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5201214264500
DOI 10.6846/TKU.2012.00865
論文名稱(中文) 臺灣飲食文學的類體形構與演變(1980—2011)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volution of Dietary Literature in Taiwan: A Research on the Its Stylistics and Formation(1980—2011)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王皖佳
研究生(英文) Wang Wan-chia
學號 69801021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05
論文頁數 20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顏崑陽
委員 - 徐國能
委員 - 林偉淑
關鍵字(中) 飲食文化
飲食文獻
飲食文學
飲食書寫
文體學
意象性形構
關鍵字(英) Dietary Culture
Dietary Document
Dietary Literature
Dietary Writing
Genre of literature
Stylistics and Form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臺灣飲食文學的研究至今最主要的三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在於:定義的混亂、分類的紛雜以及發展分期的界定等。
  在「定義的混亂」的問題上,本論文試圖提出一個客觀的標準來建立討論的平台,提出其應該飲食應該要具備的四大要素:1.基模性形構2.題材3.內容4.意象性形構,釐清書寫、文獻、文學三者的關係。
  在「分類的紛雜」方面,本論文採以文體學的理論主張,將文體設定在1980至2011年間的現代散文,選擇出當中以飲食做為書寫題材的文本,以次建立散文的次類,再透過文本整體的意象性形構進行書寫類型的分類,將飲食文學分為:「掌故的滋味」、「歲月的滋味」、「美感的滋味」、「地方的滋味」、「遊歷的滋味」、「權力的滋味」等臺灣飲食文學的形構類型,探討不同典型的飲食散文書寫樣態。
  最後在「發展分期」上本論文分成五期:1949—1980年「飲食文學的醞釀期:懷鄉書寫」、1981—1989年「飲食文學的萌芽期:從懷鄉到在地品味、1990—1999年「飲食文學的確立期:各類體形構的發展」、2000—2003年「飲食文學的轉向:飲食文學中的文化體察」、2003—至今「飲食文學的融和期:各類體形構高度的混融」。探討1980年以來臺灣飲食散文書寫現象,逐步探尋飲食文學從形成、發展到新變之間的不同特質。
  從飲食文學的研究中所帶來的省思,其實也就是在現代散文研究上的價值性,隨著主題文類的研究經驗能夠被借用到其他文類的研究上,有助於其他主題書寫的研究,也能夠進一步的更加釐清跨文類現象,給予這樣的跨類現象更開放、更包容的對待方式。最重要的是能夠尋著研究軌跡,探討出時代因素如何滲入文本的重要意義。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Dietary Literature” of the Taiwan modern Literature during 1980—2011.  There are three questions about “Dietary Literature” in Taiwan: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First, What is the basis of the”Dietary Literature” in Taiwan? My point of view from the philolog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iet culture document and literature) which i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Dietary Literature”. I tr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Dietary Culture”, “Dietary Document”, “Dietary Writing” and “Dietary Literature”.
  Secondly, I try to rebuilding the background of “Dietary Literature” of Taiwan in 1980’. Finding out what social conditions make food literature appear.
  Thirdly, How the text be composed? I take may viewpoint on the “Genre of literature”. Finding out the factors of “Dietary Literature” and studying of the use of elements of language style, such as metaphor, in particular contexts.
  I try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classifications of “Dietary Literature” in Taiwan, Investigating into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臺灣飲食文學的類體形構與演變(1980—2011)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問題的導出與解決的構想…………1
第二節	文獻回顧…………………………………………………6
第三節	研究方法…………………………………………………13
第四節	名詞釋義…………………………………………………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7

第二章	中國傳統飲食書寫的文化議題與文學形式……………30
第一節	做為文化基礎的傳統飲食書寫…………………………30
第二節	飲食經驗與書寫的三個層次……………………………31
第三節	中國傳統飲食書寫的文化議題…………………………34
第四節	中國古典文學中飲食經驗的呈現方式…………………46
小結……………………………………………………………………54

第三章	臺灣飲食文學形成之因素條件…………………………57
第一節	形成飲食文學的時代社會因素…………………………58
第二節	文壇轉型下順勢而生的飲食文學………………………74
第三節	臺灣飲食書寫的出版概況………………………………85
第四節	飲食書寫譯作的影響與刺激……………………………95
小結……………………………………………………………………101

第四章	臺灣飲食文學的文學性判準……………………………103
第一節	思考「何謂文學?」的必要性…………………………104
第二節	文學的本質………………………………………………107
第三節	文學的傳達媒介-符號化的語言、文字………………108
第四節	飲食文學的關鍵-飲食經驗與文學意象………………117
小結……………………………………………………………………122

第五章	臺灣飲食文學的題材、內容與意象性形構……………125
第一節	懷舊的滋味………………………………………………125
第二節	美感的滋味………………………………………………135
第三節	地方的滋味………………………………………………138
第四節	遊歷的滋味………………………………………………144
第五節	權力的滋味………………………………………………148
小結……………………………………………………………………153

第六章	臺灣飲食文學的文類發展歷程(1980—2011)………155
第一節	臺灣飲食文學發展概述…………………………………155
第二節	飲食文學的醞釀期:懷鄉飲食題材(1949—1980)…160
第三節	飲食文學的萌芽期:從懷鄉到在地品味(1981—1989)…163
第四節	飲食文學的發展期:各類體形構的產生(1990—1999)…166
第五節	飲食文學的確立期:題材趨向文化體察(2000—2003)…173
第六節	飲食文學的融和期:各類體形構高度的混融(2003—)…179
小結………………………………………………………………………182

第七章	結論…………………………………………………………183

參考書目…………………………………………………………………186

附件:2000~2010年飲食書寫相關學位論文研究……………………200


表目錄
表1:「飲食文化經驗」的層次架構…………………………………32

圖目錄
圖1:飲食文學範疇……………………………………………………33
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古代典籍(依朝代先後排列)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北宋)佚名,《中饋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7。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5。
(南宋)陳達叟,《疏食譜》,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5。
(元)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冊1115,據清初毛氏汲古閣抄本影印,2002。
(明)宋詡,《宋氏養生部》,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明)韓奕,《易牙遺意》,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
(清)袁枚,《隨園食單》,廣東:科技出版社,1983。
(清)顧仲,《養小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
(清)李化楠,《醒園錄》,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
(明)高濂,《遵生八箋》,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5。
(清)佚名,《調鼎集》,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袁枚,《隨園詩話》,收於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第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收於王英志主編,《袁枚全集》第5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清)夏曾傳,《隨園食單補証》,北京:商業出版社,1994。
(清)袁祖志,《隨園瑣記》,收於《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第76冊。
(清)李漁,《閑情偶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二)現代飲食書寫文本(依出版時間排序)
劉枋,《吃的藝術》,臺北:大地,1975年12月。
唐魯孫,《中國吃》,臺北:景象,1976年9月。
逯耀東《異鄉人手記》,臺北:皇冠,1977年3月。
逯耀東,《丈夫有淚不輕彈》,臺北:皇冠,1977年4月。
朱介凡編,《閒話吃的藝術》,臺北:華欣,1978年3月。
朱介凡編,《閒話吃的藝術續編》,臺北:華欣1978年3月。
唐魯孫,《故園情》,臺北:時報,1978年12月。
唐魯孫,《酸甜苦辣鹹》,臺北:大地,1980年11月。
高陽,《古今味》,臺北:南京,1981年8月。
唐魯孫,《大雜燴》,臺北:大地,1981年8月。
唐魯孫,《說東道西》,臺北:大地,1983年5月。
梁實秋,《雅舍談吃》,臺北:九歌,1985年1月。
吳魯芹,《餘年集》,臺北:洪範,1985年2月。
劉枋,《吃的藝術續集》,臺北:大地,1986年9月。
逯耀東,《祇剩下蛋炒飯》,臺北:圓神,1987年7月。
林海音,《綠藻與鹹蛋》,臺北:純文學,1988年。
殷登國,《吃經》,臺北:皇冠,1989年。
高陽,《古今食事》,臺北:皇冠,1989年。
王仁湘,《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0年。
李潼,《迷信狀元》,臺中:晨星,1990年。
何滿子,《醉話酒文化》,臺北:臺灣商務,1991年。
陳詔,《食的情趣》,臺北:臺灣商務,1991年。
蘇慧,《中國名菜傳奇》,臺北:可筑,1992年。
逯耀東,《已非舊時味》,臺北:圓神,1992年11月。
心岱,《食色列傳》,臺北:時報出版,1992年。
林文月,《擬古》,臺北:洪範,1993年9月。
梁瓊白,《中國名菜趣談與祕訣》,臺北:躍昇,1993年。
何滿子,《醉話酒文化》,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
趙繼康,《喫遍天下》,臺北:大地,1994年。
簡媜,《下午茶》,臺北:洪範,1994年10月。
林乃燊,中國古代飲食文化》,臺北:臺灣商務,1995年。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發展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朱振藩,《台灣美食通》,臺北:圓神,1995。
淩拂,《食野之蘋──台灣野菜圖譜》,臺北:時報1995年11月。
盧非易,《飲食男》,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6月。
林太乙,《林家次女》,臺北:九歌,1996年。
林文月,《飲酒及與飲酒相關的記憶》,臺北:洪範,1996年。
唐魯孫,《中國吃》,臺北:大地,1996年。
朱振藩,《口無遮攔——吃遍台灣美食報導》,臺北:商業周刊,1996年。
梁瓊白,《說吃》,臺北:躍昇,1996年。
梁瓊白,《台北吃經》,臺北:聯經,1996年。
梁瓊白,《會吃會做有門道》,臺北:圓神,1997年。
韓良憶,《羅西尼的音樂廚房》,臺北:商業週刊,1997年11月。
張耀,《咖啡地圖》,臺北:時報出版,1997年。
張耀,《打開咖啡館的門》,臺北:時報出版,1997年。
姚偉鈞,《宮廷飲食:玉盤珍饈值萬錢》,臺北:文津,1997年。
陳忠義,《美酒佳餚》,臺北:遠流,1997年。
趙榮光,《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
苑洪琪,《中國的宮廷飲食》,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
劉軍,《中國古代的酒與飲酒》,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
吳剛,《中國古代城市生活》,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
劉修明,《中國古代飲食與茶館》,臺北:臺灣商務,1998年。
周芬娜,《繞著地球吃》,臺北:吃遍中國,1998年1月。
逯耀東,《出門訪古早》,臺北:東大,1998年6月。
徐世怡,《流浪者的廚房》,臺北:大塊,1998年11月。
唐振常,《中國飲食文化散論》,臺北:臺灣商務,1999年。
丁長清,《中國古代市場與貿易》,臺北:臺灣商務,1999年。
林文月,《飲膳札記》,臺北:洪範,1999年4月。
朱振藩,《美食家菜單》,臺北:商業周刊,1999年。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
彭怡平,《開麥拉美味幻想曲:經典美食電影》,臺北:商業周刊,1999年。
伊莎貝拉‧阿言德著,張定綺譯,《春膳》,臺北:時報出版,1999年。
大島慎子著,趙有為譯,《香腸主義與杜塞道夫老啤酒:德國食物戀》,臺北:墨刻,1999年。
高林麻里著,黃瓊瑩譯,《在曼哈頓遊盪的可頌麵包:紐約食物戀》,臺北:墨刻,1999年。
島靜代著,陳嫺若譯,《森林裡的香蕈與皮耶爾先生:普羅旺斯食物戀》,臺北:墨刻,1999年。
花園理惠著,趙有為譯,《橄欖色的托斯卡納在唱歌:義大利食物戀》,臺北:墨刻,1999年。
伊藤文著,趙有為譯,《螞蟻在法國甜點地圖上跳曼波:法國點心戀》,臺北:墨刻,1999年。
孔仲溫,《孔府美食》,臺北:商業週刊,2000年8月。
唐魯孫,《唐魯孫談吃》,臺北:大地,2000年。
唐魯孫,《南北看》,臺北:大地,2000年。
舒國治,《理想的下午 關於旅行 也關於晃蕩》,臺北:遠流,2000年。
周芬娜,《帶著舌頭去旅行》,臺北:聯經,2000年1月。
韓秀,《秀色可餐》,臺北:智慧事業體,2000年6月。
劉黎兒,《東京.愛情.物語》,臺北:麥田,2000年。
謝忠道《巧克力千年傳奇:從春藥到高級美食》,臺北:大地地理,2000年7月。
張國立,《一口咬定義大利》,臺北:皇冠,2000年9月。
Diane Holuigue著,《來自廚房的明信片 From Kitchens Abroad Postcards》,臺北:商周出版,2000年。
Frank Browning著,秦於理譯,《蘋果—誘惑與背叛-從伊甸園到現代果園 Apples:The Pursuit of Paradise》,臺北:藍鯨,2000年。
Larry Zuckerman著,李以卿譯,《馬鈴薯—改變歷史的貧民美饌 The Potato:How the Humble Spud Rescued the Westem World》,臺北:藍鯨,2000年。
Andrew F. Smith著,許綺芬譯,《蕃茄—傳說中的毒藥,新世界的魔幻美食 The Tomato in America : Early History,Culture,and Cookery》,臺北:藍鯨,2000年。
Mort Rosenblum著,謝綺蓉譯,《橄欖—點亮地中海文明的聖物 Olives:The Life and Lore of a Noble Fruit》,臺北:藍鯨,2000年。
王仁湘,《飲食之旅》,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方梓,《采采卷耳》,臺北:麥田,2001年4月。
韓良憶,《流浪的味蕾》,臺北:皇冠,2001年4月。
韓良露,《微醺之戀──旅人與酒的相遇》,臺北:方智,2001年7月。
韓良露,《美味之戀──人在臺北,玩味天下》,臺北:方智,2001年7月。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臺北:東大,2001年8月。
謝忠道,《餐桌上最後的誘惑》,臺北:皇冠,2001年9月。
葉怡蘭,《玩味──Yilan的味覺漫遊筆記》,臺北:皇冠,2001年9月。
葉怡蘭,《享樂,旅行的完成式》,臺北:麥田,2002年。
梁實秋著,陳子善編,《雅舍談書》,臺北:九歌,2002年。
周芬娜,《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臺北:積木,2002年。
周芬娜,《新上海美食紀行》,臺北:積木,2002年。
李昂,《愛吃鬼》,臺北:一方,2002年。
韓良憶,《青春食堂》,臺北:皇冠,2002年4月。
李昂,《愛吃鬼》,臺北:一方,2002年7月。
心岱,《心岱的盛宴》,臺北:愛麗絲書房,2002年7月。
蔡珠兒,《南方絳雪》,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9月。
朱振藩,《食林遊俠傳》,臺北:麥田,2002年。
劉心武,《藤蘿花餅》,臺北:二魚,2002年。
山內昶著,丁怡,翔昕譯,《筷子刀叉匙:東西方的文化記號與飲食風景》,臺北:藍鯨,2002年。
韓良露,《食在有意思─韓良露與朱利安的美味情境》,臺北:麥田,2003年6月。
徐國能,《第九味》,臺北:聯合文學,2003年10月。
葉怡蘭,《Yilan的台灣生活滋味》,臺北:玉山社,2003年12月。
蔡珠兒,《雲吞城市》,臺北:聯合文學,2003年12月。
林太乙,《女王與我》,臺北:九歌,2003年。
王潤華,《榴槤的滋味》,臺北:二魚,2003年。
劉黎兒,黎兒遊:邂逅深層日本》(臺北:皇冠,2003年)。
劉心武,《潑婦雞丁》,臺北:二魚,2004年。
周芬娜,《飲饌中國》,臺北:積木,2004年。
韓良露,《雙唇的旅行──韓良露食藝文化》,臺北:城邦,2004年7月。
張曼娟,《黃魚聽雷》,臺北:皇冠,2004年8月。
韓良露,《浮生閒情》,臺北縣:INK印刻,2004年12月。
顏崑陽,〈饕餮懺悔錄〉,收於《飲食》,臺北市:二魚文化,2005年09月,頁98—102。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朱振藩,《食在凡間》,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
車前子,《好吃》,臺北:時報出版,2005年。
張國立,《再咬幾口義大利》,臺北:皇冠,2005年3月。
張詠捷,《食物戀》,臺北縣:野人,2005年5月。
謝忠道,《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臺北:果實,2005年6月。
韓良露,《韓良露私房滋味》,臺北:城邦,2005年8月。
朱振藩,《食家列傳》,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9月。
黃寶蓮,《芝麻米粒說》,臺北:二魚,2005年10月。
蔡珠兒,《紅燜廚娘》,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10月。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rnández-Armesto, Felipe)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
蔡珠兒,《饕餮書》,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4月。
劉克襄,《失落的蔬果》,臺北:二魚,2006年8月。
韓良露,《微醺:品酒的美學與生活》,臺北:馬可孛羅,2006年2月。
舒國治,《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與睡覺》,臺北:大塊,2006年10月。
舒國治,《臺北小吃札記》,臺北:皇冠,2007年5月。
舒國治,《窮中談吃》,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8月。
葉怡蘭,《極致之味──Yilan的18堂飲食課》,臺北:皇冠,2008年9月。
胡弦,《菜書》,臺北:二魚,2008年。
韓良憶,《吃‧東‧西》,臺北:皇冠,2008年9月。
翁喆裕,《美味內心戲》,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12月。
劉黎兒,《京都滿喫俱樂部》,臺北:時報,2008年。
方梓,《采采卷耳‧新版自序》,臺北:二魚,2008年。
梁實秋,《雅舍談吃》,臺北:九歌,2009年,增訂新版。
焦桐,《暴食江湖》,臺北:二魚,2009年8月。
焦桐,《臺灣味道》,臺北:二魚,2009年12月。
李昂,《愛吃鬼的華麗冒險》,臺北:有鹿文化,2009年。
歐銀釧,《不老的菜園》,臺北:四塊玉,2010年。
邁克.史坦伯格(Michael Steinberger),潘昱均譯,《法國美食末日危機 Au Revoir to All That: Food, Wine, and the End of France》,臺北:繆思,2010年。
艾維提斯,劉永智譯,《鍋裡的秘密Les secrets de la casserole》,臺北:積木,2010年。
Anthony Bourdain著,林靜華譯,《安東尼.波登之名廚吃四方》,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
Anthony Bourdain著,韓良憶譯,《安東尼.波登之廚房機密檔案》,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
Anthony Bourdain著,洪慧芳譯,《波登不設限:結合異國美食與瘋狂體驗的世界之旅 No Reservations》,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
Alice Waters著,宋美瑩譯,《食滋味 The Art of Simple Food: Notes, Lessons, and Recipes from a Delicious Revolution》,臺北:貓頭鷹,2010年。
謝忠道,《慢食:味覺藝術的巴黎筆記》,臺北:貓頭鷹,2011年。
謝忠道,《慢食之後:現代飲食的 31 個省思》,臺北:時報出版,2011年06月。
Michael Ruhlman、潘昱均譯,《完美廚藝全書:一看就懂的1000個料理關鍵字The Elements of Cooking : Translating the Chef’s Craft for Every Kitchen》,臺北:繆思,2011年06月。
周芬娜,《他們都愛這樣吃:32道傳奇與美味的饗宴》,臺北:一起來出版,2011年07月。
向東,《食悟:千滋百味話川菜》,臺北:賽尚圖文,2011年07月。
邵宛澍,《下廚記》,臺北:遠足文化,2011年08月。
孔明珠,《煮物之味》,臺北:遠足文化,2011年09月。
歐陽應霽,《天生是飯人 Born to cook 》,臺北:大塊文化,2011年09月。
米力,《吃飯的事.生活的事 》,臺北:四塊玉,2011年09月。
葉怡蘭,《終於嚐到真滋味:食鋪.酒館.米其林,還有市井好味道》,臺北推守文化:,2011年09月。
鄭培凱,《茶香與美味的記憶》,臺北:二魚文化,2011年10月。
洪玉芬,《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臺北:聯合文學,2011年10月。
王希成等著,《我和我家附近的菜市場:高雄‧人文‧旅遊‧美食》,臺北:印刻,2011年。
王信智,《派對低調:The Book of Common Player》,臺北:二魚,2011年)。
邱立本,《舌頭的記憶》,臺北:二魚,2011年。
鄭培凱,《茶香與美味的記憶》,臺北:二魚,2011年。
陳力榮,朱振藩,《極品軒大掌櫃 陳力榮的江浙味》,臺北:積木,2011年。
林明德,《俗之美》,臺北:聯合文學,2011年。
吉本芭娜娜著,陳寶蓮譯,《食記百味》,臺北:時報出版,2011年。
Christoph Neidhart著,李中文譯,《麵:全球麵文化現場報導 Die Nudel:Eine Kulturgeschichte mit Biss》,臺北:博雅書屋,2011年。
Maguelonne Toussaint-Samat著,譚鍾瑜譯,《甜點的歷史 La Tres Belle et tres exquise Histoire des Gateaux et des friandises?》,臺北:博雅書屋,2011年。
Wolfgang Schivelbusch著,殷麗君譯,《味覺樂園-看香料、咖啡、菸草、酒,如何創造人間的私密天堂 Das Paradies, der Geschmack und die Vernunft》,臺北:藍鯨,2001年。
M.F.K.費雪、韓良憶譯,《如何煮狼 How to Cook a Wolf 》,臺北:麥田,2011年09月。
Jamie Oliver著,何修瑜譯,《傑米‧奧利佛的歐非美食漫遊SPAIN, ITALY, SWEDEN, MOROCCO, GREECE, FRANCE jamie does……》,臺北:三采,2011年。
Marianne Boileve,Jean Marc Boudou著,張一喬譯,《普羅旺斯季節料理 Cuisine en Terres Provencales》,臺北:積木,2011年。
Mariannae Boileve,Camille Virolleaud著,林雅芬譯,《巴黎小餐館 Cusine des Bistrots Parisesns》,臺北:積木,2011年。
Christian Garraud著,林雅芬譯,《極味波爾多 Cuisine en Borselais》,臺北:積木,2011年。
艾維.提斯(Herve This)著,蒲欣珍,梁曼嫻譯,《認識分子廚藝:顛覆傳統美食體驗的料理革命 Traite Elementaire de Cuisine》,臺北:積木,2011年。
艾維.提斯(Herve This)著,孫正明譯,《分子廚藝 (首部曲):揭開美食奧祕的科學革命Casseroles et eprouvettes》,臺北:貓頭鷹,2011年。
艾維.提斯(Herve This)著,孫正明譯,《分子廚藝終曲:食物的創新 Casseroles et eprouvettes》,臺北:貓頭鷹,2011年。
(三)散文選集(按出版年份排序)
陳幸蕙,《七十五年散文選》,臺北:九歌,1987年。
蕭蕭編,《七十六年散文選》,臺北:九歌,1988年。
林錫嘉編,《七十七年散文選》,臺北:九歌,1989年。
陳幸蕙編,《七十八年散文選》,臺北:九歌,1990年。
簡媜編,《八十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1993年。
林錫嘉編,《八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1995年。
簡媜編,《八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1996年。
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臺北市:洪範,2002年。
焦桐主編,《台灣飲食文選I》,臺北:二魚,2003年。
焦桐主編,《台灣飲食文選Ⅱ》,臺北:二魚,2003年。
顏崑陽編,《九十二年散文選》,臺北:九歌,2004年。
鍾怡雯編,《九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2006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II:創作類型與主題》,臺北市:萬卷樓,2006年。
焦桐主編,《2007臺灣飲食文選》,臺北:二魚,2008年
焦桐主編,《2008臺灣飲食文選》,臺北:二魚,2009年。
焦桐主編,《2009飲食文選》,臺北:二魚,2010年。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 I、Ⅱ、III 1970~2010台灣》,臺北:天下文化,2010年7月。
焦桐主編,《2010飲食文選》,臺北:二魚,2011年。

(四)理論與研究(按出版時間排序)
張夢機,《近體詩發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5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幼獅,1977年。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漢京,198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1987年6月增訂再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1989年。
馬斯洛(Abraham Maslo)著,莊耀嘉譯,《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桂冠,1990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 Le Degre Zero De Lecriture 》,臺北:時報,1991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汪耀進,武佩榮譯,《戀人絮語:一本解構主義的文本》,臺北:桂冠,1991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張漢良,《文學的迷思》,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1993年。
王子輝,《中國飲食文化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7。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7。
王學泰,《華夏飲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7。
徐海榮主編,《中國飲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aefie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1999年。
張雙英,《文學概論》,臺北:文史哲,2002年。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臺北:二魚,2004年3月。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臺北:大安,2004年。
張玉欣、楊秀萍合著,《飲食文化概論》,臺北:揚智,2004年10月。
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2006年。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著,王志弘等譯,《人文地理概論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臺北:巨流圖書,2006年。
Tim Cre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臺北:群學,2006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2007年。
李筱峰,林呈蓉編,《台灣史》,臺北:華立圖書,2007年。
陳正茂,《新編台灣史》,臺北:新文京,2008年。
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年。
朱光潛,《文學與人生》,臺北:新潮社,2009年。
萬建中,《中國飲食文化》,臺北:中央翻譯出版社,2011年。
胡衛紅,《舉杯邀明月:中華兩千年的飲酒文化》,臺北:國家,2011年。
何金蘭,《法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秀威資訊,2011年。
一、	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按發表時間排序)
顏崑陽,〈談詩歌用典的價值與方式〉,《南廬詩刊》第九期,1986年7月,頁23~24。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第167期,1999年9月,頁42-50。
林水福、焦桐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1999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時報文化,1999。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9年11月,頁6~19。
何寄澎審定,吳旻旻,何雅雯執筆,〈散文的創作現象〉,收入《1998台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頁31。
李欣倫採訪,《品嘗生活好滋味──專訪焦桐》,《文訊》第198期,2002年2月,頁69~72。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鏈接效用」〉,輔仁大學中文系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辦,「文學史的建構與反思學術研討會」2002年3月,收入會議論文集,台灣學生書局,頁812。
鍾怡雯:〈論杜杜散文的食藝演出〉,《中外文學》第363期,2002年8月,頁84。
黃子平,〈「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中外文學》第31卷第3期,2002年8月,頁41~53。
陳虹霖,〈老饕的私房雜燴:逯耀東飲食散文的構成元素〉,《國文天地》第19卷第9期,2004年2月,頁63~68。
許聖倫,〈傳統廚房爐灶的空間、性別與權力〉,《婦研縱橫》第72期,2004.10,頁50~65。
陸洛、楊國樞,〈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的自我實現觀:概念分析與實徵初探〉,《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3期,2005年6月,頁3~69。
何寄澎,〈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台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台灣文學研究集刊》創刊號,2006.02,頁191~206。
黃素嬌,〈挑逗你的味蕾--談現代文學作品中的飲食文化〉,《中國語文》第592期,2006年10月,頁81~94。
廖炳惠,〈馬六甲──後殖民的飲食城市〉,《飲食》雜誌,2007年。
羅秀美,〈蔡珠兒的食物書寫--兼論女性食物書寫在知性散文脈絡中的可能性〉,《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年4月,頁139~165。
鄭淑娟,〈台灣飲食文學出版概況〉,《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02期,2007年6月,頁47~64。
王琬婷,〈《台灣飲食文選》中情感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2期,2007年7月,頁117~146。
王國安,〈「漫遊者」蔡珠兒--論蔡珠兒散文〉,收於應鳳凰編《漫遊與獨舞--九○年代台灣女性散文論集》,2007年10月,頁255~278。
吳雲代,〈走出低迴傷逝,細嘗異國滋味--試論從林文月《飲膳劄記》到蔡珠兒《紅燜廚娘》的飲食書寫〉,收於應鳳凰編《漫遊與獨舞--九○年代台灣女性散文論集》,2007年10月,頁279~296。
黎俊宏,〈「飲食之外」--徐世怡《流浪者的廚房》中飲食散文的隱藏主題〉,收於應鳳凰編《漫遊與獨舞--九○年代台灣女性散文論集》,2007年10月,頁297~314。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2007年9月,頁15—16。
顏崑陽,〈二十一世紀台灣現代散文首途的景象〉,《文訊月刊》280期,2009年9月。
顏崑陽,〈從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2009年12月,頁136—137。
王秋桂,《飲食文化綜論》,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王明珂,《鼎鼐文明:古代飲食史 》,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孫路宏,《食品科技史與餐飲管理》,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中國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黃克武,《食巧毋食飽:地方飲食文化(一)》,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黃克武,《民以食為天:地方飲食文化(二)》,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黃清連,《茶酒文化》,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10月。
張珣,《人神共飲:宗教與養生飲食》,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蒲慕州,《飲食傳播與文化交流》,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2009年。
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魚,2010年。
二、	學位論文
李淑宏,《因為旅行,所以存在──旅行世紀的台灣新世代》,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論,1999年。
孫鴻業,《汙名、自我、與歷史: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與認同》,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論,2001年。
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台灣現代旅行書寫(1949-2002)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2002年。
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的原鄉書寫》,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論,2003年6月。
李淑雲,《味覺饗宴:「茶」在現代散文中的情境塑造》,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論,2004年。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5年6月。
陳明珍,《析論原住民飲酒文化與其文學的關係》,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夜間專班碩論,2005年6月。
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論,2006年1月。
賴孟潔,《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6年7月。
許珮馨,《五○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李淑鬱,《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7年6月。
鄭淑娟,《台灣飲食散文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論,2007年7月。
蘇鵲翹,《台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7年7月。
林家綺,《華文文學中的離散主題:六七○年代「台灣留學生文學」研究──以白先勇、張系國、李永平為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論,2008年1月。
洪依欣,《舒國治散文中的旅行、浪遊與生活展演》,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8年6月。
黃美鳳,《林文月散文飲膳經驗之探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8年7月。
張巍騰,《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的流變(1949~2008)》,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8年7月。
楊惠椀,《80年代以來台灣飲食散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9年7月。
王渝婷,《焦桐與《飲食》雜誌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11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