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7202014432700
DOI 10.6846/TKU.2020.00623
論文名稱(中文) 新中國歷史的底層見證——茹志鵑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Testimony to New China History from the Underprivileged —A Research on Ru Zhijuan’s Nove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曾荺筑
研究生(英文) Yun-Chu Tseng
學號 60301012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24
論文頁數 13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文倩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侯如綺
關鍵字(中) 茹志鵑
底層
成長
革命
新中國
關鍵字(英) Ru Zhijuan
the underprivileged
growth
revolution
New Chin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重新考察與闡釋中國大陸作家茹志鵑(1925-1998)的創作歷程、特色與價值,透過綜合茹志鵑的完整作品、創作觀及代表作的文本歷史化細評,本研究歸納其小說的特殊性及價值如下:
  一、視野寬廣、見證歷史:茹志鵑從底層經驗與歷練出發,但又不拘於個人狹窄的生命,在文革前的作品,已呈現出寬廣的解放戰爭、建設新社會及社會主義理想精神等視野。文革後,又深入地反思大躍進、文革及世代間的矛盾與困境。在回望歷史的同時,貫穿其中的,是不變的細膩與對各世代「人民」群眾的忠誠與感情。
  二、感性真誠、知行合一:茹志鵑的文學淵源,兼有中國古典及西方經典現實主義大家代表作的視野與感性,雖然我們很難客觀證明她吸收與融會轉化的程度,但以茹志鵑底層出身的學經歷和樸素實在的創作實踐,終其一生,她都是一個感性真誠、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人民」。
  她忠於黨國與自我,從一而終對「人民」永保關懷,即使早期的小說有「大團圓」傾向,也是善意地對「人民」的憐惜與祝福。總的來說,茹志鵑本人和她的小說,反映了中國底層人民自立自強的建國歷程,保留了革命理想的純粹情懷,它們是新中國歷史的底層見證。
英文摘要
The research reinterpreted the creativity process, features, and value of the works by Ru Zhijuan, an author from Mainland China. Through the detailed dissection of the whole collections of Ru Zhijuan’s works, her creative perspective and her text analysis of her masterpieces, the research generalized his novel’s individuality and values.
A Testimony to History from a Broad Perspective: although starting off as the bottom of social status, Ru Zhijuan shook off the shackles of where she was born. Prior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r works represented the liberation of wars, establishment of a new society, and the ideal spirit of socialism. Posterior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er works paid attention to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Great Leap and Forward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Moreover, she deeply portrayed the conflict and hardship between generations. Throughout her works, introspectively, she consistently portrayed the subtlety of “people’s” lives.
Sensibility and Genuineness; Profession in Agreement with Conduct: Ru Zhijuan’s literature is her perspective and sensibility combining Chinese classics and typical western realism. Despite that fact that her assimil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her literature comprehension is hard to be objectively proved, Ru Zhijuan, with her humble beginning and down-to-earth writing creativity, is a truly sensible and genuine “people” throughout her life.
She is loyal to Party State and stayed true to herself. From the start to the end, she put her effort and focuses on “people (laborers)”. In spite of the inclination of ta-tuan-yuan (大團圓; positive ending) in her early works, they sent the message of empathy and good wishes. In a nutshell, Ru Zhijuan, as well as her works,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country from the underprivileged. Furthermore, she and her works keep the purity of spirit from revolution, witnessing the New China history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statu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2
第三節、文獻回顧	3
第四節、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茹志鵑的成長經歷與創作觀	7
第一節、顛沛的童年	7
第二節、零碎的求學經歷	8
第三節、革命從軍	10
第四節、新文藝工作者	12
第三章 文革前作品再解讀	21
第一節、解放戰爭與土改中的人物與運動	21
一、〈關大媽〉:支援革命的堅強大媽	21
二、〈黎明前的故事〉:隱密的地下黨員	24
三、〈百合花〉:英勇犧牲的小通訊員	27
四、〈澄河邊上〉:革命意志的呈現	29
五、〈三走嚴莊〉:土地改革	33
六、小結	38
第二節、建設新社會的歷史軌跡	40
一、〈魚圩邊〉:積極入社的新人眼光	40
二、〈妯娌〉:新、舊社會人際關係的轉變	42
三、〈新當選的團支書〉:去除驕傲心態的年輕團支書小何	45
四、〈春暖時節〉:由家庭走入社會的妻子靜蘭	47
五、〈里程〉:一站一站前進的王三娘	49
六、〈如願〉:完成舊時心願的何大媽	52
七、〈靜靜的產院〉:永不掉隊的譚嬸嬸	54
八、小結	58
第三節、社會主義理想精神:〈高高的白楊樹〉	59
小結	63
第四章 文革後作品再解讀	65
第一節、反思大躍進:〈剪輯錯了的故事〉	65
小結	71
第二節、反思文革	72
一、〈冰燈〉:重燃熱情的教育工作者──老馬	72
二、〈家務事〉:普通的革命群眾──金鳳	76
三、〈草原上的小路〉:人生觀的抉擇	80
四、小結	88
第三節、兩代人之間	89
一、〈帶著暖色的雪地〉:替自己落實政策的董毓德	89
二、〈兒女情〉:占領革命制高點的田井	96
三、〈一支古老的歌〉:喚起年輕時理想的屈雍	103
四、小結	109
第五章 結論	111

附錄一、茹志鵑生平著作大事記	113
附錄二、茹志鵑逝世後著作出版情形	122

參考文獻	124
參考文獻
一、文本
1、茹志鵑:《不帶槍的戰士》(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5年6月)。
2、茹志鵑:《關大媽》(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5年10月)。
3、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9月)。
4、茹志鵑:《靜靜的產院》(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年8月)。
5、茹志鵑:《百合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9月)。
6、茹志鵑:《草原上的小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8月)。
7、茹志鵑:《惜花人已去》(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11月)。
8、茹志鵑:《茹志鵑小說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
9、茹志鵑:《她從那條路上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8月)。
10、茹志鵑:《漫談我的創作經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
11、茹志鵑、王安憶:《母女漫遊美利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10月)。
12、茹志鵑:《茹志鵑小說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10月)。
13、茹志鵑:《兒女情》(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10月)。
14、茹志鵑:《殘雲小札》(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2月)。
15、茹志鵑著、王安憶編:《她從那條路上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4月)。
16、茹志鵑著、王安憶整理:《茹志鵑日記(1947—1965)》(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8月)。
17、茹志鵑:《茹志鵑小說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
18、茹志鵑:《海上文學百家文庫‧茹志鵑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5月)。
19、茹志鵑:《黎明前的故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
20、茹志鵑、王安憶:《母女同遊美利堅》(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12月)。

二、研究專著
1、孫露茜、王鳳伯編:《茹志鵑研究專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2、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3、施淑:《理想主義者的剪影》(台北:新地出版社,1990年)。
4、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
5、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3年)。
6、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7、唐小兵編:《再解讀》(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8、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3年)。
9、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10、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11、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
12、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13、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14、韋勒克、華倫(René Wellek & Austin Warren)著,王夢鷗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
15、陳順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16、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17、賀照田:《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18、黃錦樹:《文與魂與體: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19、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20、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21、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王爾勃、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22、曹錦清:《如何研究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3、黃文倩:《在巨流中擺渡:「探求者」的文學道路與創作困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24、蔡翔:《神聖回憶》(台北:人間出版社,2012年)。
25、施淑:《文學星圖:兩岸文學論集(一)》(台北:人間出版社,2012年)。
26、施淑:《歷史與現實:兩岸文學論集(二)》(台北:人間出版社,2012年)。
27、張旭東、莫言:《我們時代的寫作》(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
28、楊慶祥:《分裂的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29、呂正惠:《台灣文學研究自省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4年)。
30、饒翔:《重回文學本身》(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年)。
31、羅崗:《英雄與丑角》(台北:人間出版社,2015年)。
32、程光煒:《文學史二十講》(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
33、賀照田:《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台北:人間出版社,2016年)。
34、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金雯譯:《影響的剖析:文學作為生活方式》(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年)。
35、黃文倩《不只是「風景」的視野:後革命時代兩岸現當代文學比較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7年8月)。

三、期刊論文
1、韓雲彤:〈別具風格的藝術之花――重讀茹志鵑的《百合花》〉,《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78年3月),頁86-88、119。
2、李關元:〈評茹志鵑的近作〉,《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1年4月),頁1-7。
3、梁新:〈論茹志鵑小說創作藝術風格的發展〉,《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2年4月),頁35-44。
4、李關元:〈茹志鵑早年的生活與創作〉,《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期(1982年12月),頁21-25、30。
5、成蹊:〈靜夜簫聲――試論茹志鵑小說的藝術風格〉,《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3年4月),頁58-64、73。
6、藍天:〈茹志鵑的審美理想與其短篇小說的人物形象〉,《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3年8月),頁64-73。
7、興茂:〈創作道路相近 作品風格迥異――峻青和茹志鵑前期短篇小說風格比較分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6年8月),頁87-90。
8、鄧克敏:〈評茹志鵑短篇小說創作風格的形成和發展〉,《河南財經學院學報》第1期(1987年4月),頁143-148、122。
9、鄭如月:〈當代三位風格迥異的小說家――峻青、王願堅、茹志鵑的小說創作比較〉,《語文學習》第5期(1987年5月),頁42-45。
10、施建偉:〈「發現」和「超越」的交替――茹志鵑藝術風格漫論〉,《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第2期(1987年8月),頁126-131。
11、冉莊、尤曉霞:〈試論茹志鵑與王安憶作品的相似風格〉,《自貢師專學報》第1期(1988年4月),頁11-14。
12、王惠英、呂惠君:〈清新秀美與深沉雄建――從《百合花》到《剪輯錯了的故事》看茹志鵑創作風格的發展〉,《中國民航學院學報》第4期(1991年12月),頁84-89。
13、李建平:〈月光下的百合花――與茹志鵑談《百合花》〉,《閱讀與寫作》第6期(1995年6月),頁1-2。
14、張嵐:〈論新時期三代作家的文化抉擇――巴金、李曉;茹志鵑、王安憶;楊沫、老鬼等父(母)、子(女)創作的互參觀照〉,《舟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年11月),頁20-26、71。
15、王德勛:〈論茹志鵑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淮陰師專學報》第1期(1997年1月),頁88-90。
16、殷慧芬:〈文壇女傑茹志鵑印象記〉,《上海檔案》第4期(1998年8月),頁12-13。
17、盧偉:〈茹志鵑小說的女性化特色〉,《成都師專學報》第3期(2000年8月),頁49-51、54。
18、施戰軍:〈茹志鵑小說與中國當代文學〉,《南方文壇》第1期(2001年2月),頁13-15。
19、董小玉:〈新時期現代主義小說的濫觴──論王蒙、茹志鵑、宗璞、諶容對現代主義小說技法的嘗試〉,《呼蘭師專學報》第1期(2001年3月),頁24-29。
20、李遇春:〈茹志鵑五六十年代小說創作的心理動因分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3年1月),頁111-115。
21、吳蘇陽:〈茹志鵑、王安憶小說女性形象比較〉,《語文學刊》第3期(2004年3月),頁48-50。
22、李雲霞:〈宏大敘事下的抒情詩――從《百合花》看茹志鵑小說創作風格〉,《河北建築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第3期(2006年9月),頁58-59。
23、鄭民:〈美好人性的詩意謳歌――《百合花》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價值初探〉,《語文學刊》第1期(2007年1月),頁112-114。
24、阮素丹:〈女性的困境和抉擇――以茹志鵑、張潔、陳染小說為例看女性形象〉,《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2月),頁60-61。
25、王建光:〈「清新俊逸」遮蔽下的「欲望」書寫――對茹志鵑小說《百合花》的一種讀解〉,《甘肅社會科學》第2期(2007年3月),頁76-77、233。
26、張志忠:〈「紅色經典」的發生學探微〉,《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7年7月),頁52-55。
27、朱劉霞:〈試論茹志鵑前期小說的結構技巧〉,《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5月),頁38-41。
28、徐永田:〈永遠綻放的「百合花」――也談《百合花》的人性美〉,《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8年8月),頁86-87。
29、李建軍:〈《百合花》的來路〉,《小說評論》第1期(2009年1月),頁45-49。
30、李永傑:〈聖潔文壇姐弟情――著名作家茹志娟與鄧友梅半個世紀的真摯友情〉 ,《文史春秋》第3期(2009年3月),頁60-63。
31、李建軍:〈再論《百合花》――關於《紅樓夢》對茹志鵑寫作的影響〉,《文學評論》第4期(2009年7月),頁104-109。
32、姜猛:〈茹志鵑與王安憶:文壇母女花〉,《名人傳記(上半月)》第8期(2009年8月),頁31-36。
33、徐德明、郭建軍:〈中國當代文學反思的主體與「政治現代性」〉,《文學評論》第5期(2009年9月),頁90-94。
34、劉軍、李燦:〈論茹志鵑創作的焦慮――以《茹志鵑日記1947-1965》為中心〉,《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9月),頁34-36。
35、王少瑜:〈別樣的家庭情懷――重讀茹志鵑五六十年代的小說創作〉,《名作欣賞》第24期(2009年10月),頁124-126。
36、朱劉霞:〈試論茹志鵑小說中的女性視角〉,《作家》第24期(2009年12月),頁12-13。
37、段崇軒:〈「革命時代」的一脈溫情――重讀茹志鵑〉,《理論與創作》第3期(2010年5月),頁53-58、113。
38、吳其南、李智娟:〈時代強音遮覆下的頑強言說――論茹志鵑十七年小說中的女性聲音〉,《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0年9月),頁45-50。
39、李從雲:〈《百合花》的文學史意義〉,《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10年9月),頁98-105。
40、韓自波:〈茹志娟的創作個性評析〉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0年12月),頁88-92。
41、江秋穎:〈論茹志鵑對王安憶創作的影響〉,《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第11期(2011年11月),頁138-140。
42、孫民樂:〈十七年文學中的《百合花》〉,《文學評論》第1期(2012年1月),頁182-191。
43、王麗、李強:〈茹志鵑與王安憶的創作比較〉,《文學教育(上)》第3期(2012年3月),頁44-45。
44、韓一紅:〈論茹志鵑小說對文化建設的貢獻〉,《名作欣賞》第8期(2012年3月),頁131-132。
45、李遇春:〈20世紀50至70年代主流作家的邊緣話語姿態透視〉,《文學評論》第4期(2013年7月),頁36-44。
46、葉有根:〈美好毀滅後的悲涼――重讀茹志鵑的《百合花》〉,《懷化學院學報》第9期(2013年9月),頁74-76。
47、宋寧剛、陳敢:〈戰爭原野上的藝術鮮花――在戰爭文學背景下對《荷花淀》與《百合花》的考察〉,《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第4期(2013年10月),頁18-23。
48、黃欣:〈茹志鵑從「十七年」到「新時期」小說創作的轉變〉,《青年文學家》第6期(2014年2月),頁12-13。
49、吳玉成:〈一朵清新脫俗的百合花――茹志鵑《百合花》賞析〉,《神州》第17期(2014年6月),頁22。
50、彭新琪:〈風雨百合花――懷念茹志鵑〉,《上海采風》第6期(2014年6月),頁32-36。
51、王琳:〈微笑背後的沉思――論茹志鵑《百合花》的戰爭反思〉,《名作欣賞》第26期(2014年9月),頁75-76。
52、賀小宇:〈淺談茹志鵑筆下的親情嫁接〉,《青年文學家》第14期(2015年5月),頁14。
53、鍾桂松:〈茅盾與茹志鵑〉,《書城》第10期(2015年10月),頁54-59。
54、黃文倩:〈茹志鵑、陳映真與王安憶的淵源與文學影響考察〉,《文藝爭鳴》第12期(2015年12月),頁15-24。
55、姜豔豔:〈茹志鵑小說散文化的結構形態――以《百合花》為例〉,《青年文學家》第3期(2016年1月),頁42。
56、彥火:〈訪問茹志鵑〉,《上海文學》第2期(2016年2月),頁100-104。
57、樓耀福:〈百合花香〉,《上海采風》第10期(2016年10月),頁30-36。
58、鍾曉:〈淺談作品《百合花》的風格――從作家茹志鵑的創作個性入手〉,《知音勵志》第10期(2017年5月),頁164-165。
59、段佩昕:〈從文學作品中觀察革命生活把握時代脈搏――以茹志鵑《百合花》為例〉,《明日風尚》第13期(2017年7月),頁301。
60、許賢:〈《春暖時節》中靜蘭形象簡析〉,《職大學報》第2期(2018年4月),頁30-32。
61、劉傳霞、石成城:〈集體主義時期城市底層家庭婦女的自我認同與主體建構――從茹志鵑的《如願》《春暖時節》談起〉,《婦女研究論叢》第3期(2018年5月),頁83-94。
62、董麗敏:〈革命、性別與日常生活倫理的變革――對茹志鵑1950-1960年代小說的一種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6期(2018年6月),頁46-62。
63、羅鵬:〈母親和女兒:以孤兒作為方法〉,《長江學術》第4期(2018年10月),頁25-32。
64、劉文起:〈茹志鵑與里塆潭的故事〉,《溫州人》第7期(2019年4月),頁85-87。
65、劉玉鳳:〈茹志鵑小說的藝術風格及其發展研究〉,《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2卷第10期(2019年10月),頁143-144。
66、程雪:〈時代夾縫中「十七年文學」的日常細膩「美」――以《百合花》為例〉,《北方文學》第12期(2019年),頁14-15。
67、艾昕:〈淺析茹志鵑與王安憶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異同〉,《參花(上)》第3期(2020年3月),頁56-57。
68、汪政:〈不是愛情的愛情――再讀茹志鵑短篇小說《百合花》〉,《文學教育(上)》第4期(2020年4月),頁17-19。
69、鄒佳妮:〈綻放於戰火中的純白之花――淺析茹志鵑《百合花》中的個性化抒寫〉,《作家天地》第10期(2020年),頁179-181。

四、學位論文
1、韓一紅:《論茹志鵑創作的焦慮》,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
2、王辰:《革命與情感――茹志鵑作品論》,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4月。
3、劉佳:《女性視閾下別樣的革命書寫――茹志鵑小說研究》,廣西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5月。

五、會議論文
1、黃文倩:〈「社會主義」與日常書寫的再辯證――茹志鵑晚期文學觀的特殊性〉,2016女性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2016年6月16日(論文初稿)。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