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6202113394800
DOI 10.6846/TKU.2021.00532
論文名稱(中文) 銀行數位化對顧客忠誠度之影響-以消費者之科技接受度為調節變項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s of digital banking on organizational customer loyalty -Using consumer's technology acceptance as the moderato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郭家睿
研究生(英文) Jia-Ruey Kuo
學號 70861054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6-04
論文頁數 9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雍昇
共同指導教授 - 趙慕芬
委員 - 黃錦華
委員 - 李芸蕙
委員 - 張雍昇
關鍵字(中) 銀行數位化
科技接受度
顧客忠誠度
關鍵字(英) Bank Digitz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Customer Loyal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網際網路之迅速發展,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普及,銀行顧客對於行動銀行或透過智慧型裝置操作金融服務的接受度逐漸提升,定點分行與自動櫃員機等過去各銀行組織所仰賴的實體通路已不完全為顧客與銀行接觸的首選,銀行之實體分行必須轉型發揮特色,才能保有其存在價值(Breet King, 2015)。
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瞭解銀行數位化對顧客忠誠度之影響、瞭解顧客的科技接受度對銀行數位化與顧客忠誠度之影響上所具有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TAM)為研究架構,藉由問卷調查結果,其有效樣本有387份,並以迴歸分析、層級迴歸分析、t檢定及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驗證各研究假設。研究結果如下:
1、銀行數位化發展會顯著影響顧客忠誠度。
2、顧客之科技接受度不具顯著調節銀行數位化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
英文摘要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popularity of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and the behavior of mobile phones to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have gradually replaced people using desktop computers to access the Internet,bank customers' acceptance of mobile banking or operating financial services through smart device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the physical channels that banking organizations relied on in the past, such as designated branches and ATMs, are not completely the first choice for customers to contact the bank. Evolve into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digitization of banks, the mor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physical branches is declining. In the face of this great crisis, the physical branches of banks must transform and develop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existence value(Breet King, 2015).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bank digitalization on customer loyalty, and to underst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customer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on the influence of bank digitaliza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This research us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there are 387 valid samples, and use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regression analysis,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 test and variance analysis to verify each research hypothesi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degree of bank digitization w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customer loyalty.
2、Customer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will significantly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I
表目錄III
圖目錄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7
第三節 研究流程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銀行數位化10
第二節 科技接受度模式16
第三節 顧客忠誠度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32
第二節 研究假設33
第三節 研究變數與操作型定義33
第四節 研究對象、設計及抽樣方式41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44
第一節 問卷收回與樣本資料分析44
第二節 描述性統計51
第三節 信度分析53
第四節 相關性分析58
第五節 驗證性因素分析59
第六節 迴歸分析62
第七節 變異數分析66
第八節 假設驗證結果彙整84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85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85
第二節 管理意涵8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建議87
參考文獻88
附錄問卷93

表目錄
表 1 數位金融演變2
表 2 2010年至2019年底 金融機構分行家數增減情形14
表 3 科技接受度模式相關研究整合表20
表 4 顧客忠誠度相關研究整合表28
表 5 科技接受度之衡量問項量表34
表 6 科技接受度之衡量問項量表36
表 7 銀行數位化之衡量問項量表37
表 8 顧客忠誠度之衡量問項量表39
表 9 基本資料次數分配表47
表 10 描述統計分析表52
表 11 科技接受度知覺易用性信度分析表54
表 12 科技接受度知覺有用性信度分析表55
表 13 銀行數位化程度信度分析表56
表 14 顧客忠誠度信度分析表57
表 15 研究構面相關分析59
表 16 收斂效度之分析結果60
表 17 銀行數位化對顧客忠誠度迴歸分析表63
表 18 科技接受度知覺易用干擾效果分析表64
表 19 科技接受度知覺有用性干擾效果分析表65
表 20 性別對研究構面變異數分析表67
表 21 年齡對研究構面變異數分析表69
表 22 教育程度對研究構面變異數分析表72
表 23 職業對研究構面變異數分析表75
表 24 年收入對研究構面變異數分析表79
表 25 婚姻對研究構面變異數分析表82
表 26 假設驗證結果彙整表84

圖目錄
圖 1 臺灣金融服務業分年變革4
圖 2 研究流程9
圖 3 臺灣前五大數位存款帳戶(本國銀行)13
圖 4 科技接受度模型概念圖17
圖 5 本研究架構圖32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一、書籍
Brett King著,孫一仕譯,2013年10月,《BANK3.0銀行轉型未來式》,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發行。
張瑋倫著,2009年12月,《顧客關係管理:理論與實務》,學貫行銷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二、期刊
尹倩君(2015)。銀行業實體通路轉型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在職專班。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07),「政府推動金融市場套案計畫之簡介」。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20),新聞稿,下載網址: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008200001&dtable=News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2019),新聞稿,下載網址:
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905140002&aplistdn=ou=news,ou=multisite,ou=chinese,ou=ap_root,o=fsc,c=tw&dtable=News
林瓊瀛(2017)。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來襲 金融服務力拚轉型。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 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9),「108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李沃牆(2017)。臺灣發展數位金融的機會與挑戰。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 第五卷 第四期12月。
黃曉雯(2015)。數位化金融浪潮來襲。會計研究月刊 第361期12月。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9)。「2019台灣網路報告」。
張維熊(2016)。行動銀行知覺易用性、使用者體驗與忠誠度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龔琳晏(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行動旅遊資訊應用程式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蔣明璋(2014)。科技接受模型在智慧型手機APP使用意向研究-以神魔之塔為例。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
戴瑩(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線上旅遊網站之使用意圖-以易遊網為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蔡文彬(2010)。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長期照顧服務人員對於照顧型機器人之行為意圖與使用行為。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醫務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宗尼(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行動社群網站之使用-Facebook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林聖唯(201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對海外自助旅遊者旅遊資訊搜尋行為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黃敏媛(2013)。人格特質因素對科技接受模式核心構念之影響:以行動銀行為例。東海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卓育民(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中華電信MOD使用意願-以台南地區為例。遠東科技大學創新設計與創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孟纖(2015)。整合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分析國中生使用LINE貼圖之行為意圖。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豈菱(2016)。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中高齡族群購買智慧型手機之影響因素研究。元培醫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杜庭瑜(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意圖之研究—電子錢包為例。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洪旗能(2018)。與機器人共舞-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銀行行員與機器人協同工作的接受因素。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鄭如芬(2019)。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消費者使用智慧音箱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方家倩(2015)。服務創新、顧客價值與顧客忠誠度間關係之研究-以某智產公司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曾懷陞(2016)。服務失誤、服務補救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探討(以瓦城泰國料理為例)。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顏碧娥(2017)。服務品質、資訊提供與顧客忠誠度之研究-以YT證券公司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余秉忠(2018)。影響高資產客戶忠誠度之研究-以花旗銀行為例。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班碩士論文。
范國營(2019)。服務品質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網路購物為例。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
黃雅珮(2016)。銀行數位化與顧客滿意度之影響-以消費者之科技接受度為調節變項。淡江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慶壽(2017)。銀行業服務品質對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影響。淡江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帝欽(2012)。科技接受認知與個人創新特性對行動服務再使用意願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石子義(2017)。計程車司機採用叫車應用程式之工作動機、科技準備度、科技接受度與工作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三、報章雜誌
KPMG 2020<臺灣銀行業報告>6月號。
天下雜誌數位平台2019<無所不在的金融服務>8月號。
今周刊2015<未來銀行>1月號。
資策會2020<上半年行動支付大調查>7月號。

英文文獻
Cameron, M. (1999). Content that works on the web. Target Marketing,1, 22-58.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avis, F. D., Richard P. B. and Paul R. W.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392-1003.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Addison-Wesley.
Fornell, C., Johnston, M. D. Anderson, E., Cha, J., and Bryant, B. E. (1996). 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Nature, Purpose, and Findings.Journal of Marketing, 60(10), 7-18.
Heskett, J. L. (2002). Beyond Customer Loyalty.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vol. 12(6), 355-357.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5).Multivariate analysis.Englewood: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Jones. & Sasser. (1995). Putting the service-profit chain to wor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2(2), 164-175.
Kolt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11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Oliver, R. L. (1999). Whence consumer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3(4), 33-44.
Oliver,R. L.(1980).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7(11), 460-469.
Reynolds, F. D., Darden, W. R., Martin & Warren, S. (1974). Developing an image of the store loyal customer. Journal of Retailing, 50(4), 73-84.
Shoemaker, S. & R. C. Lewis (1999). Customer loyalty: the future of hospitality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65(4),  345-370.
Taylor, S., & Todd, P. A. (1995).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6(2), 144-17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