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8201412385300
DOI 10.6846/TKU.2014.00794
論文名稱(中文) 《何博士備論》戰略思想之研究:以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為例的檢證
論文名稱(英文) On Strategic Thought of He Bo Shi Bei Lun- A Case of U.S. War on Counter-Terrorism in Afghanist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鄭智懷
研究生(英文) Chih-Huai Cheng
學號 6003301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9
論文頁數 12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施正權
委員 - 李黎明
委員 - 吳東林
關鍵字(中) 何去非
《何博士備論》
軍事戰略
政治戰略
反恐戰爭
關鍵字(英) He qufei
He Bo Shi Bei Lun
military strategy
political strategy
War on Counter-Terroris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以何去非的著作─《何博士備論》的戰略思想為研究主題,由文獻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並經由軍事戰略和政治戰略的研究途徑,分析其中的戰略思想。為檢驗《何博士備論》的戰略思想的價值,本文最後以美國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2001年-2014年)作為的案例,探討《何博士備論》的思想在今日戰場的適用性和侷限性。
本研究首先進行北宋的內、外戰略環境分析,並歸納出兩者處於相互影響的聯動關係之結論。而兩方互相的刺激便推動北宋文人論兵的風氣,《何博士備論》因此得以問世。
本文接著藉由軍事戰略的研究途徑,將《何博士備論》分作建軍、治軍和用兵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一、建軍:其中具有精兵主義、謀夫策士的組成及軍隊以本國人組成的觀點。二、治軍:內容分為治將和治兵兩部分,並偏重於前者的探討。治將的主張包含領導統御及政軍關係;而治兵則著重在以法治軍的原理。三、用兵:主要論形勢的重要和靈活的用兵。
再者,本文以政治戰略的研究途徑對《何博士備論》進行另一個角度的探討,由政府的組織力、人民的向心力、社會的安定力,以及國際支助力作為析論的四個指標。一、政府的組織力:主張領袖必須確實的掌握權力,以鞏固政權的穩固;二、人民的向心力:指出人心對戰爭的勝負及政權轉換的影響,因此要把握民心;三、社會的安定力:國家的決策者要實施民族隔離的政策,預防民族衝突;四、國際支助力:首先肯定外交的重要,並認為政府應當運用外交手段,增加戰爭勝利的可能性。
最後,在第四章的案例研究,本研究在運用軍事戰略和政治戰略的概念分析完何去非的戰略思想後,便引用美國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檢驗《何博士備論》在當代的價值。整體而言,何去非的思想在今日大概仍具有相當的價值,不過仍有一部分受限於時空因素,而有侷限性。
英文摘要
In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 subject is 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He Bo Shi Bei Lun writing by He qufei, which based on the “document analy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dopts military strategy and political strategy as its research approach. For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strategic thought of He Bo Shi Bei Lun, this thesis uses the case of U.S. War on Counter-Terrorism in Afghanistan (2001-2014) to examine the applicability and limitation of strategic thought in the war of today.
The first chapter in this thesis, it discusses internal strategic environment and external strategic environmen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both of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 are interacting and influencing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the prevailing custom of scholar discussing military science was been formed in the intermediate stage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He Bo Shi Bei Lun can be published in the China’s history.
The second chapter in this thesis, which uses military strategy research approach to analyze He Bo Shi Bei Lun in three parts: buildup, governance, and use of military force. In this analysis, first, buildup of military force has three points: doctrine of elite troops, brain-trust, and army comprised of national. Second, the opinion of governance of military force includes generalship and commanding soldiers, in this chapter our discuss tend to emphasize on generalship. The former contains leadership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the latter focuses on the principle of commanding soldiers by law. Finally, the ideas of use of military force are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circumstances and flexibility of using military force.
The third chapter in this thesis, which uses political strategy research approach to analyze He Bo Shi Bei Lun by four indicators: the government’s organizational force, the people’s centripetal force, the society’s stable for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supporting force. In the first indicator about government’s organizational force, leader should keep its power certainly and use it to keep government stable. Second, the part of the people’s centripetal force, which indicates popular sentiment can influence the result of war and the transition of regime. So, the authorities should hold the heart of people. Third, the idea of society’s stable force, which is decision- maker, needs to carry out the policy that separat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o prevent ethnic conflict. The last anatomy in this chapter, international supporting force, it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diplomacy, and then think that government should use diplomacy method to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to win a war.
After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 which uses military strategy and politics strategy to analyze He qufei’s strategic thought. The forth chapter uses the Case of U.S. War on Counter-Terrorism in Afghanistan (2001-2014) to examine the value of strategic thought in modern. In sum, He qufei’s strategic thought still has merit in modern, but some part of his thought also has limitation because it is limited by the factor of space and tim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何博士備論》戰略思想之研究:以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為例的檢證
目錄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二、文獻檢閱	4
    三、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7
    四、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1
    五、概念架構與分析架構	13
第一章 北宋戰略環境分析	17
    第一節 北宋的內環境分析	17
    第二節 北宋的外環境分析	30
第二章 《何博士備論》的軍事戰略思想	39
    第一節 《何博士備論》的建軍思想	42
    第二節 《何博士備論》的治軍思想	51
    第三節 《何博士備論》的用兵思想	60
第三章 《何博士備論》的政治戰略思想	76
    第一節 《何博士備論》的政府組織力的思想	76
    第二節 《何博士備論》的人民向心力的思想	79
    第三節 《何博士備論》的社會安定力的思想	82
    第四節 《何博士備論》的國際支助力的思想	86
第四章 《何博士備論》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	90
    第一節 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回顧(自2001年至2014年) 	91
    第二節 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對《何博士備論》的軍事戰略思想之檢視.	97
    第三節 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對《何博士備論》的政治戰略思想之檢視.	109
結論	115
一、研究回顧	115
二、研究檢討	116
三、研究發現	117
四、研究建議	118
參考書目	120
 
圖表目錄

圖目錄

圖I-5-1研究概念架構圖............................................................................................14
圖2-3-1何去非用兵思想示意圖................................................................................74
圖4-1-1新塔利班叛亂的擴張....................................................................................93


 
表目錄

表1-1-1各割據政權與宋之關係和國力比較列表....................................................21
表4-4-1:《何博士備論》之軍事戰略思想的適用性與侷限性列表.........................109
表4-4-2:《何博士備論》之政治戰略思想的適用性與侷限性列表.........................11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資料

(一)、書籍

Donald J. Hanle著,殷禮明譯。《恐怖活動:戰爭的最新面貌》。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
John. J, Jr著,洪陸訓等譯。《政治作戰的藝術:軍事作戰在政治活動上的運用》。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06年。
Jomini, Antoine Henri著,鈕先鍾譯。《戰爭藝術》。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Paul A. Smith, Jr.著,洪陸訓等譯。《論政治作戰》。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03年。
Sean Naylor著, 國防部譯印。《不為人知的森蚺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年。
丁肇強。《軍事戰略》。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編。《中國歷代軍事戰略 下冊》。北京 : 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 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理論探
索》。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反恐怖政策
與措施》。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各國及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法規選
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國際重大恐怖案例分析》。北京:
時事出版社,2003 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危機管理與對策研究中心。《國際危機管理概論》。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 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2001─2002 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
時事出版社,2002 年。
北京太平洋國際戰略研究所。《應付危機─美國國家安全決策機制》。北京:
時事出版社,2001 年。
中華戰略學會。《認識戰略》。臺北:協聯印書館有限公司,1997年。
方子希。《政治戰略》。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王洋。《東牟集》。紀昀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王高成主編。《前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思潮》。臺北:時英出版社,2008年。
王高成主編。《當代戰略思想之省思與前瞻》。臺北:時英出版社,2008年。
王國強、胡凡。《國際恐怖與反恐怖鬥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 年。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王欽若、楊億等撰。《冊府元龜》。臺北 : 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
王逸舟。《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年。
王雲路注譯。《新譯吳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王鳳鳴、夏洪志、李慧智。《反恐指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王德毅著。《宋史研究論集 第二輯》。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
王曉衛。《兵家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王闢之。《澠水燕談錄》。紀昀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台灣環境及災害政策學會。《美國政府跨部會反恐怖行動作業計畫-中文譯本》。臺北:內政部消防署,2002 年。
臺灣環境及災害政策學會。《美國聯邦緊急事件管理總署/整合災變管理系統:聯邦應變計畫》。臺北:內政部消防署,1999 年。
伊恩.萊塞(Lan O. Lesser)等著,程克雄譯。《反新恐怖主義》。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年。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譯。《大變局:30 位國際頂級學者研判「後9.11」時代的世界格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
安東尼.雷克(Anthony Lake),陳孝燮、謝豐安譯。《六個夢魘-美國如何因應危險世界中的真實威脅》。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朱弁著。《曲洧舊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艾利諾‧史龍(Elinor Sloan),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軍事轉型與當代戰爭》。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0年。
艾許頓.卡特(Ashton B. Carter)、威廉.裴利(William j. Perry),許綬南譯。《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艾德華.尤爾登(Edward Yourdon)著,凱文譯。《驚爆資訊戰-911 事件對資訊科技的影響》。臺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2002 年。
何平。《阿富汗史 文明的碰撞與融合》。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吳仁傑注譯。《新譯孫子》。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吳天墀。《西夏史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廣成。《西夏書事》。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綬,宋敏求輯。《宋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
李心傳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李攸著。《宋朝事實》。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李炳彥、崔彧臣編,揭暄著。《兵經釋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李浴日輯。《中國兵學大系 (四)》。臺北:世界兵學社,1957年)。
李華瑞。《宋夏關係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慧智。《反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9 月。
李燾著,楊家駱編。《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汪毓瑋。《新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工作研究》。臺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
汪聖鐸著。《兩宋財政史 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周榮耀主編。《9.11 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彼得.哈克萊羅得著,王振西主譯。《反恐時代》。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塞繆爾.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洪陸訓、洪松輝、莫大華等譯。《軍人與國家 文武關係的理論與政治》。臺北:時英出版社,2006年)。
塞繆爾.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 年。
東方曉主編。《伊斯蘭與冷戰後的世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7年。
邱吉鶴、卜正球、黃宏光。《反恐怖危機處理機制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考會,2002 年。
金中樞,國立臺灣大學編。《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下冊》。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90年。
金中樞。《宋代的學術和制度研究(八) 北宋政策研究》。板橋:稻鄉出版社,2009年。
姜國柱。《中國軍事思想通史 宋元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姜國柱。《中國軍事思想通史 先秦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洪陸訓、莫大華主編。《廿一世紀西方的政治作戰思維與運用:第四代戰爭與溝通》。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0年。
洪陸訓、詹哲裕編。《新世紀的政治作戰》。臺北:國防部總政戰局心戰處,2007年。
胡聯合。《第三隻眼看恐怖主義》。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年7 月。
胡聯合。《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年10 月。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范仲淹著,王雲五主編。《范文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徐松。《宋會要輯稿》。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祝昌泰等輯。《浦城遺書》。浦城:祝氏留香室,清嘉慶十六年。
索》。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馬卡斯.柯賓(Marcus Corbin)著,王一鳴譯。《蓄勢待發》。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
馬克‧塞拉席尼(Marc Cerasini),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戰爭的未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國防大學。《對美國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編印。《「美國九一一事件」專題研究論文》。臺北:國防
國家安全局主編。《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臺北:國家安全局, 2002 年。
張邦煒。《宋代政治文化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中:滄海書局,2004年。
張家棟。《恐怖主義與反恐怖 歷史、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張嘯天。《國家利益拓展與軍事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年。
曹彥約。《經幄管見》。紀昀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章楊。《美國的戰爭 從阿富汗到伊拉克》。臺北:帝國文化出版社,2003年。
脫脫著,洪北江編。《遼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脫脫著,楊家駱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許保林。《中國兵書通覽》。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陳忠吉、洪陸訓。《美軍反叛亂作戰與戰略溝通:以阿富汗戰爭為例(2001-2012)》。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2年。
陳亮著。《陳亮集》。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陳峰。《北宋武將群體與相關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振著。《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2003年。
陳傅良著。《歷代兵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陳榮照。《范仲淹研究》。香港:三聯書店,1987年。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陸心源。《宋史翼》。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曾瑞龍著。《北宋种氏將門之形成》。香港:中華書局,2010年。
曾瑞龍著。《拓邊西北 : 北宋中後期對夏戰爭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6年。
曾瑞龍著。《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 : 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湯開建。《党項西夏史探微》。臺北:允晨文化,2005年。
程光裕。《宋太宗對遼戰爭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鈕先鍾。《孫子三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馮東禮、毛元佑著。《中國軍事通史 第十二卷 北宋遼夏軍事史》。北京 : 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馮東禮。《何博士備論注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馮琦、沈越等著,楊家駱編。《新校本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黃忠範。《對恐怖份子生、化攻擊防制作為之研究》。臺北:國防部編印,2002年。
楊丙安校理,曹操等注。《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楊浣。《遼夏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數位出版社,2011年。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葉適。《水心集》。紀昀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詹姆士.史密斯(James M. Smith)威廉.湯姆斯(William C.Thomas)合編,謝豐安、吳福生譯。《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道格拉斯‧強森(Douglas V. Johnson II),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未來的領導統御:老議題及新方法》。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廖隆盛。《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漆俠。《宋史研究論叢 第三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漆俠主編。《遼宋西夏金代通史 典章制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漆俠主編。《遼宋西夏金代通史 社會經濟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漆俠主編。《遼宋西夏金代通史 政治軍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漆俠著。《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趙希弁。《郡齋讀書後志》。紀昀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趙國華。《中國兵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雲。《阿富汗史 戰爭與貧困蹂躪的國家》。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年。
蔣武雄。《遼與五代政權轉移關係始末》。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鄧小南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鄧定秩。《國家戰略的理論與實踐 增訂二版》。臺北:中華戰略學會,2011年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鄧廣銘著。《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盧福偉(Bernard Loo),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軍事轉型與戰略:軍事事務革新與小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年。
錢穆。《歷代政治得失》。臺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謝奕旭。《新戰爭型態的心智戰爭:美軍戰略溝通與民-軍行動分析》。臺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1年。
謝祥皓。《中國兵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聶崇歧著。《宋史叢考 上》。臺北:華世出版社,1986年。
羅伯特.凱根(Robert Kagan)、威廉.克里斯多爾(William Kristol)編,楊紫函等譯。《當前威脅:美國外交與國防政策的危機與契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蘇進強。《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臺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蘇進強。《美國反恐戰爭 台灣的觀點》。臺北:台灣英文新聞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蘇軾,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蘇轍著。《欒城後集》。紀昀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二)、期刊論文

王軍營。〈《何博士備論》特色與侷限論析〉。《軍事歷史研究》,第1 期。2011 年。
刑義田。〈契丹與五代政權更迭之關係〉。《食貨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71年。
畑地正憲著,鄭樑生譯。〈北宋與遼的貿易及其歲贈〉,第四卷第九期,1974年。
陳峰。〈何去非的選擇與宋朝社會時尚〉。《尋根》,第6期。2006年。
盧逮曾。〈五代十國對遼外交〉。《學術季刊》,第三卷第一期,1954年。

(三)、學位論文

王軍營。《北宋文人論兵與《何博士備論》諸問題研究》。西北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陳振農。《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與反恐發展之研究》。臺北:國防大學管理學院,2003年。

(四)、網路

廖天威,〈從美國《四年國防評估報告》看911事件的發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7年5月5日,〈http://www.npf.org.tw/post/1/760〉。
賽明成,〈911事件發展:“文明攻擊”抑或“文明衝突”〉,《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7年5月5日,〈http://www.npf.org.tw/post/1/775〉。
何秉松,〈現代恐怖主義之意義與反恐怖主義的國際實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7年5月12日,〈http://www.npf.org.tw/post/2/997〉。
何秉松,〈現代恐怖主義演進之研究〉,《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7年5月12日,〈http://www.npf.org.tw/post/2/992〉。
帥化民 ,〈美反恐怖戰爭後續評估〉,《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7年12月17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331.htm〉。
中國評論新聞網,〈山高路險氣候惡 駐阿美軍苦練騎驢術運給養〉,《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5月11號,〈http://hk.crntt.com/doc/1009/6/5/7/100965705.html?coluid=4&kindid=20&docid=100965705&mdate=0511150709〉。
李黎明,〈彎刀作戰 美加速反恐與阿國重建進程〉,《青年日報》2009年8月2日,〈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2/m980902-f.htm〉。
李正修,〈阿富汗總統大選對美國反恐戰爭及中亞戰略部署的影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9年9月15日,〈http://www.npf.org.tw/post/1/6456〉。
楊富巖著,〈森蚺行動 空中支援地面成功典範〉,《青年日報》,2013年12月15日,<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cCSN9Fhd8KFbqLRgMWauV%2bJ46euCOvzUUdiyw057XjqOyyXD5EhLrwetMsor11i7p0jlvSFhj302GpVCY%2bmRM4%3d>。

二、英文資料

(一)、書籍

Beaufre, Andre’. Strategy of Action. 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 1967.
Briscoe, Charles H & Kiper, Richard L &Schroder, James A & Sepp, Kalev I. U.S. Army special operations in Afghanistan. Boulder, Colo: Paladin Press, 2006.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chessboard :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 BasicBooks, 1997. 
Clausewitz, Carl von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Howard, Michael and Paret, Peter On War.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Davidson, Jason W. America's allies and war: Kosovo, Afghanistan, and Iraq.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Giustozzi ,Antonio. Koran, Kalashnikov, and Laptop: The Neo-Taliban Insurgency in Afghanist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Jones, Seth G. Counterinsurgency in Afghanistan.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8.
Jordan, David & Kiras, James D. & Lonsdale, David J. & Speller, Ian & Christopher & C. Walton, Dale. Understanding Modern Warfare.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Marsden, Peter. The Taliban:war and religion in Afghanistan. London: Zed Books, 2002.
Paul, Christopher & Clarke, Colin P. & Grill Beth. Victory Has a Thousand Fathers Detailed Counterinsurgency Case Studies.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10.
Paul, Christopher & Clarke, Colin P. & Grill Beth. Victory Has a Thousand Fathers
Sources of Success in Counterinsurgency.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10.
Paul, Christopher. Counterinsurgency Scorecard Afghanistan in Early 2011 Relative to the Insurgencies of the Past 30 Years.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11.
Rashid, Ahmed. Descent into Chao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ailure of Nation Building in Pakistan, Afghanistan, and Central Asia. New York : Viking, 2008.
Scott, Peter Dale. Drugs, oil, and wars : the United States in Afghanistan, Colombia, and Indochina.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3.
Thaler, David E & Karasik, Theodore W & Kaye, Dalia Dassa & Moroney, Jennifer D. P.  & Wehrey, Frederic & Younossi, Obaid & Farhana, Ali & Guffey, Robert A. Future U.S. security relationships with Iraq and Afghanistan : U.S. Air Force role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8.
The United State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 (USSOCOM),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 U.S: Progressive Management, 2012.
Twitchett, Denis c.& Fairbank John K.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3: Sui and T'ang China, 589–906 AD, part 1.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二)、網路

 BBC http://news.bbc.co.uk
 CBSNEWS http://www.cbsnews.com
 CNN http://edition.cnn.com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北約官方網站》http://www.nato.int/docu/speech/2002/s021003e.htm
《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http://carnegietsinghua.org
《美國白宮網站》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恐怖主義研究網站》http://www.yale.edu/lawweb/avalon/terrorism/terror.htm
《美國國土安全防衛部》http://www.whitehouse.gov/deptofhomeland
《美國國防部》http://www.defense.gov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美國聯邦緊急管理局》http://www.fema.gov/library/terror.htm
《美國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
《恐怖主義研究中心》http://www.terrorism.com/index.shtml
《國際反恐怖主義政策協會》http://www.ict.org.il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http://www.csis.org
《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