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2200815274400
DOI 10.6846/TKU.2008.00673
論文名稱(中文) 遵義會議至延安時期毛澤東建構個人領導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onstruction of Mao’s Charisma between Zun-Yi conference and Yan-an perio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鄭舜中
研究生(英文) Shuen-Chung Cheng
學號 69424018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1-07
論文頁數 13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錫堂
共同指導教授 - 龔春生
委員 - 劉瀚宇
委員 - 蔡萬助
關鍵字(中) 毛澤東
張國燾
陳紹禹
遵義會議
延安時期
關鍵字(英) Mao Je-dong
Chang Guo-tao
Chen Shao-yu
Zun-yi Conference
Yan-an perio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1921年夏天,一群由蘇共所領導的知識份子在上海法租地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成立了影響中國近現代史深遠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中國共產黨是個由少數的知識份子所主持的小黨,在組織與政策上接受蘇聯的模式指導,當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書記是陳獨秀,而影響中國共產黨發展最重要的人物毛澤東,在當時僅是一位師範體系出身的黨員。但隨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與瞿秋白的指導與率領下,展開了一連串的工農武裝暴動。而毛澤東與朱德也在井岡山建構了一個小型的武裝根據地,並且在井岡山的邊界地區發展了以農村為根據地的革命戰略思想,逐漸的控制了江西省南部地區,並於1931年在這裡成立了中華蘇維埃政府。雖然當時的中共中央主導權是由黨內國際派勢力所佔有,但隨著國民黨蔣介石政權的五次圍剿,各方面實力均不如國民黨的中國共產黨開啟了所謂的兩萬五千里長征,輾轉來到了貴州的遵義,並且召開了具有決定性的遵義會議,這次的會議讓毛澤東掌握了中共中央的軍事主導權,也開啟了毛澤東個人領導的歷程。而遵義會議到後來的延安時期,進入中共中央權力核心的毛澤東,逐漸清除了黨內的反對勢力,成功的建構了個人領導模式,也主導了隨後赤化整個中國的歷史發展,由此可見遵義會議至延安時期,對毛澤東個人與整個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之重要性!
    因此,本文主要是探討遵義會議至延安時期(1945年),毛澤東與張國燾、陳紹禹等黨內反對派勢力的鬥爭上,及毛澤東如何成功的瓦解了黨內的反對派勢力,進而達成個人領導的統治模式。而就歷史法學的角度或依時間順序的排列,或依事件發生順序先後的論述,毛澤東與黨內國際派勢力的衝突在先,而後才有跟張國燾的矛盾產生,因此本文的第二章是探討毛澤東與黨內國際派的關係,詳述中共黨內國際派勢力的形成背景與經過、國際派的主張與當權、毛澤東與黨內國際派的矛盾與衝突。第三章將由政治路線、軍事路線、組織路線與心理層面的角度切入,分析毛澤東與張國燾之間的矛盾,以及毛澤東如何運用政治手腕來鬥倒張國燾與陳紹禹。第四章則是探討毛澤東在國、內外政治因素皆有利於他的情況之下,利用發起學習共產理論的運動,來實行其整肅國際派與黨內反對份子的夙願,以及如何鞏固與發展他在中共黨內核心領導的過程。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nal power struggle among Mao Je-dong, Chang Guo-tao, Chen Shao-yu and how Mao successfully smashed his opponents to reach his personal ruling model during Zun-yi Conference to Yan-an period (1945).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law, time order, or events order, the conflict between Mao and International Gang was earlier than the one between Mao and Chang Guo-xi. Therefore, chapter two main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o and International Gang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the claim of International Gang, how it won the power, and its controversy and conflicts with Mao. Chapter three explain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Mao and Chang Guo-xi and how Mao used his tricky political tactic to defeat Chang Guo-xi and Chen Shao-yu with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al line, military line, organizational line and psychological line. The main idea of chapter was to investigate how Mao made good use of communist theory learning propaganda to purge his opponents and International Gang, and how Mao consolidated and developed his power in the communist par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基本概念之界定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6
第四節	分析本文架構的建立	1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0
第二章 毛澤東與黨內國際派的關係	21
第一節	中共黨內國際派勢力形成的背景與經過	21
第二節	六屆四中全會與國際派的當權	26
第三節	毛澤東與黨內國際派的衝突	38
第三章 遵義會議的召開與毛澤東爭取黨內領導權的鬥爭	53
第一節	遵義會議的召開與決議	53
第二節	張國燾與毛澤東的矛盾	63
第三節	分裂的黨中央與張國燾的失敗	68
第四節	六屆六中全會與陳紹禹的失敗	80
第四章 延安整風與毛澤東個人領導模式的確立	93
第一節  延安整風的背景因素	93
第二節  毛澤東對國際派的批判與陳紹禹的反駁	98
第三節  延安整風運動的召開與影響	103
第四節  中共七大的召開與毛澤東個人領導模式的確立	110
第五章 結論	11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8
第二節  研究發現	120
參考文獻	122
圖目錄
圖1-1 論文分析架構圖	19
表目錄

表 1-1  各蘇區主要根據地之比較表…………………………………………..6
表 2-1  立三路線與國際路線之比較表……………………………………….29
表 2-2  六屆四中全會後改組的中央各部門職務表………………………….34
表 2-3  1931年6月改組後的中共中央各部門職務表………………………35
表 2-4  1931年6月後黨中央所分配之主持各地方黨務職務表… ………...35
表 2-5  1931年9月後調整過的中共中央各項職務表………………………36
表 2-6  1931年9月後調整過的中共中央各項職務之少共中央負責人……37
表 2-7  1931年9月後調整過的中共中央各項職務之各黨團書記…………37
表 2-8  1931年9月後調整過的中共中央各項職務之全國總工會負責人…37
表 3-1  毛澤東與張國燾的主張之比較表…………………………………….64
表 3-2  張國燾另成立中央之黨政軍主要領導人職務表之黨的部分……….69
表 3-3  張國燾另成立中央之黨政軍主要領導人職務表之政的部分……….69
表 3-4  張國燾另成立中央之黨政軍主要領導人職務表之軍的部分……….70
表 3-5  洛川會議時毛澤東與反對派對於時局的論點之比較表…………….83
表 3-6  抗戰時期毛澤東與陳紹禹對時局的論點之比較表………………….86
表 3-7  1937年延安政治局擴大會議後的改組中央之新職務表……………88
表 4-1  七屆一中全會後改組的中央各部門職務表…………………………11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專書論著
1、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一編(台北:著者自行刊印,1965年10月。)
2、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二編(台北:著者自行刊印,1965年10月。)
3、	王健英,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彙編:領導機構沿革和成員名錄(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12月。)
4、	王實等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簡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5月。)
5、	王文甲,土地政策(台北:三民書局,1976年3月。)
6、	王振輝,中國民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興起:清末民初知識份子的困境與抉擇(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年7月。)
7、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1月。)
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1月。)
9、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1月。)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1月。)
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12、毛以亨,俄蒙回憶錄(香港:亞洲出版社,1954年7月。)
1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室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920~1925)(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4月。)
14、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中共黨史教研室編,中國革命史講義(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62年5月。)
15、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年2月。)
16、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編,中國共產黨之透視(台北:文星書局1961年6月。)
17、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編,中共黨史研究優秀論文選(1981~1991)(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8月。)
18、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編,馬林在中國的有關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
19、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1919~1928),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3月。)
20、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選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2版。)
21、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選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22、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選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
23、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選編,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
24、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編著,中國共產黨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
25、中央檔案館編著,中國共產黨抗日文件選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5年7月。)
26、中央檔案館編著,遵義會議文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
27、中央檔案館編著,延安整風運動資料選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4年9月。)
28、中華民國開國文獻編簒委員會編,共匪禍國史料彙編,第一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文獻編簒委員會,1976年10月再版。)
29、中華民國開國文獻編簒委員會編,共匪禍國史料彙編,第二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文獻編簒委員會,1976年10月再版。)
30、中華民國開國文獻編簒委員會編,共匪禍國史料彙編,第三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文獻編簒委員會,1976年10月再版。)
31、北京大學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六十週年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6月。)
32、司馬璐,中共黨史暨文獻選粹,第十二部(香港:自聯出版社,1985年2月。)
33、共產黨原始資料選輯,第三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969年10月。)
34、朱玉湘,中國近代農民問題與農村生活(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35、朱陽、郭永鈞著,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36、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革命與戰爭(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
37、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天安門-中國的知識份子與革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38、曲慶彪,超越烏托邦: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觀(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9月。)
39、沈雲龍,中國共產黨之來源(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5月。)
40、阮芳華,中國赤禍四十年(台北:帕米爾書局,1967年10月。)
41、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8月。)
42、何幹之,中國現代革命史(香港:三聯書店,1958年9月。)
43、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8月。)
44、李致工,中國共產黨史略(重慶:統一出版社1940年10月。)
45、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出版社,2003年11月。)
46、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8月。)
47、李德,李德回憶錄(台北:國防部情報局,1973年5月。)
48、李雲漢,從容共到清共,上冊(台北:中國學術著作委員會,1966年5月。)
49、李雲漢,從容共到清共,下冊(台北:中國學術著作委員會,1966年5月。)
50、李維漢,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86年7月。)
51、李銳,三十歲以前的毛澤東(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2月。)
52、李聚奎,回憶中央蘇區(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
53、李志英,博古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3月。)
54、吳安家,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政大國關中心,1995年。)
55、吳萍生,土地改革法學習資料(上海:文化出版社,1950年8月。)
56、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57、胡華主編,中國革命史講義,上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5月。)
58、胡華主編,中國革命史講義,下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年5月。)
59、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60、胡喬木,中國共產黨三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6月。)
61、施哲雄主編,發現當代中國(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10月。)
62、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5月。)
63、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9年8月。)
64、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65、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下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66、徐向前,歷史的回顧(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8月。)
67、徐則浩,王稼祥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3月。)
68、桂崇基著,沈世平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74年10月。)
69、郝夢筆、段浩然主編,中共六十年,上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7月。)
70、郝夢筆、段浩然主編,中共六十年,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7月。)
71、埃德川‧史諾(Edger Snow)著,汪衡譯,毛澤東自傳(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年9月。)
72、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一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69年9月。)
73、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二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69年9月。)
74、郭華倫,中共史論,第三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69年9月。)
75、郭華倫,中共史論,第四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69年9月。)
76、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5月。)
77、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5月。)
78、郭德宏,共產國際、蘇聯與中國革命關係研究述評(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
79、郭德宏主編,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述評(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7月。)
80、郭德宏等主編,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12月。)
81、郭德宏、李玲玉主編,中共重大黨史事件評述(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8月。)
82、郭滌,延安時期與毛澤東思想(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83、韋祖松、高愛紅著,環球同此涼熱: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觀(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84、唐寶林主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一百年(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85、唐純良,李立三傳(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86、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9月。)
87、葉道猛等著,論延安的民主模式:話語模式和體制的比較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88、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8月。)
89、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8月。)
90、陳永發,延安的陰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6月。)
91、陳绍禹,爲中共更加布爾什維克化而鬥爭(陜西:延安解放出版社,1940年9月。)
92、陳葆華主編,國外毛澤東思想研究評述(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93、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94、高放,社會主義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1月。)
95、程中原,張聞天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87年3月。)
96、許聞天,中國農民運動概論初稿(重慶:中央社,1940年3月。)
97、裴健,湘魂-毛澤東的家世(長沙:群眾出版社,1992年7月。)
98、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
99、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國共關係簡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3年4月。)
100、國防部史政局,剿匪戰史,第一冊(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年10月。)
101、張玉法,中國近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92年。)
102、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2005年8月。)
103、張五岳等合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104、張乃旦,中國土地改革概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6月。)
105、張研田,中國土地政策導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9月。)
106、張靜如等著,中國共產黨的創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107、張新,毛澤東的實踐觀(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
108、張國燾,我的回憶,第三冊(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1974年。)
109、曹仲彬、戴茂林合著,王明傳(北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110、曹伯一,江西蘇維埃之建立及其崩潰(1931~193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969年12月。)
111、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112、楊奎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113、餘炳輝,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
114、蔣中正,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11月。)
115、鄭學稼,中共富田事變真相(台北:國際共黨問題研究社,1976年10月。)
116、鄭學稼,中共興亡史(台北:中華雜誌社,1970年1月。)
117、鄭學稼,第三國際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9月。)
118、蔡國裕,中共黨史,第一冊(台北:國史館,1988年4月。)
119、蔡國裕,中共黨史,第二冊(台北:國史館,1988年4月。)
120、蔡國裕,中共黨史,第三冊(台北:國史館,1988年4月。)
121、蔡國裕,瞿秋白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共黨問題研究雜誌社,1984年6月。)
122、蔡孝乾,台灣人的長征紀錄-江西蘇區.紅軍西竄回憶(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3月。)
123、鄭德榮、朱陽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延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
124、潘錫堂、黃天中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125、薛岳,剿匪紀實-贛南圍剿(台北:文星書店,1962年6月。)
126、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8月。)
127、謝春濤主編,中國共產黨重大歷史事件紀實(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128、蕭公權,蕭公權全集之四-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3月。)
129、蕭公權,蕭公權全集之四-中國政治思想史(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3月。)
130、蕭三,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北京:新華書店,1949年12月。)
131、羅斯‧特里爾(Ross Terrill)著,胡為雄、鄭玉臣譯,毛澤東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 月。)
132、龔楚,我與紅軍(香港:南風出版社,1954年1月。)

二、學術論文
1、	丁相基,毛澤東思想對中共黨的影響(台北: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2、	王台珍,毛澤東階級鬥爭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3、	王正富,中共對毛澤東評價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4、	李嵩明,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權力與策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5、	朱新民,毛澤東思想中極權主義本質之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6、	吉基祥,毛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7、	朴貞薰,張國燾與中國共產黨(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8、	杜梅生,張國燾與早期的中共(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9、	金昭中,斯大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10、	林欽輝,毛澤東黨的形成與變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11、	洪克晴,從中共七、八、九次黨大會探討毛澤東思想之地位(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年。)
12、	吳鎮龍,毛澤東軍事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13、	翁文利,瞿秋白與中共(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14、	楊秀芬,毛澤東思想中的馬克思主義成分與中國思想傳承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5、	鄭載一,毛澤東與國際派鬥爭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16、	蔡明裕,張國燾與中共(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17、	簡金生,瞿秋白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8、	魏澤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三、中文期刊
1、	文山、梁由之,「中國共產黨的兩種馬克思主義觀」,中共黨史研究,第一期,2002年。
2、	王振輝,「對遵義會議史料上的幾個問題的剖析」,共黨問題研究,第十四卷,第六期,1988年6月。
3、	王振輝,「青少年毛澤東救國烏托邦思想的萌芽」,東亞季刊,第三十一卷,第一期,2000年1月。
4、	王振輝,「中共延安整風與八三年整黨整風之比較」,東亞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1989年7月。
5、	王福群,「中共早期的特務工作」,東亞季刊,第十一卷,第二期,1979年10月。
6、	王健英,「抗日戰爭以前中國共產黨領導機構的變化概況」,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一期。
7、	尹耀慶,「百年論定毛澤東」,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六卷,第十二期,1993年。
8、	朱新民,「毛澤東的人格模式與行為法則」,東亞季刊,第十卷,第三期,1979年1月。
9、	司馬璐,「蘇聯爸爸換馬扶植毛澤東-毛澤東王明鬥爭內幕」,前哨月刊,2003年9月號。
10、	克思明,「中共江西時期的農村經驗-歷史的必然與或然」,東亞季刊,第二十卷,第一期,1988年7月。
11、	克思明,「試論毛澤東早期對中國革命與農民問題的意見」,共黨問題研究,第十三卷,第六期,1987年6月。
12、	克思明,「農民、土地與近代中國:馬列主義實驗條件的檢查」,共黨問題研究,第十四卷,第三期,1988年3月。
13、	克思明,「左右根源於小資產階級說的商榷」,東亞季刊,第二十九卷,第四期,1998年10月。
14、	李奎泰,「中共之發展與西安事變」,東亞季刊,第二十二卷,第一期,1990年7月。
15、	李氣虹,「項英在中共早期(1922~41)黨政軍中的地位」,東亞季刊,第二十八卷,第一期,1997年1月。
16、	狄托夫(A.S. Titov)著,周祉元譯,「遵義會議的歷史真相」,東亞季刊,第八卷,第一期,1976年7月。
17、	金昭中,「階級和階級鬥爭-比較斯大林與毛澤東的看法」,東亞季刊,第十九卷,第二期,1987年10月。
18、	吳安家,「中共延安整風運動背景的探討」,東亞季刊,第五卷,第一期,1973年7月。
19、	周玉山,「五四運動與中共之成立」,東亞季刊,第十九卷,第三期,1988年1月。
20、	徐東海,「對遵義會議若干疑點的探索」,東亞季刊,第二十卷,第二期,1988年10月。
21、	施哲雄,「共產國際對中共的影響」,東亞季刊,第十九卷,第三期,1988年1月。
22、	施哲雄,「五次圍剿與遵義會議(上)」,東亞季刊,第十三卷,第三期,1982年1月。
23、	施哲雄,「五次圍剿與遵義會議(下)」,東亞季刊,第十三卷,第四期,1982年4月。
24、	施哲雄,「中央蘇區的肅反運動」,東亞季刊,第十七卷,第三期,1986年1月。
25、	施哲雄,「鄂豫皖蘇區的肅反運動」,東亞季刊,第十八卷,第一期,1986年7月。
26、	施哲雄,「湘鄂西蘇區的肅反運動」,東亞季刊,第十八卷,第二期,1986年10月。
27、	姜新立,「張國燾與鄂豫皖蘇區」,東亞季刊,第十一卷,第二期,1979年10月。
28、	陳培雄,「論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實踐-對四0年代中共武裝鬥爭勝負的影響」,東亞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1990年1月。
29、	陳泓達,「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東亞季刊,第三十卷,第四期,1999年10月。
30、	祖光,「從中共黨章總綱看中共的實踐性格:中共與馬列主義的結合點」,東亞季刊,第二十九卷,第二期,1998年4月。
31、	畢英賢,「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演變與分裂」,東亞季刊,第八卷,第三期,1977年1月。
32、	黃公弼,「立三路線與共產國際之關係」,東亞季刊,第四卷,第一期,1972年7月。
33、	曹伯一,「中共江西時期農村土地鬥爭之政治意義」,東亞季刊,第十六卷,第一期,1984年7月。
34、	曹伯一,「寧漢分裂與清共」,東亞季刊,第十六卷,第三期,1985年1月。
35、	張煥卿,「中共早期的土地革命(上)」,東亞季刊,第五卷,第四期,1974年4月。
36、	張煥卿,「中共早期的土地革命(中)」,東亞季刊,第六卷,第一期,1974年7月。
37、	張煥卿,「中共早期的土地革命(下)」,東亞季刊,第六卷,第二期,1974年10月。
38、	張煥卿,「第五次圍剿未竟全功因素之探討」,東亞季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1994年4月。
39、	溫洽溢,「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東亞季刊,第二十八卷,第二期,1997年4月。
40、	溫洽溢,「矛盾論與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道路」,東亞季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1998年1月。
41、	楊開煌,「中共文件詮釋方法之研究」,東亞季刊,第十九卷,第四期,1988年4月。
42、	鄭載一,「中共江西時期的肅反工作與土地革命之分析」,東亞季刊,第十六卷,第二期,1984年10月。
43、	鄭載一,「第三國際和中共的成立」,東亞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1985年7月。
44、	賴榮偉,「中共政治研究之派系模式探討」,東亞季刊,第二十九卷,第四期,1998年10月。
45、	曉光,「中俄關係的建立、發展與走向」,東亞季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1998年1月。
46、	蔡國裕,「瞿秋白早年對中國歷史及社會發展之見解」,東亞季刊,第九卷,第一期,1977年7月。
47、	蔡國裕,「容共時期瞿秋白的見解」,東亞季刊,第五卷,第二期,1973年7月。
48、	蔡國裕,「瞿秋白盲動主義理論和策略」,東亞季刊,第六卷,第一期,1974年7月。
49、	蔡國裕,「二十年代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策略」,東亞季刊,第五卷,第一期,1973年7月。
50、	蔡國裕,「中共建黨前共產國際東方路線」,共黨問題研究,第十卷,第一期,1984年1月。
51、	蔡國裕,「魏金斯基來華和中共臨時中央的成立」,共黨問題研究,第十卷,第二期,1984年2月。
52、	蔡國裕,「馬林來華和中共正式建黨」,共黨問題研究,第十卷,第三期,1984年3月。
53、	薩公強,「毛澤東在不同時期的農民問題理論」,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卷,第五期,1994年5月。
54、	魏澤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球性意涵」,東亞季刊,第三十二卷,第四期,2001年10月。
55、	關素質,「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的學生」,東亞季刊,第七卷,第三期,1976年1月。
56、	關向光,「論毛澤東晚期思想:概念與爭議」,東亞季刊,第三十二卷,第一期,2001年1月。

四、網路資料
1、人民網(北京)
http:www.people.com.cn/BIG5
2、新華網(北京)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3、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
4、中華歐亞基金會
http://www.fics.org.tw/
5、陸委會網站
http://www.mac.gov.tw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