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7201514121700
DOI 10.6846/TKU.2015.00626
論文名稱(中文) 我國車路協同系統之發展情勢分析與對應策略排序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ituation Analysi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Ran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 Vehicle-Infrastructure Systems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運輸管理學系運輸科學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劉祐辰
研究生(英文) You-Chen Liu
學號 60266006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3
論文頁數 19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陶治中(cctao@mail.tku.edu.tw)
委員 - 張堂賢
委員 - 顏上堯
關鍵字(中) 智慧運輸
車路協同系統
社會網路分析
情境分析
直覺模糊理論
關鍵字(英)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operative Vehicle-Infrastructure System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cenario Analysis
Intuitionistic Fuzzy Theory Algorith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車路協同系統(Cooperative Vehicle-Infrastructure System, CVIS)為智慧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之新興科技,係先進國家ITS發展之主流方向。就國際整體趨勢而言,先進國家皆已轉向著重於安全面向之車輛安全應用並進行相關技術之研發與應用,而我國CVIS發展計畫仍僅於基礎設施之投入與平台系統之建置,明顯與國際趨勢有所差距。因此,本研究的主旨在於探討我國現階段ITS發展是否應轉向,以及未來該如何推動CVIS發展策略。
  鑒於我國CVIS研發計畫較少,且未進行多年期之規劃,無法透過相關研發計畫的彙整來判斷我國ITS發展面向,因此,本研究首先透過社會網路分析法構建我國CVIS領域的資源投入關係網路,針對我國CVIS發展面向進行實證,釐清我國CVIS各應用面向上的實質投入能量,並利用情境分析步驟構建未來我國可能發展之情勢。然後,在考慮外部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下,本研究以資策會所研擬之高度需求優先技術課題,透過影響CVIS發展的關鍵構面,以直覺模糊理論進行推動策略的衡量,進行不同發展情勢下相對應之推動策略排序。
 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我國產官學研單對於CVIS領域所投入之資源著重於效率面之應用,雖符合我國ITS發展目標卻與國際主流發展趨勢有所差異,因此,對於我國ITS發展之轉折,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應朝向「既有交通管理逐漸轉向交通安全」發展,且在此發展目標下,未來可能之發展情勢主要可解釋為「中央與地方思維之差距」。然而,對於CVIS推動之策略,因不同情勢下所掌握之優勢不同而擁有不同之策略推行排序,不同發展環境下,又以短期策略之排序變動最為明顯。綜整而言,本研究實證分析程序可供相關單位參考與應用,做為未來發展與規劃之借鏡。
英文摘要
The Cooperative Vehicle-Infrastructure System (CVIS) is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 and also becomes the ITS developing mainstream of advanced countries currently. The global trend of CVIS is focusing on applications of vehicle safety. However, Taiwan’s CVIS deploying projects still focus 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s.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 and advanced countries.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turning point of Taiwan’s ITS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corresponding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CVIS in Taiwan.
Since there are few CVIS projects in Taiwan, no sufficient evidences are given to identify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s in future. In order to verify capacity of substantive input on each application of CVIS in Taiwan,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resource-investment network of CVIS by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ituation analysis to propose possible development situations. Considering influence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this study uses the critical factors to re-measure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ranking with intuitionistic fuzzy theory.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study show that the investment of the CVIS in Taiwan still focuses on the side of efficiency between government, industri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alter current situations of Taiwan's ITS development, experts agree that the goal of ITS should be gradually changed from existing traffic management to traffic safety.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aiwan’s ITS goal is focusing on traffic safety,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future will be mainly explained as the awareness difference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However, the ranking of CVIS promotion strategies are truly different under various development situations. Under diffe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ranking of short-term promotion strategies is the most changeable.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can be used for future CVI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誌謝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的	3
1.3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2.1 車路協同系統	8
2.1.1車路協同服務提供之系統架構	8
2.1.2主要技術層面	10
2.1.3技術發展趨勢	13
2.2 國內外應用發展概況	14
2.2.1歐盟車路協同計劃:C-ITS	14
2.2.2美國車路協同發展計劃:IntelliDriveSM	26
2.2.3日本車路協同發展:Smartway & ITS SPOT計劃	36
2.2.4我國發展現況	44
2.3社會網路分析法	46
2.3.1社會網路分析概要	46
2.3.2社會網路分析相關研究	47
2.4技術預測	49
2.4.1技術預測方法	49
2.4.2技術預測方法的選用	53
2.4.3情境分析法	56
2.4.4情境分析相關實證研究	57
2.4.5德爾菲法	59
2.4.6德爾菲法相關實證研究	61
2.5直覺模糊理論的決策應用	63
2.5.1群體決策內涵	63
2.5.2直覺模糊群體決策	64
2.5.3基於直覺模糊集合的聚類問題	65
2.6小結	6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69
3.1研究架構	69
3.2第一階段研究方法	71
3.2.2社會網路分析	71
3.2.2 Ucinet視覺化軟體	73
3.3第二階段研究方法	74
3.3.1情境分析法	74
3.3.2德爾菲法	77
3.4第三階段研究方法	80
3.4.1直覺模糊集合	80
3.4.2基於直覺模糊集合的新聚類方法	81
3.4.3基於直覺模糊集合的新群體決策法	85
第四章 我國車路協同系統發展情勢之實證分析	91
4.1我國車路協同研究投入網路實證分析	91
4.1.1文獻檢索與篩選機制	91
4.1.2檢索資料庫	96
4.1.3我國車路協同資源投入網路	102
4.1.4我國產官學研資源投入關係網路小結	112
4.2我國車路協同未來可能情勢發展	113
4.2.1確認決策焦點	113
4.2.2確認關鍵決策因素	114
4.2.3分析驅動力量	120
4.2.4選擇不確定軸面	125
4.2.5撰寫情境	128
4.2.6情境意涵分析	129
4.2.7我國車路協同系統未來可能情勢小結	133
4.3我國車路協同系統發展情勢分析小結	134
第五章 我國車路協同系統相應推動策略排序實證分析	135
5.1車路協同推動策略	135
5.2我國車路協同不同情勢下之策略排序	139
5.2.1直覺模糊之決策訊息	139
5.2.2不同情勢下之策略排序	141
5.3我國車路協同系統推動策略排序小結	14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0
6.1結論	150
6.2建議	151
參考文獻	153
附錄一  情境分析(1)-專家問卷	
附錄二  情境分析(2)-德爾菲問卷	
附錄三  直覺模糊群體決策問卷	

 
表目錄
表2- 1	車路協同技術發展歷程階段	13
表2- 2 	eCoMove實測應用項目	16
表2- 3 	DriveC2X實測應用項目	17
表2- 4 	SAFESPOT實測應用項目	18
表2- 5 	CoCarX提供之服務類型與內容	21
表2- 6 	SimTD實測應用項目彙整	24
表2- 7	美國車路協同三大重點計劃之發展重點	26
表2- 8 	IntelliDriveSM之目標與內容	28
表2- 9 	VII與IntelliDriveSM差異與變革	29
表2- 10 Smart way V2I服務項目	37
表2- 11 Smart way服務內容	38
表2- 12 Showcase計劃安全與交通管理內容	39
表2- 13 Showcase計劃次世代移動通訊與發展內容	40
表2- 14 Showcase計劃緊急情況彈性交通系統內容	40
表2- 15 ITS SPOT通訊服務	41
表2- 16 ITS熱點服務	43
表2- 17我國車路協同計劃	45
表2- 18社會網路分析相關研究	48
表2- 19 Martino之技術預測方法分類	49
表2- 20 Porter之技術預測方法分類	50
表2- 21 Porter之技術預測方法比較	51
表2- 22余序江等人之技術預測方法分類	52
表2- 23技術預測方法的先決條件	54
表2- 24情境分析定義	56
表2- 25情境分析法相關應用研究	59
表2- 26德爾菲法相關應用研究	62
表4- 1	博碩士論文資料庫各校收入年限與數量統計	97
表4- 2	我國大專院校相關系所各應用類別數量統計	97
表4- 3	運輸研究所於車路協同應用產出量統計	98
表4- 4	運輸研究所各應用類別數量統計	99
表4- 5 	ARTC於車路協同應用產出量統計	100
表4- 6 	ARTC各應用類別數量統計	100
表4- 7	我國專利於車路協同應用產出量統計	101
表4- 8	我國專利應用類別數量統計	102
表4- 9	我國大專院校-基本三面向之中心性值	103
表4- 10我國大專院-依應用類別之中心性值	104
表4- 11 I.O.T-基本三面向之中心性值	105
表4- 12 I.O.T-應用類別之中心性值	107
表4- 13 ARTC-基本三面向之中心性值	108
表4- 14 ARTC-應用類別之中心性值	109
表4- 15我國專利-基本三面向之中心性值	111
表4- 16我國專利產出-應用類別之中心性值	112
表4- 17專家訪談名單列表	114
表4- 18車路協同應用發展之決策焦點與問題	114
表4- 19車路協同發展關鍵決策性因素	120
表4- 20專家名單	122
表4- 21影響車路協同系統未來發展的驅動力分析	123
表4- 22影響車路協同未來發展的衝擊及不確定矩陣	125
表4- 23車路協同不確定軸面分析	127
表4- 24所有發展狀態之可能情境組合	128
表4- 25專家名單	128
表4- 26最佳發展狀態情境組合	129
表4- 27最佳發展狀態下各構面之情境出象	130
表4- 28保守觀望狀態情境組合	131
表4- 29保守觀望狀態下各構面之情境出象	131
表4- 30穩健成長狀態情境組合	132
表4- 31穩健成長狀態下各構面之情境出象	132
表5- 1	我國聯網技術高度優先課題	136
表5- 2	高度優先技術課題之推動策略	138
表5- 3	專家名單	140
表5- 4	語意評分代號對應直覺模糊數表	140
表5- 5	最佳發展之策略排序	142
表5- 6	保守觀望之策略排序	144
表5- 7	穩健成長之策略排序	146
表5- 8	不同發展情勢之策略排序	148

 
圖目錄
圖1- 1	研究流程圖	7
圖2- 1	車路協同系統服務提供架構	9
圖2- 2 	CoCo系統架構	21
圖2- 3	CoCarX系統架構	22
圖2- 4	SimTD實驗計劃技術集成圖	23
圖2- 5	美國V2V與V2I通訊之應用類別與型態	27
圖2- 6 	V2V安全性應用研究計劃主軸與時程	30
圖2- 7	加州實驗平台試驗架構	32
圖2- 8	密西根實驗平台測試架構	33
圖2- 9	密歇根州安阿伯市V2V示範區	35
圖2- 10 Smart way V2I架構	37
圖2- 11展示系統概要	42
圖2- 12 ITS SPOT之車/路服務	43
圖2- 13智慧型手機網路與ITS熱點資訊交換示意圖	44
圖2- 14技術方法之定位	55
圖3- 1	研究架構	70
圖3- 2 	SRI情境分析流程圖	77
圖3- 3	德爾菲法操作流程	78
圖4- 1	應用層分類魚骨圖	92
圖4- 2	我國大專院校-基本三面向之資源投入關係網路	103
圖4- 3	我國大專院校-依應用類別之資源投入關係網路	105
圖4- 4 	I.O.T-基本三面向之資源投入關係網路	106
圖4- 5 	I.O.T-依應用類別之資源投入關係網路	107
圖4- 6 	ARTC-基本三面向之資源投入關係網路	108
圖4- 7 	ARTC-依應用類別之資源投入關係網路	110
圖4- 8	我國專利-基本三面向之資源投入關係網路	111
圖4- 9	我國專利-依應用類別之資源投入關係網路	112
圖4- 10我國車路協同不確定軸面	12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王景弘、羅坤榮(2012),「車路整合系統發展趨勢與ITS節能減碳關聯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	何蔚(1998),「面向物聯網時代的車聯網研究與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3.	余序江、許志義、陳澤義,「科技管理導論:科技預測與規劃」,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	吳瑋(2012),「美國車路協同系統和智能交通」,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5.	吳蕙如、丁一賢(2009),「應用社會網絡分析於知識管理社群評估機制」,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6.	李宏德(2011),「電子書閱讀器產業之競爭策略分析:情境分析法之應用」,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組。
7.	林恆毅(2007),「以情境分析法預測台灣行動電視產業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論文。
8.	邱奕璿(2013),「藉由情境分析法發展影像監控即服務的商業模式」,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 EMBA 專班學位論文。
9.	徐選華、陳曉紅、王紅偉(2009),「一種面向效用值偏好信息的群體決策方法」,控制與決策,第24卷,第3期,頁440-445。
10.	秘琮翔(2010),「以情境分析法探討多點觸控面板技術發展之趨勢-以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11.	張乃文(2008),「從情境契合觀點探討台灣筆記型電腦代工產業電子尋購的適用性」,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12.	張添美(2011),「以分析層級法(AHP)及德菲法(Delphi Method)對頂尖業務人員關鍵人格特質之分析-以南山人壽為例」,致理技術學院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莊嶸騰(2012),「駛向雲端的汽車車聯網系統與應用介紹」,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知識庫。
14.	陳世榮(2012),「社會網絡分析方法UCINET的應用」,巨流圖書公司。
15.	陳正夫,「車載資通訓的現況與前景」,華創車電技術中心
16.	陳亭羽、盧彥佑、王曉斌(2011),「基於區間直覺模糊集合發展群體決策方法」, 企業管理學報,,第88卷,頁39-68。
17.	陳榮男(2011),「2020年台灣雲端運算產業技術前瞻:情境分析法之應用」,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學程學位論文。
18.	陳曉明、姚澤清(2011),「基於集值統計的直覺模糊聚類」,模糊系統與數學,第25卷,自三期,頁100-108。
19.	李鵬(2014),直覺模糊信息決策方法研究-基於灰色關聯和證據推理的方法,江蘇大學出版社。
20.	陳曉紅(2009),「複雜大群體決策方法及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
21.	賀正洪、雷英杰(2011),「直覺模糊C-均值聚類算法研究」,控制與決策雜誌,第26卷,第6期,頁847-850。
22.	黃智彥、張文龍、李蕙玲、賴明信(2011),「以社會網絡分析驗證稻米產業的創新擴散」,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73卷,頁67-108。
23.	楊紀剛(2012),「運用社會網路分析及資料包絡分析進行期刊排名之研究-以工業工程與管理領域為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24.	楊鉦偉、虞孝成(2008),「全球 WiMAX 競合趨勢」,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廖俊偉(2008),「利用引文分析及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探討口碑研究的貢獻及知識擴散」,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26.	榮泰生(2013),「UCINET在社會網路分析之應用」,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7.	劉軍(2009),「整體網分析講義-UCINET軟件實用指南」,上海:致格出版社。
28.	劉軍(2014),「整體網分析講義-UCINET軟件實用指南第二版」,上海:致格出版社。
29.	鄭艾嘉(2008),「結合情境分析,、德爾菲法與技術替代模型分析有機發光二極體電視市場的發展」,元智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學位論文。
30.	戴翠琴、陳前斌(2013),「聯網技術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
31.	簡睿志(2011),「我國運輸科學領域知識圖譜之理論與實證研究:以智慧運輸系統為例」,淡江大學運輸科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32.	蘇國賢(1997),「產業自主性與市場績效:台灣地區產業結構之網絡分析」,中山管理評論,第5卷,第2期,頁315-338。
33.	蘇雯英(2014),「結合修正式德爾菲與層級分析方法探討台灣觀光工廠之關鍵競爭力」,中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34.	Ashwin Amanna.(2009)” Overview of Intellidrive/Vehicle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VII)”.
35.	Bunn, D. W., & Salo, A. A.(1993). Forecasting with scenario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68(3), 291-303.
36.	Chang, C. H.(2014). New Similarity Measure Between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 and New Fuzzy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Based on Intuitionistic Fuzzy Geometric Averaging Opeators.
37.	Christopher Hill.(2009),” ITS ePrimer Presentation; Module 13: Connected Vehicles”, the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38.	Christopher Hill.(2013),” ITS ePrimer Presentation; Module 13: Connected Vehicles”, the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39.	Cobo, M J, A G López-Herrera, E Herrera-Viedma.(2011),”Science mapping software tools: Review, analysis and cooperative study among too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0.	Compass4D in EUhttp:
//www.compass4d.eu/en/cities_02/helmond/helmond.htm
41.	Cooperative Cars eXtended –CoCarX
 http://amicale-citroen.de/wp-content/uploads/2011/08/CoCarX-Cooperative-Cars-Extended-Research-Project.pdf
42.	Derek J. de Solla Price.(1965), “ 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 ” ,Science 149.
43.	Drive C2X in EU
http://www.drive-c2x.eu/project
44.	eCoMove in EU
http://www.ecomove-project.eu/
45.	Edna F. Reid and Husinchun Chen.(2007), “ Mapping the Contemporary Terrorism Research Domai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65
46.	ETSI(2012), “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ITS);Framework for Public Mobile Networks in Cooperative ITS (C-ITS) ”
47.	FREILOT Urban Freight Energy Efficiency Pilot FREILOT Final Progress Report – Publishable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apps/projects/logos/0/238930/080/deliverables/001_FREILOTfinalreportpublishable.pdf
48.	Hiroshi Makino.(2006), “Smartway Project”, 12th ITS World Congress inSan Francisco, 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nd and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49.	Höfs W, Lappin J, Schagrin M, et al.(2012), “International deployment of cooperativ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Bilateral efforts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nd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50.	ITS initiatives in Japan, MLIT 
http://www.mlit.go.jp/road/road_e/03key_challenges/2-1.pdf
51.	Levary R. R. and Han, D. (1995), “Choosing a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Method,”Industrial Management, Vol. 37, pp. 14-18.
52.	Li Y J,(2012),”An overview of the DSRC/WAVE technology/quality, reliability, security and robustnes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pp544-558.
53.	Liebowitz, J.(2005). Link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knowledge mapping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9(1), 76-86.
54.	Martino, J. P.(1993).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for Decision Making”, 3rd ed.,NewYork: McGraw-Hill, Inc., p.1.Meade, N. and Islam, T. (1995) “Forecasting with growth curves :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11(2), pp. 199-215.
55.	MIOH-UTC.(2009),”IntelliDrive SMPresentation”.
56.	NHTSA.(2010) ,”Over view of V2V Research”,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57.	Porter, A., Roper, A. Mason, T. Rossini, F. Banks, J. and Wiederholt, B. (1991),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Inc.
58.	Porter, A.L. and Rossini, F.A. (1987),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in Singh, M.G. (ed.)Encyclopedia of System and Control, Oxford:Pergamon.
59.	SAFESPOT in EU
http://www.safespot-eu.org/
60.	Schoemaker Paul J.H. (1995), Scenario Planning: A Tool for Strategic Thinking,SloanManagement Review, Vol. 36, Iss.2, pp25-40
61.	SimTD in EU
http://www.simtd.de/index.dhtml/deDE/index.html
62.	Tschirky, H.P. (1994), “The Role of Technology Forecasting and Assessment in Technology Management,” R&D Management, Vol.24, pp.121-129.
63.	Valente, T. W. (1996). Social network thresholds i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Social networks, 18(1), 69-8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