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7200809585000
DOI 10.6846/TKU.2008.00694
論文名稱(中文) 「國家公園警察」職能培訓方案之分析:倡議聯盟架構
論文名稱(英文) “National Park's Police” Training Program: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林修德
研究生(英文) Hsiu-Te Lin
學號 79564016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08-06-24
論文頁數 29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恒鈞(R686221@yahoo.com.tw)
委員 - 張世賢
委員 - 李長晏
關鍵字(中) 倡議聯盟理論
國家公園警察
職能培訓
中央警察大學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
關鍵字(英)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National Park Police
Function Training
Taiwan Police College
Central Police's Univers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國家公園警察教育是一門維護國家人民生命財產的綜合性科學,我國警察教育政策,由中央警察大學與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辦理警察人員養成教育至今。1985年5月13日成立墾丁國家公園警察隊,1998年7月15日為統一事權,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內政部警政署國家公園警察大隊」,掌管各國家公園警察業(勤)務;另澎湖縣政府依地方制度法明令成立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察隊,臺灣省各縣市,如雨後春筍,仿傚成立觀光警察之任務編組。
我國警察人員任用者,必須經警察人員考試及格,中央警察大學與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訓練畢業生,與公私立大學相關科系畢業生,參加考試院舉辦警察人員考試的競爭,以符合公務人員任用法。經過理論與文獻的探討,本研究發現國家公園警察大隊員警教育訓練,應以委外方式較佳,由國內各大學觀光、休閒遊憩、行政、教育、交通等系所,辦理我國觀光警察人員學科暨術科訓練,而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與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專職辦理警察術科專業訓練,以利培養我國觀光警察人力資源。
英文摘要
National Park Police educ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science of maintaining the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The authorities of polic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re the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 and the Police Institute.  Ken-Ting National Park Police Brigade was established in May 13th, 1985.  In order to unify the legal power and enhance the function, the Ministry Interior National Police Agent National Park Corps was established in July 15th, 1998, authorized the duties and tasks of all the National Park Police Brigades.  After the Penghu county government establishing the Tourist Police Brigade, many other cities(or counties) also followed.According to the law of Police Personnel, one should pass the police personnel exam hold by the Examination Yuan, to become a police officer.  These candidates are required to graduate from the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 the Police Institute or other universities related departments. After reviewing theories and documents, this research finds Hr at “National Park Corps crews” training should adopt  Contractiqout, ie., National Park Corps officers should be educated by those universities which with tourist, traffic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and also trained by the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 and the Police Institute. By doinq so, can ensure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National Park Corps offic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2
第三節  重要名詞界定----------------------------------------------5
第四節  研究方法--------------------------------------------------11
第五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限制----------------------------------------15
第六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18
第二章    倡議聯盟理論與文獻----------------------------------------23
第一節  倡議聯盟理念之產生----------------------------------------23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31
第三節  倡議聯盟主要理論與假設------------------------------------42
第四節  倡議聯盟理論之政策次級體系運用----------------------------47
第三章    國家公園警察觀光教育政策變遷過程--------------------------51
  第一節  國家公園警察教育政策概念----------------------------------51
第二節  國家公園與觀光警察教育政策變遷概論------------------------80
第三節  國家公園警察教育規劃經濟觀--------------------------------86
第四節  內政部警政署國家公園警察大隊與澎湖縣政府警察局觀光警察隊--91
第五節  觀光警察教育倡議策略性夥伴--------------------------------93
第四章    研究設計--------------------------------------------------97
第一節  研究途徑--------------------------------------------------97
第二節  研究問題-------------------------------------------------105
第三節  問卷分析要點---------------------------------------------108
第四節  調查方法-------------------------------------------------112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15
第一節  問卷建構-------------------------------------------------115
第二節  訪談遊客實證---------------------------------------------168
第三節  倡議聯盟架構職能培訓實務---------------------------------173
第六章    結論-----------------------------------------------------178
第一節  研究發現-------------------------------------------------178
第二節  研究建議-------------------------------------------------189
參考書目    -------------------------------------------------------202
附錄一      受訪者A訪談紀錄---------------------------------------216
附錄二      受訪者B訪談紀錄---------------------------------------221
附錄三      受訪者C訪談紀錄---------------------------------------227
附錄四      受訪者D訪談紀錄---------------------------------------236
附錄五      受訪者E訪談紀錄---------------------------------------244
附錄六      受訪者F訪談紀錄---------------------------------------249
附錄七      受訪者G訪談紀錄---------------------------------------253
附錄八      受訪者H訪談紀錄---------------------------------------257
附錄九      受訪者I訪談紀錄---------------------------------------261
附錄十      受訪者J訪談紀錄---------------------------------------263
附錄十一    國家公園警察職能培訓方案之分析:倡議聯盟架構之研究分析-266
附錄十二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察隊」執勤人員遴選計畫-------------269
附錄十三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察隊勤務區段暨腳踏車、應勤服裝配賦數
量一覽表-----------------------------------------------271
附錄十四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察隊執勤人員遴選作業要點-------------272
附錄十五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察隊服勤守則-------------------------273
附錄十六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察隊勤務執行計畫-----------------------274
附錄十七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政與旅遊安全」推動小組編組表-------277
附錄十八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政」推動小組各工作小組編組人員名冊-278
附錄十九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政」推動小組(綜合計劃組)編組人員
名冊---------------------------------------------------282
附錄二十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政」推動小組(資訊文宣組)編組人員
名冊---------------------------------------------------283
附錄二十一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政」推動小組(人力勤務組)編組人員
名冊---------------------------------------------------284
附錄二十二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政」推動小組(後勤事務組)編組人員
名冊---------------------------------------------------286
附錄二十三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政與旅遊安全」服務中心與服務熱線執
勤人員教育訓練資料-------------------------------------287
附錄二十四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政與旅遊安全」服務中心、熱線及人員
            籌設計畫-----------------------------------------------289
附錄二十五  澎湖縣警察局推動觀光警政維護旅遊安全計畫-----------------291
附錄二十六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察隊勤務區段暨腳踏車、應勤服裝配賦數
量一覽表-----------------------------------------------295
附錄二十七  澎湖縣警察局觀光警察隊巡邏區(線)表-------------------296









表 目 次

表1-1  台灣地區各種風景區(或保護區)之功能類別----------------------7
表1-2  日據時期國立公園公園與現今國家公園面積之比較------------------8
表1-3  半結構者深度訪談受訪者資料-----------------------------------13
表1-4  國家公園警察職能培訓策略深度訪談大綱-------------------------14
表1-5  國家公園警察與觀光警察職能培訓之比較-------------------------20
表2-1  倡議聯盟與警察教育碩、博士論文探討---------------------------32
表2-2  倡議聯盟國內、外期刊文獻分析---------------------------------38
表2-3  政策菁英之信仰系統結構表-------------------------------------45
表2-4  國家公園警察觀光教育政策永續觀光發展的信念次級系統-----------49
表3-1  國家公園警察觀光教育政策永續發展穩定體系之比較---------------52
表3-2  國家公園警察與觀光警察成立之大事紀---------------------------53
表3-3  國家公園警察培訓政策次級體系---------------------------------58
表3-4  國家公園與各縣市觀光警察教育治理互賴-------------------------66
表3-5  國家公園警察培訓策略方案-------------------------------------69
表3-6  目前官、警兩校接受養成教育人數統計表-------------------------74
表3-7  警察特考報考及錄取人數統計表---------------------------------76
表3-8  官警兩校畢業生參加特考錄取人數及未錄取率---------------------77
表3-9  臺灣國家公園分布表-------------------------------------------82
表3-10 觀光警察政策創新、賡續、維持及終結的特徵---------------------94
表4-1  受訪者名單--------------------------------------------------104
表4-2  國家公園警察職能培訓策略方案深度訪談大綱--------------------106
表4-3  國家公園警察大隊組織編制人員--------------------------------107
表4-4  澎湖縣政府警察局觀光警察隊組織編制人員----------------------107
表4-5  檢附資料表單------------------------------------------------114
表5-1  問卷調查分佈與分析結果--------------------------------------116
表5-2  問項描述性分析結果------------------------------------------116
表5-3  問項描述性效度分析------------------------------------------118
表5-4  質化與量化調查樣本分析的比較--------------------------------120
表5-5  基本資料分析表----------------------------------------------120
表5-6  受訪者對陞任較高陞遷序列職務看法----------------------------125
表5-7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增加職務歷練----------------------128
表5-8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考量考績與功獎因素------------129
表5-9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待遇考量----------------------132
表5-10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工作壓力考量------------------134
表5-11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工作滿足感考量----------------135
表5-12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考量專業能力------------------137
表5-13 留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工作崗位意願----------------------138
表5-14 受訪者對至中央警察大學以外各大專院校進修看法----------------143
表5-15 受訪者對中央警察大學與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合併看法--------------146
表5-16 受訪者對贊成官、警二校合併,基層警員職務歷練看法------------149
表5-17 受訪者對國家公園警察與觀光警察至各大學等系所專業教育職能看法-------------------------------------------------152
表5-18 受訪者對大陸觀光客業務移轉看法-------------------------------155
表5-19 受訪者對四等基層警察特考看法---------------------------------159
表5-20 受訪者對中央警察大學校長任用,應具有博士學位看法-------------160
表5-21 受訪者對修改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11條(官警鴻溝)看法------------166
表5-22 國家公園警察職能培訓課程比較---------------------------------174
表5-23 第一方案倡議聯盟架構分析-------------------------------------176
表5-24 第二方案倡議聯盟架構分析-------------------------------------176
表5-25 第三方案倡議聯盟架構分析-------------------------------------177
表5-26 國家公園警察職能培訓課程評量分析-----------------------------177
表6-1  警察教育政策次級系統-----------------------------------------195
表6-2  國家公園警察職能培訓有效管制的要素---------------------------199



















圖 目 次

圖1-1  研究流程-----------------------------------------------------19
圖2-1  倡議聯盟分析架構---------------------------------------------29
圖3-1  國家公園與觀光警察職能倡議聯盟架構---------------------------56
圖3-2  國家公園警察培訓策略-----------------------------------------64
圖3-3  國家公園警察職能培訓策略方案---------------------------------70
圖3-4  觀光警察教育對應性鐵三角主導模型-----------------------------96
圖4-1  問題意識圖--------------------------------------------------103
圖5-1  受訪者對陞任較高陞遷序列職務看法(長條圖)------------------126
圖5-2  受訪者對陞任較高陞遷序列職務看法(圓形圖)------------------126
圖5-3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增加職務歷練(長條圖)------------128
圖5-4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增加職務歷練(圓形圖)------------128
圖5-5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考量考績與功獎因素(長條圖)--130
圖5-6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考量考績與功獎因素(圓形圖)--130
圖5-7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待遇考量(長條圖)------------132
圖5-8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待遇考量(圓形圖)------------133
圖5-9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工作壓力考量(長條圖)--------134
圖5-10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工作壓力考量(圓形圖)--------134
圖5-11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工作滿足感考量(長條圖)------136
圖5-12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工作滿足感考量(圓形圖)------136
圖5-13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考量專業能力(長條圖)--------137
圖5-14 轉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職務考量專業能力(圓形圖)--------138
圖5-15 留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工作崗位意願(長條圖)------------139
圖5-16 留任國家公園警察或觀光警察工作崗位意願(圓形圖)------------139
圖5-17 受訪者對至中央警察大學以外各大專院校進修看法(長條圖)------143
圖5-18 受訪者對至中央警察大學以外各大專院校進修看法(圓形圖)------144
圖5-19 受訪者對中央警察大學與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合併看法(長條圖)----147
圖5-20 受訪者對中央警察大學與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合併看法(圓形圖)----147
圖5-21 受訪者對贊成官、警二校合併,基層警員職務歷練看法(長條圖)--150
圖5-22 受訪者對贊成官、警二校合併,基層警員職務歷練看法(圓形圖)--150
圖5-23 受訪者對國家公園警察與觀光警察至各大學等系所專業教育職能看法
(長條圖)---------------------------------------------------153
圖5-24 受訪者對國家公園警察與觀光警察至各大學等系所專業教育職能看法
(圓形圖)---------------------------------------------------153
圖5-25 受訪者對大陸觀光客業務移轉看法(長條圖)---------------------156
圖5-26 受訪者對大陸觀光客業務移轉看法(圓形圖)---------------------156
圖5-27 受訪者對四等基層警察特考看法(長條圖)-----------------------159
圖5-28 受訪者對四等基層警察特考看法(圓形圖)-----------------------159
圖5-29 受訪者對中央警察大學校長任用,應具有博士學位看法(長條圖)---161
圖5-30 受訪者對中央警察大學校長任用,應具有博士學位看法(圓形圖)---161
圖5-31 受訪者對修改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11條(官警鴻溝)看法(長條圖)--167
圖5-32 受訪者對修改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11條(官警鴻溝)看法(圓形圖)--167
圖5-33 國家公園與觀光警察倡議聯盟架構職能培訓-----------------------173
圖6-1  國家公園警察教育對應性鐵三角主導模型-------------------------186
圖6-2  警察教育機關與各大專院校治理互賴-----------------------------186
圖6-3  國家公園警察與觀光警察職能培訓政策利害關係-------------------197
圖6-4  國家公園警察與觀光警察未來培訓政策---------------------------19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慶瑞(2001),《運輸系統規劃,三版》,臺北:亞聯工程顧問公司。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二版》,臺北:巨流。
邱文彥(2003),《海岸管理: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五南。
朱敬一、林  全(2002),《經濟學的視野》,臺北:聯經。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初版第1刷》,臺北:元照。
吳  定(2003),《公共政策》臺北:空大。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高等。
吳瓊恩等合著(2006),《公共人力資源管理》,臺北:智勝。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臺北:遠流。
林水波(1999),《政府再造》,臺北:智勝。
林水波(2001),《公共政策新論》,臺北:智勝。
林水波(2007),《公共政策析論》,臺北:五南。
林水波、張世賢合著(1999、2006),《公共政策》,臺北:五南。
林水波、李長晏合著(2005)《跨域治理,初版第1刷》,臺北:五南。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
朱柔若譯(1996),Thomas Herzog 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臺北:揚智文化。
徐宗國譯(2005),Strauss, A.,& Corbin, J.著,《質性研究概論,初版七刷》,臺北:巨流。
徐國章(199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官制類史料彙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周憲文譯(1999),矢內原忠雄著,《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基礎篇,初版》,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尚榮安譯(2001),Yin, R K 著,《個案研究》,臺北:弘智文化。
胡念祖(1997),《海洋政策:理論與實務研究》,臺北:五南。
張世賢、陳恒鈞合著(1997),《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臺北:五南。
張世賢、陳恒鈞合著(2006),《比較政府》,臺北:商鼎。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
陳恒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商鼎。
陳恒鈞譯(2001),James P. Lester and Joseph Stewart, Jr. 著,《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臺北:學富文化。
陳恒鈞與張世賢合譯(1998),Tehezkel Dror著。《政策科學的設計》(Design for Policy sciences),臺北:國立編譯館。
陳恒鈞等三人合譯(1998),Charles E. Lindblom& Edward J Wood house. 著,《政策制定的過程》,臺北:韋伯。
陳恒鈞等四人合譯(2002),David H. Rosenbloom著。《行政學:管制、政治與法律觀點》(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臺北:學富。
陳義彥、許志鴻、盛杏湲等編著(1993),《民意測驗(全) ,修訂本》,臺北:華視電視教學課程行專用書。
陳通和(2003),《我國警察教育制度與政策_兼論警察教育條例之修訂》,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黃智彥、劉以德譯(2005),A.J. Veal. 著,《休閒觀光政策與規劃》,臺北:品度。
孫  煒(2002),《公共政策與教育規劃-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臺北:翰蘆。
楊  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師大書苑。
楊正寬(1997),《觀光政策、行政與法規》,臺北:揚智。
魯炳炎(2007),《公共政策行銷理論之研究》,臺北:韋伯。
彭文賢(1988),《行政生態學》,臺北:三民。
潘淑滿(2006),《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六版》,臺北:心理。
內政部(編)(2002),《臺灣國家公園史,初版》,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交通部(2005),《澎湖國家風景區「生態旅遊資源調查與規劃」》,澎湖: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澎湖科技大學。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教育部。

二、期刊、學報
王玉民(1998),<質化研究方法應用之探討—以大陸台商投質實證研究為例>,淡江大學人文社會學刊,頁37-57。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第1卷,第二期,頁118-132。
王慶瑞(1978),《運輸規劃程序與系統方法》,運輸計劃季刊,第七卷,第1期,頁77-88。
林清海(2000),<教育基本法之實然與應然 >,人力發展,第79期,頁11-20。
林錫銓、王鴻楷(2002),<邊界地區永續性觀光產業之政策體制研究>,公共事務評論,第三卷,第2期,頁93-112。
徐國士(1984),<日據時代國立公園與現今國家公園之比較>,大自然季刊,第一卷,第1期,頁97。
呂育誠(2005),〈營造符合機關與人員雙向需求的公務人力甄補思維-兼論英美兩國的施行經驗〉,《國家菁英》,第一卷,第4期,頁109- 130
葉言都(1984),﹤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回顧與展望 ﹥,大自然季刊第一卷,第2期,頁54。
葉國毅(1990),﹤計劃行政的常識與科學思考方式 ﹥,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五卷,第1期,頁123-131。
張世賢、汪家源(2006)<公私合作提供可持續觀光服務之研究-2005年鶯歌陶瓷嘉年華個案探討>,公共事務評論,第7卷第1期,頁99-115。
陳恒鈞(1998a),<社會指標在政策分析運用之困難>,東海學報,第39卷,第5期,頁51-71。
陳恒鈞(1998b),<政黨競選經費策略之規劃>,中國行政評論,第7卷,第2期,頁121-154。
陳恒鈞(2001),<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的運作分析模式>,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頁251- 257。
陳恒鈞 (2003a),<國家機關能力對政策執行效果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11卷,第8期,頁73-98。
陳恒鈞 (2003b),<以網際網路作為政策執行工具之可行性分析:由政策工具與系絡觀點探討>,法政學報,第16期,頁127-46。
陳恒鈞、黃婉玲(2004),<臺灣半導體產業政策之研究:政策工具研究途徑>,中國行政,第75期,頁1- 28。
陳恒鈞、張國偉(2006),<組織協力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雲林縣蔬菜產銷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第19期,頁1- 54。
陳金貴 (2002),<政府改造中公務人力再造之探討>,蘇永欽(編),《政府再造:政府角色功能的新定位》。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頁261-274。
楊永年(1997),<警察大學的組織發展:兼論官警兩校之合併>,警學叢刊,第28卷第3期:頁25-43。
孫  煒(2000),<教育規劃的政治經濟分析>,社會文化學報,第11期,頁169-186。
邱華君(1999),<警大與警專兩校合併過程之行政管理>,警專學報,第12期。
黃富源(2006),<警察人員教考訓用配合之探討>,國家菁英季刊,第2卷,第4期,頁67-80。
魯炳炎、張永明(2006),<政策倡導聯盟架構之研究:以國道五號蘇花段高速公路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30期,頁137-170。
蕭芳華(1999),<幼兒教育券政策分析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九卷第一期,頁135-176。
賴志峰 (1995),<教育券之基本概念分析>,教育資料文摘,第207期,頁26-34。
戴文青(2001),<從美國教育券的實施看我國幼兒教育券政策>,康寧學報,第6期,頁40-65。
三、博士、碩士論文
陳東陽(1993),《我國警察教育計劃認知之研究》,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東陽(1982),《我國刑事警察專業教育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政(2004),《光復後臺灣地區土地改革之政策形成研究》,臺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洪千惠(2006),《限用塑膠袋政策變遷之研究:倡議聯盟理論觀點》,臺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莊文忠(2003),《政策變遷之研究-停建核四政策個案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喬怡(2007),《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政策之變遷:政策演化觀點》,臺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明華(2007),《政策倡導聯盟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核四為例》,臺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劉阿琴(2006),《從府際治理探討地方公務人員訓練策略之研究-以地方行政研習中心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四、學術研討會
王慶瑞(1988),《公路車輛管制政策之研究》,臺北: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三屆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林水波、孫本初 (2007)第三屆《地方政府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5月25日),新竹: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林水波 (2007),考試院考選部舉辦九十六年度考選制度研討會系列三「公務人員特種考試特殊設限與考試無障礙研討會」,(9月28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林修德 (2008),《國家公園警察職能培訓方案之分析:倡議聯盟架構》,第十六屆「新生代論文發表會」(4月26日),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朱鎮明 (2008),《歐盟開放協調法之政策工具意涵分析》,第一屆「兩岸北大公共管理論壇-民主治理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1月8日),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李長晏、曾淑娟(2007),《臺中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後之府際關係重構》,「臺中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學術研討會」論文,(11月30日),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李長晏、曾淑娟(2008),《區域聯盟治理結構之比較分析一以北台與高高屏區域夥伴聯盟為例》,「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5月1日),宜蘭: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李長晏、于馨媛(2008),《淡水河流域的協力治理》,2008年「全球化與行政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5月2日),桃園: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
李長晏、林煥笙(2008),《中央與地方協力夥伴關係之分析-以台中縣潭子段旱溪整治工程為例》,2008年「TASPAA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5月25日),臺中: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
李宗勳 (2006),《社區安全的制度移植與協力治理》,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6月03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余致力、劉麗貞(2003),《幼兒教育券政策評估:從比較觀點看台中縣個案》,從比較角度看台灣個案國際研討會論文,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與公共政策。
呂育誠 (200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概念對我國人事行政體制的啟示與展望》,推動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建構效能政府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主辦。
邱文彥 (1993),《永續發展與海洋管理:環境法規之因應》,永續發展:新興工業國家工業的選擇系列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與台大法學基金會主辦。
張世賢 (2007a),《坪林永續觀光發展:創導聯盟架構途徑》,2007 年「中華觀光管理學會」、「臺灣休閒遊憩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及第七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10月27日),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遊憩研究所。
張世賢(2007b),《永續觀光發展倡導聯盟研究:坪林個案探討》,第二屆海峽兩岸管理科學論壇及第十五屆環境管理與都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11月25日),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張世賢(2007c),《永續發展政策執行:公私夥伴、倡導聯盟和制度發展之探討》,當代社會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12月15日),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
張世賢(2008a),《全球化對國家文官考選之影響》,2008年「全球化與行政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5月2日),桃園: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
張世賢(2008b),《永續發展的服務輸送:夥伴關係的觀點》,2008年「TASPAA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5月25日),臺中: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
洪秀菊(2007a),《聯合國推動永續觀光發展創導聯盟之分析》,2007 年「中華觀光管理學會」、「臺灣休閒遊憩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及第七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10月27日),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遊憩研究所。
洪秀菊(2007b),《世界觀光組織(WTO)推動永續觀光發展創導聯盟策略之分析》,第二屆海峽兩岸管理科學論壇及第十五屆環境管理與都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11月25日),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洪秀菊(2008),《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永續觀光發展的規範分析》,2008年「TASPAA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5月25日),臺中: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
陳恒鈞(2005),《社會資本與公共行政之關係》,「公共行政與社會資本」圓桌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1月8日),臺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陳恒鈞(2003a),《以網際網路作為推動政策工具之可行性》,「數位化時代的政府與企業學術」研討會論文(3月15日),臺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陳恒鈞(2003b),《資訊應用對政策制定之影響》,第三屆「政治與資訊」研討會論文(4月9日),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系。
陳恒鈞(2001),《團體分析邁向政策網絡模式的歷史進程》,「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3月23日),臺北:世新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世新大學舍我樓12樓。
陳恒鈞(2000),《政策學習:二十一世紀的新課題》,「跨世紀公共政策與法制」研討會論文(3月4日),臺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淡江大學聯誼會館。
陳恒鈞(1999a),《精省後縣市與鄉鎮市地位之發展方向》,「精省後新地方制度」研討會論文(3月2日),臺北:內政部與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國立台北大學社會科學館。
陳恒鈞(1999b),《地方議員應用政策知識為選民服務之研究》,「精省後地方制度法」研討會論文(7月27日),臺北:內政部、桃園縣政府與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國立台北大學社會科學館。
陳恒鈞(1998),《精省後縣市與鄉鎮市關係之新建構》,「精省後各級政府關係」研討會論文(11月17日),臺北:內政部與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台北大學社會科學館。
陳恒鈞(1997a),《合理規範政黨競選經費之策略》,「強化民主憲政,健全政黨政治」研討會論文(6月17日),臺北: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主辦,晶華酒店萬象廳。
陳恒鈞(1997b),《社會指標的運用與限制》,「指標管理與國家競爭力」研討會論文(11月20日),臺北: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國立台北大學社會科學館。
陳恒鈞(1996a),《台北市政府各機關辦理認養業務實務與檢討》,「行政革新與市政參與」研討會論文(6月14日),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辦,市政資料館。
陳恒鈞(1996b),《政治經濟學核心問題:國家與市場關係之探討》,「文科學術理論」研討會論文(11月4日),臺北:國立交通大學通識科主辦,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國際會議廳。
黃一峰(2007),《公務人員擔任公職動機之研究:以九十五年高考及格人員為例》,第二屆「全球化與行政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4月13日),桃園: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中心。
黃榮村(2008),《教育政策》,第一屆「T3公共政策論壇:臺灣教育的困頓與開展」學術研討會論文(5月12日),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
黃榮吉、高松根、陳光昱(2008),《公私合作在城鄉發展新模式之研究》,永續城鄉發展與規劃研討會暨臺灣南區空間規劃管理實習教學研討會論文(5月22日),臺南:立德管理學院。
彭文賢(2007),《邁向後現代的公共行政》,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2007年年會暨「公共治理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第三屆两岸四地「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6月02日),臺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魯炳炎(2005),《我國中央政府組織改造之政策倡導聯盟觀點》,「憲政改造與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6月18日),臺北: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魯炳炎(2006),《政策行銷之研究: 以國道五號蘇花高速公路為例》,「第五屆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暨公共事務與公共行政青年論壇。」論文(6月7日至8日),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系。
魯炳炎、張永明,(2005),《國道五號蘇花高速公路政策倡導盟架構之「研究」》,「2005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台灣民主的挑戰與前景學術研討會」論文(12月11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魯炳炎(2008),《公共政策行銷理論與蘇花高速公路政策個案研討一政策企業家的重要性》,「地方發展策略研討會」論文,(5月1日)宜蘭: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魯俊孟、曾建元、李長晏(2004),《未來我國跨域治理機制之建構》,「推動跨域管理機制公共論壇」論文,(10月15日)新竹:中華大學、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蔡允棟,(2005),《組織變革:中央警察大學、台灣警察專科學校二校未來組織定位之研究》,「公共組織變革管理個案」學術研討會論文(4月28日),臺北:世新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謝芬芬(2007),《提升警察人力素質》,「2007年警政工作研討會」論文(6月28日),臺北:內政部警政署。
柳榗撰(1983),﹤自然保護區與台灣自然保護區之系統﹥,臺北:自然環境規與保育問題研討會論文集,頁12-13。
韓  釗(2008),《行政溝通真義》,「探索公共行政真義:吳  定教授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1月5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五、電子期刊
美國教育快遞(2003)。學費代用券爭議有突破性裁定。http://www.tw.org/edunews/express.
張明輝(2002)。英國「教育行動區」計畫及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http://web.ed.ntnu.edu.tw/~minfei/article/artical(england)-2.html

六、政府機關專案計畫論文
李長晏、詹立煒,(2004),<從新竹縣風災個案探討我國中央與地方跨區域協調機制>,《推動跨域管理機制論文集》。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委託研究報告。
李長晏、黃源協、黃建銘、陳建仁、石振國,(2006),《府際合作治理制度之規劃研究結案報告》。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94年度委託研究案。
何正成,(2006),<增進警察組織效能之研究>,臺北:內政部警政署。
張世賢,(2008),<電子化政府的政策行銷>,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內政(研)091-059號。
黃萬居(1986),﹤台灣地區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系統之研究 ﹥,臺北: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管理處印, 87。
考試院、行政院(2006),民國95年4月25日會銜函送立法院審議之警察人員管理條例部分修正草案。
考試院(2006),民國95年9月15日(95)考台訴決字第159號訴願決定書。

七、雜誌社
官政哲,徐健麟(2005),﹤澎湖縣拼治安成立「觀光警察隊」﹥,警光雜誌,第586期:18-21。
紀俊臣(2007),﹤都市政治中心區位選擇與臺中市的願景﹥,中國地方自治雜誌,第699期(第60巻第11期):20-35。
游以德(1982),﹤為下一代保存一片自然﹥,時代雜誌,第154期:37。
游以德(1983),﹤我國國家公園面臨的問題﹥,時代雜誌,第181期:38。
趙永茂(2008),﹤府際關係對地方自治權與自治發展的衝擊﹥,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1期:1-4。

八、報紙
四一O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正義的結構性變革﹥,臺北:時報文化。
黃文博(2007),「牛仔裝扮,台南市騎警隊成軍」,中國時報,2007年9月16日,C4版 。
黃良慈(2006),流浪警察,自由時報,2006年9月26日,15版。

九、網站
內政部營建署http://np.cpami.gov.tw/
內政部營建署台灣國家公園管理處http://np.cpami.gov.tw/index.php
交通部觀光局http://www.cpami.gov.tw/pwi/up/up-41.doc網站
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http://www.penghu-nsa.gov.tw/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網站http://WWW.cpa.gov.tw/
考試院文官培訓所網站http://WWW.ncsi.gov.tw/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網站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秦夢群 (2003)。教育券政策走向之分析研究。
網站 http://www.epa.ncnu.edu.tw/epforum/vo15no2/market.htm/
英國快速晉升制度設計與運作內容,可參考其專屬網站(http://www.faststream.gov.uk/index.asp?txtNavID=65)。
OECD(2002), Public Service as an Employer of Choice, Policy Brief of OECD, (http://www.oecd.org)
21世紀綠色地球 ( http://www.greenglobe21.com )

十、研究講習會
關秉寅(2007),﹤問卷調查﹥,臺北: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中心,調查研究方法研習班第2期:大會簡報資料。



貳、西文部分

Arino, A.(2003). Mcasures of Stratcgic Alliance Performance:An Analysis of Construct valid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34(1);66-79.
Baumgartner, Frank R. And Bryan D. Jones(2002). Policy dynamics, 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inkerhoff,J.M.(2002). Government-Nonprofit Partnership; A Defining Framework. Public Adminstration & Development, 22(1);19-30.  
Callahan, K.(2007) Elements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New York: CRC.
Emily Y. Soh and Belinda Yuen (2006), Government-aided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Singapore, Cities, Vol.23, No.1, p.30–43.
Lynn, Laurence E.(1998).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How to Transfom a Theme into a Legac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58(3):236.
Montgomery, J. D.(2000). Social Capital as a Policy Resource, Policy Science,33:227-43.
OECD. (2002), Public Service as an Employer of Choice, Policy Brief of OECD, (http://www.oecd.org)
Robertson, D. (1998) The Emerging Political Economy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3(2):221-229.
Sabatier, P. A., & Jenkins-Smith, H. (1988). An advocacy coalition model of policy change &the  role of policy orientated learning therein, Policy Sciences, 21,129-168.
Sabatier, P. A.., & Jenkins-Smith, H. (1993).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Sabatier, P. A., & Jenkins-Smith, H. (1999).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n  assessment.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edited by P. Sabatier, 117-166,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Sabatier, P. A., & Jenkins-Smith, H. (2007).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An  assessment.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edited by P. Sabatier, 129-222,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Salamon, L. M. (ed.) (2002). 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 Guide to the New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im, D. (2001), Recent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s in OECD Member Countries,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Vol.30., No.3.,323- 347.
Skocpol, C., D. Rueschmeyer and P. Evans. 1985.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Univerity Press.
Sullivan,H.&Skclcher,C.(2002). Woring across boundaries: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Vaughn. S., Schumm, J. S., & Sinagub, J.(1996). Focus Group Interview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Vigoda,Eran(2002), From Responsiveness to Collaboration: Govemance,an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ublie Adminstration,Public Admlsration Reviewe,62(5):531
Weible, C. M., & Sabatier, P. A. & Jenkins-Smith,H.(1999).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An assessment.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ediled by P.Sabatier, 117-166, Boulder.CO: Westview Press.
Weible, C. M., & Sabatier, P. A. (2007). A guide to the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in Handbook of public policy analysis: theory, politics and methods, edited by F. Fischer, G. J. Miller and M. Sidney,123-220, New York: CRC Press.
Woodside,Kenneth B.(1986) ‘‘Policy Instruments &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9(4):775-793.

參、日文部分

西尾勝つ(2006)、"行政は学ぶ、2版"、東京:放すは送る.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