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8201909461500
DOI 10.6846/TKU.2019.00612
論文名稱(中文) 幼兒與高齡者共學不是夢: 幼兒與樂齡跨代共學「童樂家園」之研究與設計
論文名稱(英文) Existing Paralles of Senior and Child Daycare-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廖利虹
研究生(英文) Li-Hong Liao
學號 70472017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7-23
論文頁數 16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薛雅慈
委員 - 吳清基
委員 - 洪福財
關鍵字(中) 共學
代間學習
幼兒
高齡者
關鍵字(英) Co-Learning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Young child
The elderl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研究方法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文件分析與非參與觀察法,旨在探究「童樂家園」-一個從幼兒到樂齡的跨代共學機構設立之可行性,並擬定「童樂家園」事業企劃書。本研究所欲達成的具體目的整理如下:
一、	透過訪談目前幼老共托同棟的相關機構,以瞭解現行托育中心、托老中心的營運概況、保育照顧模式與人力配置、教學安排與設計、目前遭遇的困境或難題。
二、	設計並擬定「童樂家園」設立企劃書,內容包含類型與適用法規、發展策略、環境設計要點與空間需求、園定位與規模大小、人力配置、設施設備規劃、服務內容、教學安排與設計等相關軟硬體設備之規劃。
三、	研究所得結果提供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社會局主管單位未來規劃執行幼兒與高齡者跨代共學之相關政策與實務工作參考。
    本研究以新北市三處共六間設立同棟的托老、托育中心為研究對象,分區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本研究的主要結論顯示如下:
一、	以代間學習為基礎的老幼同棟托育照護方式的確有助於高齡者豐富心靈與提升自信心與社交能力;對於幼兒則是一帖培養同理心與照顧他人的良方。
二、	參與後的幼兒明顯對於高齡者有更親近的表現,不再是害怕、遠離的負向行為。
三、	幼兒與高齡者皆在參與跨代共學活動方面,有其體力負荷的問題。
四、	善用代間學習於幼兒與樂齡的跨代共學,其實施次數與效果,中心主管人員與同仁對於代間學習、老幼共學的理念認同度為主要關鍵。
五、	幼兒與樂齡的跨代共學,有助於保育人員、照顧服務人員的自我學習與成長。
六、	幼兒與樂齡的跨代共學,3-6歲的幼兒參與會比0-2歲的幼兒參與度高,其互動效果與活動內容也較能設計更多樣貌呈現豐富性。
七、	托老、托育同棟設立的地利之便,減輕家庭照顧的負擔。
八、	幼兒與樂齡的跨代共學「童樂家園」的空間設計上建議仍需保留兩不同世代的獨立活動空間,以滿足兩不同世代的各自身心基本需求。而獨立活動空間更建議以非開放式的方式呈現,避免不同活動進行而產生交互干擾。
九、	幼兒與高齡者共托成立跨代共學「童樂家園」應該可行,尚須法規與有關單位的相互配合,擬具整合方式與配套措施。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針對政府相關單位、未來有意經營的團隊、未來研究者及對未來設立「童樂家園」的規劃等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s a qualitative study. The research method uses focus group interviews, document analysis, and non-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methods, aiming to explore the "Tong Le Center"(童樂家園)- a cross-generational co-learning institution from young children to the age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formulation of "Tong Le Center" business planning. The specific purposes to be achieved by the Institute are as follows:

1.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of the current care centres and care centres, the care and care models and manpower configuration, teaching arrangements and design,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or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2. Design and draw up the "Tong Le Center" to set up a plan, including the type and applicable regulations, development strategy, environmental design points and space requirements, park positioning and size, manpower configuration,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planning, service content, teaching arrangements and design, and other related hardware and software equipment planning.

3. The results of the Institute provides the New Taipei Municipal Government Education Bureau, the Social Bureau in charge of the futur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young children and seniors cross-generational co-learning related policie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In this study, the focus group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in three places in New Taipei City, which set up six nursing and child-care centers in the same building.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old and young's care-care methods based on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to help the elderly enrich their hearts and enhance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social skills.

2. After the participation of young children obviously for the elderly have a closer performance, is no longer afraid, away from the negative behavior

3. Young children and the elderly are involved in cross-generational co-learning activities which has their own physical load problems.

4. Making good use of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in young children and the age of cross-generational co-learning, its implementation of the number and effect, the center of the staff and colleagues for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old and young learning concept of identity as the main key.

5. Young children to the age of cross-generational co-learning, to help the childcare staff, care service personnel self-learning and growth.

6. Young children to the age of cross-generational co-learning, 3-6 years old children participation than 0-2 years old children participation is higher, its interactive effect and activity content is more able to design more appearance to show richness.



7. To care for the elderly and care for the young children in the same building which to set up the land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the family care.

8. The space design of the "Tong Le Center" for young children to the age of cross-generational co-learning suggests that the space for two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independent activities should still be retained to meet the basic physical and mental needs of the two generations. Independent activity space is more recommended to present in a non-open way, to avoi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activities.

9. Young children and the elderly should be entrust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ross-generational common learning "Tong Le Center" should be feasible. However, it still needs to have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relevant units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develop integration methods and supporting measur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units, some interested teams, reach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ong Le Center" and other related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refere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代間學習之定義、類型、理論及相關研究	19
第二節 我國現行幼兒與高齡者照護機構之形式	46
第三節 國外幼老共托的現行概況	55
第四節 本章小結	6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1
第四節 研究實施	72
第五節 研究資料處理	73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77
第一節 新北市托老、托育中心設立同棟之營運概況	77
第二節 「童樂家園」籌辦流程與相關設置法規	90
第三節 「童樂家園」空間規畫要點	100
第四節 「童樂家園」代間學習課程設計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6
第三節 「童樂家園」事業企劃書	13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44
   英文部分………………………………………………………………………………………………………………………………….152
附錄 一 訪談大綱(初稿)…………………………………………………..……………………..............................155
附錄 一 訪談大綱(修正稿)………………………………………………………..…………………….....................157
附錄 一 訪談說明書………….…………………………………………………..……………………..............................160
附錄 一 訪談同意書………….…………………………………………………..……………………..............................161
表次

表1- 1  扶養比--中推估	2
表2- 1  代間學習的理論基礎	27
表2- 2  使用「代間學習」關鍵字搜尋之學位論文	34
表2- 3  使用「代間方案」關鍵字搜尋之學位論文	38
表2- 4  使用「代間」關鍵字搜尋之學位論文	40
表2- 5  使用「代間學習」、「代間課程」、「代間」關鍵字搜尋之期刊論文	45
表2- 6  我國現行幼兒托育的機構類型	48
表2- 7  我國高齡者長期照護的機構類型	49
表2- 8  長照2.0服務體系之建構	50
表2- 9  日間照顧與日間托老之比較	52
表2- 10  使用「亞健康」關鍵字搜尋之學位論文	53
表3- 1  受訪機構之基本資料分析表	69
表3- 2  訪談對象與其訪談稿編碼說明	70
表3- 3  原始編碼對照表	74
表4- 1  設置之參照法規	91
表4- 2  其他相關法規	92
表4- 3  人事相關法規	92
表4- 4  建築場地空間之相關法規	94
表4- 5  教保設備要求相關法規	97
表4- 6  童樂家園幼兒作息時間表	110
表4- 7  童樂家園樂齡族作息時間表	111
表4- 8  課程架構表	117
表5- 1  童樂家園空間規劃	133
表5- 2  童樂家園員工職務內容	135
表5- 3  童樂家園SWOT分析	140
表5- 4  童樂家園發展計畫表	141
圖次

圖1- 1  扶養比變動趨勢--中推估	2
圖1- 2  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比率	3
圖1- 3  高齡化時程--中推估	3
圖1- 4  我國與日本、香港、新加坡、韓國總生育率	5
圖1- 5  研究步驟說明	14
圖2- 1  在地安老服務光譜	52
圖2- 2  富山日照中心的老人、兒童們正在進行娛樂遊戲的活動	56
圖2- 3  惣万佳代子女士與日照中心的人	57
圖2- 4  完工後的聖若瑟之家新增嬰幼托兒所,高齡者與幼童可互相探訪進行跨代交流	58
圖2- 5  5歲的ALEX STAFIE與92歲的WALLACE SCHERER正在製作午餐	60
圖2- 6  高齡者正認真的聽著幼兒的談話	61
圖2- 7  高齡者與幼兒正在為APPLES&HONEY NIGHTINGALE成立一周年慶祝	62
圖2- 8  3至9個月大的嬰兒來到日托中心與長者一起互動	63
圖2- 9  3歲、4歲的幼兒正與96歲的高齡者一起跳舞	64
圖3- 1  研究架構圖	68
圖3- 2  焦點團體訪談座位示意圖	72
圖3- 3  焦點團體訪談流程圖	73
圖4- 1  童樂家園籌辦流程	90
圖4- 2  角色扮演區	102
圖4- 3  幼兒室內活動室	103
圖4- 4  三峽北大托老中心 時空迴廊	104
圖4- 5  符合高齡者適用的椅子	105
圖4- 6  沙發床	105
圖4- 7  室內遊戲室	106
圖4- 8  物理復健空間	108
圖4- 9  童樂家園課程主題網	116
圖5- 1  童樂家園組織圖	134
圖5- 2  童樂家園營運定位	139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百合(2007)。高齡薪傳者與學習者代間學習歷程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bmfp3
王百合、楊國德(2010)。高齡薪傳者與兒童之代間學習互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4,149- 176。
王寶玲(2008)。行銷學概論I。新北市:龍騰文化出版社。
內政部(2017)。106年第10週內政統計通報。2017年12月30日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11735
內政部(2018)。107年第15週內政統計通報。2019年06月30日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臺中市政府社會局(2018)。日間托老服務。2019年1月10日取自
    https://www.society.taichung.gov.tw/826729/post
行政院衛生署(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摘要本」核定本。
行政院(2018)。長照2.0,照顧的長路上更安心。2019年1月10日取自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dd4675bb-b78d-4bd8-8be5-   e3d6a6558d8d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五南出版社。
朱婉玲(2008)。幼兒機構實施代間方案之歷程-以創造性藝術課程活動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8qqbn
余祥(2017.5.28)。效法歐日,推老幼共學。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28000316-260114
李光廷(2005)。不可逆潮流下的少子化對策—日本與瑞典的比較。載於2005 年臺灣人口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人口發展:趨勢與挑戰』。
    2005.3.14 取自:http://faculty.nccu.edu.tw/pop/download/1-3-2.pdf
李光廷等(2009)。日間照顧營運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呂寶靜、李佳儒、趙曉芳(2014)。臺灣老人日間照顧服務之初探:兩種服務模
    式之比較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87-109。
沈帥青(2017)。託兒護老合併,跨代看護一舉多得。2019年1月30日取自:
    https://reurl.cc/GXYeG
吳季臻(2018)。社區亞健康日間托老經驗初探:在地老化、情感支持與社會政
    策反思。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9np434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台北:五南。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歐貴英(2004)。代間方案對照護機構老人代間滿意度之影響研究。載於中華
    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多元化的家庭教育,225-253。臺北:師大書苑。
林歐貴英(2009年4月)。幼兒環境教育課程建構與教學成效之研究─老幼代間互動模式為例。「生活應用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林歐貴英(2010年9月)。老幼代間方案模式研究。「2010祖父母節國際實務論壇」發表之論文。國家圖書館。
林麗惠(2003)。運用代間方案推動社區成人教育。成人教育,72,46-49。
林麗惠(2011)。代間學習方案對世代互動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37,
    119-150。
林宜穎(2005)。美國代間學習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齡者教育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524j8

林如萍(2008)。搭起世代的橋樑-祖孫帶間方案之發展與推動。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人口結構改變與家庭教育,37-57。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
    教育研究方法,239-262。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機構。
幸曼玲、楊金寶、丘嘉慧、柯華葳、蔡敏玲、金瑞芝、郭李宗文、簡淑真、林
    玫君(2015)。新課綱想說的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理念。新北
    市:心理。
范家榮(2010)。創意老化方案執行與分析:以代間藝術方案為例。臺灣老年學論壇,6,1-25。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邱莉婷,邱榆婕(2012)。博物館融入代間學習之因應方式。科技博物,
    16(1),95-109。
周芩伃(2018)。職場代間學習-以高齡友善企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2738g
洪福財(2013)。臺北市的幼稚園發展:沿革與挑戰。幼兒教育,309,8-17。
莊淑真(2017)。代間共學與高齡者幸福感之研究。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v634j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樂齡學習網。取自:http://moe.senioredu. .moe.gov.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3
教育部(2013)。人口政策白皮書—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教育部,樂齡學
習網。取自:
http://moe. senioredu.moe.gov. 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3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教育部,取自
    https://www.ece.moe.edu.tw/archives/7545
涂嘉新(2005)。幼兒與安養機構老人代間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q5j29
孫義雄(2007)。深度訪談法與犯罪成因探索。警學叢刊,38:3=175,37-55。
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36, 87-93。
張家銘(2009)。嘉義市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程度、心流體驗、生活滿意、憂鬱程度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423,113-129。
陳清美(2003)。高齡者學習組織的合齡與分齡初探。成人教育,72, 22-30。
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佳慧、謝瑩慧、戴文青(2001)。幼兒活動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台北:偉華。
陳柏宗(2011)。日間照顧中心空間規劃設計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陳亮恭(2016)。長期照護政策法規、服務體系與保險。2019年1月10日取自
    https://reurl.cc/VRZRA
陳靜宜 (2009)。 代間教育之發展策略。被引用至梁郁玲(2009)。寶貝一家老小 –談代間教育。下載https://blog.xuite.net/chialing1843/qaz123/38821999
陳毓儒(2018)。達爾克羅茲優動學於創造性舞蹈教學中之應用-以臺中市某幼
    兒班為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取
    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yb6pv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全球人口老化之現況與趨勢。2017年12月30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cp.aspx?n=45506551531B06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報告。2018年10月27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簡報。2018年10月27日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郭生玉(200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中市:精華書局。
郭子暄(2010)。隔代教養家庭之祖孫共玩研究及劇本法實作。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桃園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8dgu2
郭惠珺(2010)。代間方案對國小學童老人意象之研究。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3w5su
郭毓仁(2010)。園藝治療理論及操作講義。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章美英,許麗齡(2006)。質性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簡介與應用。護理雜誌,53:2,67-72。
勞動部(2018)。事業單位設置托兒設施參考手冊。企業托兒與哺(集)乳室資訊網,臺北市。2019年4月6日取自https://childcare.mol.gov.tw/Page/base/download.aspx?id=8
曾怡萍(2011)。護理之家老年住民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之決策意向影響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72twz
曾泰睿(2016)。代間教育應用於高齡化社區之研究。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5435p
黃幼幸(2006)。少子化問題的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55。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5/index.htm
黃津文(2002)。幼兒與老人代間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gkjvb
黃國城(2007)。代間學習及其對高齡教育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18,
    265-278。
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區意識。成人教育,30,5-11。
黃富順(主編)(2004)。高齡學習。臺北市:五南文化。
黃富順(2008)。高齡教育學。臺北市:五南文化。
富山縣福利部(2019)。富山式日服務。2019年1月20日取自
    http://www.toyama-kyosei.jp/service/
楊欣恩(2002)。台北市長青學苑藝術學習需求與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axymf
楊  漾(2017)。聖若瑟之家設托兒所,跨代遊樂場促進老少交流。2019年2月6日取自
    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70829-790830
趙孟婕(2011)。幼兒園代間學習與幼兒對老人態度及高齡者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h6n2p
蔡保田等著(1989)。教育研究法。高雄市:復文圖書。
蔡玉如(2012)。學校推動代間活動對社區居民之影響-以臺中市何厝國小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en95q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
    (第七次)調查成果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暑臺灣老人研究叢刊,
     12。2017年12月30日,取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68&pid=1282
衛生福利部(2015)。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現況與發展。2019年1月15日取自
    https://www.slideshare.net/OpenMic1/ss-44021069
衛生福利部長照政策專區(2017)長照2.0懶人包。2019年1月10日取自
    https://1966.gov.tw/LTC/cp-3648-38028-201.html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6)。高齡社會白皮書。2017年12月30日取自
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List.aspx?nodeid=767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國際老人日─安心迎向銀髮生活。2017年12月30日取自https://health99.hpa.gov.tw/Article/ArticleDetail.aspx?TopIcNo=943&DS=1-life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9)106老人狀況調查。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lp-1767-113.html
鄭美惠 (2007)。日本、台灣少子化政策之比較~從政府策略與企業福利觀點來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61。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1/61_67.htm
鄭雅文、莊秀美(2010)。老人家庭托顧服務-「非自宅的居家照顧」之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31,368-379。
劉思岑、歐家妤(2005)。運用帶間學習推動環境教育之研究回顧。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1-58。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聯合國(2015)。聯合國: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將達到97億。2017年12月30日取自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zh/2015/07/2050-10billion/
聯合國(1991)。聯合國老人綱領。2017年12月30日取自https://humanrights.cy.gov.tw/lp.asp?ctNode=824&CtUnit=431&BaseDSD=7&mp=71
謝廣全、楊國德(2009)。技職校院學生老化知識、對老人態度與服務老人意願關係之研究。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1,49-84。

謝其美、謝建全(2012)。代間學習運用於銀髮族學習電腦的效果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0(1),199-232。
鍾俊文(2004)。少子化、人口老化及人口減少的成因、衝擊與對策。臺灣經濟
論衡,2:6,11-46。
鍾琇晴(2012)。長者融入幼兒園課程之代間學習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p58b7
簡郁雅(2004)。隔代教養家庭面面觀。南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3。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3/43-22.htm

英文文獻
Angelis, J. (1990). Bringing old and young toget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65(1), 19-21.
Apples and honey Nightingale House. (2019). Retrieved January 8, 2019, from
    https://www.applesandhoneynightingale.com/
Chapman, N. J., & Neal, M. B. (1990). The effects of intergenerational experiences on adolescents and older adults. The Gerontologist, 30(6), 825-832.
Erika, S. (2015, June 26). Retirement home meets day care at Providence Mount St. Vincent. The Seattle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eattletimes.com/seattle-news/education/retirement-home-meets-day-care-at-providence-mount-st-vincent/
Fremtidens Plejehjem. (2019). Retrieved January 8, 2019, from http://www.fremtidensplejehjem.dk/
Granville, G. (2002).  A review of intergenerational practice in the UK. Beth Johnson Found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15, 2018, from https://scottishmentoringnetwork.co.uk/assets/downloads/resources/intergenerational.pdf
Generations United. (2007). The Benefits of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Retrieved December 28, 2018, from https://www.cityofpaloalto.org/civicax/filebank/documents/27525
Henkin, N., & Kingson, E. (1998/99). ‘Keeping the promise: intergenerational strategi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compact (special issue)’, Generations, 22(4).


Hatton-Yeo, A., & Ohsako, T. (2000).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mers: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etrieved October 12, 2018, from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58364.pdf
Kaplan, M. (2002).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in Schools: Considerations of Form and Func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48(5), 305-334.
Kipling Acres. (2019. January 8). Retrieved January 8, 2019, from https://www.toronto.ca/community-people/housing-shelter/long-term-care-homes/kipling-acres/
Kivnick, H. Q. (1982). Grandparethood: an overview of meaning an maental health. Gerontologist, 22, 57-63.
National Institute on Adult Daycare (U.S.). (1984). Standards for Adult Day Care.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Council on the Aging.
National Council on Aging. (1981). The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Strategies for Linking the Generations’, Washington, D.C.
Newman, S., Ward, C.R., Smith, T.B., Wilson, J.O., & McCrea, J.M. (1997).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Past, Present and Future. Washington: Taylor and  Francis, 55-79
Newman, S., Hatton-Yeo, A. (2008).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Older People. AGEING HORIZONS, 8, 31-39.
Noe, R. A . (2004) . Employe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NY: McGraw-Hill.Norman, B. & Paul, S. (1994). Recent Trends in Job Training, Contemporary EconomicPolicy, 12(1), 79-88
Providence. (2019). Retrieved January 8, 2019, from https://washington.providence.org/services-directory/services/i/intergenerational-learning-center

St. Monica Trust. (2019). Retrieved January 8, 2019, from https://www.stmonicatrust.org.uk/  
Ropes,D. (2012).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in Ageing Societi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t Bogota, Columbia, doi: 10.13140/2.1.4047.872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