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8201415110300
DOI 10.6846/TKU.2014.00797
論文名稱(中文) 從驅魔到入魔─黃碧雲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6-2011)
論文名稱(英文) “From exorcism to obsessions with demons ”, a study of Wong Bik Wan's fictions(1986-2011)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何玥臻
研究生(英文) Yueh-Chen Ho
學號 69801006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3
論文頁數 9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陳大道
關鍵字(中) 黃碧雲
鬼魅
香港主體性
關鍵字(英) Wong Bik Wan
uncanny
Hong Kong subject constru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黃碧雲小說自1986年至2011年的書寫總結,就是從驅魔到入魔的書寫歷程。黃碧雲對於香港主體性的探求到了最後已經成為個人世界的建構,從寫作初期對於家庭創傷經驗的書寫開始,不甘於小敘事的侷限,開始意識到寫作是有所追求與關懷的,企圖積極的介入歷史、操控話語權,試著建立女性被漠視的另一種大敘事,最終回到自身重複展演創傷陰影的機制。

黃碧雲在寫作中召喚創傷,永遠無法歸家的飄盪,折射出來的其實就是歸家的渴望,有意識地去面對歷史,處理身分認同的問題,在逃亡與追尋的情境框架中招喚創傷,在停滯與沉溺中,最終成為歷史與個人揉雜的曖昧一言堂。

本論文從作家鬼魅敘事策略的反思,將作者1986年至2011年出版的作品分期探討,試圖在作家寫作歷程的分期探討中,探討書寫如何從藥引轉而成為黃碧雲固守傷痕的堡壘,在作家整個生涯歷程的創作中,從家鎖開始,到性別與國族議題的身分認同危機,以香港回歸的歷史時間作為主要軸心,依據作者文本線索與歷史的發展相參照,進而觀察、呈現作者主體歷程的轉變。
英文摘要
The content of Wong Bik Wan's fictions from 1986 until 2011 can be described as a journey from exorcism to obsessions with demons.

In Wong Bik Wan’s works the city of Hong Kong eventually appears as a personal individual world of the main characters. Starting to write about family traumatic experience and unwilling to accept limitations of small narrative stories, the author realized that writing was something more to pursue and had made attempts to get involved into history process and the topic of freedom of speech; she tried to create a great narrative story about the women that were ignored and those protagonists eventually re-appeared returning to their dark and traumatic existence.

Wong Bik Wan’s works are engaged with family trauma and abuse,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s that are unable to find a way back home, but actually desperately desire to return back home. Dealing with personality’s identity issue, experienced suffering from the escaping and seeking; in the stagnation and addiction, the author consciously faced the process, which eventually become a mixture of history and personality.

The paper is studying the author‘s works dividing them into originally trauma narrative works and lately published ones in 1986-2011. We saw how a writing  trauma like drug addiction become Wong’s indispensible part of life. We analyzed the changes in author’s writing and entire carries, starting from such topic as family secrets to gender and race identity issues, based on the period of time when author came back to Hong Kong as a main axis, observing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author’s subjects’ construc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9

第二章  作家生平	
第一節  童年陰影:崩壞的家庭經驗----------------15
第二節  揚眉早慧:專欄與採訪--------------------19
第三節  異國流轉:行旅--------------------------22
第四節  舞與小寫-------------------------------24

第三章  1986-1990:成長與幻滅	
第一節  成長課題:家庭的幻滅--------------------30
第二節  書寫死亡-------------------------------35
第三節  世故的姿態-----------------------------38

第四章  1991-1997:傷城與逃亡	
第一節  香港文化主體的建構---------------------44
第二節  失城的想像-----------------------------49
第三節  逆寫張愛玲-----------------------------54

第五章  1997-2011:遺民與招魂	 
第一節  後九七的遺民書寫-----------------------69
第二節  內化的書寫傾向-------------------------76
第三節  旅程的終點-----------------------------81

第六章  總結-------------------------------------84

參考書目-----------------------------------------8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作家文本(依出版年代排列)

(一)1986年至2011年出版作品
  《揚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1987年,初版
  《溫柔與暴烈》,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初版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4年10月1日,初版
  《我們如此很好》,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初版
  《七宗罪》,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1月10日,初版
  《突然我記起你的臉》,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3月5日,初版
  《烈女圖》,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3月26日,初版
  《十二女色》,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9月1日,初版
  《無愛紀》,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4月1日,初版
  《血卡門》,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10日,初版
  《沉默。暗啞。微小。》,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26日,初版
  《後殖民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媚行者》,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5月30日,初版
  《末日酒店》,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8月12日,初版

(二)黃碧雲其他散篇作品
〈童言〉,香港:《年青人周報》第705期,1985年12月31日。
〈狗眼看人生〉,香港:《明報周刊》第1348期,1994年9月11日。
〈常滿叔叔,而花常開〉,香港:《明報周刊》第1479期,1997年3月16日。
〈幽靈〉,香港:《明報周刊》第1348期,1997年8月13日。
〈過譽〉,香港:《明報周刊》第1587期,1999年4月10日。
〈文革遺青〉,香港:《明報周刊》第期,1999年9月25日
〈小寫之可能〉,香港:《明報周刊.開卷.尋書》,2004年7月11日。
〈pianissimo.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9月22日。
〈pianissimo.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9月23日。
〈在黑暗之中被命運拖行.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12月27日。
〈在黑暗之中被命運拖行.二之二〉,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12月28日。
〈幽靈盛宴〉,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1月16日。
〈淫褻年代〉,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2月26日。
〈32個小跳〉,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4月03日。
〈甜蜜家園〉,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5月06日。
〈甜美生活,從來都沒有〉,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5月29日。
〈燒車以後。一個令人焦慮的黎明〉,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11月27日。
〈晚蛾〉,《MING明日風尚》別冊,2009年10月號。
〈我已忘記了,《傾城之戀》〉,原刊於香港大學《學苑》,2009年3月26日轉載。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814042/,2013年10月12搜尋
〈喪禮之後〉,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13年1月30日。
http://premium.mingpao.com/pda/palm/colDocDetail.cfm?PublishDate=20130130&File=vx001a.txt&token=b218bc260b89c0,2014年3月2搜尋
〈小字〉,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13年1月8日。
http://hongkongcultures.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8353.html,2014年3月2搜尋

二、中文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灣:麥田,1997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4年,初版三刷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2001年。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2004年,初版。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2年8月1日,初版一刷
王曉明:《潛流與漩渦:論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家的創作心理障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洛楓:《世紀末城市 : 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洛楓:《盛世邊緣:香港電影的性別、特技與九七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再版
袁瓊瓊:《食字癖者的札記》,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初版。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
馬傑偉:《後九七香港認同》,香港:Voice Publishing Corp,2007年。
張美軍、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天地圖書,2007年。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典藏版19刷。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典藏版36刷。
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0年11月1日)
黃念欣、董啟章主編:《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香港:三人出版,1996年初版。
黃念欣:《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香港:天地圖書,2007年。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董啟章:《衣魚簡史》,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1月28日。
廖炳慧:《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刷),頁246-247。
趙稀方:《小說香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5月1日。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2001年。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著:《再讀張愛玲》,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黎活仁:《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盧瑋鑾(小思)編著:《香港文學散步》,香港:商務印書館,1991年。
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 : 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11月。

三、西文譯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Antonin‚ Artaud(翁托南.阿鐸)著,劉俐譯:《劇場及其複象》(LeTheatreetson Double),臺北:聯經,2003年。
Bataille‚ Georges(喬治.巴代伊)著,賴守正譯:《情色論》(L’EROTISME),臺北:聯經,2012年5月16日。
May‚ Rollo(羅洛.梅)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羅洛.梅經典》(Freedom and Destiny),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12月03再版。
Sofsky‚ Wolfgang(渥夫剛.索夫斯基)著,彭淮棟譯:《暴力十二章》(Traktat uber die Gewalt),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江婉琴:〈末路情愛──張愛玲《傾城之戀》與黃碧雲《盛世戀》之比較〉,《黃山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10月,頁87-89。
吳冰:〈書寫中的生命批判:黃碧雲小說的主題〉,《長春大學學報》第17卷第4期, 2007年7月,頁64-65。
吳冰:〈轉折時代的生命體驗:黃碧雲的小說內蘊〉,《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07-108。 
李鈞:〈黑色寫作與殘酷美學──黃碧雲小說論〉,《齊魯學刊》總第227期,2012年第2期,頁146-149。
林欣儀:〈女族「苛」痕:論《烈女圖》、《飢餓的女兒》中多重身體剝削與抵抗〉,《有鳳初鳴年刊》第6期,2010年10月,頁185-200。
侯麗貞:〈黃碧雲小說中的國族寓言〉,《問學集》第11期,2002年6月,頁183-206。
張劍:〈飄泊病魂──黃碧雲小說創作散論〉,《殷都學刊》第4期,2001年,頁72-75。
曾麗琴:〈袋鼠族VS媚行者──朱天心與黃碧雲“母親”書寫的比較〉,《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2008年3月,頁79-80。
曾麗琴:〈黃碧雲的後現代性〉,《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總第34期,2005年第2期,頁79-80。

五、報紙雜誌(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莫藹琳:〈舞之媚,字之微──黃碧雲對舞與字的理解〉,香港:《文學世紀》第3卷第2期,2003年2月,頁77-80。
陸姵而:〈鬼魅敘述──對讀張愛玲〈金鎖記〉與黃碧雲〈雙城月〉〉,《香江文壇》,總第40期,2005年8月,頁18-21。
Claire Margat著,連俐俐譯:〈面對恐怖的藝術〉,《典藏‧今藝術》第129期,2003年6月,頁171-181。
應宇力:〈鞦韆下的風景——解析黃碧雲新作兩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6年4月,頁50-52。 
戴紅軍:〈簡論黃碧雲小說的悲劇意識〉,《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4月,頁36-39。
鍾文音:〈之一‧媚行烈女,勸君莫惜〉,《誠品好讀》第48期,2004年8月,頁82。 
趙啟麟整理:〈她與她的故事──黃碧雲V.S.蘇偉貞〉,《誠品好讀》,48期,2004年8月30日,頁78-80。
趙啟麟整理:〈她與她的故事──黃碧雲V.S.蘇偉貞〉,《誠品好讀》第48期,2004 年8月,頁78-80。
黃念欣:〈之二.妳還是那麼纖糼細密麼?〉,《誠品好讀》第48期,2004年8月,頁82。
張薇:〈我希望不只是文學家〉,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張薇:〈黃碧雲走出神話〉,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上】幻滅以後 收拾生活──步入理智之年〉,香港:《明報》,1999年12月2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下】我去了,其實有點後悔〉,香港:《明報》,1999年12月3日。劉曉藝:〈末世人語──談黃碧雲的小說〉,《讀書人》第26期,1997年4月,頁34-41。
潘時韻:〈專訪黃碧雲──脆弱之軀說書〉,香港:《明報》,2004年6月13日。
應宇力:〈從沒見過的那一朵雲──黃碧雲的小說世界〉,《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年2月,頁13-17。 
黃念欣:〈看小說──「懂與不懂之間」:兼談余非《天不再空》及黃碧雲《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期,1995年4月,頁100-103。
黃念欣:〈看小說──「懂與不懂之間」兼談余非《天不再空》及黃碧雲《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期,1995年4月,頁100-103。
黃念欣:〈一個女子的尤利西斯——黃碧雲小說中的行旅想像與精神家園〉,《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2006年1月,頁132-137。
羅展鳳:〈晚蛾──關於生命的種種消逝與衰敗痕跡〉,《明報周刊》2009年10月3日。搜尋日期2011年11月2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339660/
黃錦珠:〈生命的來處、去處與生之幻影──讀黃碧雲《媚行者》〉,《文訊月刊》第181期,2000年11月,頁29-30。
陸姵而:〈鬼魅敘述──對讀張愛玲〈金鎖記〉與黃碧雲〈雙城月〉〉,《香江文壇》總第40期,2005年8月,頁18-21。
湯幀兆:〈之三.流離香港〉,《誠品好讀》第48期,2004年8月,頁83。
黃念欣,〈看小說──「懂與不懂之間」:兼談余非《天不再空》及黃碧雲《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期,1995年4月,頁100-103。
李國威、張煥聘:〈飄泊的年代──專訪黃碧雲〉,香港:《博益月刊》第23期,1989年8月,頁60-63。
李國威、張煥聘:〈飄泊的年代──專訪黃碧雲〉,香港:《博益月刊》第23期,1989年8月,頁60-63。
李嘉慧:〈香港人從回歸後「尋根」到「無根」的文化身份──以黃碧雲兩篇散文為例〉,《香港作家》第1期,2008年1月,頁31-32。
顏純鈎:〈與黃碧雲聊天〉,香港:《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21-28。
顏純鈎:〈與黃碧雲聊天〉,香港:《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21-28。
羅展鳳:〈沉默.暗啞.微小──黃碧雲關於寫作之能與不能〉,《文學世紀》第 4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72-76。 
劉紹銘:〈偷窺黃碧雲〉,香港:《文學世紀》,第4期,2000年7月,頁4-5。
劉紹銘:〈偷窺黃碧雲〉,香港:《文學世紀》第4期,2000年7月,頁4-5。
范銘如:〈橫眉冷對‧繞指柔情──評黃碧雲《血卡門》〉,《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INK印刻,2005年10月,頁96-99。
李燕芬:〈如此年輕,如此才情橫溢,卻又如此蒼涼酸楚──試析黃碧雲的《失城》〉, 《香江文壇》總第18期,2003年6月,頁37-39。
杜英:〈人生如戲──由黃碧雲的〈桃花紅〉談起〉,《香江文壇》總第35期,2005年6月,頁45-50。
周偉紅:〈雙重陰影下的掙扎──黃碧雲小說論〉,《當代文壇》,2002年1月,頁75-77。 
洛楓:〈女性與城市──試論吳美筠的詩、黃碧雲的小說、林憶蓮與劉美君的流行曲〉,	《素葉文學》第41期(復刊16號),1993年1月,頁20-23。
朗天:〈黃碧雲書寫今生〉,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黃念欣:〈論黃碧雲《末日酒店》中的後殖民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 年12月,頁107-122。
范銘如:〈橫眉冷對.繞指柔情──黃碧雲《血卡門》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5期,2002年9月,頁90-92。
簡瑛瑛:〈蝴蝶、石榴、與黃玫瑰:試論〈貪婪〉中的(後)殖民論述與女性救贖〉,《中外文學》第25卷第11期,1997年4月,頁93-99。
顏純鈎:〈怎一個「生」字了得──初讀黃碧雲〉,《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6月,頁61-74。
顏純鈎:〈怎一個『生』 字了得〉,《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6月,頁 61-74。
王開平:〈世紀末,媚行者──訪香港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1999年12月20日。
王德威:〈極端溫柔‧極端暴烈──評黃碧雲《十二女色》及《烈女圖》〉,《聯合報‧讀書人》,2000年7月3日。
南方朔、蔡詩萍、駱以軍座談/吳憶偉記錄整理:〈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說(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10月26日,39版。 
南方朔、蔡詩萍、駱以軍座談/吳憶偉記錄整理:〈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說(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10月27日,39版。
范銘如:〈黑暗房間裡.我在〉,《聯合報》,2004年9月5日。
凌性傑:〈一個人的精彩──黃碧雲小說中的單一與繁複〉,《中央日報》,2002年2月25日。
朗天:〈黃碧雲書寫今生〉,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張薇:〈我希望不只是文學家〉,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張薇:〈黃碧雲走出神話〉,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上】幻滅以後 收拾生活──步入理智之年〉,香港:《明報》,1999年12月2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下】我去了,其實有點後悔〉,香港:《明報》,1999年12月3日。
黃錦樹:〈小說家最喜愛的小說〉,《聯合報》,2003年12月1日。
黃錦樹:〈在烈火之中降臨〉,《聯合報.讀書人》,2003年11月2日。 
潘時韻:〈專訪黃碧雲──脆弱之軀說書〉,香港:《明報》,2004年6月13日。
蔡鳳儀:〈當黃碧雲跳舞時〉,《中國時報》,2002年1月20日。
盧郁佳:〈複製人進攻──到處都是張愛玲〉,《聯合報‧讀書人》,2002年6月23日。
林奕華:〈皺眉女子〉,香港:《信報》,2000年8月18日。

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鬼魅書寫研究
邱鳳儀:《李昂小說鬼魅書寫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張琬貽:《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陳惠姍:《施叔青鬼魅書寫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二)黃碧雲相關研究
王璸雅:《黃碧雲小說主題與敘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何思源:《邊緣的意義──從黃碧雲小說的特色看香港文學的一種可能》,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吳冰:《暴虐、死亡、飄泊:轉折時代的生命體驗與黃碧雲小說的主題》,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侯麗貞:《香港.政治.媚行者──黃碧雲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張靜怡:《反抗之自由──黃碧雲《媚行者》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黃念欣:《黃碧雲小說中的「暴力美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黃念欣:《複調的藝術:黃碧雲(1961-)小說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中文學部哲學博士論文,2004年。
黃顯麟:《病魂常似鞦韆索──論黃碧雲小說的主題與書寫策略》,暨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楊淳淳:《黃碧雲小說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0年。
董騫:《揚眉皺眉皆是黃碧雲》,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曉潔:《經驗.想像與求索──黃碧雲行旅小說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戴綺蓮:《「誘惑」的顛覆性:黃碧雲小說的後現代美學》,香港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田威寧:《臺灣「張愛玲現象」中文化場域的互動》,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七、網路資源
黃色剪影:http://www.littlelittle.org/wong/wong.php
盧瑋鑾教授所藏香港文學檔案:http://hklitpub.lib.cuhk.edu.hk/lovf/browseauthorinner.jsp?stroke=
英文文學與文化資料庫:http://english.fju.edu.tw/lctd/index.asp
豆瓣-黃碧雲小組:http://www.douban.com/group/wong/
香港文化資料庫:http://hongkongcultures.blogspot.tw/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