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7201602384100
DOI 10.6846/TKU.2016.00657
論文名稱(中文) 藝術博物館空間價值探討
論文名稱(英文) Investigate the space value of art museu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游子頤
研究生(英文) Tzu-i Yu
學號 60136047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16-06-20
論文頁數 8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宋立文
委員 - 賴怡成
委員 - 黃奕智
關鍵字(中) 當代藝術
藝術展示空間
即時動態空間
觀看方式
設計操作
關鍵字(英) contemporary art
art exhibition space
instant dynamic space
viewing mode
design oper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摘 要
西方工業革命前藝術發展對於空間的影響大多與宗教有關從對藝術追求擬真的精神到了現代開始尋求抽象化的解讀其影響是思想性的,形而下的追求到形而上的追求,從具體到抽象,藝術的價值不再是技術層面的突破,也企圖尋求精神上的突破。哲學上擷取養分重新思考藝術帶給觀者甚麼樣的價值,藝術作品從創造到展示這一連串的過程對於藝術作品本身來說是未完成式,唯有在觀者觀看藝術作品後產生思考或靈感作品後產生思想上的共鳴,作品才得以完整。
當代藝術作品的呈現空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早期在展示藝術作品時空間要求多為白色及簡單幾何的空間為主,使觀者得以將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隨著藝術作品創作媒材的多元及多媒體科技的運用,空間不再只是單純的放置藝術作品,開始對於空間以及真實藝術作品觀看有相互的辯證關係,在未來藝術作品是否需要實質空間這可從多媒材藝術作品中其藝術價值來反思空間價值,對於藝術作品的感受不只限於作品本身也包含了空間氛圍、觀看方式、心理狀態等等,以空間操作手法來重新閱讀藝術與空間關係對於實體藝術作品展示所採用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這也是空間對於藝術作品的一種再詮釋,使空間與藝術更為緊密的結合,現階段對於藝術作品的展示尚未做深度的結合,空間仍只是輔助藝術作品展示的一個盒子,未有將空間形式特性納入考慮,而透過本研究分析及設計操作手法利用空間形式操作來重新觀看藝術作品的角度,試圖說明空間與藝術品之間的關係與所創造的價值。
設計操作以觀看方式來操作空間形式,利用此設計操作藝術作品與空間的關係來重新詮釋藝術作品的觀看方式,透過對比各空間形式的觀看方式,來突顯空間形式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及影響,另一個方向是對於未來展示空間透過即時動態空間來呈現未來展示空間的型態與可能的展示方式與現階段展示空間來互相辯證其展示空間之價值。
英文摘要
Artistic development that influenced in space mostly related to religion in the era before west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Pursuit of immersive spirit of art turns into pursuit of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that transform which caused the effect is thoughtful. From physical to metaphysical, from specific to abstract, the value of art is no longer the breakthrough of technic, it is an attempt to seek spiritual breakthrough. With philosophy, rethinking what kind of values of art are bring to the viewer .From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to present, this series of works of art in itself is not complete yet, if only when the viewer produce ponders after watching the art work and generating ideological resonance that inspired by the art work, then the art work is complete.

The feeling about art works is not limited to the work of art.  It also contains the atmosphere, the way of seeing the art works, viewer’s psychological state, et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space is reinterpret by space, which is designed to combine with the art work,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present art works.  At this stage, the present of works of art do not show the depth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uxiliary space yet, space still just a box of art show.  Trying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ce and the artwork and the value created through the use of space in the form of operation of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operating practices.

By the operating of different space forms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of art and the space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  Using the relationship of art and space to reinterpret the way of viewing works of art.  Highli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forms and works of art, which is influenced by each other through comparison of each space in the way of viewing.  I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real dynamic space, to present the next exhibition space patterns and possible way of presentation and the exhibition space at this stage to dialectic the value of each oth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I
前言	1
緒  論	2
第1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1.1	研究動機	3
1.2	研究目的	5
1.3	研究問題	5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第2章	文獻回顧	7
2.1	博物館歷史	7
2.2	科技所帶來的改變	10
2.3	材料上的改變	12
2.4	互動上的改變	13
2.5	對於未來的預測	15
第3章	現代藝術價值與空間論述	16
3.1	知覺現象學與美學	16
3.2	藝術作品與藝術家	22
3.3	藝術品與身體	22
3.4	關於藝術博物館的思考	23
3.5	實體藝術博物館的必要性?	24
3.6	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差異	25
3.7	未來藝術博物館的方向	25
3.8	展覽中敘事的未來方向	26
3.9	小結	26
第4章	設計議題操作	28
4.1	新媒材藝術案例分析	28
4.2	藝術館案例分析	32
4.3	概念發想	40
4.4	設計操作	43
第5章	建議與回應	80
5.1	議題研究回應	80
5.2	未來建議	81
參考書目	82
圖目錄
圖 2 1 半透明水泥磚        	12
圖 2 2半透明水泥磚牆              12
圖 2 3VR虛擬實境遊戲畫面  	13
圖 2 4 AR擴增實境遊戲畫面  	14
圖 2 5擴增實境與手機遊戲結合	14
圖 2 6結合GPS定位與實際地圖融合於遊戲中	14
圖 3 1 身體圖式、網路、空間關係圖   	18
圖 3 2 身體圖式與空間關係圖	        19
圖 3 3 藝術作品形成過程(本研究所製作)	23
圖 4 1作品名稱 戴換性別                  	28
圖 4 2作品名稱 竹映                      28
圖 4 3 作品名稱:美麗心靈                 29
圖 4 4作品名稱:比特丘                    29
圖 4 5 作品繪圖機器:遙視          	31
圖 4 6 作品名稱慾望符碼                   31
圖 4 7 慾望符碼中展示作品一角      	31
圖 4 8 感應器與LED燈及攝影機              31
圖 4 9 朗斯分館外部環境反射立面	33
圖 4 10內部流動空間氛圍	33
圖 4 11豐島美術館內部空間氛圍	33
圖 4 12外部空間與環境關係	34
圖 4 13外部環境關係              	35
圖 4 14空間與光線之間的關係             35
圖 4 15 瀨戶內海藝術季裝置藝術          35
圖 4 16 作品與建築之間的關係            35
圖 4 17       	36
圖 4 18                                36
圖 4 19 建築外觀                      	37
圖 4 20 室內斜坡展示空間                  37
圖 4 21劇場後台的小型工廠         	38
圖 4 22大型直立式鋸台                    38
圖 4 23生物藝術 Bio-Art 實驗室	38
圖 4 24展場空間挑高,並運用桁架天花來增加靈活性	38
圖 4 25高架地板增加展場靈活性             	39
圖 4 26可靈活吊掛器材的天花                39
圖 4 27 牆面為活動式隔牆                    	39
圖 4 28 無聲空間的實驗室                    39
圖 4 29 留白空間與對比	40
圖 4 30同一張照片用兩種不同方法,使得觀看的方式截然不同 40
圖 4 31立體草模與觀看之間的關係	41
圖 4 32	42
圖 4 33感官放大空間系統	42
圖 4 34 空間與光的關係	44
圖 4 35透過自然光的照射來使作品有不一樣個觀看感受	44
圖 4 36動態展示空間變動示意圖	45
圖 4 37交通及藝術館位置圖	46
圖 4 38藝術館軸線示意圖	46
圖 4 39光華商圈與文創園區關係圖	47
圖 4 40 十分鐘步行距離範圍	47
圖 4 41 基地視覺分析	48
圖 4 42 主要動線系統及開放空間策略分析	49
圖 4 43空間配置圖	50
圖 4 44基地動線分析	51
圖 4 45平面圖一	52
圖 4 46平面圖二	53
圖 4 47平面圖三	54
圖 4 48平面圖四	55
圖 4 49平面圖五	56
圖 4 50立面圖一	57
圖 4 51立面圖二	58
圖 4 52剖面圖一	59
圖 4 53剖面圖二	60
圖 4 54動態空間爆炸圖	62
圖 4 55動態空間變動流程圖	63
圖 4 56動態空間效果圖一	64
圖 4 57動態空間效果圖二	65
圖 4 58傳統空間位置圖	66
圖 4 59室內效果透過大空間來因應個策展人空間需求	66
圖 4 60室內效果圖二	67
圖 4 61室內效果圖三	67
圖 4 62感官空間效果圖一	68
圖 4 63感官空間效果圖二	69
圖 4 64感官空間效果圖三	70
圖 4 65感官空間效果圖四	71
圖 4 66感官空間效果圖五	72
圖 4 67感官空間效果圖六	73
圖 4 68感官空間效果圖七	74
圖 4 69感官空間效果圖八	75
圖 4 70感官空間效果圖九	76
圖 4 71感官空間效果圖十	77
圖 4 72感官空間效果圖十一	78
圖 4 73感官空間效果圖十二	79
表目錄
表 2 1 博物館歷史及重要事件表 	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日本株式會社新建築社. (2011). 藝術空間. (王昀、吳耀東、陸偉、茅曉東、錢強、黃居正、魏立志、吉田賢次、多田亮彥, 編者) 東京: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邱誌勇. (2011). 數位藝述. 台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邱誌勇. (2012). 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 台北市: 雅墨文化.
威廉.白瑞德(WilliamBarrett). (2013).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 (彭鏡禧, 譯者) 新北市: 立緒文化.
徐典裕、江沛航、陳秀華、褚如君、李雯純、翁菁邑、林均霈. (2012). 全方位數位博物館建置. 台北市: 數位典藏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馬丁.海德格. (1994). 林中路. (孫周興, 譯者) 台北市: 時報文化 .
張婉真. (2014). 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 台北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遠流出版社.
梅洛龐蒂(MauriceMerleau-Ponty). (2007/11/15). 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眼與心. (龔卓軍, 譯者) 台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
連俐俐. (2010). 大美術館時代. 臺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
陳侃如. (2011). 以德勒茲思想論當代建築的未來發展. 臺北市: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游書宜. (2012年4月26日). 史蹟博物館之情境再現探討―― 以建築現象學理論來解析名人故居. 博物館學季刊, 頁 67-68.
華特.艾薩克森. (2015). 創新者們:掀起數位革命的天才、怪傑和駭客. (齊若蘭陳以禮, 編者) 台北: 遠見天下文化.
黃怡璋. (2000). 建築空間本質的探討-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出發. 台中市: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詹姆斯.坎頓. (2007). 超限未來10大趨勢. (吳家恆、張麗瓊、周靈芝、杜默, 譯者) 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劉旭光. (2004). 海德格爾與美學.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劉惠媛. (2009). 世界頂尖博物館的美學經濟. 臺北市: 原點出版社.
劉畹芳. (2002). 身體-空間經驗現象學研究. 雲林: 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鄭金川. (1993). 梅洛龐蒂的美學. 臺北市: 遠流出版社.
韓桂玲. (2010). 吉爾。德勒茲身體創造學研究. 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聶郁中. (2009). 訊息X介面:當代建築的媒體現象. 台中市: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龔卓軍. (2006). 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 台北市: 心靈工坊.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