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2201301040800
DOI 10.6846/TKU.2013.00792
論文名稱(中文) 從防制電信詐欺犯罪探討兩岸司法互助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Cross-Strait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From The Prevention Against Telefraud Crim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1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林青瑾
研究生(英文) Ching-Jin Lin
學號 79733035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1-04
論文頁數 16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復生
指導教授 - 何思因
委員 - 張中勇
委員 - 翁明賢
委員 - 曾復生
關鍵字(中) 司法互助
司法互助協議
跨境犯罪
電信詐欺犯罪
關鍵字(英)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greements
Cross-border crimes
Telefraud crim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與全球化的影響,犯罪行為已不再侷限在單一國家內,往往是跨越國境進行,因此,為查緝該等跨境犯罪行為,各國均以簽訂條約或協定方式進行司法互助,藉以合作打擊犯罪。而兩岸,由於歷史、經濟、人文及地理等因素同質性高,自1987年開放交流,之後再陸續開放小三通、大三通,兩岸交通更為便捷,自然衍生跨境犯罪行為,如兩岸走私、販毒、人口販運、擄人勒索及洗錢等犯罪行為,加上網路、電信科技的發展,傳統詐欺犯罪行為逐漸演變成新興型態的跨境電信詐欺犯罪,其影響層面廣泛、被害人數眾多,非我國或中國大陸司法機關能夠獨自進行查緝。另外,1990年開始,由於臺灣經濟已高速發展,各類型犯罪不斷衍生且手法與技術更為提升,從詐欺犯罪的發展歷史來看,傳統詐欺大都以數人的小型聚合或單打獨鬥,且必須與受害者面對面直接接觸才有機會得逞,如買賣詐欺、冒貸詐欺、票據詐欺、訴訟詐欺等。2000年之後,由於民營金融機構的開放及電信事業的民營化,金融及電信業者競爭激烈,為了廣泛招攬客戶而開放申請標準,以致虛設金融帳戶、盜拷電話充斥。另外,電子通訊的發達、網際網路的普遍化,加上兩岸經貿的頻繁交流,對集團性的詐欺犯罪形成有利的條件,致使信用卡詐欺、提款機詐欺、手機電話詐欺、網路詐欺等新興詐欺犯罪型態不斷推陳出新,造成整體社會治安日益惡化。此種新型態之詐欺犯罪以組織集團方式,輔以精密的科技器材,利用人類的同情心、信任感及貪懶天性等心理弱點,進行訛詐錢財,加上兩岸分治的特殊關係,造成該等犯罪集團不易查緝,此種利潤豐厚、破獲率低、刑度低之犯罪,且受害者不分性別、年齡、階級、身份,廣布全國各地,並使被害人的身家財產受到嚴重的危害及損失,已經造成近來兩岸社會治安的重大隱憂。
是故,兩岸進行司法互助並合作打擊犯罪是維護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維護社會治安、公平、正義之方式。有幸,兩岸政府能暫時擱置主權爭議,於2009年4月26日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為兩岸合作打擊犯罪建立制度化合作平臺、確立兩岸司法互助之依據,不僅可以維護兩岸民眾權益,更能伸張社會正義與強化司法威信,惟透過防制電信詐欺犯罪之案例發現,該協議內容尚有不足,如司法互助項目較國際司法互助慣例欠缺、多為框架性、原則性規定,相對粗淺以及港、澳未納入司法互助範圍等;而在實務運作上亦有困難之處,如司法制度差異未有配套措施及聯繫管道無法暢通等。凡此種種,尚待兩岸政府持續協商、改進,以確保兩岸人民應有權益,共創雙贏。
本論文的內容,主要分為7章,第1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目的、架構與研究限制等。第2章為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概念與理論,說明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概念、沿革、原則、型態,以求對國際司法互助之理論與現行作法有普遍性之瞭解,並依此檢視我國目前參與國際司法互助之困境與阻礙。第3章為兩岸刑事司法互助的歷程、現況及成效,從 1990年兩岸簽署之「金門協議」至2009年第三次江陳會談簽署的「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透過分析兩岸司法互助之歷程與現況,推論未來兩岸司法互助之發展。第4章電信詐欺犯罪之探討與分析,說明電信詐欺之成因、發展、特性、類型、運作模式及影響層面,與我國防制電信詐欺犯罪之政策。第5章是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案例分析,列舉近年兩岸司法互助所偵破之電信詐欺案件為例,從兩岸司法互助之實務案例中,探討現有兩岸司法互助之功能與侷限,並藉以研析未來兩岸司法互助如何進行有效改善與完備。第6章為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功能與侷限,說明兩岸現有司法互助協議制度之功能與侷限。第7章為結論,綜整前述6章內容,做出研究心得與建議,企盼提供相關單位研擬兩岸司法互助未來發展之參考。
英文摘要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criminal behavior was no longer confined within a single country, it often happened across borders. Therefor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such crimes, countries were to sign treaties or agreements on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to co-operation in combating crime. 
As far as the cross-strait was concerned, because of histor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were highly homogeneous, it was natural for people dwell two sides to commit cross-border crimes such as smuggling、drug trafficking、 human trafficking、kidnappings、extortion and money-laundering as the communication was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 since the opening of exchange in 1987 and then to link with postal, trade and transport. Besides, fol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fraud crime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emerging patterns of cross-border telecommunications fraud crime, it had the great  impact on the two sides and the large number of victims. Those crimes were not Taiwanese or Chinese judiciary could carry out the investigation alone. In addition, Taiwan's economy had been prosperous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90 and various types of derivative crime and further enhanced their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as well.
From 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t fraud crimes,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fraud was small party or one person alone to cheat and must be face to face with the victims for the sake of a chance to succeed, such as fraudulent trading, illegal loans、fraudulent bills and litigation fraud, etc. After 21st centur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elecom industry competed intensely for their liberalization and privatization. In order to widely solicit customers, they lowered the application criteria, but it resulted in many dummy financial accounts and pirated copy telephones. In addition, advancement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prevalenc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frequency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it became favorable for fraud criminals to form a group to innovate their fraud crimes in the field of credit card fraud、 ATM fraud、mobile phone fraud and Internet fraud to deteriorate the safety of whole society. This new type of fraud crime was organized by a gang and it was supported by sophisticated technology equipments to take advantage of natural weakness including human compassion、 a sense of trust 、greed  and laziness to deceive wealth. Furthermore,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caused  difficult investigation of these criminal groups. This kind of the fraud crime was high profitable、light punishment and very hard to solve, and the victims suffered from heavy property loss regardless of gender, age, class, identity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t had really affected the major worries of the social order.
Therefore, cross-strait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in the fight against crimes was a good way to safeguard on both sides of people life、property、social order, fairness and justice. Fortunately, the two governments shelved the dispute over sovereignty, and signed "cross-strait joint fight against crime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greement on April 26, 2009, to establish standard cooperation platform and set up the basis for cross-strait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t not only protecte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eople on both sides, but also strengthened more social justice and the judicial prestige. However, found via the preven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s fraud crime cases, the contents of the agreement were still insufficient, such as the lack of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tems compared to the international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tems、regulations of framework and principle、relatively superficial view and Hong Kong, Macao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range of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t was difficult in practical operation as well, such a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judicial system were failed to support and contacting channels did not work smoothly. All cases mentioned above need two governments to negotiate constantly to ensure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and create a win-win situation.
    The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to illustrate the motivation、purpose、framework and limit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2 is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judicial co-operation in criminal to highlight the concept、 history、 principle and pattern to hav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m and to check the obstacle and barrier of our government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Chapter 3 is the progress、current situ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cross-strait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from the「 Kinmen Agreement」signed by the two sides in 1990 to 2009 Third Chiang-Chen talks to sign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to jointly battle with crime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greement」to analyze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ross-strait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nd to infe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t. Chapter 4 i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elecom fraud crime to explain the cause、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type、mode of operation and the level of effect and the policy of protecting telecommunications fraud crime. Chapter 5 is the case study of cross-strait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justice, cited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practical case of the cross-strait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people can explore the function and limitation of the existing cross-strait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nd research the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n the future. Chapter 6 is the function and limitation of cross-strait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justice, to illustrate the two sides of the existing system of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greement in great detail. Chapter 7 is the conclusion, integrating all foregoing chapters to make research ideas and suggestions. It my hope to provide the relevant units with the reference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謝辭……………………………………………………………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主題、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限制……………………………………0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06
第四節、概念界定……………………………………………11
第五節、文獻研析……………………………………………13
第二章 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概念與理論
第一節、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概念…………………………22
第二節、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沿革…………………………24
第三節、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原則…………………………28
第四節、國際刑事司法互助之型態…………………………33
第五節、小結…………………………………………………39
第三章 兩岸司法互助之過程
第一節、兩岸司法互助之歷程………………………………41
第二節、兩岸司法互助之現況………………………………53
第三節、兩岸司法互助之成效………………………………60
第四節、兩岸司法互助可行性之探討………………………66
第五節、小結…………………………………………………70
第四章 電信詐欺犯罪之探討與分析
第一節、電信詐欺犯罪之成因、發展與特性………………74
第二節、電信詐欺犯罪之類型………………………………80
第三節、電信詐欺集團之運作模式…………………………87
第四節、電信詐欺犯罪之影響層面…………………………98
第五節、我國防制電信詐欺犯罪之政策……………………102
第六節、小結…………………………………………………113
第五章 兩岸司法互助案例分析
第一節、案例1-「0519」專案………………………………116
第二節、案例2-「0310專案」………………………………124
第三節、案例3-「李○○等戀愛詐欺集團案」……………130
第四節、小結…………………………………………………136
第六章 兩岸司法互助之功能與侷限
第一節、兩岸司法互助之功能………………………………138
第二節、兩岸司法互助之侷限………………………………144
第三節、小結…………………………………………………152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研究總結……………………………………………153
第二節、心得與啟示…………………………………………154
第三節、未來研究方向建議…………………………………156
參考文獻………………………………………………………157

表目錄

表1:文獻研析表………………………………………………….....13
表2:兩岸會談重要大事紀(1990年-2011年)……..................... 46
表3:大陸地區人民非法入境歷年收容、遣返統計表.............……61
表4:海基會辦理文書驗證統計表…………………..……………...63
表5: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協議執行情形統計表.....66
表6:1997年至2010年詐欺案件及財損金額統計表………...…...72
表7:詐騙與財損排名一覽表.………………………………………99
表8:跨機關水平整合前後比較表…………..……………….…….107
表9:跨機關垂直整合前後比較表…………………………………111
表10:協議生效後各警察機關偵破跨境詐欺案件數表(嫌犯數)...115
表11:臺灣(全般、電信、網路)詐欺案件發生數與財產損失分析
表……………………………………………………………137












圖目錄

圖1:研究架構圖…………………………………….………....…..9
圖2:1997至2010年度國內詐欺案件件數及財產損失趨勢表...72
圖3:2006至2011年度電信詐欺案件所佔總詐欺案件百分比...73
圖4:2006至2010年度電信詐欺案件財損額度所佔總詐欺案
件財損總額百分比…………………………….……………73
圖5:臺灣自2000年詐欺犯罪模式及手法之演變…………........86
圖6:電信詐欺組織架構圖………………….………………...…..91
圖7:詐騙集團所利用之電信路由圖……………….………..…...96
圖8:犯罪組織網絡圖…………………………………….……….120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書籍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王志文,《國際法與兩岸法律問題論集》,臺北:月旦出版社,1996年。
王泰銓,《當前兩岸法律問題分析》,臺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
王泰銓、陳月端編著,《兩岸關係法律》,臺北:大中國圖書出版社,2000年。
任德厚,《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4月。
成良文,《刑事司法協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朱宏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4月。
李美華等譯,Era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2月。
沈道鎮、劉進福,《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可行模式之評估與分析》,臺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出版,2002年5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2月第8版。
林義男譯,Robert P. Weber著,《內容分析法導論》(Basic Content Analysis),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4月。
徐京輝,《一國兩制框架下的我國區域刑事法律及刑事司法協助》,收錄於趙秉志、何超明主編之《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
馬進保,《國際犯罪與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高銘暄、王秀梅,「試論我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高銘暄、趙秉志主編,《中國區際刑法與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張智輝,《國際刑法通論(增補本)》,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
梁玉霞,《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
許福生,《刑事政策學》,臺北:元照出版,2007年8月修訂二版。
許慶雄、李明峻,《現代國際法入門》,臺北:月旦出版,1993年。
陳力,《一國兩制下的中國區際司法協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安主編,陳動副主編,《海峽兩岸交往中的法律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榮傑,《引渡之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陳榮傳,《兩岸法律衝突的現況與實務》,臺北:學林文化出版社,2003年。
華武卿,〈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理論與實務〉,引自《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6月。
費宗禕、唐承元主編,《中國司法協助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10月。
鈕文英,《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2007年1月。
黃進、黃風主編,《區際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3年2月。
趙永琛,《國際刑法與司法互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
趙永琛,《跨國犯罪對策》,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趙秉志,〈關於建立海峽兩岸刑事司法協作關係的探討〉,高銘暄、趙秉志主編,《中國區際刑法與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趙秉志、陳雷,〈建立兩岸打擊犯罪執法合作機制論要〉,張立勇主編,《海峽兩岸民生與經貿往來中的法律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趙喜臣,〈論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引自司法部司法協助局編,《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6月。
劉亞平,《國際刑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
樊崇義,〈內地與港澳地區開展區際司法協助的基本原則〉,收錄於黃進、黃風主編,《區域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3年2月。
蔡敦銘,〈論兩岸刑事司法協議〉,載於《法律學習與研究》,北京出版,1992年第1期。
鄭正忠,《海峽兩岸訴訟法制之理論與實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穆紅玉,〈略論我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的性質和內涵〉,趙秉志、何超明主編,《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論文
丁水復,《新興詐欺犯罪問題防制法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丁樹蘭,《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王耀輝,《電話詐欺犯罪成因與防治策略》,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海傳,《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的檢視與省思》,續與變2008~2010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10月2日。
任海傳,《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以共同打擊犯罪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柏鏢,《電話詐欺犯罪特性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宋樹寰,《電信詐欺犯罪類型、特徵與防制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2008年8月。
李青峯,《兩岸交流對臺灣詐欺案件影響及因應作為之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周幼偉,《兩岸偵防經濟犯罪之研究-以通訊科技方式詐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德華,「海峽兩岸共同打擊跨境詐欺犯罪對策之探討」,收錄於《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論文集》(上冊),未發行,主辦單位:中央警察大學,舉辦日期:2009年12月15-16日。
邵明仁,《從個案研究論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經濟犯罪》,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柯繼明,《兩岸打擊海上犯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所碩士論文,2006年。
洪志明,《海峽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孫正華,《兩岸司法互助之研究-以臺灣對大陸地區法院裁判之認可與執行為主》,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中勇、簡建章,《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策略分析與建議》,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研究計畫,2007年1月。
張春波,《建構兩岸刑事司法協助模式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曹振忠,《海峽兩岸跨境組織犯罪之研究─以人蛇集團仲介偷渡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芳雄,《兩岸特殊關係下跨境犯罪之研究-以新興詐欺集團為例》,私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許福生,「兩岸共同打擊有組織犯罪問題與對策之探討」,收錄於《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論文集》(上冊),未發行,主辦單位:中央警察大學,舉辦日期:2009年12月15-16日,2009年。
陳文琪,《簡介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99年度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法務部,2010年1月。
陳宇桓,《兩岸共同打擊電信詐欺犯罪之研究-以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機制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1月。
陳明富,《由國際刑事司法之理論檢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實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陳源欽,《兩岸共同打擊海上犯罪之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臺光,《兩岸跨境犯罪及其罪犯遣返之研究-兼論我國引渡法之增修建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茂菘,《電信詐欺之偵查-以自設非法電信平台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進銘,《達成兩岸實質刑事司法協助之法律第三條路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劉嶽承,《由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理論探討涉及兩岸刑事司法案件之實踐》,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蔣桂傑,《建立兩岸共同防制犯罪合作機制之研究-以防制組織犯罪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田木、陳永鎮,〈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防治對策之探討〉,收錄於《2006年犯罪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辦單位:中央警察大學,舉辦日期:2006年12月1日。
鄭明忠,《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研究:刑事司法互助的觀點》,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鄧龍珍,《海峽兩岸跨境經濟犯罪問題之研究》,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盧俊光,《新興詐欺犯罪及其偵查做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賴添貴,《臺灣地區經濟詐欺狀況處理與防制之實證研究》,大業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謝浚鋒,《電信詐欺犯罪模式與偵查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顏光燦,《兩岸建立共同打擊犯罪機制之研究-以兩岸刑事偵查合作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羅吉旺,《兩岸司法互助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三)期刊
尤重道,〈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臺灣法研究學刊》,第3期,1992年。
王世平,〈論海峽兩岸開展區際司法協助的幾個問題〉,《上海社會科學》第7期,1992年。
王志文,〈海峽兩岸法律衝突規範之發展與比較〉,《華岡文粹》,第21期,1992年。
王志文,〈海峽兩岸相互承認與執行司法判決之研究〉,《華岡法粹》,第24期,1996年10月1日。
王志文,〈論國際與區際民事司法協助〉,《華岡法粹》,第24期,1996年10月1日。
王重陽,〈從比較法觀點看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6期,2009年6月。
白文漳,〈海峽兩岸司法互助與文書送達之研究〉,《華岡文粹》,第24期,1996年10月1日。
朱金池、楊雲驊、蔡庭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策略與運作之研究」委託研究建議書〉,二十一世紀基金會,2010年4月1日。
何智慧,〈對中國區際司法協助模式的再認識〉,《河北法學》,第109期,2001年9月5日。
吳景芳,〈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應有之作法-為兩岸之間的區際刑事司法互助催生〉,《中興法學》,第44期,1998年9月。
吳景芳,〈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基本原則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1日。
李宏倫,〈跨國電信詐欺犯罪發展趨勢〉,《刑事雙月刊》,2009年9-10月。
杜萬華,〈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與法律對策〉,《現代法學》第3期,1991年。
侯穰祐,〈淺談打擊跨境詐欺犯罪之策略〉,《刑事雙月刊》,第40期,2011年2月。
施俊堯,〈兩岸刑事司法互助現狀之檢討〉,《刑事法雜誌》,第37卷第4期,1993年8月。
洪漢周,〈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對策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4卷第1期,2003年。
張少兵,〈海峽兩岸區際司法協助問題芻議〉,《法學評論》,第60期,1993年7月13日。
張文源,〈兩岸新興詐欺犯罪未來趨勢〉,《刑事雙月刊》,2006年7-8月。
梁美芬,〈兩岸三地司法互助問題探討〉,《加強海峽兩岸三地關係研討會》,1999年5月22日。
莊定凱、陳瑞金,〈兩岸首度同步打擊詐騙集團〉,《刑事雙月刊》,2009年9-10月。
陳松春,〈兩岸共同打擊跨境詐欺犯罪策略與成效〉,《刑事雙月刊》,2011年2月。
程榮斌,〈我國海峽兩岸交往中的刑事訴訟問題〉,《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3期,1991年。
黃明昭、黃水願,〈消弭兩岸新興經濟金融犯罪〉,《刑事雙月刊》,2007年5-6月。
黃源盛,〈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規劃〉,《兩岸法學學術研討會》,2006年3月18日。
楊凱勝、陳松春、莊明霓,〈打擊詐欺犯罪之科技偵防策略〉,《刑事雙月刊》,2008年2月。
葉祐逸,〈從跨境犯罪論海峽兩岸相互間刑事司法互助之最佳模式〉,《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1期,2008年1月。
葉祐逸,〈當前海峽兩岸跨境犯罪類型化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8期,2007年8月。
董志展,〈電信詐欺路由分析〉,《刑事雙月刊》,2008年2月。
廖增昀,〈兩岸刑事司法協助研討〉,《法學研究》,第2期,1994年4月23日。
蔡佩芬,〈反洗錢國際組織與司法互助議題之研究〉,《高雄大學法學論叢》,第5期,2009年9月。
蔡墩銘,〈涉及兩岸刑事案件處理方式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1993年10月。
蔡墩銘,〈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法令月刊》,第42卷第11期,1991年11月。
鄭正忠,〈論劫機犯之庇護、引渡與遣返〉,《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6期,1995年12月。
蕭懷湘,〈兩岸非政治性談判(二)-事務性談判〉,《共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7期。
謝立功,〈兩岸刑事司法協助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5期,1994年5月。
謝立功,〈淺析中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及其對防制跨國犯罪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1期,2002年10月1日。
簡建章,〈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研究〉,《警學叢刊》,第32卷第1期,2001年7月。
 (四)報紙
中國時報(台北)。
自由時報(台北)。
青年日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蘋果日報(台北)。
二、英文書目
Aromaa,Kauko and Terhi Viljanen Helsinki(Ed.),“Enhancing International Law Enforcement Co-operation, including Extradition Measures”, http://www.heuni.fi/uploads/rsciy4v.pdf, 2005.
Bossard Andre,“Transnational Crime and Criminal Law”,Illinois :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90.
DiFelice,Beth,“The Law of Extradi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36 Int’l J. Legal Info.183,2007.
Dingwerth Klaus and Pattberg Philipp,,“Global Governance as a Perspective on World Politics”,《Global Governances》,Vol.12,Issue 2,Apr-Jun,2006.
Henzelin,Marc,“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Between Switzerland and Taiwan”3 J. Int’l Crim.Just.790,2005.
Klosek,Jacqueline,“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ce Cooperation Within the EU and between the EU and Third Party States: A Discussion of the Legal Bases of Such Cooperation and the Problems and Promises Resulting Thereof,”14 Am. U. Int'l L. Rev.599,1999.
McClean David,“International Judicial Assistance”,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Nagle,Luz Estella, U.S. Mutual Assistance to Colombia: Vague Promises and Diminishing Returns, 23 Fordham Int'l L.J. 1235, 2000.
United Nations,“Model Treaty on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Adopted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45/117,subsequently amended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53/112. available at: http://www.unodc.org/pdf/model_treaty_mutual_assistance_criminal matters.pdf.
三、網際網路
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
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ncnews.ht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
中國新聞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
內政部警政署,http://www.npa.gov.tw。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http://www.cib.gov.tw/。
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
法務部調查局,http://www.mjib.gov.tw/。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sef.org.tw。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news.com/new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