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8201413293300
DOI 10.6846/TKU.2014.00795
論文名稱(中文) 以唐君毅人文關懷之特性為核心的研究批評之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reaserch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ng-Junyi’s Humanistic care as a core of a core reaserch Criticis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劉哲豪
研究生(英文) Che-Hao Liu
學號 69801038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3
論文頁數 12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蕭振邦
共同指導教授 - 曾昭旭
委員 - 蕭振邦
委員 - 顏崑陽
委員 - 楊祖漢
關鍵字(中) 不一不二
自我關注
關鍵字(英) Non-identity and Non-duality
Self-attentio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以「唐君毅先生人文關懷的論述」與「後學對此關懷的研究批評」等二續文本作為研究主眼,並針對人文關懷中若干重要特性,輔以近代學術論著中的相關論述為輔,意在恰適地詮釋地闡釋唐君毅先生的文本原意,並揭露蘊藏其中之意蘊。
以此研究目的,本文藉由操作以證成論述有效性:(1)對相關研究操作方法進行後設反省,提出相對不溢出、曲解文本的研究方法以求不失真的理解唐先生「人文觀」精要,並循,提出以「含意揭露法」來進行二序文本的解讀;(2)循前方法的提出,輔近代學術論著中,相關研究成果形成操作切入,藉此將唐君毅人文關懷中的特定特質與當代社會所面臨的若干問題進行銜接,並在析論研究成果內容之餘,更藉此聚焦人文關懷於唐先生思想中之重要性與特性;(3)在這樣的理解下,根據唐君毅先生論著中的特定篇章,先以含意揭露法的解讀揭露內蘊的重要洞見,進而為此當代社會問題做解題,據此理解展開對核心議題的詮釋與批判。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focuses on Tang Junyi’s treatment of humanism and attempts to clarify its semantic boundaries without violating the original text and to reveal the profound spiritual properties therein utilizing an analysis of relevant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his works directly dealing with humanistic concern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In order to attain the aforesaid objective, this paper will mainly apply the following three steps to assure its ratio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1. Reflect on the methodology applied in related research to propose a reasonable and sensible methodology with which to approach the core of Tang Junyi’s theory and perspectives on humanism that does not misconstrue the text; 2. Abide by the aforementioned step to invoke the assistance of the conclusions of contemporary scholars to devise a point of entry to this topic. By examining the ratio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ir conclusions, this paper shall reveal the importance and distinct nature of humanism in Tang Junyi’s ideology while also consolidating the essential chapters in Tang Junyi’s works that significantly expose his concept of humanism, making it the central focus of this paper; 3. Focus on the “essential chapters in Tang Junyi’s works” previously mentioned and analyze their contents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held within, thereby achieving a r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ang Junyi’s work based on this “revelation of meaning.” This paper will perhaps attain a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held by Tang Junyi through following the aforementioned methods, following which a critique of this paper’s interpretation of its core topic will be explored and aspects which c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will be address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導論
   前言––––––––––––––––––––––––––––––––––––––1
第一節 撰研目的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取徑與觀點設限–––––––––––––––––––––––––––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21
第四節 撰研次第––––––––––––––––––––––––––––––––28
   結論 –––––––––––––––––––––––––––––––––––––30
第一章 唐君毅人文關懷之精神性特質
  前言––––––––––––––––––––––––––––––––––––––33
    第一節 對稱性的研究起點與研究的交互參照––––––––––––––––––––35
    第二節 以「人文觀」為中心的對立研究––––––––––––––––––––––39
    第三節 文本解讀與文本含意闡釋–––––––––––––––––––––––––42
  第四節 詮釋:唐君毅「人文觀」的精神性特質––––––––––––––––––––49
  結論––––––––––––––––––––––––––––––––––––––51
第二章 方法省思:唐君毅「人文觀」特性為主述的相關議題探究
  前言––––––––––––––––––––––––––––––––––––––53
第一節 顯題:議題與學術脈絡的銜接––––––––––––––––––––––––54
  第二節 語言工具的使用於根源性原理的研究現況––––––––––––––––––56
    結論––––––––––––––––––––––––––––––––––––––64
第三章 以自我關注者作為意義發源及唐君毅論述中的相關洞見
前言––––––––––––––––––––––––––––––––––––––67
第一節 意義的源頭:針對生命存在自身發言的相關論述底景––––––––––––––68
第二節 在「生命真實的自信」與「道德情感的虛影」之間––––––––––––––77
第三節 唐君毅人文關懷的「目的論∕功能論」討論––––––––––––––––––85
結論––––––––––––––––––––––––––––––––––––––88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結與學術價值–––––––––––––––––––––––––––9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92
結語––––––––––––––––––––––––––––––––––––––94
引用書目–––––––––––––––––––––––––––––––––––––95
附錄–––––––––––––––––––––––––––––––––––––––102
參考文獻
一‧專書著作
牟宗三,1995,《時代與感受》,臺北市:鵝湖出版社,初版。
李  震,1995,《人與上帝‧卷五:中西吳神主義探討》,臺北市:輔仁大學出版部,初版。
李  杜,1982,《唐君毅先生的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林安悟,1996,《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臺北市:明文書局,初版。
───,2011,《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張祥浩,1994,《唐君毅思想研究》,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
唐君毅,2000,《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全集校訂初版。
───,1989,《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全集校訂初版。
───,1989,《人生之體驗》,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全集校訂初版。
───,1985,《人生之體驗續編》,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全集校訂初版。
───,1988,《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1989,《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全集校訂初版。
───,1953,《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市:正中書局,初版。
───,1978,《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1978,《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1989,《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全集校訂初版。
───,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全集校訂初版。
───,1975,《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下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1988,《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上、下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2002,《心物與人生》,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全集校訂初版。
───,1975,《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2006,《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上、下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全集校訂版。
───,1983,《致廷光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1975,《哲學概論》(上、下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袁保新,2008,《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單  波,2001,《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北京市:人民出版社,初版。
曾昭旭,1992,《在說與不說之間》,臺北市,漢光出版社,初版。
───,2005,《我的美感體驗──道德美學引論》,臺北市:商務印書館,初版。
趙偉妏(譯),費瑟斯通(著),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黃兆強,2010,《學術與經世──唐君毅的歷史哲學及其終極關懷》,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初版。
鄭志明,2003,《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二),臺北市:中華大道文化,初版。
───,1998《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臺北市:紅螞蟻出版社,初版。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臺北市:東方人文出版社,修訂初版。
龔鵬程(編),1998,《美學在台灣的發展》,臺北市:南華管理學院,初版。
 
二‧期刊論文
王雪卿、廖俊裕,2008/05,〈論唐君毅『一本多元』的文化哲學──以德行為中心而全幅展開的人文世界〉,《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1期,彰化縣: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頁41-60。
米建國,2012/02,〈什麼是德行知識論?知識的本質與價值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2期總期號453,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23-46。(THCI-List)
杜保瑞,2012/02,〈追求真理的文本詮釋進路之中國哲學方法論〉,《鵝湖》第37卷第8期總期號440,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14-24。(THCI-List)
何乏筆,2005/09,〈前言:何謂「當代漢語哲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3期總期號5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1-4。(THCI-Core)
───2008/12,〈導論:邁向另一種主體的政治經濟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第4期總期號7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1-9。(THCI-Core)
何乏筆、龔卓鈞,2005/09,〈修養與批判:傅柯《主體詮釋學》初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3期總期號5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5-32。(THCI-Core)
李  震,2002/09,〈普遍人文主義的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9期總期號340,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777-794。(THCI-List)
李瑞全,2008/06,〈唐君毅先生之生命哲學:心靈與境界一體論〉,《鵝湖學誌》第40期,臺北市: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文哲研究中心,頁31-50。(THCI-List)
沈清松,1999/10,〈即有限而無窮、即內在而超越──李震對哲學的基本關懷〉,《哲學與文化》李振英(震)教授七十壽慶特刊,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931-940。(THCI-List)
林安梧,2006/12,〈中西哲學會通之「格義」與「逆格義」方法論的探討──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學與中國哲學研究為例〉,《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臺北縣: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頁95-114。(THCI-Core)
柏殿宏(著),越建東(譯),陳文祥(校),2005/夏刊,〈生命是什麼──當代科學與哲學的觀點〉,《輔仁宗教研究》第11期,臺北縣:輔仁大學法學院宗教學系,頁57-81。(THCI-List)
───(著),鄭喬閏(譯),2007/06,〈朗尼根之為一位歷程哲學家〉,《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6期總期號397,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143-154。(THCI-List)
唐亦男,2007/03,〈唐君毅著作出版對當前中國之意義──為「花果飄零」進一解〉,《鵝湖》第32卷第9期總期號381,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11-18。(THCI-List)
袁保新,2012/12,〈中國哲學的特質在於主體性嗎?──試論儒學在後現代語境中的自我定位〉,《宗教哲學》第62期,南投縣:中國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頁13-23。(THCI-List)
張  倩,2009/10,〈唐君毅文化哲學的兩重向度〉,《鵝湖》第35卷第4期總期號412,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45-54。(THCI-List)
陳文祥,2008/01,〈生發原理與世界歷程〉,《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1期總期號404,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83-97。(THCI-List)
陳振崑,1998/12,〈由唐君毅對於道德意識與宗教意識的對比分析,論宗教意識的「超主體性」〉,《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12期總期號總期號295,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1117-1126。(THCI-List)
───,2006/07,〈唐君毅的宗教融合思想〉,《華梵人文學報》第7期,臺北縣:華梵大學文學院,頁1-39。(THCI-List)
───,2011/05,〈現代哲人牟宗三、羅光與唐君毅對宗教性的詮釋──天人合一的現代辯證詮釋〉,《哲學與文化》第38卷第5期總期號444,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89-118。(THCI-List)
───,2003/05,〈現代意義內的儒家宗教意識〉,《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5期總期號348,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41-67。(THCI-List)
───,1999/08,〈論天德流行境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唐君毅先生的天德流行境初探〉,《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8期總期號303,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740-751。(THCI-List)
───,2002/04,〈當代人文主義思想的融會──以唐君毅與馬里旦為例〉,《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4期總期號335,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306-317。(THCI-List)
陳森田,2008/08,〈「超越內在說」問題的探討〉,《鵝湖》第26卷第2期總期號302,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36-42。(THCI-List)
陳慶坤,2012/03,〈以突現理論探討台灣水墨畫發展的哲學詮釋〉,《育達科大學報》第30期,苗栗:育達商業科技大學,頁51-74。
陳學然,2008/12,〈唐君毅研究概況及書目文獻索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卷第4期總期號7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187-226。(THCI-Core)
傅佩榮,1999/10,〈超越與內在如何並存?謹以此文為李振英教授賀壽〉,《哲學與文化》李振英(震)教授七十壽慶特刊,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941-944。(THCI-List)
曾昭旭,1998/05,〈見群龍無首吉──以儒教為例試論人文教的發展歷程〉,《鵝湖》第23卷第11期總期號275,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10-14。(THCI-List)
───,1997/11,〈論中國是宗教大國〉,《鵝湖》,第22卷第5期總期號257,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2-6。(THCI-List)
───,1997/04,〈論良心教與人文教〉,《鵝湖》,第22卷第10期總期號262,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48-51。(THCI-List)
湯偉君、秋美虹(合著),2007/08,〈複雜系統、突現及其對科學教育的啟示〉,《科學教育》,第301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頁17-25。
馮耀明,1995/09,〈皇帝的新心──「超越內在說」再論‧上〉,《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9期總期號256,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797-810。(THCI-List)
───,1995/10,〈皇帝的新心──「超越內在說」再論‧下〉,《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10期總期號257,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頁879-889。(THCI-List)
───,1994/07,〈超越分析與邏輯分析──當代中國哲學研究之方法論問題〉,《鵝湖》第20卷第1期總期號229,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8-19。(THCI-List)
───,1993/04,〈當代新儒學的「超越內在」說〉,《當代》第84期,臺北市: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92-105。
黃冠閔,2011/06〈唐君毅的境界感通論:一個場所論的線索〉,《清華學報》第41卷第2期,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頁335-373。(THCI-List)
黃鼎元,2007-07,〈知識是證成的信念嗎?──對蓋提爾難題的分析與討論〉,《動態與研究》,第16期,彰化縣: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頁85-110。
黃振華,1989/02,〈試闡述唐君毅先生有關中華民族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之思想(上)〉,《鵝湖》第14卷第8期總期號164,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2-11。(THCI-List)
───,1989/03,〈試闡述唐君毅先生有關中華民族花果飄零與靈根自植之思想(上)〉,《鵝湖》第14卷第9期總期號165,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9-24。(THCI-List)
黃華彥、林瑞,2009/春刊,〈郝大維與安樂哲論中國文化的「內在性」和西方文化的「超越性」: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考察〉,《社會理論學報》,第12卷第1期,香港: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頁1-41。(THCI-List)
楊永明、牟華林,2011/04,〈大陸唐君毅研究綜述〉,《鵝湖》第36卷第10期總期號430,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46-57。(THCI-List)
楊祖漢,2010∕07,〈儒家思想的超越性與內在性〉,《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5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373-395。(THCI-List)
廖俊裕、王雪卿,2004/12,〈唐君毅「立人極以求天下化成」文化觀析論〉,《研究與動態》第11期,彰化縣: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頁41-68。
───────,2009/11,〈唐君毅先生的功夫論──敘事治療的一種型式〉,《鵝湖》第35卷第5期總期號413,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41-55。(THCI-List)
───────,2009/09,〈雜思唐君毅先生之學的本質與當令〉,《鵝湖》第35卷第3期總期號411,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62-64。(THCI-List)
廖俊裕,2004/06,〈論唐君毅之「主觀境界」〉,《研究與動態》第10期,彰化縣: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頁14-40。
───,2003/12,〈論唐君毅之『客觀境界』〉,《研究與動態》第9期,彰化縣: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頁113-114。
───,2000/01,〈論唐君毅哲學的合法性起點與發展性〉,《研究與動態》第2期,彰化縣:大葉大學共同教學中心,頁16-24。
劉述先,1993/04,〈關於超越內在問題的省思〉,《當代》第96期,臺北市: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46-149。
劉哲豪,2012/07,〈論唐君毅「人文觀」之精神特質〉,《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臺北市: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頁243-276。
劉國強,1992/02,〈心靈九境與個體性原則──新儒家唐君毅之個體存在觀〉,《毅圃》第8期(香港:弘毅文化教育學會),頁40-48。
───,1986/11,〈唐君毅先生之實在觀〉,《鵝湖》第12卷第5期總期號137期,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13-20。(THCI-List)
魏元珪,2010/07,〈《當代研究文明的進展》──〈當代文明的困境與出路〉〉,《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15輯,臺中市: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20。(THCI-List)
蔡仁厚,1988/10,〈唐君毅先生的文化意識──紀念唐先生逝世十周年〉,《鵝湖》第14卷第4期總期號160,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1-5。(THCI-List)
鄭家棟,2000/03,〈「超越」與「超越內在」──牟宗三與康德之間〉,《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339-370。(THCI-Core)
蕭振邦,2010/12,〈導論──美、美學、環境美學〉,《應用倫理評論》第49期,桃園縣: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頁1-25。(THCI-List)
───,1995/08,〈系統美學建構之可能:以唐君毅美學思想為核心的考察〉,《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3期,臺北縣: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頁49-70。(THCI-List)
───,1994/05,〈美感與道德的分際──唐君毅與卡爾美學觀之比較〉,《鵝湖》第19卷第11期總期號227,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13-26。(THCI-List)
───,1993/06,〈唐君毅先生的美學觀──建構美學試探〉,《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1期,臺北縣: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頁61-83。(THCI-List)
───,1989/01,〈美學的重構〉,《鵝湖》第14卷第7期總期號163,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42-48。((THCI-List))
───,1982/08,〈龍媒去盡鳥呼風──談宗教批評所具有的意義〉,《鵝湖》第8卷第2期,臺北縣:鵝湖月刊社,頁46-51。(THCI-List)
三‧論文集論文
張燕華(譯),Roger T. Ames(著),1967,〈中國式的超越,抑或龜龜相馱以至無窮〉,《傳統儒學的現代反思──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之三》,臺北市,文津出版社,頁41-66。
何秀煌,1997,〈傳統哲學研究的方法論難題──論中國哲學研究的「語言」〉,《傳統儒學的現代反思──第三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之三》,臺北市,文津出版社,頁13-40。
林正弘,2011〈邏輯應用的兩個實例〉,林正義、郭博文、趙天儀主編,《曾天從教授百歲冥誕紀念集》,臺北市:富春文化,頁294-305。
陳  特,1991,〈唐君毅先生的文化哲學與泛道德主義〉,《當代新儒學論文‧總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頁247-264。
陳振崑,1999,〈唐君毅「三祭說」的宗教涵義初探〉,《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成功大學,頁275-309。
張家宜(創刊),吳錫德(總編),2012,《世界文學》,〈身體與文學‧叔本華意志哲學中的『身體』》,臺北市:淡江大學、聯經聯合出版,頁11-23。
龔鵬程,1991,〈存在與感受──論新儒家的學術性格〉,《當代新儒學論文‧總篇集》,臺北市:文津出版,頁147-177。
四‧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陳振崑(研撰),黎建球(指導),1997年,《唐君毅的儒教理論之研究》,臺北市: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二)碩士論文
王雪卿(著),曾昭旭(指導): 1991年,《唐君毅文化觀析論》,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霖(研撰),陳章錫(指導),2011年,《唐君毅生命療癒思想研究》〉,嘉義縣:國立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德士(研撰),林安梧(指導),2011年,《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及其意義治療》,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妮昂(研撰),顏崑陽(指導),1994年,《唐君毅「人格美學」研究》,臺北市: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俊裕(研撰),林安梧(指導),1991年,《唐君毅的真實存在論──《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之研究〉,新竹: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毅鳴(研撰),林安梧(指導),2004年,《唐君毅的修養功夫論──以「人生之路」為核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外文資料
Jean-Francois Lyotard,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lated by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foreward by Fredric Jameson (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中譯本:車槿山(譯),李歐塔(著),2012/05:《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rapport sur le savoir),臺北市:五南書局,初版。
Witkin, Robert W., 2009, ”A ‘New’ paradigm for A Sociology of Aesthetics,” in Art and Aesthetics: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Vol. I, Class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Art and Aesthetics, edited by Marta Herrero & David Ingli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227-244.
六‧課程資料
蕭振邦,2011,〈《被背叛的遺囑》:美學意願〉,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中西美學理論研究」講義。
───,2013,〈析評〈美學的社會學「新」典範〉〉,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中西美學理論研究」講義。
七‧其他參考文獻
(一)網路資料
現代新儒家‧唐君毅網,URL = www.fed.cuhk.deu.hk/youngwriter/tang。(2013/10/02瀏覽)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ARTalks網,張小虹,〈這不是太陽花,這是打倒藝術的藝術行動〉,URL=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hh/2014041101(2014年8月2日瀏覽)。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ARTalks網,汪彥成,〈這不是當代藝術,這是打到當代的藝術收割〉,URL=talks.taishinart.tw/event/talks/2014041201(2014年8月2日瀏覽)
(二)一般叢書、科普叢書
王惟芬(譯), Chris McManus(著),2005,《左手、右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Right Hand, Lift Hand:The Origins od Asymmetry in Brains, Bodies, Atoms and Cultures,2002),臺北市:商周出版,初版。
陳曉林(譯),Spengler, Oswald(著),2000,《西方的沒落》,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初版。
吳忠超(譯),Steven Hawking. Leonard Mlodnow(合著),2006,《新時間簡史》(The Briefer History of Time,2005),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初版。
吳鴻(譯), Evan Harris Walker(著),2003,《布羅卡哪裡去了?》(The Consciousness: The Quantum Mind and The Meaning od life,2000),臺北市:大塊文化,初版。
趙永芬(譯),王浩威(審), Oliver Sacks(著),2008,《火星上的人類學家》(An Anthropoloqist on Mars,1995),臺北市:天下遠見,初版。
趙淑妙(譯),Richard Dawkins(著),2009,《自私的基因:我們都是基因的俘虜?》(The Selfish Gene,1989),臺北市:天下遠見,,初版。
蔣  勳,2008,《孤獨六講》,臺北市:聯經出版,初版。
顏徽玲、朱劉華(譯),Frank Schatzing(著),2007,《群〈上、下〉》(The Swarm,2007),臺北市:野人文化,初版。
蔣  勳,2008,《孤獨六講》,臺北市:聯經出版,初版。
曹天元,2007,《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臺北市:八方出版,初版。
(三)電影資料
Ang Lee(Directors),The life of Pi(中譯:少年Pi的奇幻漂流) (US:Fox 2000 Pictures Industries, Inc., 2012 )。相關資料見:IMDbPro, 2012,” The life of Pi”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Website, URL = http://www.imbd.com/title/tt0454876/? ref = fn_al_tt_4。
Richard Schenkman (Directors),The Man from Earth(中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US:Falling sky Entertainment Industries, Inc., 2007)。相關資料見,IMDbPro, 2007, ”The Man from Earth,”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Website, URL = http://www.imdb.com/title/tt0756683/?ref_=fn_al_tt_1。
(四)經濟雜誌
孫窮理,2012/07,〈退休金大騙局〉、〈年輕人應自覺在修法中扮演關鍵角色〉,《今周刊》第812期,臺北市:今周文化,頁104-112、頁120-12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