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2008200722253800 |
---|---|
DOI | 10.6846/TKU.2007.00621 |
論文名稱(中文) | 城市競爭力指標建構之研究-以中壢市為例 |
論文名稱(英文) | The Study of City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A Case of ChungLi City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95 |
學期 | 2 |
出版年 | 96 |
研究生(中文) | 蔡勝烘 |
研究生(英文) | Sheng-hung Tsai |
學號 | 793550129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07-06-22 |
論文頁數 | 185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黃一峯
委員 - 呂育誠(yclue@mail.ntpu.edu.tw) 委員 - 陳志瑋(124738@mail.tku.edu.tw) |
關鍵字(中) |
城市競爭力 競爭力指標 中壢市 |
關鍵字(英) |
City competitiveness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ChungLi city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城市是各國和地區的資源集結點、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更是各項創新的領導中心。因此,城市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發展;許多國家的經驗顯示,城市化程度往往標誌了一國之現代化水準。因此,城市競爭力成為重要課題,從而衡量城市競爭力的指標,亦值得深入探討。 本文旨在以中壢市為研究對象,建立適合該市的競爭力指標。作者首先檢視城市競爭力的相關文獻,參考WEF的架構,整理城市競爭力指標內涵,設計結構式問卷,第一階段先針對專家進行調查,並以內容效度係數(Content Validity Ratio,CVR)篩選指標,再將修訂後的問卷,分送行政官員、民意代表及專家學者填答,並以主成份分析萃取中壢市競爭力的三類指標。 本研究自全球化趨勢、科技應用、基礎建設、交通及資訊的發展、經濟的表現、企業和政府的效率各個面向,篩選中壢市的競爭力指標,包括土地、公告地價的變動、城市面貌的改變、商圈的轉移、文化休閒生活的發展等,並歸類為三生環境(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生產環境)指標。研究發現可以作為城市理想或未來努力方針,作為訂定策略目標及行動計劃的依據,亦可以作為市政績效的考核工具。 |
英文摘要 |
Cities are the resource centers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area. They are also the “locomotiv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leading centers for various innov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o some extent,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fter years of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t indicated that th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quite often can predict the level of modernization of a country. For this resson, urban competitivenes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t’s worthy to study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measurement in more details. This thesis took the ChungLi Ci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nd tried to build up the adaptable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related to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was inspired by the structure of WEF which derive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for designing the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 The focus of the first stage of this study was to verify the expert content validity for the questionnaire by using CVR (Content Validity Ratio) to reduce indicators items. In second stage, the modified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city administrators, representatives of city council and academic scholars to rate the importance and frequency of indicators. The factor analysis with principle component was employed to extract three major categories of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for ChungLi city. This thesis sifted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of ChungLi city from globalization, techniology application, 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economic, efficiency of goverment and enterprise, which included land-related factors, changes of government-assessed-land-prices, the changes of the city appearances, the tranfer of shopping distric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leisure life. Finally, categorized the indicators of competitiveness to three directions of living, ecology and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economical growth,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sector, this thesis categorized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into three contextual dimensions of living, ecology, and growth. The research findings can be used as the strategic goals for city development to set up following action plans and criterion of staf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城市競爭力意涵 9 第二節 競爭力指標建構的方法 20 第三節 中壢市競爭力相關資料分析 33 第參章 研究設計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變項 58 第三節 問卷調查與實施 59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68 第肆章 研究結果分析 69 第一節 研究變項描述性統計 69 第二節 訪談對象意向之結果分析 78 第三節 訪談內容分析 99 第四節 問卷、議事錄、訪談綜合分析 10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12 第一節 研究結果摘要 112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0 參考文獻 121 附錄 124 附錄一、歷屆中壢市長施政報告重點整理 124 附錄二、中壢市有關都市計劃、土地利用、教育及人才培育等相關會議紀錄 131 附錄三、第一階段產官學界受訪者名單 134 附錄四、專家學者城市競爭力重要指標篩選問卷 135 附錄五、中壢市公所行政主管及產學界對三生指標重要性及運用頻率問卷 149 附錄六、地方人士訪談 155 附錄七、中壢市在桃園縣各項獲獎紀錄 174 附錄八、中壢市公所95年度施政滿意度民意調查問卷 180 表目錄 表 1:相關學者對城市競爭力的定義 18 表 2:WCY指標分類表 26 表 3:GCI與BCI指標分類表 27 表 4:德國史拜爾品質獎評鑑標準 28 表 5:縣市競爭力基礎內涵六項構面指標 29 表 6: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2006)公佈重要經社指標 30 表 7:地方永續發展指標及地方競爭力評比指標 30 表 8:城市競爭環境指標體系 31 表 9:城市競爭優勢評量指標體系 31 表 10:英國皇家城市規劃學會未來城市指標 32 表 11:中壢市自56-96年度代表會議事錄內容有關競爭力紀錄 34 表 12:中壢市民國56-96年人口數、區域里數、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數變化 47 表 13:桃園縣歷年外勞佔全省百分比統計表 47 表 14:中壢市自民國56年到民國96年學校數成長情形 49 表 15:中壢市房地產地價公告現值的調幅 52 表 16:桃園縣四縣轄市升格時間及人數佔最多比率的族群 53 表 17:桃園縣四縣轄市已登錄土地面積比較表 54 表 18:桃園縣四縣轄市現住戶數、人口密度及性比例比較表 54 表 19:桃園縣四縣轄市高等教育人口數比較表 55 表 20:桃園縣四縣轄市農業情況比較表 55 表 21:桃園縣四縣轄市工廠登記數比較表 55 表 22:桃園縣四縣轄市金融機構數量比較表 56 表 23:桃園縣四縣轄市垃圾處理情形比較表 56 表 24:第一階段受測對象基本特性分析 61 表 25:第二階段受測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62 表 26:KMO與Bartlett檢定 64 表 27:競爭力指標因素向度及信度表 65 表 28:生活環境生產環境生態環境向度指標分析 67 表 29:三生指標的內部一致性係數 67 表 30:競爭力指標重要程度次數分配統計表 74 表 31:全體訪談對象意向分析表 78 表 32:主管、非主管重要程度看法對照表 80 表 33:職業對資訊化社會構面LSD事後比較摘要表 81 表 34:職業對財政管理構面LSD事後比較摘要表 83 表 35:職業對十三構面ANOVA分析表 85 表 36:職等對財政管理構面LSD事後比較摘要表 89 表 37:職等對企業能力構面LSD事後比較摘要表 90 表 38:職等對十三構面ANOVA分析表 90 表 39:身份別對資訊化社會構面LSD事後比較摘要表 92 表 40:身份別對行政效能構面LSD事後比較摘要表 93 表 41:身份別對生活便捷構面LSD事後比較摘要表 94 表 42:身份別對財政管理構面LSD事後比較摘要表 95 表 43:身份別對生活品質構面LSD事後比較摘要表 96 表 44:身份別對十三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7 表 45:訪談結果指標與問卷指標比對分析 100 表 46:中壢市公所課室分工表(一) 106 表 47:中壢市公所課室分工表(二) 108 表 48:中壢市公所課室分工表(三) 110 表 49:生活環境各指標權重 112 表 50:生產環境各指標權重 113 表 51:生態環境各指標權重 114 表 52:訪談結果與問卷比較列表 117 圖目錄 圖 1:研究流程圖 6 圖 2:城市競爭力內涵的概念模型圖 9 圖 3:中壢市行政區域圖 40 圖 4:研究架構圖 57 圖 5:中壢市公所組織架構圖 105 |
參考文獻 |
中文部分 1.丁家鵬(2005),台灣地方城市創意競爭力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2.中壢市公所(1999),中壢市政藍圖規劃,台灣省都市研究學會。 3.中壢市志-教育志(1998),中壢市公所。 4.中華民國九十四年桃園縣中壢市統計要纜第三期,中壢市公所編印。 5.吳定(1990),行政機關生產力衡量模式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6.吳松林(2006),全球化下的城市競爭策略,研考雙月刊30卷5期。頁3-12。 7.吳榮義(1998),台灣的全球化佈局-邁向正常國家,群策會國政研討會論文集。 8.吳濟華(1994),北高兩市爭辦亞運事後之省思-期待都市間建立良性的競爭機制,國家政策雙周刊,88:14-15。 9.呂育誠(2002),地方政府能力提昇途徑與中央地方關係再定位的研究,法政學報第15期。 10.呂育誠(2005),公共人事管理採行績效評量的關切焦點與落實途徑,考銓季刊43期。 11.李永展(1999),永續環境規劃之新思維,環境教育季刊37期,頁25-34。 12.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城鄉風貌與城市競爭力之探討,城鄉風貌研討會,中國技術學院通識人文講座。 13.李長晏(2006),地方政府績效管理與指標設計,金門。行政院研考會。 14.李嵩賢(2006),國家文官人力資源發展策略之探討:培訓需求實證分析,國家菁英季刊第二卷第三期。 15.杜佳靜(2004),行政管理績效指標系統化建構模式之研究,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品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林孟儀(2006),城市改造,當代城市復興典範畢爾包靠古根漢翻身,遠見雜誌246期。 17.林嘉誠(2003),行政機關績效評估制度的推動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7卷5期,頁5-19。 18.邱英財(2006),從全球化觀點探討英國城市之經營策略,OPEN政府出版資料回應網-公務出國報告專區,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19.徐峰(2004),淺論城市科技競爭力,科技管理研究,5期。 20.倪鵬飛(2006),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05-2006),第三屆城市競爭力國際論壇。 21.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 22. 張喬峰(2004),都市競爭力指標之建構-以臺北市及上海市為例。 23.張益誠(2001),應用分子分析方法為台灣地區建構永續發展趨勢評估指標系統,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4.張善東(2004),國軍監察幹部工作壓力之探討,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陳志瑋(2004),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政策研究學報第四期,頁23-46。 26.陳冠位(2002),城市競爭優勢評量系統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博士論文。 27.陳衍宏(2004),我國公務人員訓練進修現況與展望之研究,保訓會委託計劃。 28.陳韋妢(2002),地區行銷與城市競爭力營造之研究,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陳國華(2006,10月),從城市未來學談城市競爭力,研考雙月刊30卷5期,頁42-55。 30.曾銘深(2004),台灣的國家競爭力。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劃。 31.曾國雄(1993),都會區環境品質改善策略多評準決策模式之研究,國科會專題計劃。 32.游冉琪(2006,10月),地方行銷提振地方競爭力—鶯歌陶博館點土成金的故事,研考雙月刊30卷5期,頁90-100。 33.黃一峯(2003),行政機關業務評估指標建構:以衛生署為例,研考雙月刊27眷5期,頁33-44。 34.黃一峯(2001),地方政府績效指標建構之研究:新竹市政府個案分析,海峽兩岸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5.黃國敏(2006),台灣地區五個地方市政府行政績效評比,中華人文社會學報4期,頁10-24。 36.楊武祥(2006),建構台灣縣市經濟競爭力評比指標,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7.溫於璿(2006),綠色學苑:樂活誌--作夥改變世界,原作者Ingrid Newkirk,野人出版社。 38.葉如淳(2003),中國大陸城市競爭力差異—以主成份方法分析,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39.葉俊榮(2000),永續台灣的評量系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整合計劃。 40.董運聰(2005),我國地方政府經濟發展誘因設定之初探,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1.廖慧美(2007)從全球與亞太觀點解析我國在WEF2006-2007全球競爭力的表現(上)(下)趨勢,跨國比較,焦點短評。 42.劉坤億(2002),全球治理趨勢下的國家定位與城市發展:治理網絡的解構與重組,城市外交與全球治理研討會論文集。 43.劉宜君(2004),提昇城市競爭力治理途徑之研究,政策研究學報第四期,頁10-12。 44.蔡琬瑛(2004),台灣地區社會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5.蔡勳雄(2002),永續發展的三合一指標,台灣綜合展望,頁54-69。 46.鄧弼文(2001),台灣地區地方競爭力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7.韓慈穎(2000)。臺北市政府推展市民公共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8.朱景鵬、朱鎮明(2003),施政績效管理制度:地方施政衡量指標建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地方中程施政計劃暨績效評估作業說明會。 49.江啟臣、黃富娟(2006),全球化下城市競爭力指標之探討,研考雙月刊30卷5期。 50.段樵、伍鳳儀(2006),上海與香港的都會城市競爭力:由企業高層意見調查到都會區域觀的思考,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9卷第2期。 51.盧怡安、陳郁文(2005),台灣城市競爭力調查專題,商業週刊。 52. 左峻德、林冠汝、黃兆仁(2002),地方競爭力評比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台灣經濟研究所辦理。 53.李永展、藍逸之、莊翰華(2005),全球經濟變遷、發展型國家與台灣城鄉規劃之重探,都市企業主義適用性的地理探查及其治理危機,地理學報第四十期:69-97。 54.施能傑、趙麗卿、陳錦雲(2005),國際競爭力評比推動展望及組織改造業務考察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55.韋端、鄧弼文、謝邦昌(2002),台灣地區地方競爭力評估指標建構之初探:國政研究報告,財金(研)091-021號。 56.莊麗蘭、楊睿雲、曾淑娟(2006),城市聯盟與國際城市組織,研考雙月刊30卷5期。 57.趙有聲、孟國麗、李曉輝(2005),淺議如何提昇城市商業競爭力,商場現代化448期(頁214-215)。 58.跨世紀的中壢(1999),桃園縣中壢市簡介,桃園縣中壢市公所編印。 59.Thomas L. Friedman,The World is FLAT,楊振富、潘勛譯(2005),世界是平的,臺北市,雅言文化出版社。 60.Krugman , P.(1996), Pop Internationalism.,周翠如譯(1999),全球經濟預言克魯曼觀點,臺北市,先覺出版社。 61.Porter, Michael E. (1996).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國家競爭優勢(上)(下),李明軒、邱如美合譯,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 英文部分 1.Begg , I. (1999). C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 Urban Studies,36,5-6. 2.Kresl , K.P.&Singh,B. (1999). Competitiveness and Urban Economy. Urban Studies, 36. 3.Kotler , P., et al.(2002), Marketing Asian P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s, and nations, Asia Singapore:John Wiley&Sons Pte Ltd. 4.Coombes , M. and C. Wong, (1994),” Methodological Ste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variate Indexes for Urban and Regional Policy Analysi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ume 26,pages 1297-1316. 5. OECD(1997), Better Understanding Our Cities: The Role of Urban Indicators. Paris:OECD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