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7201811130300
DOI 10.6846/TKU.2018.00606
論文名稱(中文) 文人畫的承襲與新變 ──論豐子愷漫畫在中國畫史上的意義與價值
論文名稱(英文) Inheritance and Changes of Literati Paintings——On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Feng Zikai's Cartoon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林映君
研究生(英文) Ying-chun Lin
學號 60401001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15
論文頁數 10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馬銘浩
委員 - 蕭言中
委員 - 沈禎
關鍵字(中) 豐子愷
文人畫
漫畫
關鍵字(英) Feng Zikai
Scholars painting
Cartoon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議題焦點在豐子愷對中國繪畫的承襲與新變上,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中國藝術的發展漸漸受到重視,對於中國藝術的發展,此時因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使知識分子們重新審視中國藝術的發展,而豐子愷以外來的繪畫方式重新的詮釋中國藝術的表達方式。

    豐子愷對中國繪畫的承襲,從他的藝術理論可中歸納出三個大方向,中國繪畫發展史、中國繪畫理論、中西方藝術比較下中國藝術的特點。從這三個方向來細究豐子愷對中國藝術的觀念的承襲從何而來,而他的漫畫作品又繼承多少中國繪畫的特點。以他對中國繪畫的理解與認知上來探討,他觀念中中國藝術的樣貌。

    他對中國繪畫的新變,便是以外來的繪畫形式──漫畫,呈現出中國繪畫的特點。他以漫畫的形式,重新展現中國繪畫的面貌。從他漫畫作品,如「古詩新畫」、「兒童相」等不同題材的內容中,都含有款識(畫題),這樣的呈現方式,是中國繪畫中文人畫特有的方式。豐子愷將新的繪畫形式與傳統中國繪畫的特色兩者交融。

    豐子愷在新文化時期,因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對中國繪畫的呈現方式也有所改變,但在這改變不妨看成是為中國繪畫的停滯不前,而謀求新的出路。以豐子愷的觀點與作品,探討他對中國藝術的承襲與新詮釋,使中國藝術有新的樣貌形式。
英文摘要
The focus of this issue is on Feng Zikai's inheritance and changes in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is gradually gaining importa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influenced by foreign culture, let intellectuals re-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Feng Zikai use foreign painting ways renew express Chinese art.
    Feng Zikai's inheritance of Chinese painting, from his art theory, he summed up three general directions: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Chinese painting theor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rt i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From these three directions, how do Feng Zikai’s inheritance of Chinese art come from? And his comic works inher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y Chinese paintings.
    Feng Zikai in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way of presenting Chinese painting has also chang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 But this change may be seen as a stagn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seeking a new way out. Feng Zikai's point of view and works, exploring his inheritance and new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rt, make Chinese art have a new form of appeara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相關文獻探討	4
第二章 豐子愷的生平與時代背景	8
第一節	豐子愷生平與經歷	8
一、豐子愷學習繪畫的歷程	8
二、漫畫作品問世	10
三、藝術的逃難	11
四、戰爭結束之後	11
五、浩劫餘生	12
第二節	豐子愷所處時代的影響	12
一、時代背景的影響:	12
二、當時文藝的現況	13
三、藝術教育現況	15
第三章 豐子愷對中國繪畫的繼承	17
第一節 豐子愷對中國繪畫的基本定義	17
一、中國畫與西洋畫對比下得特點	17
二、豐子愷對中國畫特色的掌握	30
第二節 豐子愷對中國繪畫史的觀念	35
一、中國繪畫史的脈絡	35
二、中國繪畫題材地位的轉變	41
三、民國時中國繪畫延滯的問題	53
第三節 豐子愷的中國繪畫理論觀	58
一、中國繪畫理論	58
二、繪畫與文學	71
第四章 豐子愷漫畫呈現文人畫面貌	82
第一節	豐子愷的漫畫觀	82
一、中國漫畫的發展	82
二、豐子愷對中國漫畫的定義	84
三、學習漫畫的過程	86
四、豐子愷的漫畫觀體現出的文人畫觀念	87
第二節 豐子愷漫畫作品體現文人畫	89
一、豐子愷漫畫的分類	89
二、豐子愷漫畫對文人畫的承襲	96
第五章 結論	100
參考書目	10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	中國繪畫

(一)	古籍:(依朝代排序)
司馬遷:《史記三家注》,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范曄:《後漢書(一)》,台北:三民出版社,2013年。
謝赫:《古畫品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蘇軾:《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官修《宣和畫譜》,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鄧椿:《畫繼》,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董其昌:《容臺別集》, 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 集部32》,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于安瀾 編:《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二)	著作:(依時間排序)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台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1966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畢克官、黃遠林編:《中國漫畫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10月。
林同華:《中國美學史論集》,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陳高華編:《隋唐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出版社,1991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出版,1992年。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上海:上海古集出版社,2001年。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叔同:《李叔同談藝》,台北:八方出版,2008年。
畢斐:《《歷代名畫記》論稿》,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3月。
葛路:《中國畫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2014年。

(三)學術論文:(依時間排序)
林紋琪:《董其昌文人畫論的檢討與反思》,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曹芮晨:《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繪畫藝術觀》,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論文:(依時間排序)
雷恩海:〈「繪事后素」的意義指向及其在畫論中的表現〉,《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報)》2003年,第4期。
羅世平:〈回望張彥遠─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整理與研究〉,《造形藝術學刊》2006年,頁51-69。
沈寧波 〈關於中國畫論的「繪事后素」〉,《文教資料》2009年,第27期。
魏曉敏:〈從人文角度看張彥遠的繪畫理論〉,《藝術探索》2010年24卷4期,頁54-55。
趙農:〈中國美術史上的吳道子崇拜〉,《藝術百家》2016年第4期,頁126-132。

二、	豐子愷作品(依時間排序)
豐子愷 著、豐陳寶、豐一吟、豐原草 編:《豐子愷文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豐子愷 著、吳浩然 編:《影印版豐子愷漫畫集》,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年。
豐子愷:《豐子愷全集》,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年。

三、	豐子愷相關研究(依時間排序)

(一)著作:
陳星:《豐子愷的藝術世界》,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汪嘉明:《豐子愷傳──從李叔同、夏丏尊的得意門生到中國漫畫之父》,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
陳星:《教改先鋒──白馬湖作家群》,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鍾桂松、葉瑜蓀 編:《寫意豐子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
陳星:《白馬湖作家群》,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
陳星:《君子之交:弘一大師、豐子愷、夏丏尊、馬一浮交遊記實》,台北:讀冊文化,2000年。
石一寧:《豐子愷與讀書》,台北:婦女與生活社,2001年。
陳星:《豐子愷漫畫研究》,杭州:西泠印社,2003年。
陳野:《緣在紅塵:豐子愷的藝術世界》,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劉英 編:《豐子愷的緣緣情愫》,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張振剛:《豐子愷、章桂和「逃難」這兩個漢字》,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余連祥:《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豐一吟:《我的父親豐子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13年。
豐一吟:《爸爸豐子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
陳星:《豐子愷年譜長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丁秀娟:《感悟豐子愷:豐子愷漫畫與散文賞析》,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陳星撰著:《豐子愷年譜長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白杰明(澳) 著、賀宏亮 譯:《藝術的逃難:豐子愷傳》,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2015年。

(二)學術論文:(依時間排序)
黃蘭燕:《豐子愷文人抒情漫畫研究──以1937年以前畫作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邱士珍:《豐子愷繪畫藝術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碩士論文,2004年。
江吟:《從效仿到創新、豐子愷漫畫創作的成功之路》,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王偉:《豐子愷藝術審美理論初探》,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吳莎莎:《豐子愷文人漫畫詩趣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吳雲鳳:《豐子愷圖文創作中的兒童世界研究》,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邱少華:《豐子愷美學思想論稿》,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梁平:《漫文漫畫──豐子愷隨筆漫畫創作關係論》,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姜琳:《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李瑞麗:《豐子愷漫畫中的「詩意化」研究》,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姜婷婷:《豐子愷情趣美學思想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黃思源:《豐子愷文學創作與繪畫》,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三)期刊論文:
鄧牛頓:〈豐子愷美學思想初探〉,《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4年。
豐一吟、陳星:〈豐子愷的漫畫創作〉,《美術研究》第3期,1985年。
姜莉:〈豐子愷培植「藝術新」的美育觀〉,《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
朱曉江:〈對主體性失落的警惕──豐子愷的藝術觀與科學觀〉,《杭州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1年。
孫中峰:〈在藝術與群眾之間──重論「白馬湖作家群」〉,《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3年。
黃蘭燕:〈豐子愷繪畫風格演變初探〉,《議藝份子》第5期,2004年。
林素幸:〈豐子愷的山水風景畫與日本浮世風景畫〉,《藝術學報》第1期,2006年。
余連祥:〈豐子愷:中國「感想漫畫」的開拓者〉,《藝術百家》第2期,2006年。
余連祥:〈絕緣‧苦悶‧情趣──豐子愷美學思想的特徵〉,《文學評論》第4期,2006年。
姬學友:〈論豐子愷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8年。
陳偉、劉飛飛:〈都市表情的真實寫照──從都市文化的角度看豐子愷漫畫〉,《文學理論研究》第6期,2009年。
蔣霞、楊曉河:〈豐子愷的中西繪畫比較集器當代意義〉,《藝術百家》第7期,2011年。
宛小平:〈豐子愷論西方印象派之契合中國化論的美學意蘊〉,《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2年。

四、	其他資料:(依時間排序)
天主教輔仁大學主編:《郎世寧之藝術──宗教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幼獅出版社,1991年。
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臺北市:中華書局,1995年。
錢理群等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利瑪竇、金尼閣著 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溫梓川:《文人的另一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義)馬國賢著、李天綱譯:《清廷十三年:馬國賢回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沈寧:《難忘帥府園:民國時期美術史料札記》,台北:新銳文創,2015年。
馮明珠 主編:《郎世寧新媒體藝術展》,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