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7200813521300
DOI 10.6846/TKU.2008.00699
論文名稱(中文) 以管制治理分析台灣實施菸害防制政策之效果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s of Tobacco Control Policy in Taiwan:Perspective on Regulatory Governan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陳令瑋
研究生(英文) Ling-Wei Chen
學號 6956403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24
論文頁數 27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恆鈞
委員 - 張世賢
委員 - 李長晏
關鍵字(中) 管制治理
政策利害關係人
禁菸政策
政策工具
關鍵字(英) Regulatory Governance
Policy Stakeholder
Tobacco Control Policy
Policy Instrumen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國人逐漸認知菸品對個人及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因而禁菸政策的執行成效日益受到關注,惟禁菸政策涉及眾多政策利害關係人,因之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易難以取得共識。此外,禁菸政策的執行成效涉及政府作為、政策工具、不同政策利害關係人之意見以及政府執行能力等面向,本論文主要以管制治理的概念分析禁菸政策,並藉由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的方式,找出禁菸政策制定與執行時的問題,並提出改善之道。
    本論文分為六章:第一章包含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方法、範圍與限制、流程與架構;第二章為理論與文獻探討,主要聚焦於管制治理、政策工具與政策利害關係人的概念,同時涵蓋了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角色扮演及國內相關研究之省思的內容;第三章是描述台灣禁菸政策的發展過程,並且釐清禁菸政策推動時所產生的爭議與缺失。第四章是研究設計,包含政策利害關係人之參與、回應性評估法與運用,以及訪談對象與大綱;第五章為訪談分析與討論,將訪談結果做成逐字稿,逐一分析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觀點。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政策建議,期能藉此提高台灣禁菸政策的執行成效。
英文摘要
People gradually recognize that tobacco may cause personal and society harm, as a result we take note of the implement effects of tobacco control policy.  However, tobacco control policy involves numerous policy stakeholders; therefore, it is hard to obtain a consensus.  In addition, the implement performance depends on government; policy instruments, different policy stakeholders' opinion and government implement ability etc.  This thesis mainly applies the concept of regulatory governance to tobacco control policy, and finds that the questions of tobacco control policy-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y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interview, and put forth the way of improvement.    
    The whol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contains the motivation, the purpose and questions, method, area and restriction, process and framework;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o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mainly focusing on the regulatory governance, policy instrument and policy stakeholder, covered the content of the inspection of the policy-stakeholder played by a person's role and the internal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meantime; Chapter three is policy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describes tobacco control policy in Taiwan, and distinguishes the controversy and imperfection produced for furthering the tobacco control policy.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policy design, including the policy stakeholders' participation, response valuation method and usage, and the interviews object and outline; The fifth chapter is an interview analysis and discusses and interview draft, one by one analyzes the policy stakeholders' standpoint.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thesis puts forth a policy sugges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hoping to improve the implement effects of the tobacco control policy-implementation in Taiw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6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管制政策	10
第二節 管制治理	13
第三節 政策工具	26
第四節 政策利害關係人	36
第五節 政策利害關係人角色扮演	41
第六節 國內研究之省思	57
第三章 台灣禁菸政策	80
第一節 起源	80
第二節 制定過程	87
第三節 禁菸政策內容	108
第四節 政策利害關係人正反意見整理	115
第五節 禁菸與安全帽政策之比較	119
第四章 研究設計	122
第一節 政策利害關係人之參與	122
第二節 政策利害關係人回應性評估法	124
第三節 政策利害關係人之運用	126
第四節 訪談對象與大綱	129
第五章 訪談分析與討論	134
    第一節 贊成之政策利害關係人分析	134
    第二節 政府作為	144
    第三節 反對之政策利害關係人	153
    第四節 政策工具分析	161
    第五節 政府執行能力	167
    第六節 其他相關重要議題	173
第六章 結論	18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85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建議	195
參考書目	200
附錄一  禁菸政策執行成效指標歷年統計數據	212
附錄二  菸害防制法	213
附錄三  菸品健康福利捐分配及運作辦法	219
附錄四  受訪者A訪談稿	220
附錄五  受訪者B訪談稿	234
附錄六  受訪者C訪談稿	239
附錄七  董氏基金會意見整理 (編號D)	244
附錄八  受訪者E訪談稿	246
附錄九  受訪者F訪談稿	253
附錄十  受訪者G訪談稿	257
附錄十一  受訪者H訪談稿	261
附錄十二  受訪者I訪談稿	265
附錄十三  受訪者J訪談稿	271
附錄十四  台灣菸害防制政策大事紀	275
附錄十五  「菸害防制法修正案之影響及罰則」一覽表	277
附錄十六  「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菸」一覽表	279
表目次
表 2-1 相關禁菸政策期刊論文	57
表 3-1 觀念建立期	92
表 3-2 倡議期	94
表 3-3 立法管制期	98
表 3-4 民間團體堅持修法內容的重點	104
表 3-5 修法結果	105
表 3-6 修正期	105
表 3-7 禁菸政策利害關係人意見整理表	117
表 4-1 菸害防制法公聽會參與者	123
表 4-2 受訪者名單	129
表 4-3 訪談大綱	132
表 4-4 受訪時間與地點	133
表 5-1贊成與反對禁菸政策之利害關係人	137
表 5-2 政策利害關係人對公聽會的看法	143
表 5-3 政策利害關係人對室內公共場所禁菸政策看法之整理	179
表 6-1禁菸政策各時期之分析表	194
圖目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6
圖 1-2 研究架構圖	7
圖 2-1 政策利害關係人結構圖	37
圖 2-2 承諾的基礎	40
圖 2-3 民主治理的委託代理關係	49
圖 3-1 我國歷年肺癌死亡人數	81
圖 3-2 禁菸政策起源因素圖	87
圖 3-3 菸害防制政策制定過程	87
圖 3-4 董氏基金會組織圖	88
圖 3-5我國18歲以上年吸菸率	91
圖 3-6 菸害管制相關單位組織職掌圖	111
圖 4-1 政策利害關係人類型	12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專書
伍啓元(1991),公共政策(上),臺北:臺灣商務。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臺北:智勝。
林妏純、詹建富(2002),菸草戰爭(The Tobacco War of Taiwan),臺北:董氏基
金會。
丘昌泰(1998),政策科學之理論與實際-美國與台灣經驗,臺北:五南。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臺北:元照。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 譯(1998),政策制定的過程(Charles E. Lindblom, Edward 
J. Woodhous 原著),臺北:韋伯。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商鼎。
張其祿(2007),管制行政:理論與經驗分析,臺北:商鼎。
張世賢、陳恆鈞(1997),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臺北:商鼎。
湯絢章(1993),公共政策,臺北:華泰。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中道、黃瑋瑩、胡龍騰 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Kumar, R. 原
著),臺北:學富文化。
鄭國泰(2007),管制治理:理論與實務分析(尚未出版)。
鄭文義(1989),公益團體的設立與經營,臺北:工商教育。
二、博碩士論文
王美千(1992),利益團體遊說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
究所碩士論文。
吳炳蒼(2005),菸害防制訊息之置入效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文。
李承諺(2003),公部門政策行銷理論於菸害防制法執行面之運用,逢甲大學公共
    政策所碩士論文。
林佩佩(2005),台灣北部地區國中菸害防制工作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建銘(2005),菸害防制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菸害知識、拒菸態度及拒菸技巧
的影響,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漳仁(1998),立法遊說之研究-以我國菸害防制法制訂過程為例,政治作戰學
校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紀雪雲(2000),中華民國韓國、泰國菸害防制立法及其施行成效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至沛(1998),回應性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兼論台北縣老人年金政策,國立中
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藹屏(2000),臺灣地區青少年對菸害防制法之認知、遵行意願及遵行行為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漢威(2005),我國職場菸害防制輔導計畫之成效評估,國立陽明大學環境衛生
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朝欽(2003),菸商贊助公益活動對菸品消費行為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貿
    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莊博文(2007),菸品廣告識讀教學對青少年菸害防制信念之探討,南台科技大學
資訊傳播系碩士論文。
陳霈儒(2000),國中學生對菸害防制法之遵行意願與遵行行為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奕芝(2006),山地原住民無菸家庭之初探性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為例,亞洲
    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禎財(2002),學者專家對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風險知覺之研究,國立中山
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黃敦硯(1998),我國菸害防制法執行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若棋(2004),菸商遊說策略初探─以「菸害防制法」及「菸品健康福利捐」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珮吟(2004),職場無菸政策對員工採行菸害防制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影響研究
─以雲林縣餐飲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啟源(2006),課徵菸品健康福利捐對台灣地區香菸消費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
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鍾昀芸(2005),我國菸害防制政策行銷之研究-以國民健康局無菸餐廳計劃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三、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丘昌泰(1995),我國環境管制政策之研究:政府管理體系的觀點,法商學報,第
31期,頁73-111。
余致力(2000),論公共行政在民主治理過程中的正當角色:黑堡宣言的內涵與啟示,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2000年,頁1-29。
余致力(2006),倡廉反貪與民主治理,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65-176。
李家銘、葉春淵、洪榮耀(2007),香菸及檳榔課稅效果之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
誌,第26卷第1期  2007年2月,頁17-25。
李家銘、葉春淵、黃琮琪(2006),菸價要調漲多少:菸品健康福利捐課徵對香
菸消費的影響效果,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8卷1期 ,2006年3月,頁1-35。
林水波(2007),釐定公民政策參與,國會月刊,第35卷第8期,2007年8月,頁26-38。
林純綾(2003),健康你我他,衛生報導季刊,第113期,2003年4月,頁37-40。
胡至沛(2007),「建構公民社會導向的的管制治理模式」,管制治理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2007年10月30日。
施俊吉(2003),「台灣政府管制革新的原則與方向」,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
財團法人台灣智庫主辦,2003年2月22-23。
施俊吉(2003),管制影響評估之理論與實務,地方法制研討會選輯,2003年9
月,頁297-310。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2004),「政策利害關係人的理論與實務:
以全民健保改革為例」,2004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國政治學會主辦,2004年9月18-19日。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2005)網絡分析在利害關係人概念之應用—以我國全民健保政策改革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第4卷第1期,頁95-130。
陳珮芬、楊忠霖、蔡憶文(2006),2002年菸稅新制對菸品消費市場之影響,國
家衛生研究院簡訊,第11卷第1期, 2006年2月,頁6-11。
葉春淵、李家銘、陳昇鴻、黃琮琪(2005),菸品健康福利捐對香菸消費量及產業
之影響,農業經濟半年刊,第78期,2005年12月,頁105-149。
葉一璋(2007),「社會管制與公民社會」,管制治理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2007年10月30日。
張其祿(2006),政府管制政策績效評估—以OECD國家經驗為例,經社法制論叢,第38期,頁49-98。
鄭丁元、溫啟邦、蔡孟娟、蔡善璞(2003),國人吸菸行為現況:2001年國民健
康調查之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22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453-
    464。
鄭國泰(2006),「政府管制治理之新猷:管制衝擊評鑑」,政府與企業法制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北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2006年10月3日。
羅晉(2007),「非營利組織之政策倡導與政策學習:台灣菸害防制政策變遷的回
顧與分析」,第三部門與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
系主辦,2007年6月8日。
四、報紙
王孟倫(2005),「菸捐若升 長壽漲5元」,自由時報,2005年2月5日。
李宗德(2005),「與現實脫節 新法執行有困難」,聯合報,A12版,2005年12
月20日。
金忠孝(2000),「吸菸者容易罹患憂鬱症」,中國時報,2000年10月25日。
林志成(2007),「新禁菸政策 反應兩極」,中國時報,A5版,2007年6月15日。 
林諭林、高有智(2007),「立法遊說大戰 攻防二年半 菸商VS.反菸團體 各取所
需」,中國時報,A19版,2007年6月16日。
韋麗文(2005),「室內禁菸 癮君子轟爆董氏」,聯合晚報,A5版,焦點話題,2005年11月19日。
徐韻翔(2007),「戶外趴趴走抽菸 小心新菸害法開罰」,奇摩新聞,2007年10
月22日。
郭彥緯(2005),「新法嚴苛 業者難活」,聯合報,A12版,2005年12月20日。
梁哲誠(2005),「噁心警示圖 嚇跑不抽菸顧客」,聯合報,A12版,2005年12
月20日。
陳惠惠(2007),「鄰國唯一 台灣菸比漢堡便宜」,Hinet新聞,2007年7月12
日。
陳惠惠(2006),「菸捐187億 9成給健保」,聯合報,A6版,2006年1月4日。
陳惠惠、林韋任(2006),「菸盒警示圖文面積50%變35%」,聯合報,2006年11
月10日。 
詹賜局(2005),「立法倉促 影響業者」,聯合報,A12版,2005年12月20日。
經濟日報(2006),「美消費者向菸商提出集體訴訟」,2006年9月27日。 
蔣文宜(2005),「菸害防制法修正案 健康福利捐怎麼徵收?依舊沒定案」,東森
新聞報,2005年5月18日。
蕭美玲、李家銘、孫克難、溫啟邦、劉建宏、蔡憶文(2007),「健康無價 菸品健
康福利捐論壇」,中國時報,A20版,2007年11月22日。 
五、網路資料
內政部消防署全球資訊網,「全國火災次數、起火原因及火災損失統計表」,2007
年7月11日,http://www.nfa.gov.tw/show/show.aspx?pid=19。
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網站,「歷史沿革」,2007年8月17日, 
http://www.ttl.com.tw/home/home.aspx。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死因統計表」,2008年,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衛生統計叢書2/96/記者會專區/表12.xls。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死因統計表」,2006年,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衛生統計叢書2/95/上冊/表5.xls。
行政院衛生署新聞稿,「我國成人吸菸行為現況」,2007年8月9日,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now_fo  d_list_no=8714&level_no=2&doc_no=48227。
行政院衛生署新聞,「菸草控制框架公約將於2005年2月28日正式生效─推
動菸害防制政府、民間仍須努力」,2005年1月4日,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now_fod _list_no=6746&level_no=2&doc_no=39606。
行政院衛生署新聞,「菸害防制法修正案三讀通過,更明確保障國民的健康,落
    實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2007年6月16日,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now_fod       list_no=8719&level_no=2&doc_no=50092。
行政院衛生署新聞,「接軌無菸環境潮流 推動菸害防制修法」,2007年5月30
日,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5&now_fod_list_no=8718&level_no=2&doc_no=49871。
國民健康局,「行政院菸害防制法修正案總說明」,2005年4月28日,
http://www.bhp.doh.gov.tw/BHP/do/www/themeParkDocRead?themeParkDocumentId=59262&type=document&themeParkId=31。
陳鈞凱,「菸品健康捐加倍徵收 反菸團體拍手叫好」,中央社大紀元報導,2006
年1月3日,http://64.62.138.84/b5/6/1/3/n1176572.htm。
陳宜君,「消費者抽淡菸死於肺癌 菸商判賠1.5億美元」,自由電子新聞網,
2002年3月24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mar/24/today-int2.htm
華文戒菸網,「各國菸品容器警示圖文歷史年表與規定」,2007年7月,
	http://www.e-quit.org/boxworning/boxworning.aspx。
無菸家庭戒菸就贏網站,「室內全面禁菸共創三贏」,2005年12月1日,
http://www.quitandwin.org.tw/2006news/news02.asp?PMsMessage2=69&。
無菸家庭戒菸就贏網站,「94-95年菸害防制法修法大事紀」,2007年1月2日,
http://www.quitandwin.org.tw/2006news/news02.asp?PMsMessage2=21&。
無菸家庭戒菸就贏網站,「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菸協商破裂 將送院會表決」,	2006年11月15日,
http://www.quitandwin.org.tw/2006news/news02.asp?PMsMessage2=23&。
董氏基金會網站,「工作內容」,2002年,
http://www.jtf.org.tw/JTF01/01-01.asp。
董氏基金會網站,「第一份 菸害防制修法 民意調查出爐 暨印製60%菸品容器警
示圖文 記者會」,2006年10月3日,http://www.jtf.org.tw/JTF03/News.asp?This=432。
董氏基金會網站,「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工作之規劃與發展」,2002年,
http://www.jtf.org.tw/JTF03/New91/03-01.asp。
董氏基金會緊急新聞稿,「菸商扭曲事實7大謊言伎倆您必須知道!請支持室內
公共場所全面禁菸」,2006年1月9日,  http://www.jtf.org.tw/JTF03/News950109.asp。
鄧若寧,「香菸健康捐調高 菸業協會籲注意打擊走私問題」,ETtoday網站,2005
年5月26日,http://www.ettoday.com.tw/2005/05/26/320-1795587.htm。
鄭力瑋、廖承彥、江俊毅、趙緒元,「菸草控制公約」2006年3月10日,
http://webbbs.mingdao.edu.tw/~foo/www5/b1.htm。
魏忻忻,「積極反菸  醫界促提高菸價」,聯合新聞網,2007年10月18日,
http://udn.com/NEWS/LIFE/X3/4058453.shtml。
蘇志光,「吸菸害處多 戒菸要趁早」,自由電子新聞網,2002年4月10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apl/10/today-m1.htm。
六、其他
立法院(2005),「推動符合世界潮流、保障公民健康之菸害防制法修正工作」,
2005年5月18日,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
民視異言堂(2007),主持人李偵禎;採訪撰稿葉雲炫,「菸奄一息」,第487集,
2007年10月27日。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2005年台灣菸害防制年報」,2005年,頁
9-10。 
行政院衛生署(2005),「菸害防制法修法草案公聽會會議紀錄」,紀錄洪怡玲,2005
年3月14日。
李明憲等10人(2005),「菸害防制法規之充實與落實總結報告」,2005年6月,
頁347-350。
沈智慧(1994),「立法院專案質詢」,2屆4期6次 ,1994年9月29日,第83
卷第61期2735號,頁322-323。
余政憲(1990),「立法院專案質詢」,1屆85期35次,1990年6月8日,第79
卷第46期2366號,頁174-175。
林清麗等等九人(2001),「菸害防制方案建議書」,2001年12月。
陳水扁(1990),「立法院專案質詢」,1屆86期32次,1990年12月6日,第79
卷第98期2418號,頁214-215。
劉建宏(2007),「96年菸害防制新法評釋」,2007年9月11日。

貳、西文部份
Abma, T. & R. Stake(2001). “Stake’s Responsive Evaluation: Core Ideas and 
Evolution,” in J. C. Greene & T. A. Abma (eds.), Responsive Evalu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Evaluation, (92) , pp.7-21.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Anderson, Charles W. (1975).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 Praeger.
Better Regulation Task Force. (2000). Alternatives to State Regulation. London: UK  
Cabinet.
Braithwaite, J. (1999). “Accountability and Governance under the New Regulatory 
Stat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58(1), pp.90-97.
Bruijn, Hans A. de & Hans A. M. Hufen. 1998.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Policy 
Instrument, B. Guy Peters & F. K. M. van Nispen, eds.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p.11-32.
Craig, J. (2000). “Evaluating Privatisation in Zambia: A Tale of Two Processes,”
Review of African Political Economy, (85), pp.357-66.
Djankov, S.,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 A. Shleifer (2002). “The
Regulation of Entr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1), pp.1-37.
Duckett, J. (2001). “Bureaucrats in Business, Chinese Style: The Lessons of Market 
Reform and State Entrepreneuri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29(1), pp.23-37.
Duina, Francesco & Kurzer, Paulette(2004).“Smoke in your eyes: the struggle 
over Tobacco Control in the European Union,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11(1), pp.57-77.
Dunn, W. N. (200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lmore, Richard F.(1987). Instrument and Strategy in Public Policy, Policy Studies 
Review,7(1): 174-186.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
Giacchino, S. & S. Kakabadse(2003). “Successful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route to building self-confident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69(2): 139-160.
Guba, E. G. & Y. S. Lincoln(1989). Four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 Bury Park, CA: Sage.
Greer, Douglas F. (1987).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New York:
MacMillian Publishing Company.
Hood, Christopher C. (1983). The Tools of Govenment. London: Macmillian.
Larkin, J., McDermott, J., Simon D. P., & Simon, H. A. (1980). “Expert and novice 
performance in solving physics problems,” Science, 208, pp.1335-1342.
Linder, Stephen H., & B Guy Peter, (1984). “From Social Theory to Policy Design,”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4(3): 237-259.
Linder, Stephen H., & B. Guy Peter, (1989). “Instrument of Government: Perceptions 
and Context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4(3): 237-259.
Ladegaard, P.(2001). “Good Governance And Regulatory Man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gulatroy Management & Reform Seminar, Moscow, Russian Federation.
Levy, J. M. (1995). Essential Microeconomics for Public Policy Analysis.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Maddox, R. W. & R. F. Fuquay. (1981).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New York:  
    D. Van Nostr & Co..  
Majone, G. (1997). “From the Positive to the Regulatory Stat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anges in the Mode of Governance,”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17(2), pp.139-167.
Mason, R. O. & I. I. Mitroff(1981). Challenging strategic planning assumptions:
Theory, cases, and techniqu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eier, Kenneth J. (1985). Regulation: Politics, Bureaucracy and Economic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Minogue, M. & L. V. Carino(2006). Regulatory gover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Mitchell, R. & B. Agle, & D. Wood(1997).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4): pp.853-886.
Moran, M. (2002). “Understanding the Regulatory Stat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2, pp.391-413.
OECD. (2002). OECD Reviews of Regulatory Reform: United Kingdom-Challenges 
at the Cutting Edge. Paris: OECD.
O’Reilly, C. A. & J. Chatman(1986).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 The Effect of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n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 pp.492-499. 
Parker, D. (2002). “Economic Regulation: A Review of Issues,” 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 73(4), pp.493-519.
Schneider, Anne L., & Helen, Ingram. (1990). “The Behavioral assumptions of Policy 
Tools,” Journal of Politics, 52(2): pp.510-529.
Tangri, R. & A. Mwenda. (2001). “Corruption and Cronyism in Uganda's
Privatization in the 1990’s,” African Affairs, (100), pp.117-33.
Theobald, R. (1990). Corruption, 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Basingstoke: Macmillan.
Weidenbaum, Murray L. (1995).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in the Global Marke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Wilson, J. (1995).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