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6200621554400
DOI 10.6846/TKU.2006.01137
論文名稱(中文) 戰後基隆文學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Keelung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fter WWⅡ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冷芸樺
研究生(英文) Yun-Hua Leng
學號 79200007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20
論文頁數 17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殷善培
指導教授 - 翁聖峰
委員 - 陳俊榮
委員 - 呂正惠
關鍵字(中) 基隆文學
臺灣文學
區域文學
海洋文學
關鍵字(英) KeelungLiterature
Taiwan Literature
Local Literature
Ocean Litera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研究「戰後基隆文學發展之研究」,研究區域以基隆為主,時間上由戰後到2005年為止。研究的文類包括傳統詩與小說、新詩、散文、戲劇、報導文學。本論文撰寫的主要目的主要希望能有助於地方文教的推動,也希望能為將來有志編寫臺灣文學史的學者,提供了更多的文學史料及文學發展的重要脈絡。全文一共有六章,其大要如下第一章:緒論    敘述本論文研究戰後基隆文學的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的空間、時間與範圍,還有研究方法,並略述各章節的篇章結構。第二章:基隆的文學發展背景    本章概述基隆的開發歷史、地理環境、氣候特色、族群關係、宗教信仰與產業發展等外在因素和文學發展之間的關係。第三章:戰後基隆的傳統詩發展基隆傳統文學發展以詩為主要文類,故本章研究也以傳統詩為主,並描述戰後基隆傳統詩的發展與介紹戰後基隆傳統詩社沿革,並針對戰後基隆傳統詩特色做分析,最後介紹重要的詩人與詩作。第四章:戰後基隆的新文學發展本章先介紹戰後至今新文學的發展概況,再依小說、新詩、散文、戲劇、與報導文學等類別介紹作家作品,因許多作家均擅長多種文類,故以出版作品多寡作為分類依據,並分析作家作品找出屬於基隆文學的特色。第五章:基隆新文學中的海洋書寫    論述台灣海洋文學的發展,並將基隆作家作品中的海洋書寫分為漁村與漁民書寫以王拓、杜披雲為例;遠洋船員書寫以東年的海洋小說為例,海洋詩書寫以鄭愁予、拾虹與林建隆的新詩為例;對作品中的海洋意象作一番討論研究。第六章:結論先介紹目前基隆傳統詩與新文學的發展現況,找出基隆新舊文學發展的有利與不利因素,並且提出改善方法,以此期許基隆文學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英文摘要
The main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is “A Study of Keelung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fter WWⅡ”, The main research geographical area is “Keelung ” , from WWⅡ to 2005.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cluding
traditional poetry, the novel, modern poetry , the prose, the play, and the report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improve the local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more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 for scholars to edit literatue history of Taiwan in future. The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paper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the motive and goal of postwar Keelung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space, time and scope of the research, but also has th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and tells in brief the chapter structure of various chapters.
Chapter two: The background of Keelung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o outlin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ubstandard factor such as histor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 the tribal grouping tribal group relations, the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Keelung

Chapter thre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oetry in Keelung after WWⅡ
The Keelung traditio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ake the poetry as the main article class, the description of  Keelung traditional poetry development after WWⅡand the introduction postwar Keelung tradition poem association , and aims at Keelung traditional poetry characteristic after WWⅡa to make the analysis, finally introduces the important poet and the poem association.

Chapter fou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iterature in Keelung after WWⅡ
    This chapter firstly introduced the survey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from WWⅡ until now new-vernacular, then introduced the writers’ work depending on the novel, modern poetry , the prose, the play, and the report literature; because many writers are good at many kinds of articles class, therefore to take the sum of publishment as the classified basis, and analyzes the writers’ work to discover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eelung literature.

Chapter five: The ocean writing of new literature in Keelung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ocean-literature, and divide the ocean-writing of Keelung writers’ work into ocean-novelist and ocean-poem writing, and make a discussion and study to the image of ocean-writing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Finally, discovers the advantageous and the disadvantage factor of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of Keelung, and proposed the improvement method to hope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of Keelung in the fu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03
第三節  論文的篇章架構……………………………………06

第二章  基隆文學發展背景
第一節  基隆的開發歷史……………………………………07
第二節  基隆的地理環境……………………………………12
第三節  基隆的氣候特色……………………………………14
第四節  基隆的族群關係……………………………………16
第五節	基隆的宗教信仰………………………………… 20
第六節  基隆的產業發展……………………………………23
第七節  結語…………………………………………………28

第三章  戰後基隆的傳統詩發展
第一節  戰後基隆傳統詩社的發展……………………………30
第二節  戰後基隆傳統詩的思想內容…………………………41
第三節  戰後基隆傳統詩的重要詩人與詩作…………………56
第四節  結語……………………………………………………69

第四章  戰後的基隆新文學發展
第一節  戰後至今的新文學發展概況……………………………  74
第二節  基隆新文學作家與作品……………………………………86
第三節 戰後基隆新文學的特色…………………………………… 122
第四節  結語…………………………………………………………130

第五章  基隆新文學中的海洋書寫
第一節 海洋書寫的界定…………………………………………… 132
第二節  海洋小說家-王拓、杜披雲、東年………………………134
第三節  海洋詩人-鄭愁予、拾虹、林建隆………………………150
第四節  結語………………………………………………………  154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傳統詩的發展現況………………………………………158
第二節  新文學發展現況…………………………………………161
第三節  未來展望…………………………………………………163
第四節	總結…………………………………………………… 167

參考書目………………………………………………………………16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專書
一、志書、地方史料
《基隆市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一)》,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2年7月初版。
林朝雄編纂:《基隆市志‧卷—土地志‧境界篇》,基隆:基隆市政府,2001年7月初版。
洪連成:《滄海桑田話基隆》,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初版。
洪連成編纂:《基隆市志‧卷二住民志‧宗教篇》,基隆:基隆市政府,2003年4月初版。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採訪紀錄:《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2月。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採訪紀錄:《悲情車站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2月。
張燮:《東西洋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1月。
連橫:《台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3月六版
陳明德編纂:《基隆市志‧卷四經濟志‧工礦篇》,基隆:基隆市政府,2001年7月初版。
陳青松:《基隆采風藝文錄》,基隆:基市文化,2000年7月初版。
陳青松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文化事業篇》,基隆:基隆市政府,2001年7月初版。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18種 ,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年5月。
陳夢林編纂:《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12種 ,台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年5月。
陶一經編纂:《基隆市志‧卷六文教志‧藝文篇》,基隆:基隆市政府,2003年4月初版。
黃致誠編纂:《基隆市志‧卷—土地志‧地理篇》,基隆:基隆市政府,2001年7月初版。
廖秋娥、黃致誠:《台灣地名辭書‧卷十七》,基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12月。
廖穗華主編:《耆宿懷基隆》,基隆:基市文化,1992年6月初版。
蔣詩轍、薛紹元:《臺灣通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10、11種, 台北:大通書局,1984年5月。
鄭俊彬編纂:《基隆市志‧卷七人物志‧列傳篇》 基隆:基隆市政府, 2001年7月初版。
鄭炳煥編纂:《基隆市志‧卷二住民志‧戶口篇》,基隆:基隆市政府,2001年7月初版。

二、文學史
《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文訊雜誌,1994年3月初版。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初版。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 臺北: 新地文學,1992年12月初版。
呂正惠、趙遐秋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 年6月初版。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初版。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初版。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初版。
尉天驄主編 :《鄉土文學討論集》 臺北: 遠景,1980月初版。
莫渝、王幼華:《苗栗縣文學史》,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當代到現代》,台北:師大書苑,1997年初版。
陳明台:《台中市文學史初編》,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初版。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 臺北: 自立晚報文化,1991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年2月。

三、傳統詩
余燧賓主編:《陶芸樓百年紀念展》,基隆:基市文化,1997年。
周植夫:《竹潭詩稿》,基隆:基市文化,1997年4月。
基隆市詩學研究會:《海門擊缽吟集第四集》,基隆:基隆市詩學研究會,2003年9月。
許梅貞主編:《愛國詩人-陳其寅百年紀念展》,基隆:基市文化,2001年11月初版。
許俊雅〈光復前台灣詩鐘史話〉,《台灣文學散論》,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連橫:《雅言》《臺灣文獻叢刊第八輯》,第90,台北:臺灣大通書局。
黃美娥:《台灣古典文學史概說》台北文獻直字第151期抽印本,2005年。
黃紅炎編《瀛海詩集》,台灣詩人名鑑刊行會,1941年。
吳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9年。
陳兆康、王前主編:《雨港古今詩選》,基隆:基市文化,1998年8月初版。
陳其寅:《懷德樓詩草》,台北:華年,1982年。
陳其寅:《懷德樓詩草續集》,基隆:基市文化,1993年6月初版。
陳其寅:《懷德樓文稿》(上),基隆:基市文化,1992年6月初版。
陳其寅:《懷德樓文稿》(下),基隆:基市文化,1992年6月初版。
陳祖舜主編:《臺灣東北六縣市擴大全國詩人聯吟大會專輯》,基隆:基隆詩學研究會,2005年12月15日。
陶一經:《味雨集》,基隆:基市文化,2002年11月初版。
楊桂杰主編:《蔣夢龍百聯創作集》,基隆:基市文化,2005年。
楊桂杰主編《陶一經紀念集-詩書畫印》,基隆:基市文化,2005年12月初版。
蘇子建編著《塹城詩薈》(上冊),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1994 年。
《大同吟社第三次詩人聯吟會詩草》,基隆大同吟社印,2002年,。
《海門擊缽吟集第四集》,基隆:基隆市詩學研究會,2003年。

四、新文學(依筆畫排列)
王拓:《金水嬸》,台北:人間出版社,1987年11月初版。
《牛肚港的故事》,台北:王拓,1985年11月初版。  
《街巷鼓聲》,台北:遠景,民國1977年9月初版。
《望君早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8月10日增訂初版。
王清春:《飛躍的年代》,基隆:基市文化,1993年6月初版。
向陽:《為自己點盞小燈》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9月10日初版。
吳明輝:《草葉集》,基隆:基市文化,1993年6月初版。
杜披雲:《風雨海上人》,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印行,2000年7月初版。
沈振中:《老鷹的故事》,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4月15日初版。
《鷹兒要回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初版。
《老鷹觀想錄》,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初版。
林建隆:《菅芒花的春天》,台北:草根出版,1997年6月初版。
《林建隆俳句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12月。
《鐵窗的眼睛》,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5月初版。
《動物新世紀》,台北:關懷生命協會,1999年6月初版。
《流氓教授》,台北:皇冠出版社,2000年3月初版。
《刺歸少年》,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7月20日初版。
《叛逆之舞—林建隆詩傳》,台北:華成圖書,2002年11月初版。
《藍水印》,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6月初版。
東年:《落雨的小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 年初版。
《大火》,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9月初版。
《去年冬天》,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9月初版。
《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年3月初版。
《模範市民》,台北:聯經,1988 年初版。
《初旅》,台北:麥田,1993 年初版。
《地藏菩薩本願寺》,台北:聯合文學,1994 年11 月初版。
《我是這樣說的》,台北:聯合文學,1996 年3 月初版。
《再會福爾摩莎》,台北:聯合文學,1998 年6 月初版。
《愛的饗宴》,台北:聯合文學,2000 年1 月初版。
周勉:《暖陽鄉音的歲月》,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0年7月初版。
拾虹:《船-拾虹詩集》,基隆:基市文化,2000年7月初版。
張星寰《幹鼓手的日子》,基隆:基市文化,1993年6月初版。 
郭智德:《我的心不打烊》,台北:漢清出版社,1990年1月20日初版。
《青春流景》,基隆:基市文化,1993年6月,頁12。
郭成義:《從抒情趣味到反藝術思想》,台北:金文出版社,1985年初版。
《台灣民謠的苦悶》,台北:笠詩刊社,1985年4月初版。
陳萬軍:《合歡》,基隆:基市文化,1993年6月初版。
喬林:《布農族詩集》,基隆:基市文化,2000年7月初版。
喬林:《喬林詩集狩獵》,基隆:基市文化,1993年6月初版。
楊國明:〈做個百香果族〉,《心中的信用卡》,台北:健行文化,2000年11月。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Ⅰ》,台北:洪範書店,2003年8月二版。
鄭麗娥:《在海洋城市》台北:漢藝色研,1991年6月初版。
簡美玲:《歸來》,基隆:基市文化,1993年6月初版。
《黑店》,基隆:基市文化,2002年8月初版。
關曉榮:《八尺門手札》,臺北 : 臺原出版,1996年初版。

貳、學術論文
王幼華:《日治時期苗栗縣傳統詩社研究-以栗社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0年。
王文顏:《台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年。
王幼華:《日治時期苗栗縣傳統詩作研究-以栗社為中心》,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王俊勝:《清代臺灣鳳山縣詩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何美慧:《大隘地區之文學研究》,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亦蒼:《日治時期鹿港地區新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吳淑娟:《臺灣基隆地區古典詩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
高麗敏:《桃園縣文學史料之分析與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作珍:《北港地區傳統詩社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莊秀美:《東年小說的追尋主題與終極關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論
文,2003年。
郭麗琴:《西螺地區文學發展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室如:<浪濤與文學的合奏—台灣現代散文中的海洋書寫>,《2005年「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5年6月10日。
曾絢煜:《栗社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游淑均:《基隆地區俗語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楊曉琪:《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 ,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葉連鵬:〈「鄉土」與「海洋」的合奏曲——試論呂則之的小說世界〉《澎湖研究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3年。
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蔡淑滿:《戰後初期台北的文學活動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藍博堂:《臺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 1971 ——1987》,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參、期刊論文
尹章義:<滄海不捐細流——各縣市文化中心出版作家作品集的意義 >,《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第97期,1993年11月,頁29-33。
沈謙:<立足本土,胸懷傳統,放眼天下——二十世紀臺灣文學批評的考察>《文訊雜誌》,第33期,1999年12月,頁33-39。
林麗如:<地方文化的展現,地方美感的產生——「各縣市作家作品集」座談會>,《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第97期,1993年11月,頁23-28。
施懿琳:<台灣古典詩的蒐集與整理>,《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第188期,2001年6月,頁37-39。
翁聖峰:<台灣古典詩的研究概況>,《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第188期,2001年6月,頁40-43。
高忠琳:<塑造本土的文化特色 ——「基隆藝文環境的發展」座談會>,《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第78期,1992年4月,頁25-34。
許俊雅:<對戰後臺灣文學中主體意識的觀察>,《文訊雜誌》,1999年10月,頁47-50。
陳青松:<基隆大同吟社七十週年社慶>,台北:《文訊雜誌》,200期,2002年6月,頁85。
瑯環:<基隆的文藝寫作活動>《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第78期,1992年4月,頁17-18。
廖一瑾:<臺灣古典詩社、詩刊現況>,《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第188期,2001年6月,頁44-46。
賴東燼:<基隆的藝文團體和刊物>《文訊月刊》,台北:文訊雜誌社,第788期,1992年4月,頁17-18。
簡錦松:<一九九四年臺灣傳統詩社現況之調查>,《文訊雜誌》,台北:文訊雜誌社,第66期,1994年6月,頁17-21。
陳青松:<基隆大同吟社七十週年社慶>,《文訊雜誌》200期,2002年6月,頁85。
《中華詩苑》第8卷5期,台北:中華詩苑雜誌社,1958年11月,頁42。
《中華詩苑》第11卷2期,台北:中華詩苑雜誌社,,1960年2月,頁42。
《中華詩苑》第12卷4期,台北:中華詩苑雜誌社,1960年,頁61。
《台灣詩壇》第4卷1期,台北:臺灣詩壇月刊社,1953年1月,頁58。
《詩文之友》第9卷2期,,台北:詩文之友月刊社,1958年5月,頁49。

王拓評論:
方健祥:〈由「金水嬸」看文學如何反映現實〉,《台灣時報》,1977年08月09日
方健祥:〈讀王拓的「街巷鼓聲」〉,《台灣時報》1978年2月11日 
王淑秧:〈彩貝與山花——關於《金水嬸》與《種包谷的老人》〉,《海峽兩岸小說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白冷:〈王拓的海葬〉,《清溪雜誌》,1972年3月,頁63-69。
何欣:〈七○年代的使命文學——論楊青矗和王拓〉,《中外文學》第6卷第11期,1978年4月,頁28-45。
李漢呈:〈評王拓「望君早歸」〉《台灣時報》1978年l月30日 
李漢偉:〈從「山女」到「金水嬸」——農業社會的女性悲劇探索〉《民眾日報》1992年10月9日 
高天生:〈關懷現實的漁村子弟王拓〉,《暖流》,1982年7月 
許南村:〈金水嬸讀後〉,《中華日報》民國65年9月9日。
許南村:〈試評金水嬸〉,《中外文學》第4卷10期,1976年3月,頁66-75
許建生:〈牛肚港的故事藝術結構管見〉,《台灣研究集刊》第4期,1987年,頁86-88。
陳肯:〈王拓的寫實小說-析論「金水嬸」與「望君早歸」〉,《自立晚報》,1979年08月19日。
董保中:〈王拓「金水嬸」與「金水嬸」批評〉,《聯合報》,1977年10月4日。
龍應台:〈政治小說?唉!評王拓「牛肚港的故事」〉《自立晚報》民國74年11月19日
鍾言:〈訪問王拓〉,《夏潮》2卷1期,民國66年1月。

東年評論
司馬中原:〈從「最後的月亮」看東年〉,《中華文藝》119 期,1981 年1 月。
司馬中原:〈魘境——談東年的作品〉,《中華文藝》116 期,1980 年10 月。
朱雙一:〈現代人的焦慮和生存競爭——東年論〉,《聯合文學》,1995 年1 月。
吳錦發:〈靈魂深處的冷——評東年的〈初旅〉〉,《自立晚報》。1989年3月13日
宋澤萊:〈將「自然主義」和「虛無主義」推向頂峰的文學高手—論東年小說的深度〉,《台灣新文學》第十期春夏季號,1998 年6 月。
李漢呈:〈視窺東年裏的象徵〉,《台灣時報》。1979年1月,頁12-13。
季季:〈一個孤立而擺盪的小社會——評東年的〈賊〉〉,《書評書目》77 期,1979年9 月。
東年:〈海洋台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1997 年8 月。
〈大海是我的故鄉〉,《聯合文學》,1997 年12 月。
高天生:〈孤立的先知——試論東年的小說〉,《台灣文藝》69期,1980年10月
黃克全:〈關於「賊」的二點意見〉,《書評書目》78 期,1979 年10 月。
黃錦珠:〈評東年《愛的饗宴》〉,《文訊雜誌》,2000 年7 月。
蔡源煌:〈符號與靈視——評東年〈落雨的小鎮〉〉,《中外文學》第六卷第九期,1978 年2 月 。
簡斯偉:〈轉換的時空裡迷失的心靈——談東年的小說「落雨的小鎮」〉,《文藝月刊》211 期,1987 年1 月。

喬林評論:
向明:<僅止於想想的詩人>《中華文摘月刊》,第142期,1982年12月。
李敏勇:〈泰耶魯的青年矢跑過去〉,台北:《自由時報》,1999年9月9日。
周伯乃:〈漂泊的歌手——喬林〉,《自由青年》,1972年7月。
林煥彰:<扛挑著破爛簍筐的傢伙>,《青年雜誌》第86期,1967年6月。
林煥彰:<現代詩壇的浪子——年輕一代招致最多誤解的喬林>,《自由青年》,1968年3月。
林鍾隆:<基督的臉>《臺灣文藝》43期,1974年4月。
涂靜怡:<喬林的詩「醉問」>,《秋水》詩刊第一期,1973年10月20日。
陳鴻森:<評喬林詩集「基督的臉」>,《笠》詩刊52期,1973年12月。
溫任平:<初論喬林:基督的臉>原載於香港第66期《純文學雙月刊》,後轉載於《幼獅文藝》1972年。
趙天儀:<笠下影:喬林>,《笠》詩刊23期,1968年2月15日
蕭蕭:<從「基督的臉」看現代詩的當代趨勢>《影響》第2期,1972年2月。

拾虹評論:
李魁賢:<論拾虹的詩>,《詩人坊》第3期,1983年2月10日。
陳明台:<漂泊之歌——試析論拾虹的詩>,《詩人坊》第3期,1983年2月10日。
陳鴻森:<拾虹論>《笠》詩刊56期,1973年8月15日,頁48-53。

郭成義評論:
<笠下影——郭成義>:《笠》詩刊129期,1985年,頁80-83
李魁賢:<論郭成義的詩>,《笠》113期,1983年2月15日,頁38-46。
李魁賢:<郭成義詩集——「薔薇的血跡」>,《笠》詩刊67期,1975年6月15日,頁80。
趙迺定:<試析郭成義「薔薇的血跡」>,《笠》詩刊72期,1976年4月15日,頁6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