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7201014182000
DOI 10.6846/TKU.2010.00650
論文名稱(中文) 基金經理人風險偏好、道德認知發展階段對基金操作績效影響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 of Fund Managers’ Risk Propensity, Stage of Moral Development on Mutual Funds Investment Performan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楊麗靖
研究生(英文) Li-ChinYang
學號 7976103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04
論文頁數 1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洪英正
共同指導教授 - 楊立人
委員 - 吳坤山
委員 - 王秉鈞
關鍵字(中) 風險偏好
道德認知發展
操作績效
關鍵字(英) Risk Propensity
Stage of Moral Development
Investment Performa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題為基金經理人風險偏好、道德認知發展階段對基金操作績效影響之研究。李光朗(2007)指出投資者的風險態度對共同基金投資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柯秋萍(2005)則提到道德發展期對整體職業道德知覺具有顯著影響。基於眾多學者之研究基礎下,本研究欲以此主題做進一步探討與分析。
利用文獻探討與統計分析方式,針對國內證券投資信託公司之基金經理人進行研究調查,期透過本研究,探討影響基金經理人操作績效之因素,以及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對風險偏好、道德認知發展及操作績效間之差異,以提供管理階層提升基金經理人操作績效之參考。
本研究採便利取樣之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研究母體約僅有200名,共發放100份問卷予以抽樣調查,有效問卷共76份。經過因素分析與分群後,本研究將風險偏好型態區分為「積極創新型」、「激進冒險型」、「穩健靈活型」及「保守謹慎型」共四個因素,且另外分群為「低風險偏好」及「高風險偏好」二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道德發展階段一」、「道德發展階段二」、「道德發展階段三」、「道德發展階段四」、及「道德發展階段五」共五組。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1.在風險偏好分群及道德認知發展分群之交互作用下,基金經理人不同之風險偏好、道德認知發展階段對共同基金操作績效上會有顯著差異。
2.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基金經理人在風險偏好、道德認知發展階段及共同基金操作績效上會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並依據前述研究過程及結果,提出下列建議:
1.建立道德及風險偏好相關評估準則
2.依據基金經理人不同風險屬性,派任操作不同類型基金
3.穩定維持最適之基金管理規模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examines whether fund managers’ risk propensities and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will influence their performance on mutual funds investment. Li (2007) indicates that investors’ risk attitude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 investment. Ko (2005) points out that stage of moral developmen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pational moral perception. That is the reason that we want to take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data, which is collected from fund mangers who work at Securities Investment Trust companie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wo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fund mangers’ performance on mutual funds investment, as well as takes variables of population into account to discuss fund mangers’ differences on risk propensitie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on mutual funds investment.  The findings can provide managerial levels excellent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fund managers’ ability as well as their performance on mutual funds investment.

The population of this survey is approximately 200 fund managers.   A total of 100 questionnaires are distributed with the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and 76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are collected. After analysis of all the factors and sample clusters, fund managers’ risk propensities are divided into 4 factors (aggressive and innovative style, radical and adventurous style, moderate style, and conservative style), and two groups (low risk propensity and high risk propensity) by risk. Besides, by the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fund managers are separated into 5 groups including moral development I, II, III, IV, and V. 
The main results show as follows:
1.Under the cluster interaction of fund managers’ risk propensities and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fund managers differ significantly on their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s investment by different risk propensities and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2.With fund managers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ir risk propensitie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s investment.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below:
1.To establish relevant criteria on assessing fund managers’ moral development and risk propensities.
2.To assign fund managers to work on different types of funds according to their risk propensities.
3.To stabilize and maintain the most suitable scale of fund manage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Ⅰ
表目錄.......................................Ⅲ
圖目錄.......................................Ⅳ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9
第三節	研究流程............................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共同基金............................12
第二節	風險偏好............................20
第三節	道德認知發展........................26
第四節	操作績效............................37
第五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各變項間關聯性探討....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設計......................47
第四節	研究變項的定義與衡量................48
第五節	抽樣與資料收集......................57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61
第一節    問卷回收分析.......................61
第二節    基本資料敘述性分析.................62
第三節    樣本之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及分群.....67
第四節    研究變項之差異分析.................74
第五節    研究變項之迴歸分析.................79
第六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各變項之差異分析.....83
第五章 結論、討論及建議......................95
第一節	研究討論和結論......................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5
中文部份....................................105
英文部份....................................113
網站........................................115
附 錄.......................................116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卞孝全(2006)。以模糊多準則決策分析建構企業社會責任基金並評估其績效。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妙玲(2003)。道德成熟度、道德強度以及組織倫理氣候對員工個人倫理決策意向的影響之研究。中原企管評論,6-1,127-152。
王志誠(2007)。財富管理法規與職業道德。台北市:證期會。
王南喻(2008)。存續者偏誤、基金分類與績效持續性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博士論文。
朱盈璇(2000)。在多空市場下共同基金經理人人格特質與持股操作的相關性探討。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江錦樺(2001)。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之適配性對工作績效影響。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坤東(2000)。資訊不對稱下研發人員工作倫理之探討。亞太管理評論,5-2,237-250。
余慶華(2001)。消費金融從業人員之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薪酬福利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銀行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忠義(2008)。共同基金投資人投資行為及風險偏好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台北市:華泰書局。
吳政憲(2007)。主動式基金經理人會增加價值嗎?台灣開放式股票型基金經理人持股行為之實證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靖儀(2007)。股票型基金最適股票數目之研究。逢甲大學財務金融學所碩士論文。
宋明哲(2001)。現代風險管理。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中琪(2005)。倫理基金績效評估與風險值之應用。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光朗(2007)。國內外共同基金投資人、股票投資人對海外共同基金之人格特質、風險知覺、風險態度、採納行為與投資績效之比較分析。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再長譯(2008)。組織理論與設計(Richard L.Daft原著: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台北市:華泰文化。
李如欣(2008)。金融海嘯期間台灣共同基金經理人過度自信行為之探討。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春長(2004)。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2,1-18。
李建霖(2008)。台灣共同基金經理人選股能力之研究-混合型自體抽樣法之應用。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六(1991)。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周哲旭(1998)。共同基金經理人之個人屬性與多空市場型態對其人格特質與操作績效關係之調節效應。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孟彥譯(2006)。管理學(Stephen P. Robbins &Mary Coulter原著:Managemen)。台北市:華泰文化。
林瑞恩(2008)。台灣共同基金經理人之人力資本與基金績效及費用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
林麗冠譯(2008)。哈佛商業評論,35期。(Peter L. Bernstein 原著:The Moral Hazard Economy)。
邱顯比(2002)。基金理財的六堂課。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姚方志(2007)。破解基金公司的行銷術。Cheers雜誌,81期。
柯其佑(2007)。績優基金績效決定因素與績效排名之實證研究-以台灣一般開放型股票基金為例。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
柯秋萍(2005)。價值觀、道德發展期及職業道德知覺關聯性之研究-以金融相關從業人員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洪建寒(2009)。投資決策行為初探-質化與量化研究。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紀智元(1995)。投資者個人特質與委託投資行為之關係-開放式共同基金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中玠(2006)。台灣股市投資人之人格特質、影響投資因素對投資型態、投資績效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志揚(2007)。股票型共同基金與台灣股價指數之關聯性分析。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張意頎(2008)。共同基金經理人風險調整行為與績效。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羽男(2006)。組織情境認知、個人道德標準與員工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珍華(2008)。台灣開放式股票型基金超漲抗跌之實證研究—隨機β係數模式之應用。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天文(2007)。投信公司共同基金績效綜合管理方式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許金田(2003)。倫理領導與領導效能關聯性之探討。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信仁(2008)。銀行理財專員職業道德知覺、單位主管支持、理財工作年資對於工作績效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許淑鈞(2008)。台灣股票型共同基金擇時績效評估-拔靴法。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鼎群(2007)。以風險值績效指標評估多重選擇目標規劃與均異投組模型之基金操作策略-以新興特色基金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連兆祥(2003)。公開推薦資訊與投資者人格特質對其操作策略及投資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聰(2000)。基金流量、基金績效與市場報酬關係之探討。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所碩士論文。
陳美黛(1989)。教育程度與投資績效間之關聯性的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華寧(2003)。第一線服務人員「道德判斷」與其「顧客導向行為」及「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壽險業之例。國立嘉義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鈞凱(2007)。台灣股票開放型基金能否從應計異象中獲利?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陳雅慧(1999)。投信公司大調查-年度最佳財富守護人。天下雜誌,220期。
陳雅慧(1999)。國內共同基金推手-哪家投信公司值得託付。天下雜誌特刊,024期。
陳雅慧、譚士屏(2004)。別當傻瓜投資人-透視共同基金黑洞。天下雜誌,292期。
陳龍照(2005)。風險偏好、操作策略與投資績效關係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榮茂(2003)。銀行員工授信行為倫理決策之研究-南部地區銀行業從業人員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系碩士論文。
傅澤偉、林曼莉(2008)。中華管理學報。9,3,87-108。
彭毓珍(2003)。台灣股票與指數期貨市場投資者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EMBA)專班碩士論文。
曾光輝(2007)。投資者之風險屬性與基金理財績效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程芝萱(2008)。台灣地區社會責任投資組合之績效探討。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亦筠(2007)。資金停泊債券型基金 小心地雷。天下雜誌,378期。
黃渝慧(2007)。基金流量與國內外持股比例之領先落後關係。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所碩士論文。
黃雅倫(2008)。從社會網絡觀點探討基金經理人投資組合決策。中國文化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梅(2007)。倫理型共同基金績效之研究。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淑娟(2003)。小心,避險基金捲土重來。天下雜誌,270期。
廖秀玲(2007)。我國投信公司之內部競爭研究-以台灣實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所碩士論文。
廖宜政(2006)。風險偏好與市場看法對海外基金投資行為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平文(1993)。經營分析與企業診斷-企業經營系統觀。台北市:華泰出版社,350。
劉志國(2004)。社會責任型共同基金之績效評析。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芝寧(2007)。基金投資之選擇因素與績效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進華(2007)。共同基金波動擇時能力之研究-台灣的實證。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承志譯,1993。Robbins(1991).Organization Behavior: Concept,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台北市:桂冠書局。
鄭芳盈(2006)。台灣地區共同基金投資行為實證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靜琪(2002)。基金經理人能力與風險偏好持續性之研究。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
蕭安利(2008)。共同基金經理人之專業職能初探。世新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蕙如(2007)。共同基金管理之研究-以投資人保護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
藍紹文(2000)。國內基金經理人人格特質,操作策略與績效的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嚴國華(2004)。台灣共同基金經理人投資行為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蘇惠鈴(2008)。美國股市之波動對外資操作價值股與成長股的影響-以摩根台指成分股電子類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Bowes-Sperry, L., & Powell, G. N. (1999), Observers reactions to social-sexual behavior at work: A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5, 779-802.
Covello, V. (1983), The Perception of Technological Risks: A Literature Review,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23, 285-297.
Farley, D. E. (2000), Achieving a balance between risk and return. Healthcare Financial Management, 54(6), 54-58.
Forsyth, D. R. (1980). A taxonomy of ethical ideolog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 175.
Jones. C. P. (1998), Investments—Analysis and Management, 6th ed.,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Piaget J, Inhelder B, (1967).The children’s concept of space. New York: W.W. Norton.
Kahneman, Daniel and Amos Tversky, (1979),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pre-1986), Evanston, 47(2), 263-291.
Kohlberg, L. (1984),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Maital, S., R. Filer and J. Simon, (1986), What Do People Bring to the Stock Market(Beside Money)?The Economic Psychology of Stock Market Behavior, in B. Gilad and S. Kaish (Eds.), Handbook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Behavioral Macroeconomics, (B) Greenwich, Connecticut (1987), JAI Press Inc., 273-307.
Neumann and Morgenstern, (1944),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Osland, J. S., Kolb, D. A., and Rubin, I. M.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 J: Prentice-Hall.
Vitell, S. J., Rallapalli, K. C., & Singhapakdi, A(1993), Marketing norms: The influences of personal moral philosophies and organizational ethical cultur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1, 331-337.
Weber, E.U., Ann-Renee, Blais and Nancy E.Betz, (2002), A Domain-Specific Risk-Attitude Scale: Measuring Risk Perceptions and Risk Behavior. Journal of Behavior Decision Making, 15(4), 263-290.
Wortzel, R. (1979), “New Life Style Determinants of Women's Food and Shop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43,28-29.
 
網站
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2009)。(http://www.sitca.org.tw),12月31日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2009)-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管理辦法(2008年11月27日修訂)。( http://www.sfb.gov.tw ),11月30日。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2009)-證券投資信託事業經理守則(2009年9月29日修訂) 。( http://www.sfb.gov.tw ),11月30日。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2009)-證券投資信託事業募集證券投資信託基金處理準則(2009年6月6日修訂) 。( http://www.sfb.gov.tw ),11月30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