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1201614080500
DOI 10.6846/TKU.2016.00638
論文名稱(中文) 傳播人才培育之知識與倫理—以淡江大學實習媒體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Knowledge and Ethics in Communicator Training —A Case of Tamkang University Campus Medi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1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王賽頔
研究生(英文) Sai-di Wang
學號 60205072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1-14
論文頁數 9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慧君
委員 - 魏玓
委員 - 唐大崙
關鍵字(中) 實習媒體
傳播教育
服務學習
行動—反思
關鍵字(英) Campus Media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Service Learning
Action-Refle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眾多研究者開始反思傳播教育該如何教,並且不斷的探索
傳播教育中「理論」與「實務」的平衡點。傳播科系「實習媒體」也日
益成為培養傳播人才,以及推行實務學習的有效途徑。然而,「實習媒
體」應該透過何種方式教?以及在實務學習中學生的理論知識是如何獲
得的?成為了各個傳播科系不可忽視的問題。
本研究就從「實習媒體」出發,透過服務學習從做中學的理念,反
思從實習媒體教育中,知識的整個變化過程?大學傳播教育中,應該怎
樣建構傳播知識?以及大學傳播教育體系中,該如何利用實習媒體實現
對學生專業的養成?
從「行動—反思」理論出發,透過對十位淡江大學實習媒體學生的
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的方式,分別探討實習媒體中知識、倫理以及服務
學習的意義,這三個部分逐一討論以回應本研究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即便是在實習媒體中「理論」和「實務」從來都不
是分開的,學生透過具體情境的學習,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同時
也在行動中反思理論與知識。並且,學生在服務學習中,透過實習媒體
的訓練以及製作新聞的過程中,對一般倫理和專業倫理皆產生了一定的
認知。
傳播人才的培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適應業界環境的匠才,更應該
使學生在實務操作中學會多元的思考,最終成為傳播行業的英才。本研
究初步的從知識學門在傳播媒體的建構進行了探討,也希望未來能為相
關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many researchers start rethinking how to teach communicator and how to keep a
bala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communicators. Practicum in campus media has been
used 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rain a talented communicator and popularize practical training in
communicator’s education. However, it has become an unnegligible problem in how to provide practical
training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the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Based on the practicum in campus media, this research reconsidere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in the learning-by-doing communicator’s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communicator’s education in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 action-reflection theory, this research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knowledge,
ethics and service learning in practicum in campus media to answer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is study
basing on the in-depth interview and field observations of ten participant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could not separated in the
practicum. The students could learn how to solve problems through practice in working situation.
Meanwhile, they could reflect the acquired theories in working practice. In addition, these students
renewed their theorie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the service learning of media and campus news
production.
The teaching of communicators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media industry but also emphasize on the practicing of students’ multiple-level thinking skills in
practical operation. This research primarily investig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in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and provided some references to the relevant stud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價值與問題意識………………………………………………2
第三節 理論基礎……………………………………………………………3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何謂「知識」………………………………………………………6
第二節 從教育看實習媒體 ………………………………………………14
第三節 倫理 ………………………………………………………………26
第三章 研究策略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1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4
第四章 研究分析 ………………………………………………………………45
第一節 學習行動中反思知識 ……………………………………………46
第二節 學習行動中反思倫理 ……………………………………………56
第三節 服務學習對實習媒體的意義 ……………………………………62
第四節 分析小結 …………………………………………………………72
第五章 研究結論 ………………………………………………………………75
參考文獻 ……………………………………………………………………………78
附錄:訪談大綱 ……………………………………………………………………91
圖目錄
圖1‐1:知識的四個面向………………………………………………………………7
圖1‐2:知識創新轉化圖……………………………………………………………11
圖3‐1:「行動‐反思」教學模式流程圖 ……………………………………………39
圖3‐2:學習團體互動機制的運作流程圖…………………………………………40
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目
丁導民(2008)。從組織學習觀點探討知識社群的知識分享模式。國防管理學報。
第29 卷1 期(2008 年5 月),P53-72。
尤克強(2001)。《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天下遠見。
王姿云(2009)。組織氣候、自我效能、預期成果對知識分享意圖與行為之影響-
以社會認知理論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EMBA 碩士在職班碩士論文。
王偉華(2011)。時代評論。3 期(2011 年9 月),P123-128。
王恩華、朱慧娟(2014)。論專業倫理教育。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35 卷3 期(2014 年9 月),P1-5。
文忠蓮(2010)。大學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牛隆光(2010)。《如何從事社會科學研究——新聞傳播面向的探討》。台北:唐
山。
弗里德里希·包爾生著,何懷宏、廖申白譯(1989)。《倫理學體系》。台北:淑
馨。
田婷(2011)。初探教育的本質。現代交際。2011 年10 期,P71。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3 卷2 期(1996 年6
79
月),P33-56。
朱嚴峰(2012)。自媒體倫理淺析。科協論壇(下半月),2012 年6 期(2012 年
7 月),P186-187。
村田昇(1992)。《道德教育》。台北:水牛。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心理出版
社。
吳玉玲(2003)。自我認識與他者關懷—服務學習與經驗轉換學習進路初探。關
渡通識學刊,9 期,P1-21。
吳昌期、曾慧媚(2003)服務學習的理念與做法。師友月刊。430 期(2003 年4
月),P21-25。
沈清松(1996)。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3 卷2 期(1996 年6
月),P1-17。
沈美真、郭登聰(2001)。社工師倫理與律師倫理的比較。《社會工作倫理》徐震、
李明政主編。台北:五南。
李書政譯(2002)。《知識管理 : 理論.評估.應用》(Thomas Housel, Arthur H. Bell
著)。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
李顯東、李彤(2005)。談高等學校知識管理。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7 卷6 期
(2005 年11 月20),P177-178。
李明軒、毛榮富、潘朝成(2010)。新聞教育、新聞實踐與社會情境-以慈濟大
80
學傳播學系學生與地方村民互動爲例。慈濟通識教育學刊。第6 期,P93-116。
李宗遠(2013)。教育本質追思。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 年10 期,
P10-11。
何政光(2009)。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反思能力與其就業力關係之研究。通識教
育學報,3 期,P125-144。
邱筱琪(2014)。臺灣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發展脈絡之研究。朝陽學報。19
期(2014 年7 月),P1-16。
林火旺(1999)。《倫理學》。台北:五南。
林勝義 (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林芳玫(主編)(2002)。《中等學校服務學習方案彙編》。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
委員會。
林玉體(2005)。《西洋教育史》。台北:三民。
拉吉·帕特爾著,葉家興、謝伯讓、高薏涵等譯(2009)。《糧食戰爭》。台北:
高賓國際出版:希代多媒體發行。
周輝(2004)媒介素養教育理論下的傳播藝術和傳媒教育。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004 年,3 卷4 期,50-52。
周斯畏、孫思源譯(2008)。《知識管理》(Shelda Debowski 著)。台北:華泰。
周育萍(2008)。運動知識的本質探究—從《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一書
81
的邏輯出發。運動文化研究,七期(2008 年12 月),P35-53。
馬驥伸(1997)。《新聞倫理》。台北:三民。
柯坪(2001)。論知識管理。鄭州大學學報。第34 卷6 期(2001 年11 月),P132-136。
胡元輝(2014)。超越校園——大學實習媒體轉型社區媒體之探討。傳播研究與
實踐。第4 卷2 期(2014 年7 月),P55-92。
施宜煌(2014)。教育的本質:從教育的目的、功用與歷程探析之。大葉大學通
識教育學報。13 期(2014 年5 月),P51-64。
徐宗林、周愚文(1997)。《教育史》。台北:五南。
徐綺穗(2007)。行動學習理論及其在大學教學的應用-建構「行動-反思」教學
模式。課程與教學,10 卷4 期(2007 年10 月),P49-62。
徐綺穗(2012)。大學教學的創新模式-「行動-反思」教學對大學生學習成就、
批判思考意向及學業情緒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5 卷1 期(2012 年1
月),P119-149。
徐綺穗(2013)。「行動—反思」教學及其在大學教育實習課程的應用。課程與教
學,16 卷3 期(2013 年7 月),P219-253。
陳韜文(1999)。傳播教育的知識結構問題:思考分析與實務技術訓練之間的張
力。新聞學研究,11 期, P3-47。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82
陳炳男(2003)。推動知識管理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第27 期(2003 年9 月1
日),P3-36。
陳美玉(2006)。從內隱知識的觀點論教師學習與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
2006 年9 月,P1-13。
陳志忠、魏宿玢(2009)。從歐美高等教育史看大學的職能演變。江西青年職業
學院學報。第19 卷1 期(2009 年3 月),P37-39。
陳惠華(2010)。情境學習理論在傳統武術教學上之應用—以合作學習模式為中
心。台灣體育學術研究。49 期(2010 年12 月),P95-114。
陳恆霖等人(2010)。《職業倫理與服務學習》。台北:華立圖書。
陳文喜(2012)。服務學習教學法對大學生專業課程學習效果之影響。運動知識
學報,2012 年9 期,113-129。
陳偉婷(2013)。深度報導類型與敘事分析—以吳舜文新聞獎作品為例。國立台
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偉婷(2013)。深度報導類型與敘事分析—以吳舜文新聞獎作品為例。國立台
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國、張有恆(2014)。從服務學習反思探討社團服務活動成效。朝陽學報,
2014 年19 期,95-108。
陳露(2015)。淺談蘇格拉底的教育觀。青年文學家。2015 年14 期,P172。
郭瑜橋、和金生、王咏源(2007)。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界定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3期(2007年6月),P118-121。

孫柏林(2010)。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浅论。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9卷4期,63-66。

教育部(2003)。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2003年編修版)。台北市:教育部。

許舜青(1994)。新聞寫作歷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瓊文(2007)。數位化媒體教育課程實驗初探與省思:以某大學實習媒體為例。中華傳播學刊。11期(2007年6月),P3-47。

許佳琪(2011)。杜威的教育哲學對於終身學習之啟示。育達科大學報。2011年29期(2011年12月),P163-176。

張華(2007)。論「服務學習」。教育發展研究。2007年9期,P1-8。

張芳全(2007)。《教育知識管理》。台北:心理。

張平軍(2010)。近代以前歐洲大學教育思想的演變。文學教育,2010卷4B期,144-145。

張春炎(2015)。作育英才而不是打造匠才:台灣新聞實務教育的改革進行式。傳播研究與實踐,5卷2期(2015年7月),P215-233。

陰衛芝(2014)。傳播倫理學教育理念、思路與方法。新聞與寫作。2014年5期,P49-52。

須文蔚、陳世敏(1996)。傳播學發展現況。新聞學研究,53期(1996年7月),P9-37。

黃光國(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識教育。3卷2期(1996年6月),P19-32

黃譯瑩(2000)。教育實習典範之探究:實務理論的觀點。課程與教學季刊。2000年卷3(1),P95-112。

黃哲彬(2005)。論行動學習之理念及其在教師進修上的啟示。學校行政,36期(2005年3月),P52-59。

黃玉(總校閱)(2008)。《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紅葉文化。

黃福濤(2008)。《外國搞定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翊峰(2013)。影響知識轉移因素之探討—以室內裝修設計公司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單中惠(2002)。杜威的反思性思維與教學理論淺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1期(2002年7月),P55-62。

游惠瑜(2005)。教育的專業倫理與教學倫理。發表於專業倫理與公民社會研討會。

游柱然(2009)。美國高校服務學習的起源與發展。負擔教育論壇。第7卷3期,P73-77。

楊國樞等人(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台灣東華。

楊昌裕(2008)。服務-學習的倫理議題。轉載自《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踐》,P281-312,台北:紅葉文化。

楊乃甄(2009)。大學傳播科系實驗媒體之組織文化與領導型態特性分析─以《大學報》為例。犢:傳播與科技。1期(2009年5月),P76-90。

鄭世興(1969)。教育目的。載於田培林(主編),教育學新論(P106-131)。台北:文景。

鄭貞銘編著(1999)。《中外新聞傳播教育》。台北:遠流。

蔡明輝(2003)。發展知識管理提昇學校競爭力之探討。學校行政。第24期(2003年3月1日),P55-64。

蔡淑麗(2005)。從專業倫理的發展趨勢開顯自然道德律的時代意義。發表於輔仁大學自然道德律學術研討會。

蔡淑麗(2010)。專業倫理學在倫理學中的定位。通識教育學刊。5期(2010年6月),P9-28。

蔡馥如、許淑蓮、林昆輝等(2014)。南台灣某科大護生關懷照護課程融入服務學習之學習成效。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7期(2014年6月),P23+25-46。

潘暉暋(2001)。社會工作倫理的教育議題。《社會工作倫理》徐震、李明政主編。台北:五南。

潘小慧(2007),蘇格拉底對話在哲學教育的應用-以團體討論為主的兒童哲學與哲學諮商為例的探討。哲學與文化。34卷9期(2007年9月),P39-60。

盧世祥(2007)。新聞最自由又如何?。轉載於《新聞公害與傳播理論——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台北:允晨文化。

盧芬(2008)。企業接班人內隱知識移轉管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樊艷平(2008)。西方教育史上對“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卷4期(2008年4月),P109-111。

薛承泰(2014)。大學擴張與學生競爭力。師友月刊,564期,11-15。

閻自安(2014)。行動學習融入大學院校服務學習課程之探討。關渡通識學刊,第10期,P67-86。

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1996)。傳播教育應該教些什麼?-幾個極端的想法。新聞學研究,53期,107-130。

謝然之(1955)。新聞學的發展與新聞教育之改革。報學。1955年12月。

藍采風、許為民編著(2011)。《服務-學習:在高等教育中的理論與實踐》。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蘇玲慧、高家斌(2011)。行動後反思在學校組織之應用探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7期(2011年2月),P239-262。

羅維新(2002)。教育實習理論與實務之探討。教育科學期刊,2002,1卷2期,43-59。

龔靜(2005)。論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都期(2005年9月),P63-67。

欒慶芳、潘洪建(2005)。數學知識與學習方式的選擇。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卷4期,19-21。

Matthew Kieran著,張培倫、鄭佳瑜譯(2002)。《媒體倫理》。台北:韋伯。

Michael Polanyi著,許澤民譯(2004)。《個人知識》。台北:商周。


貳、外文書目


Alavi,M.,&Leidner,D.E.(2001).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MIS Quarterly,25(1),107-136.


Brockbank, A. & McGill, 1. (1998). Facilitat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Society fo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Clark Kerr(1963).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New York:Harper&Rox.

Downie,L,Jr.,&Schudson,M(2009).The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journalism.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Gish,G.L.(1979). The learning cycle.Washington,DC:ACTION,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Gourlay,S.(2002).Tacit knowledge,tacit knowing or behaving?Paper present at the Thir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Learning and Capabilities,Athens,Greece.

Jacoby,B.&others.(1996).Services-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Johnson, C., & Spicer, D. P. (2006). A case study of action learning in an MBA progra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48(1), 39-54.

Johnson,K.A.(2010).Citizen journalism in the community and the classroom.In J.Rosenberry&B.St.John, Ⅲ(Eds.),public journalism 2.0:The promise and reality of a citizen-engaged press.New York,NY:Routledge.

Kolb, D. (1976).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MA: McBer and Associates.

Lave, J.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zzio, A., & Wilson, K. (2004). Action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its potential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9(4), 470-488.

McGill, 1. & Brockbank, A. (2004). The action learning handbook. London: RouledgeFalmer.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anyi(1967).The tacit dimension.New Your:Doubleday.

Putnam, R. & Borko, H. (2000). What do new views of knowledge and thinking have to say about research teacher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9(1), 4-15.

Rummelhart , D.E. & Norman, D.A. (1981). Analogical Processes in Learning. in J. R. Anderson (Eds.), Cognitive Skill, and Their Acquisition. Hillsdale, NJ: LEA.

Revans, R. W. (1982).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action learning. London: Chartwell Bratt.

Rene Saran & Barbara Neisser(2004). Edited to Enquiring minds:Socratic dialogue in education,,Stoke-on-Trent,Trentham,2004,p.126.

Scribner,S.(1984).Studying Working Intelligence.In B. Rogoff & J.Lave.(Eds.).Everyday Cognition:Its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uchman,L,A.(1987).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s:The Problem of Humman-machine Communic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wart,T.A.(1997).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New York:Doubleday/Currency.


叁、網路資料


劉正鳴(2008)。品格教育的省思與實踐-童軍教育與服務學習。http://sunfunscouts.pixnet.net/blog/post/18385268-%E5%93%81%E6%A0%BC%E6%95%99%E8%82%B2%E7%9A%84%E7%9C%81%E6%80%9D%E8%88%87%E5%AF%A6%E8%B8%90%E2%80%95-%E7%AB%A5%E8%BB%8D%E6%95%99%E8%82%B2%E8%88%87%E6%9C%8D%E5%8B%99%E5%AD%B8 

教育部統計: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752&Page=26208&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