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5201919302000
DOI 10.6846/TKU.2019.00625
論文名稱(中文) 人才流動新方向——中國新一線城市
論文名稱(英文) NEW TRENDS IN THE FLOW OF TALENTS: CHINA'S NEW FIRST TIER CIT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經濟學系經濟與財務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Master's Program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吳凡
研究生(英文) Fan Wu
學號 60657401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5-20
論文頁數 6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亦珍(ylin@mail.tku.edu.tw)
委員 - 孫育伯
委員 - 廖惠珠
關鍵字(中) 人口流動
社會網路分析
遷移網路
人才
關鍵字(英) Internal migrati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killed migra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人口流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今年來大陸人口流動量增大,流向增多,人口空間分佈的格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2013年首度提出新一線城市的概念后,新一線城市廣受關注,人口流入量增多,其亦發佈種種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本文以大陸新一線城市中的流動人才為研究目標,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分析,探究2011年和2016年人才遷移網絡的演變、人才就業的產業和職業的變遷。
最後,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首先2016年的人才遷移網路在2011年的人才遷移網路基礎上更為發達完整。新一線城市整體人才流入量都有所增加,網路空間結構趨於平衡,15個新一線城市平衡發展,人才流動往多元化發展。其次,新一線城市中的產業和職業的變遷也較為明顯,人才流向更多元化。
英文摘要
Population flow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e period 2011-2016, the number of internal migrants, the share of migrants with college degree or higher, and the share of young migrants increased from 0.23 to 0.245 billion, 7.8% to 12.6%, 43.8% to 64.7% in in mainland China.  Thus, a natural question arises as to whether the flow direction of skilled population and the resul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killed population have also changed.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migration network and industry and occupation composition of skilled workers between 2011 and 2016 through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Using individual level data from the 2011 and 2016 Internal Migrant Population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Dynamics Survey, we generate aggregate measures of connection between emerging first-tier cities.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over the period 2011-2016, the migration of skilled worker network became more decentralized and most cities became more connected in terms of migrant flows.  The source and destination of skilled migrants is more diverse in 2016.  Second, Chongqing, Hangzhou, Shenyang, and Tianjing are the most connected destination cities.  Third, industry composition of skilled internal migrants became more concentrated over time.  Manufacturing and retailing emerged as the major industries of migrants moving into Tianjing and Chongqing. Fourth, skilled migrants’ occupation composition became more diverse over tim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一、總人口流動現狀	1
二、新一線城市吸引人才政策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社會網絡分析法(SNA)用於人口流動的研究綜述	5
第二節 社會網絡分析(SNA)其他研究綜述	7
第三節 社會網路分析(SNA)中其他理論的相關研究綜述	8
第四節 人口流動非社會網絡分析(SNA)相關研究綜述	9
第五節 文獻小結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2
第一節 社會網路分析法	12
第二節 整體網路分析	12
一、密度	12
二、中心度	13
三、中心勢	13
四、關聯度	13
五、聚類指數	13
第三節  2-模網路分析	14
第四節 UCINET軟件相關簡介	15
第四章 資料處理與人才網路構建	16
第一節 新一線城市定義	16
第二節 資料選取	17
第三節 資料處理和網路構建	18
一、	資料處理	18
二、 人才遷移網路構建	19
第四節 各行業與職業相關分析網路構建	20
第五章結果分析	21
第一節 整體網路相關分析	21
第二節 人才遷移網路2-模分析	24
一、 視覺化分析	24
二、 中心性分析	27
第三節 產業遷移分析	31
一、 圖形分析	31
二、 中心性分析	33
第四節 相關職業分析	35
一、 職業分析概況	35
二、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和商業、服務業人員相關分析	39
第六章 結論	46
第一節 總結	46
第二節 限制及後續研究	46
參考文獻	48
附錄	52











表目錄
表1-1歷年總人口流動現狀	1
表1-2 新一線城市主要引進人才各項政策	2
表4-1 歷年新一線城市榜單	17
表5-1 人才遷移網路網路結構的演變	22
表5-2 新一線城市中心性分析結果	28
表5-3 人才流出省份中心性分析結果	29
表5-4 各市人才從事產業中心性分析結果	34
表5-5 各市中心性分析結果	38
表5-6 各職業分佈中心性分析結果	39
表5-7 各市技術人員中心性分析結果	43
表5-8 各市辦事人員中心性分析結果	44
表5-9 各市商業中心性分析結果	45







圖目錄
圖5-1 2011年新一線城市1-模網路格局	23
圖5-2 2016年新一線城市1-模網路格局	23
圖5-3 2011年人才遷移網路格局	26
圖5-4 2016年人才遷移網路格局	26
圖5-5 2011年各市人才從事產業	32
圖5-6 2016年各市人才從事產業	33
圖5-7 2011年各市各職業分佈情況	37
圖5-8 2016年各市各職業分佈情況	37
圖5-9 2011年辦事人員分佈情況	40
圖5-10 2016年辦事人員分佈情況	40
圖5-11 2011年技術人員分佈情況	41
圖5-12 2016年技術人員分佈情況	41
圖5-13 2011年商業,服務業分佈情況	42
圖5-14 2016年商業,服務業分佈情況	42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蔡昉(1999),「農村改革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目的」,改革與理論,第10期,頁8-10。
蔡昉、都陽、王美艷(2003),「勞動力流動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初景利、孔青青、欒冠楠(2013),「嵌入式學科服務研究進展」,圖書情報工作,第57卷第22期,頁11-17。
高波、陳健、鄒琳華(2012),「區域房價差異、勞動力流動與產業升級」,經濟研究,第01期,頁66-79。
黃曉斌、鐘輝新(2013),「基於大數據的企業競爭情報系統模型構建」,情報雜誌,第32卷第03期,頁37-43。
雷光和、傅崇輝、張玲華、曾序春、王文軍(2013),「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變化特點和影響因素——基於第六次人口普查」,西北人口,第34卷第05期,頁1-8。
李璞、武子晗(2014),「基於複雜網絡理論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結構特性」,都市快軌交通,第27卷第05期,頁35-38。
劉軍(2009),「整體網分析講義」,格致出版社,上海。
牛方曲、劉衛東、宋濤、胡志丁(2015),「城市群多層次空間結構分析演算法及其應用——以京津翼城市群為例」,地理研究,第34卷第08期,頁1447-1460。
潘峰華、賴志勇、葛嶽靜(2015),「經貿視角下中國周邊邊緣環境分析——基於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地理研究,第34卷第04期,頁775-786。
榮泰生(2013),「UCINET在社會網絡分析(SNA)之應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臺北。
王玨、陳雯、袁豐(2014),「基於社會網絡分析的長三角地區人口遷移及演化」,地理研究,第33卷第02期,頁385-400。
吳湘繁、高志軍、馬潔(2015),「關係網絡構建行為對員工職業發展的影響機制——基於社會資源理論的實證研究」,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第17期,頁46-55。
楊傳開、寧越敏(2015),「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格局演變及其對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地理研究,第34卷第08期,頁1492-1506。
張新林、趙媛(2017),「中國煤炭資源流的網絡空間結構特徵」,經濟地理,第37卷第07期,頁124-130。
趙落濤、曹衛東、魏冶、張宇(2018),「泛長三角人口流動網絡及其特徵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第27卷第04期,頁705-714。
朱孟鈺、李芳(2017),「1985-2015年中國省級人口遷移網絡特徵」,地理科學進展,第36卷第11期,頁1368-1379。
英文文獻

Bouvier Leon F., Henry S. Shryrock, Harry W. Henderson. (1977),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Population Bulletin, 32, 26.
Coleman J S. (1992), “The Vision of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Analyse & Kritik, 14(2), 117-128.
DeLaat, M. (2002), “Network and Content Analysis in an Online Community Discourse”, Proceedings of 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 2002 Conference, 625-626.
Emmanouil Tranos, Masood Gheasi, Peter Nijkamp (2015),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 global complex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42, 4-22.
Fan Cindy C. (2005), “Migration in a socialist transitional economy: heterogeneity”, Socioecnomc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migrants in China and Guangdong province, 33(4), 954-987.
JG. Williamson. (1988),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 3-45.
John Nkwoma Inekwe, Yi Jin, Maria Rebecca Valenzuela (2019), “Income inequality, financial flows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 sub Saharan African financial network”, Empirical Economics.
McDonald, B., N. Noakes, B. Stuckdy, N.Susanne (2005), “Breaking down learner isolation: How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forms design and facilitation for online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005 Annual Meeting.
Noulas A, Scellato S, Lambiotte R (2011), “A tale of many cities: Universal patterns in human urban mobi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4, 20167-20172.
Peter Huber, Klaus Nowotny (2012),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obi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Empirica, 39(4), 435-437.
Sally E. findley (1987), “An interactive contextual model of migration in Hocos Norte, the Philippines. Demography”.
Samuel M Otterstrom (2001), “Trends in national and regional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790 to 1990: from the frontier to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8(3), 393-407
Saskia Sassen. (1988), “The Mobility of Labor and Capita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lentin Danchev, Mason A. Porter (2018), “Neither global nor local: Heterogeneous connectivity in spatial Network structures of world migration”, Social Networks, 53, 4-19.
Wacquant L J D. and Pierre Bourdieu (2008), “Sociological Theory”, 7(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