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2200814351500
DOI 10.6846/TKU.2008.00671
論文名稱(中文) 婚姻暴力相對人之心理歷程研究-以薩提爾模式之冰山理論觀點出發
論文名稱(英文) Analysis the Pyschologilcal process of marital batteres – In the Ice-berg theory of Satir Mode Perspectiv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王國仲
研究生(英文) Kuo-Chung Wang
學號 69313011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1-24
論文頁數 18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洪素珍
委員 - 王行
委員 - 呂旭亞
關鍵字(中) 婚姻暴力
婚姻暴力相對人
薩提爾模式
關鍵字(英) marital violence
spouse batters
Satir Mod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薩提爾模式之冰山理論探討婚姻暴力男性相對人在面對婚姻衝突事件時的內在心理歷程,其心理歷程包括:行為、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等各層面的經驗。並期待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重要議題,能對從事婚姻暴力防治的工作者或進行加害人處遇計畫的專業人員提供新的觀點。研究方法採用質化研究詮釋學觀點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訪談二位被法院判處至處遇機構接受認知教育處遇的婚暴男性相對人,以半結構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最後研究者以詮釋學的觀點對2位婚暴相對人的內在心理經驗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	行為:本研究參與者在真正發生有意識的對配偶施予肢體暴力前,都經過至少長達七年以上的隱忍期,顯示他們並非慣用暴力面對衝突的男性。
二、	溝通姿態:本研究參與者的溝通姿態會隨著他所遇到的壓力情境之不同而轉變,而在轉變的過程中,個體也並非都是沒有覺察,他們有能力知道自己現在和過去分別扮演著什麼不同的角色。
三、	觀點:真正導致本研究參與者對配偶行使暴力的原因主要在於他們對配偶的行靈意圖做負向歸因,以及他們根本上都認同了暴力的價值,這兩項認知因素影響他們容易對自己的暴力行為合理化。
四、	感受和感受的感受:本研究參與者皆有豐富的情緒經驗,有些情緒經驗甚至透露出有生命危險的訊息。
五、	期待:本研究參與者在婚姻中常把期待放在配偶身上,並試圖用期待來控制或支配對方,他們不為自己的期待負責,而希望配偶為他們的期待負責,一旦配偶沒有滿足他們的期待,就認為是配偶的錯。
六、	渴望:本研究參與者皆如冰山理論所指出的,他們都擁有被愛,被無條件的、全然的接納與支持,有尊嚴,被認可,以及有價值的渴望。
七、	自我:和研究參與者接觸的過程中,不時的可發現他們從自我層面散發出來的人性中美善的一面。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male marital batters’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ir marital conflict in the Ice-berg theory of Satir Mode Perspective.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clude : behavior、feeling、feelings about feelings、perceptions、expectations, and yearnings .The significant findings in this study would help the professional who work in preven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and the perpetrator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 get new perceptions .The hermeneutic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adopted in this thesis.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interviewed two male marital batters who received the court orders to participate in a batterer treatment program of spouse violence. The data was collected with an in-depth interview approach. The researcher uses the hermeneutic perspective to analysi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two martial batters.
    The study results could be concluded as followings:
1.	Behavior: Resorting violence with consciousness to his partner offers seven years' restrains proves that research participant does not get used to resort with violence constantly.
2.	Coping stance: The participants’ attitude toward communication chang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resses which he is suffering. In the changing process, the participants didn't recognize their difference in between and they realizes what different roles that ones can play.
3.	Perceptions: The reason for participant violent deeds is due to the intentions of his partner and his self-identification to violence.  The participants take both reasons for granted.
4.	Feeling and Feelings about Feelings: The participant has an emotion full of variety, some emotions even reveal the threatening his or his couple's life.
5.	Expectations: The participant is always expecting something from his partner in the marriage and attempting the command or influence by his expectancy. The participant do not feel responsible to his expectancy, on the contrary, he anticipates his partner is responsible for his expectancy.  Once his couple doesn't satisfy him, the participant considers it as his partner's fault.
6.	Yearnings: Due to Ice-berg theory, it demonstrates the violent participant is eager for love, wanting to be supported entirely, to be respected, to be accepted and having the valuable wishes.
7.	Self: During the contact toward the participant, it is not difficult to recognize that their positive natural are spread ou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緣起…………………………………………………………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婚暴相關理論與觀點……………………………………………………5
第二節	台灣當前婚暴之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從薩提爾模式之「冰山理論」看婚暴男性相對人…………………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過程
第一節	研究的取向與方法-詮釋學的觀點………………………………… 3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場所……………………………………………… 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研究參與人員…………………………………………… 42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8
第五節	前導研究部分結果分析範例………………………………………… 5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0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第一節 大順在婚暴經驗中的內在心理歷程………………………………… 63
  第二節 阿勇在婚暴經驗中的內在心理歷程…………………………………115
第五章	綜合討論
  第一節 內在冰山歷程的內涵…………………………………………………157
  第二節 筆者所認識的大順和阿勇 ………………………………………… 162
  第三節 薩提爾模式冰山理論和其他理論觀點的應用………………………169
第四節 投射之後的挫折所引發的暴力……………………………………… 171
第六章	研究歷程省思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歷程省思………………………………………………………… 17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78
參考文獻 ………………………………………………………………………… 179
附錄一 …………………………………………………………………………… 185
附錄二 …………………………………………………………………………… 186

表目次
表2-2-1  國內與婚暴相對人有關之研究一覽表……………………………… 15
表2-2-2  婚暴男性相對人可能有的不良行為 …………………………………20
表2-2-3  婚暴男性相對人的觀點……………………………………………… 21
表2-2-4  婚暴男性相對人的感受……………………………………………… 22
表2-2-5  引發婚姻衝突的事件因素…………………………………………… 22
表2-2-6  肢體衝突發生前,男性相對人曾使用過處理衝突的方法………… 23
表3-1  資料分析編碼表………………………………………………………… 50
表3-2  資料的轉化與分析表…………………………………………………… 51
表3-3  資料的轉化與分析範例………………………………………………… 52
表3-4  內在冰山經驗之文本範例……………………………………………… 55

圖目次
圖2-3-1  個人內在冰山的比喻………………………………………………… 26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A.J. Smith(Vol. ED.)。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遠流。
王行(1995)。新男性的成長-打破「男性優勢」的迷思。測驗與輔導月刊,(131)2784-2785。
王行(1998)。解放男人。台北:探索文化。
王郁馨(2005)。進入強制處遇之婚暴男性加害人被判保護令之主觀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慧玲、連雅慧(譯)(2002)。P.M. Nichols & C.R. Schwartz著。家族治療概論。台北:洪葉文化。
吳明清(200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16刷)
吳書榆(譯)(2000)。D. Kindlon & M. Thompson著。該隱的封印。台北市:商周。
吳就君(譯)(2001)。V. Satir著。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台北:張老師。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市:心靈工坊。
李仕芬(2000)。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
李宜靜(2001)。婚姻暴力加害人心理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李維榕(2004)。家庭舞蹈3:舞動人生。台北:張老師。
沈慶鴻(1997)。婚姻暴力代間傳遞之分析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博士論文。
周月清(1993)。台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台北:巨流。
易之新(譯)(2005)。J. Wong & B. McKeen著。關係花園。台北市:心靈工坊。
林君黛(1999)。婚姻暴力中受虐婦女生活經驗之探討。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沈明瑩、陳登義、楊蓓(譯)(1998)。V. Satir, J. Banmen, J. Gerber, & M. Gomori著。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台北:張老師。
林明傑、黃志中(2003)。他們怎麼了-家庭暴力加害人的評估與輔導。嘉義:濤石文化。
柯清心(譯)(1996)。R.J. Ackerman著。沈默之子:擺脫童年情緒創傷、重建男性心靈健康。台北市:遠流。
洪素珍(2003)。家庭暴力目睹兒童處遇模式之探討研究-以兒童需求為導向。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洪雅琴(2005)。受保護管束犯罪少年心理分析治療的詮釋現象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頌賢、修慧蘭(2005)。親子肢體暴力與大學生約會暴力行為之關係—尋找代間傳遞中的危機與轉機。教育心理與研究,28(2),267-296。
張美惠(譯)(2001)。A. Gratch著。這就是男人!。台北:張老師。
張錦麗(2002)。兒時目睹婚暴之受暴婦女的社工處遇:一個實務個案的分析。內政部:走出暴力創傷-兒童保護及家暴目睹兒童個案處遇研討會。
張慶熊(譯)(1992)。歐洲科學危機和超越現象學。台北:桂冠。
莫藜藜、王行(1996)。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
郭麗安、潘才學(2001)。婚姻暴力的脈絡研究-從家暴違法者的眼光。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120-156)。
陳怡如(2003)。婚姻暴力目睹兒童處遇工作之初探-一個體制外的觀察與反省。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秉華(2000)。諮商中未滿足期待轉換歷程的建構。學生輔導通訊雙月刊,(68),84-97。
陳若璋(1988b)。婚姻暴力引發因素及被毆打婦女的研究。婦女研究暑期研習會論文集(頁103-112)。
陳若璋(1992b)。台灣婚姻暴力高危險因子之探討。婦女與兩性學刊,3,117-147。
陳高凌(2001)。義與面子在華人家庭暴力的運作及其對治療之啟示。本土心理學研究,(15),63-112。
陳高德(2003)。台灣婚姻暴力之男性加害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榮華(89)。詮釋學循環:史萊瑪赫、海德格和高達美。臺大哲學評論,(23),97-135。
畢恆達(85)。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台北市:巨流。
彭淑華、韋淑娟、游美貴、蘇慧雯、張英陣(譯)(1999)。K. Alan著。家庭暴力。台北:洪葉。
游恆山、邊光昶譯(1999)。R.S. Sharf著。心理治療與諮商理論-觀念與個案。台北:五南。
湯琇雅(1993)。婚姻暴力中婦女受虐狀況及其因應過程之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靜蓮修女、蔡怡佳(1997)。我痛!走出婚姻暴力的陰影。台北:張老師文化。
黃一秀(2000)。婚姻暴力之受虐婦女求助歷程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係碩士論文。
黃光國(1991)。儒家思想中的正義觀。載於楊國樞、黃光國(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富源(1995)。婦女人身安全政策。婦女政策白皮書:中國國民黨婦女工作會。
黃煜文(譯)(2004)。L.G. Mills著。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台北市:商周。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再版8刷)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淑滿(2007)。親密暴力-多重身分與權力流動。台北:心理。
蔡毓瑄(2005)。接受家庭暴力防治法處遇計畫之婚姻暴力民事保護令相對人對夫妻權力的認知---以高雄縣個案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鄭玄藏、余振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蔡藝華等(譯)(2002)。G. Corey著。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
鄭秀津(2003)。婚姻暴力加害人之生態系統分析—以嘉義地區受保護管束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純芳(2000)。藍鬍子現身-揭開加害人面具的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昱嘉(2000)。婚姻力被害人與加害人互動關係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英珠(1995)。受虐婦女介入方案發展暨評估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英文部分
Banmen, J.(2004). Using the satir model 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suicidal clients(Training Manual).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SRP.
Barnett, O. W., & Hamberger, L. K.(1992). The assessment of martially violent men on the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Violence and Victims,7,15-28.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1(2),226-244.
Bowlby, J.(1980). Attachment and loss:Volume 3, Loss. New York: Basic Books.
Carlson, B. E.(1984). Causes and maintena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An ecological analysis. Social Service Review,59,569-587.
Cjited in Gelles, 1972, P.137
Dutton, D. G., & Starzmoski, A.(1993).Perpetrator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women’s reports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abuse. Violence and Victims,8,326-335.
Dutton, D. G.(1988).The Domestic assault of women: Psychological and criminal justice perpectiv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Dutton, D. G.(1995a). Intimate abusiveness.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2,207-224.
Edleson, J. L., & Tolman, R. M.(1992). Intervention for men who batter: An ecological approa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Goldstein, D., & Rosenbaum, A.(1985). An evaluation of self-esteem of martially violent men. Family Relations,34,425-428.
Gondolf, E. W.(1985a).Anger and oppression in men who batter: Empiricist and feminist perspectiv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Victimology.10(4)311-324. 
Hamberger, L. K., & Hastings, J. E.(1986).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man who abuse their partners: A cross-validation study.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1,323-341.
Leonard, K., & Blane, H.(1992). Alcohol and marital aggression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young men.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7,19-30. 
Marano, H, E.(1993). Inside the heart of material violence. Psychology Today,26(6)48-91.
McKenry, P. C.., Julian, T. W., & Gavazzi, S. M.(1995). Toward a Biophysical model of domestic viole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7,307-320. 
Satir, V., Banmen, J., Gerber, J., & Gomori, M.(1991).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apy and Beyond.
Sauders, D. G.(1992). A typopgy of men who batter: Three types derived from cluster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62(2),264-275.
Walker, L. E.(1979).The battered woman. New York: Harper & Row.
Walker, L. E.(1984).The battered Woman Syndrome.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