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7201401543900
DOI 10.6846/TKU.2014.00822
論文名稱(中文) 插圖本小說的圖文互釋現象---以三國演義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O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inter-translatability of illustration and text in anillustrated fi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蕭乃豪
研究生(英文) Nai-Hao Hsiao
學號 69902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3
論文頁數 36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仕華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蔡琳堂
關鍵字(中) 《三國演義》
插圖
圖文互釋
關鍵字(英)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Illustrations
Intertranslation between illustration and tex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三國演義》內容以描寫謀略、戰爭為主,文中登場角色眾多,人物形象鮮明。因此,本文研究對象為插圖本《三國演義》,使用圖文互釋研究方法,試圖找出在相同系統中不同版本的《三國演義》,分析其圖像再與文本對照,進一步討論圖像與文本的關係,來判斷不同版本插圖本《三國演義》的優劣關係。小說文本附圖的原因很多,除了出版的競爭風氣,最重要的是「非圖不明,有圖則明」,因此在插圖本小說當中,圖像與文字應該為互相輔助的關係,將文本中的事件轉變為圖像;以達到圖文互釋,藉以輔助讀者的閱讀及小說的銷售量。
    本文第一章說明本文寫作原因,與定義何為圖文互釋,以寇普-許密特(Kopp-Schmidt)參考帕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之圖像學所整理出的「圖像學操作過程」三階段,及單篇論文內容來輔助說明圖文互釋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概述明清版畫發展,與五大派別的特色,說明插圖的不同功能,接著分別整理插圖本《三國演義》的版本情況,與《三國演義》小說的版本演進概況。藉由確立版本,說明本文選擇其中三種版本的原因。第三章、第四章,運用圖文互釋的方法,對照三種版本圖像與文本的關係,將文本一百二十回中標題的上下聯為上目、下目對照三種版本中二幅圖像,敘述對照後所發現的現象。
    第五章綜合第三章、第四章的整理之結果,先以表格呈現出三種版本圖像構造的差異,再討論三種版本圖文互釋的契合現象,並將契合的差異特色分為四種不同情況,一、人物位置。二、人物細節形象。三、圖像背景。四、文本情節。說明三版本經過分析後的文本與圖像關係的情況,再以此來判斷三種版本之間圖文互釋之優劣。最後說明圖文互釋悖離的情形,某些回目圖像出現文本無法解釋的情節,可以經由資料輔助說明,加以判斷可能是畫工刻工自我意識詮釋文本內容,進而在插圖上有不同表現。第六章整合上述說法,藉由第五章整理的結論,判斷寶翰樓本為最符合插圖本小說圖文互釋的版本。
英文摘要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mainly depicts contents of strategies and wars. There are numerous characters, who respectively represent a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The thesis is to study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under the same system, analyzing the illustrations and the texts, so as to further 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illustrations and the writing itself and determine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se diverse versions. There are a number of reasons why the novels are with illustrations. On top of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prevailing publishers at that time, the most crucial reason is that people conceived that the presence of these illustrations helps to better depict the texts. Hence, transferring the events in the novel into illustrations has become a beneficial way to help readers to read and to enhance the sales of novels. This mutually suppor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llustrations and texts reaches the state of inter-translatability (or inter-transferability).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writing of the thesis and the definition of inter-transferability between texts and illustrations. With reference to Erwin Panofsky’s iconography and later Kopp-Schmidt’s three phases of iconography process, I will describe the research methods applied in the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block print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feathers of the major five schools. I will explain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illustrations and then talk about versions of different illustrated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and the profiles of the versions. Furthermore, I will detail the reason why these three versions a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in the thesis.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I will show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xts and illustrations among the versions with the approach of inter-transferability.  I’d compare the couplet headings of the one hundred and twenty stories in the novel with the two images from these versions and discuss the findings after the comparison.

    Chapter VII integrates the results from Chapter III and IV. A table will be used to represent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versions and then I will further discuss how these three versions of inter-transferability work, dividing them into four different categories: (1) character position (2) character profile (3) background of illustrations (4) story plot.  I will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s and illustrations to determine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se three versions. Finally, I will talk about the situation of deviation, that is, the illustrations have diverged from the original meaning from the texts. With the aide of some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it might be due to the subjective intent from the painter. The sixth chapter sums up the above-mentioned and from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fifth chapter, the Pao Han Lo version is the best version for inter- translatabil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3

第三節、研究方法……………………………………………………………… 5

第四節、研究步驟……………………………………………………………… 8 
 
第五節、預期成果……………………………………………………………… 9

第二章、插圖本小說概述…………………………………… 11

第一節、明、清插圖五大派別…………………………………………………13

第二節、插圖本三國演義概述…………………………………………………19

第三節、三國演義版本概述……………………………………………………27

第三章、三版本圖像分析 第一回到第六十回(上)…………30

第一節、第一到第三十回………………………………………………………30 

第二節、第三十一到第六十回…………………………………………………47 

第四章、三版本圖像分析 第六十一回到第一百二十回(下) 66                           

第一節、第六十一到第九十回…………………………………………………66

第二節、第九十一到第一百二十回……………………………………………85

第五章、	圖像與文本分析之討論………………………… 105
第一節、三種版本圖像構造討論………………………………………………105
一、圖像構造之差異………………………………………………………105
二、圖像構圖差異之緣由…………………………………………………106                     
  
第二節、三種版本圖文互釋的契合現象………………………………………108                   
一、圖文互釋契合之差異…………………………………………………109
二、圖文互釋之優劣………………………………………………………113

第三節、三種版本圖文互釋的悖離現象………………………………………113

第六章、結論………………………………………………… 120 

參考書目 …………………………………………………… 123

附錄
附錄、三版本插圖本《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圖像………126
(圖像順序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為:大魁堂本、李卓吾本、寶翰樓本)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依照原典年代排列,次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周‧荀況,《荀子》,臺北:台灣古籍出版,2007年5月。
漢‧王充撰,《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東漢‧劉熙著、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10月。
晉‧郭璞撰、馮國超譯注,《山海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
晉‧陳壽著,《新校三國志注下》,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5月。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湖南:岳麓書社出版,1995年1月。
唐‧房玄齡撰,《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8年1月。
元.不著撰人,《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國志三卷》,民國三十年(1941)海虞王古魯影印元至治間建安虞氏刊本。
明‧許仲琳原著、李雲翔續著,《封神演義》,臺北:臺灣書局出版,2009,6月。
明‧羅貫中撰,毛宗崗批,《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2月。
清‧錢彩,《說岳全傳》,臺北:桂冠圖書出版,1995年1月。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或書名筆畫排序)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1961年10月)。
王伯敏,《中國版畫通史》(河北石家莊市: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5月)。
日‧中川渝著,《三國志演義版本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
毛文芳,《卷中小立亦百年:明清女性畫像文本探論》(臺北:學生書局,2013年6月)。
朱一玄、劉毓忱編,《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清‧杭世駿著,《三國志補注》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83到1986年)。
周心慧,《中國古版畫通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心慧,《中國版畫史叢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12月)。
周蕪,《徽派版畫史論集》(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周心慧、王致軍,《徽派、武林、蘇州版畫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10月)。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黃天驥、康保成主編,《中國古代戲劇形態研究》,(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7月)。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1月)。
鄭振鐸,《中國版畫史圖錄》(北京:中國書店,2012年4月)。
薛冰,《插圖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中國版本文化叢書》第二版,2003年8月)。
劉小玄、朱彧,《中國版畫藝術源流》(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7月)。
韓叢耀,《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2005年9月)。
英‧魏安,《三國演義版本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6月)。
日‧瀧本弘之,《中國古典文學插圖集成叢書》第六冊,《全相平話五種/三國志演義(寶翰樓本)》(東京:株式會社遊子館,2009年1月8日)。

(三)、學位論文:(依照出版年代排序)
陳怡蓉《丁雲鵬輿徽派版畫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
林瑞《香雪居版〈新校注古本西廂記〉版畫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彭喻歆《北京坊刻版畫之奇葩-明弘治《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註釋西廂記》版畫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8年。
曾鈺婷《說圖崇禎本金瓶梅繡像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毛杰《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版畫研究散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劉瀟湘《明代小說版畫插圖的表現形式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鄭婷婷〈石林居士序本《牡丹亭還魂記》版畫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義平〈明清版畫對戲曲演出的展示〉,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4月。

(四)、期刊論文:(依照出版年代排序)
曹之〈古籍刻工概述〉,《圖書館》第5期,1988年。
沈伯俊〈面向新世紀的《三國演義》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第4期,1998年。
金秋鵬〈迄今發現最早的鄭和下西洋船隊圖像資料─《天妃經》卷首插圖〉,《中國科學技術史料》第1期,2000年。
王致軍〈中國古籍插圖版式源流考〉,《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第6期,2002年。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的關注〉,
《台大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3期,2002年9月。
孫國霞〈漫談古籍文學作品藝術插圖及其特點和價值〉,《圖書館建設》第五期,2003年。
沈伯俊《三國演義》版本研究的新進展〉,《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2004年。
陳鐸〈「建安版畫」無書不圖的敘事─古代插圖的文化特征與作用〉,《文藝研究》第11期,2007年。
沈伯俊〈國際漢學熱衷的《三國演義》研究─答馬來西亞《東方日報》記者問〉,《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第28卷,2009年。
朱存明、朱婷〈漢畫像西王母的圖文互釋研究〉,《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科版)》第6期第36卷,2010年11月。
呂小川〈小議藝術研究中的圖文互証〉,《藝苑》第3期,2011年。
張玉梅、張祝平〈於明代《三國》小說版畫之美─以周曰校本、李卓吾本、英雄譜本為例〉,《語文學刊》第4期,2011年。
張生筠〈中國戲曲與《三國演義》〉,《劇作家》第5期,2011年。
張大聖〈試論元雜劇「三國戲」對三國人物定型的意義〉,《文學界》第7期,2011年。
王小平〈圖文互釋與聯合解碼─符號學視野的《老照片》〉,《三峽大學學報》第3期第33卷,2011年5月。
張玉梅、張祝平〈明代《三國》版畫對曹操的褒與貶〉,《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2011年6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