據,依研究對象特質為考量,設計了「右腦感知力繪畫教學」前後共六週的循環性課程,於第一週先進行前測圖畫,再經過中間為期四週的右腦感知力繪畫教學,運用觀察策略,改其觀看描繪主題的方法,再進行後測圖畫繪圖,其間以「高原式策略」與「尖峰式策略」進行課程引導。
在兒童學習成效評估方面:以研究者自製的「右腦感知力評量表」進行研究對象的作品評量,評量項目共分四大項,其下又分為 十三細項,以此評量兒童在前後測圖畫上的差異。最後,對評量分數做統計分析時,以t檢定檢視其效果的顯著性。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線條輪廓」單元項目,其練習活動評量成效明顯。
二、「空間形狀」單元項目,其練習活動評量成效明顯。
三、「相互關係」單元項目,其練習活動評量成效明顯。
四、兒童於繪畫主題的表現能力上,前後測之整體表現,有明
  顯的改變。 
最後,研究者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實務上的建議,以做為未來教學與研究的參考。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is research goal to discuss the right brain sensation strength drawing teaching to apply in the country small lower grade drawing curriculum, whether can promote in the child drawing subject performance ability. Carries on before the research curriculum, the researcher has made the object of study background analysis first, its reason home economics background is liberal, therefore life stimulation multi-dimensional and rich, in the most children had or once practiced the picture in the situation, to the practical ambush ahead of time, actually appeared regarding own drawing does not have the arched boundary which the confidence did not dare to start writing.
This research take Betty Edwards “the R pattern” the drawing theory as the basis,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of study special characteristic is the consideration, has designed “the right brain sensation strength drawing teaching” around an altogether six week-long cycle of operations curriculum, carries on first before the first week measures the drawing, then among the process for the time right brain sensation strength drawing teaching all around, the utilization observation strategy, changes its onlooking description subject the method, after then carries on, measures the drawing cartography, during and “the peak type strategy” carries on the curriculum by “the high original strategy” to guide.
Studies the result appraisal aspect in the child: “The right brain sensation strength comments the meter” by the researcher self-restraint to carry on the object of study to make the appraisal quantity, comments the quantity project to be divided four major terms, its under divides into 13 thin items, comments the quantity child by the difference which marks in the around mapping. Finally, to comments when the weighing out number mak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the t examination inspects its effect the significance.
This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line outline” the unit project, its practice comments the quantity result to be obvious.
Second, “the spatial shape” the unit project, its practice comments the quantity result to be obvious.
Third, “the reciprocity” the unit project, its practice comments the quantity result to be obvious.
Fourth, the child in drawing subject's performance ability, around measured that the whole performance, has bright change obviously.
Above finally, the researcher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o put forwar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proposal, take will do as the future teaching and the research refere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兒童繪畫能力發展相關理論	14
第二節 一年級學童的認知結構及繪畫能力表現	21
第三節 人類大腦研究與視知覺研究	25
第四節 右腦感知力應用於繪畫教學	31
第五節 高原式策略與尖峰式策略	34
第六節 兒童繪畫與右腦感知力應用之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3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8
第三節 課程設計與實施	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6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6
第四章 教學歷程與研究發現	78
第一節 右腦感知力繪畫教學策略之課程設計與實施歷程	78
第二節 兒童繪畫表現成果分析與討論	9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2
第二節 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1
附錄	126
附件一 左、右腦檢視表	126
附件二 學習風格量表	128
附件三 右腦感知力繪畫教學活動觀察記錄	130
附件四 兒時符號—眼睛、鼻子、嘴巴、朵耳、手、頭髮	135
附件五 右腦感知力評量標準表	136
附件六 貝蒂•愛德華之「右腦模式」繪畫教學課程設計	138
附件七 右腦感知力單元練習評量表	141
附件八 右腦感知力兒童繪畫評量表	143
附件九 兒童作品計分表(一)	144
附件十 兒童作品計分表(二)	145

 
表 目 次
表1-3-1 班級課外學習情形	7
表1-4-1 兒童空間心智發展表(引自Hart & Moore, 1973)	12
表2-1-1 「圖式期」與「寫實萌芽期」的繪畫表現特徵	16
表2-1-2 「符號認知時期」和「高度寫實主義」的繪畫表現特徵	18
表2-1-3 「記述性象徵期」和「記述性寫實期」的繪畫特徵	19
表2-2-1 各學者之兒童繪畫發展比較	22
表2-2-2 一年級兒童繪畫表現特徵一覽表	23
表2-3-1 左右腦主訊息、感知處理	27
表2-3-2 L模式和R模式特徵對比	28
表2-6-1 國外重要教學策略表	35
表2-6-2 相關研究一覽	41
表3-1-1 兒童繪畫認知發展理論應用於研究課程設計一覽表	45
表3-1-2 學習者大腦思考偏向表	47
表3-3-1 「R模式」繪畫教學策略與「右腦感知力」繪畫教學課程內容比較	53
表3-3-2 研究課程內容一覽表	64
表3-3-3 研究課程設計與大腦感知力之對應	67
表3-4-1 右腦思考繪畫策略評量表	70
表3-4-2 評量項目與研究目的之對應一覽	71
表3-4-3 專家介紹	72
表3-4-4 專家建議一覽	73
表3-5-1 資料編號代碼說明	77
表4-1-1 班級家長職業組成一覽表	79
表4-1-2 右腦感知力繪畫教學之活動計畫	80
表4-2-1 兒童繪畫表現檢核成果表	98
表4-2-2 線條輪廓感知力表現	101
表4-2-3 空間形狀感知力表現	104
表4-2-4 相互關係感知力表現	107
表4-2-5兒童整體表現能力	110
表4-2-6 兒童作品之整體檢定	111

 

圖 目 次
圖1-1-1	1
圖2-1-1 Gardner的「U型曲線」理論	18
圖2-4-1 繪畫基本要素﹙資料來源:Betty  Edwards藝術家一樣思考 169頁,填色:劉芳婷﹚	32
圖3-2-1 研究架構流程圖	48
圖3-2-2 課程設計基本內涵架構圖	51
圖3-3-3	60
圖3-3-4	60
圖3-3-5	60
圖3-3-6 (資料來源:Daniel H. Pink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2006)	60
圖4-1-1	85
圖4-1-2	85
圖4-1-3	85
圖4-1-4	94
圖4-1-5	94
圖4-1-6	95
圖4-1-7	95
圖4-2-1 前測作品全班分數分佈圖	100
圖4-2-2 後測作品全班分數分佈圖	100
圖4-2-3	103
圖4-2-4	103
圖4-2-5	107
圖4-2-6	107
圖4-2-7	107
圖4-2-8	107
圖5-1-1	113
圖5-1-2	113
圖5-1-3	114
圖5-1-4	114
圖5-1-5	114
圖5-1-6	114
圖5-1-7	115
圖5-1-8	115
圖5-1-9	115
圖5-1-10	11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E.H.Gombrich著,雨云譯(1997)。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 
Elliot. W. Eisner著,郭禎祥譯(1991)。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書局。王彥,(2002)與光影共舞--「光」素材在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的應用實施與探討。
Michael Gelb著(2008)。7Brains怎樣有達文西的7種天才。台北:大塊文化。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型心理》北美館:台北
王秀園著(2005)。學習大革命──善用腦子讀好書。台北:宇宙光。
王春秀(2009)。圖畫書運用於低年級課後活動班之線畫教學行動研究-以《阿羅有枝彩色筆》為例。
王瑞富、史學貴 2004。細說大腦──健康大腦新觀念。台北;百善書坊。
江怡瑩譯(2004)藝術原理與應用。台北:六合。
李長俊譯,(1991)。藝術與視覺心理學(Anaheim,Rudolf原著)。台北,雄師。
貝蒂•愛德華著,張索娃譯(2004)。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台北:時報文化。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印。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
梁鎮福 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台北;五南。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4)。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
單中興著(2008)。你知道孩子的學習優勢嗎?──成功大躍進的7個關鍵。台北:如何。
黃壬來(1996)。幼兒造型藝術教學:統合理論之應用。台北 五南。
馮作民(2002)。中國美術史。台北:藝術圖畫。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潘恩典譯(2001)。Semir Zeki著。腦內藝術館:探索大腦的審美功能。台北;邦城。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蘇振明 2001。台灣兒童畫導賞。臺北市。藝術館。
佀同傑(2003)。透過童詩賞析導入兒童繪畫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呂桂生 (1989)。日本圖畫工作學習指導書評價編一~六年級。開隆堂,研習資訊第56期、第57期。
呂燕卿(1996)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呂燕卿(2005)。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
李正宏(1993)。談低年級動畫故事平面創作教學對畫面構成能力提升的可行性 -以小蝌蚪找媽媽單元教材教法分析。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第四卷。
周文敏(2004)「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
林曼麗(1966)。幼兒的基本線畫活動──透過一幼兒的基本線畫活動觀察。國民教育 第12期 第28卷。16~23頁。
郇小春(2008)。運用圖畫書導賞教學提昇幼兒藝術創意思考與繪畫表現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士論文,台南市。
高耀琮(2002)。兒童平面幾何圖形概念之探討。
高耀琮(2002) 兒童平面幾何圖形概念之探討。
張麗芬(1889)。兒童空間認知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2期,(頁249~281) 
粘瑞蘭(2004)。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策略研究。
莊杏如(2008)創意思考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創造力的成效研究。
陳一平(1999)。完形心理學連續律與相似律內在機制討論。中華心理學刊,41卷,第1期,19-37頁。
陳育淳(2006)。性別議題融入藝術教育之統整課程行動研究實例。師大學報:教育類 51(2) 。91~119頁。
陳冠州(2008)。真實情境下國小二年級兒童空間定位概念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第3期,第16卷。281~301頁。
郭榮瑞(2002)。全球化與圖式化:東方線條的再生。現代教育論譠:全球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西方與東方的對話 研討會論文集。頁15~26。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曉薇(2008)右腦模式教學對兒童圖式化的影響:以板橋市重慶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
陳錦忠(2009)。從Peirce的符號分類探討輪廓線的指涉。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教育社會類,第33期(頁27-48)。
鄭明憲(2003)。兒童對視覺意象意義的建構。藝術教育研究。5,1~22。
蘇振明 (1989)。從美術史看線畫。美育,第4期(頁2~6)
蘇振明(1989)。幼兒線畫教價值及實施要點。美育,第3期(頁4~7)
蘇振明(1991)。幼兒線畫的認識與指導。台中師院幼兒教育年刊,第4期,(頁13~29)。
鐘兆慧(2002)兒童色彩排序能力之研究。

 
西文部份: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Wertenbaker L. (1909). The Eye: Window to the World, New York: Lael Tucker, 77-78, 83-84, 86, 90-97
Billmeyer,F.W.Jr.,&Hammond,H.(1996)。Color and Light.American Society and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Manual 17 Paint and Coating Testing Manual,447-469。
Virtual color Museum.Retrieved April8,2002 from://www,color system.com.
 
網站部分:
李賢輝(2010)。基礎設計。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2_140/index.html
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8_140/th8_140a3.htm 
鄭建華、楊清田、呂昭慧。(2003)。
http://140.125.151.167/ypo/study4.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