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6200612475900
DOI 10.6846/TKU.2006.00655
論文名稱(中文) 檢視外籍勞工在台灣的污名現象:以高捷泰勞抗爭事件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igmatization of Foreign Workers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he Thailand Worker Incidence in Kaohsiu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羅兆婷
研究生(英文) Chao-Ting Lo
學號 69314003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17
論文頁數 8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舜傑
委員 - 鄧建邦
委員 - 李美賢
關鍵字(中) 外籍勞工
污名化
高捷泰勞
關鍵字(英) Foreign Workers
Stigmatization
Thailand Work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全球化的潮流,勞動人口的跨國流動已經是一股不可阻擋的趨勢,台灣也因為產業結構的改變、教育程度普及、國民所得增加等等因素,使得國人不願意從事3D行業,此時外籍勞工正好替補了國內的缺工現象,因此台灣引進外籍勞工也是不可避免的。

自民國七十八年引進外籍勞工以來,各界對外籍勞工相關議題的討論已經非常多,本文是以高捷泰勞抗爭事件為個案,以污名化的角度為基礎,欲探討事件背後的因素,並對台灣外籍勞工受到不平等對待的現況提出改善的建議。

檢視、分析之後,此ㄧ事件由對藍領外勞的不平等外勞政策、華磐公司不當的生活管理、外籍勞工仲介問題與媒體刻板印象的偏差報導等四方面進行討論,並提出建立專責組織機構、外勞政策應秉持公平正義原則、建立完善仲介制度、多元的外勞申訴管道、外勞應有組成工會的權利、加強對企業與外勞管理公司的監督、媒體應有中立客觀的報導等七項建議。
英文摘要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tidal current, the working population transnational flowing was already an irresistible tendency, as for Taiwan, becaus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he education level popularizing, national income increase and so on factors, people are not willing to be engaged in the 3D works. This time the foreign laborers cna help the domestically lacked labor phenomenon, therefore introducing the foreign laborers is inevitable.

     We have introduced the foreign laborers since 1989, there are lots of related discussions. This article is a case studying of the event of the Thai workers in Kaohsiung MRT, taking the stigmatization as the foundation, wish to discuss the factors behind the event, and give suggestions.

     After inspection and analysis, I discuss this case by the unequal policy to foreign workers、incorrect management、the problems of introducing foreign workers and the media. Finally I give seven suggestions:setting up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justice to the policy、setting good introducing system、multifarious ways of appeals、rights to organize parties、more watching of the employers and objective repor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 Ⅰ 
圖 目 錄 ……………………………………………Ⅱ 
表 目 錄 ……………………………………………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16
第二章  研究設計……………………………………21
第一節  研究方法……………………………………21
第二節  研究流程……………………………………24
第三節  研究架構……………………………………25
第三章  外籍勞工污名問題討論……………………26
第一節  污名化理論…………………………………26
第二節  仲介業相關討論……………………………31
第三節  台灣外籍勞工污名化研究…………………38
第四章  個案研究:高捷泰勞抗爭事件……………45
第一節  抗爭事件簡述………………………………45
第二節  抗爭事件調查結果…………………………49
第三節  高捷泰勞抗爭事件之分析…………………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9
第一節  研究結論……………………………………69
第二節  研究建議……………………………………73

參考書目    …………………………………………79

圖 目 錄
圖2-1  本研究流程圖…………………………………24
圖4-1  雇主申請聘僱泰籍勞工流程圖………………66

表 目 錄
表1-1  台灣歷年外籍勞工開放行業表.............3
表1-2  外籍勞工在華人數按開放類別分...........7
表1-3  外籍勞工在華人數按行業別分.............7
表1-4  外籍勞工在華人數按國籍分...............8
表1-5  外籍勞工與本國基層勞工薪資比較.........9
表1-6  外籍勞工工時..........................10
表1-7  事業單位提供食宿情形..................11
表4-1  就業服務法外勞規定比較................59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王玉民(1998),〈質化研究方法應用之討論:以大陸台商投資實證研究為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創刊號,頁37-57。
王膺彰(2002),外勞仲介業之探討:以民間就業角度觀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鳳生(1993),〈企業外籍勞工管理對策之研討〉,《產業環境變動下人力資源規劃與開發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勞委會,pp171-195。
王英忠(1993),《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王宏仁、曾嬿芬、藍佩嘉(2006),〈落跑外勞的鐐銬〉,中國時報:3/27。
成之約 (1995) ,〈外籍勞工的政策理念、管理制度與措施〉,《勞資關係月刊》,14(4):6-17。
成之約(1999),〈人力仲介公司與外籍勞工管理─兼論人力仲介公司的管理與輔導〉,《就業與訓練》,17(2) :3-9。
李惠茹(2001),企業外籍勞工管理措施與績效關聯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元邦(1990),烙痕與社會福利-兼論台灣社會福利烙痕現象,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吳家聲(1989),〈人力資源發展與勞資關係〉,《勞工行政雜誌》第13期,頁15。
吳美瑤(2004),霸權空間的破綻-以外籍移工假日聚集的台北車站為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和(2004),〈外勞人權與行政管制—建立外勞保護體系之初步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委託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林三貴(1994),〈外籍勞工基本權益〉,《勞工行政》,第74期,頁19∼21。
周利信(1994),〈我國外籍勞工仲介業概況分析〉,《勞資關係》,12(11): 21-27。
周昌湘(1995),〈外勞政策面面觀〉,《勞資關係月刊》,14(4):24-25。
馬克思(1975),《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徐景文(2003),引進外籍勞工對台灣製造業之必須性研究探討,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立平(2003),《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夏曉鵑(2002),〈菲律賓移駐勞工在台灣的處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8期。
夏曉鵑(2004),〈悼默默死去的外籍勞工〉,中國時報:3/28。
許弘毅(2000),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地區菲籍外勞的空間使用及其影響之研 究,淡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國良(2002),外籍勞工在台灣的福利與基本權益之探討,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莊韻慧(2004),泰國鄉村女性遷移與都市勞動參與─以曼谷台商ECI工廠為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少棠(2002),泰國勞工輸出之研究,淡江大學東南亞所碩士論文。
郭玲惠(1997),〈論勞工退休金制度〉,《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頁351-367。
張培倫(2002),族群差異權利之道德證成-秦力克自由主義多元文化論之可能性,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德勝(1987),《社會原理》,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書銘(2002),商品化的跨國婚姻市場:以台越婚姻仲介業運作為例,淡江大學東南亞所碩士論文。
陳一香(1999),〈媒介多元化意涵之初探〉,《新聞學研究》第58期,頁141-169。
陳若欽(2004),文化適應與自我認同─以台灣的越南新娘為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嵩璋(2001),〈失業風潮下的外勞政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5期,頁42-52。
陳正良(1990),〈台灣地區外籍勞工之探討〉,《勞工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
陳宗韓(1999),台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菊(2001),基植於勞工人權與勞動競爭力之台灣外勞政策,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同圳(1992),〈當前外勞政策剖悉與評估〉,《台灣經濟》第182期,頁1-3。
焦興鍇(2002),〈規範外籍勞工國際勞動基準之發展趨勢─兼論對我國之影響〉,《月旦法學雜誌》,第90期,頁205-221。
曾嬿芬(2004),〈引進低階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客工計畫的形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2期。
曾嬿芬(1997),〈居留權商品化:台灣的商業移民市場〉,《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7期。
楊日旭等(1991),《高雄市外籍勞工問題研究》,高雄: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廖元豪(2005),〈不是暴動,是反奴抗暴〉,聯合報:8/23。
劉梅君(2000),〈「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頁59-89。
蔡進宏、蔡青龍(1992),《我國外籍勞工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及其因應對策》,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初版。
蔡宏進、廖正宏(1987),《人口學》,台北:巨流。
蔡明璋、陳嘉慧(1997),〈國家、外勞政策與市場實踐:經濟社會學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7期,頁9-95。
薛承泰(1999),《外勞管理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初版。
謝青志(1991),外籍勞工對勞動市場影響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
謝敏芳(2004),外籍勞工報紙形象之趨勢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美珠(2005),台灣製造業外籍勞工勞動人權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博銘(2005),全球化趨勢下勞動人權的政治經濟分析:以我國外籍勞工勞動人權為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2004),〈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發表於『跨界流離;全球化時代移民/工與社會文化變遷』研討會。
顧玉玲(2006),〈有力人士輕饒,誰憐抗暴泰勞〉,聯合報:3/27。
鞏尤倩(2002),〈外勞政策的利益結構與翻轉的行政實驗初探-以臺北市的外勞政、文化實踐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48期。

網路中文資料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3/26新聞稿 (2006),網址為,
http://www.tiwa.org.tw/index.php?itemid=146
行政院勞委會統計資料,網址為,http://www.evta.gov.tw/stat/stat.htm。
朱蓓蕾(2005),〈外籍勞工與外籍配偶問題之探討〉,網址為,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4/IA-R-094-003.htm。
李虹濤、喬同舟(2005),〈污名化與貼標籤:農民工群體的媒介形象〉,網址為,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504091.htm。
吳翠珍(2004),〈媒體的性別刻板印象〉,網址為,http://www.mediaed.nccu.edu.tw/teach/dl_file/activity/act_03/03_sexdistinction.pdf。
吳佳佩(2004),〈箝制外勞人權的錢流管理系統〉,網址為,
http://www.tahr.org.tw/index.php/article/2004/07/31/312/。
吳靜如(2004),〈勞委會假「錢流管理系統」之名,行合法化歧視之實〉,網址為,http://migrants.twblog.net/archives/001154.html。
吳靜如(2005),〈新奴工制度〉,網址為,http://61.222.52.195/news/database/kcg/Detailpage.asp?Source=%B0%AA%A5%AB%B3%D2%A4u&ID=108971。
沈靜怡(2001),〈1218國際移民日─扯斷外勞人權的枷鎖〉,網址為,http://www.seewa.com.tw/rerum_novarum/000415.html。
黃葳葳(2003),〈破除刻板印象,聰明看電視〉,網址為,http://www.tvcr.org.tw/life/media/media04.htm。
曾嬿芬(2005),〈客工:移工處境的根源〉,網址為,http://www.tiwa.org.tw/index.php?itemid=97&catid=6。
廖元豪(2005),〈以反奴工論述討站外勞體制的可行性〉,網址為,
http://www.tiwa.org.tw/index.php?itemid=99。
廖元豪(2006),〈助紂為虐,還是濟弱扶貧?─批判媒體對移民移工的歧視論述〉,網址為,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29/topic1_2.htm。
薛承泰、林昭禎(2004),〈外勞數量與台灣就業關係〉,《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網址為,http://www.npf.org.tw/monthly/0401/theme-212.htm。
薛承泰(2003),〈悼劉俠兼論外籍外籍看護工問題〉,《國政評論》,網址為,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2/SS-C-092-023.htm。
藍佩嘉(2003),〈SARS與社會不平等:外勞與遊民〉,網址為,http://dlearn.kmu.edu.tw/~gendereq/phorum/read.php?7,1317,1317。
鞏尤倩(2003),〈因防煞而把外勞禁足~SARS的階級歧視〉,網址為,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0404.html。
「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與華磐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侵害泰勞權益事件」政府機關管理制度與行政責任檢討報告(2005),網址為,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20051003115358450.doc
「高雄捷運泰勞人權查察專案小組調查報告」(2005),網址為,http://www.evta.gov.tw/labor/account.htm。
雇主申請聘僱泰籍勞工流程圖: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網址為,
http://www.evta.gov.tw/labor/disign/。

英文資料

Chantavanich, Supang and Gary Risser(2000). “Intra-rigional Migration in Southeast and East Asia: Theoretical Overview, Trends of Migration Flows , and Implications for Thailand and Thai Migrant.”In Thai Migrant Workers in East and South Asia 1996-1997. Edited by Chantavanich, Supang et al. Bangkok: Asian Research Center for Migration, Institution of Asian Studies, Chulaongkorn University.
Goffman. E .(1963).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Ea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I.L.O.(1984)“Immigration Migration for Employment.”World Labor Report, by I.L.O. Geneva, pp-116.
Kymlicka, W.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Lippmann ,Walter. (1922). Public Opinion. NY: Harcourt, Brace.
Lee S. E. (1966).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 1, pp. 45-57.
McClintock, C. C. ,Brannon, D. & Maynard-Moody, S. (1983). “Applying the Logic of Sample Surveys to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The Case Cluster Method.”In J. Van Maanen  (Ed.).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pp. 149-178).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ssey, Douglas S.1998.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Sullivan, T. et al. (1997). Studying the media. London: Edward Arnold.
Patton, M. Q. (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Portes, A., & Walton, J. (1981). Labor, clas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oberts Harold S.(1986)“Robert's Dictionary of Industrial Relations.”The Bureau National Affairs, Inc, Third ed., pp27-28.
Reubens(1983),E.P.,“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Models and Policies.”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73, p.178.
Sobieszczyk R. Teresa. (2000a) Pathway Abroad: Gender and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tion Institutions in Northern Thailand. Ph. D. Dissertations, Cornell University.
_______.(2000b) “Gendering Skilled Migratory Streams: Impactions for Conceptualizations of Migration.” Asian and Pacific Migration Journal. 9(4):391-428.
Taylor, C. (1994).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Amy Gutmann (ed.).Multiculturalism ,
pp25-37.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United Nations(1992)“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All the Migrant Workers and Members of Their Famili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4(1):876-819.
Young, I. M. (1990). Justices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翻譯書籍資料

George Ritzer(2003),《當代社會學理論》,楊淑嬌 譯,台北:巨流文化。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