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7201616290700
DOI 10.6846/TKU.2016.00629
論文名稱(中文) 樁筏基礎靜態與地震行為之案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Case Studies on Static and Seismic Behaviors of Piled Raft Foundatio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洪明揚
研究生(英文) Ming-Yang Hong
學號 60338008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16-06-29
論文頁數 14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德文
委員 - 葛宇甯
委員 - 盧之偉
委員 - 張德文
關鍵字(中) 樁筏基礎
靜態行為
地震行為
物理模型
實際案例
三維有限元素分析
關鍵字(英) Piled raft foundation
static behavior
seismic behavior
physical Model
case study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係以有限元素軟體MIDAS/GTS進行樁筏基礎結構之三維力學分析,觀察樁筏基礎數值模型在靜態(垂直向和水平向荷載)與受水平地震力之行為。研究案例包括:1. 物理模型實驗結果,2. 大型煤倉樁筏基礎,3. 環狀群樁基礎。研究首先以有限元素分析模擬物理模型實驗結果,另藉有限元素分析觀察實際樁筏基礎之靜態與受震行為。基礎靜態行為除參考前期成果和本研究內容加以印證外,其受震行為和耐震性能評估則另以一維波動方程EQWEAP分析以及PBEE法做為比較和評估依據,並據以討論大型煤倉基礎和環狀群樁基礎在不同地震等級下之基樁耐震性能。相關地震紀錄係依據建築物耐震設計技術規範之中小地震、設計地震與最大考量地震所對應的案例場址最大地表加速度,以中央氣象局資料庫所收集之原始地震資料進行修正而生成。
    研究結果顯示:採加速度譜修正法(Design Spectrum Based Calibration)所生成地震資料其位移特性並不合理,而採最大地表加速度縮放法(PGA Based Calibration)所修正的地震資料可保有合理的地表振動特性。由物理模型之靜力分析可知,有限元素分析結果將與材料參數設定密切相關,其中介面元素勁度和材料強度參數選擇均會影響分析結果。由大型煤倉樁筏基礎與環狀群樁基礎之靜力分析可知:其在均佈力作用下的版基和基樁位移與力分配性將受基樁配置方式和作用力方向影響,樁體軸力、摩擦力與樁底反作用力可藉由內力之後處理計算而得,相對軟弱場址的樁基礎所受之總力比例將遠較較堅硬地層的樁基礎受力為高,水平向又較垂直向為高。採用實體元素模擬基樁和採梁元素和實體元素混合方式模擬基樁所產生的差異甚有限。從大型樁筏基礎和環狀群樁基礎的水平受震位移歷時分析可知:基樁在此運動下將為結構系統之耐震關鍵,環狀群樁基礎之基樁將較大型單一樁筏基礎之基樁更受其所在位置影響,其中縱向側基樁位移較橫向側基樁為大。根據耐震性能評估,大型煤倉樁筏基礎之基樁在中小和設計地震下安全無虞,但在最大考量地震影響下,樁體在地層勁度明顯差異處將有破壞現象產生。環狀群樁基礎無論在各式地震等級下,均無破壞之虞。樁頂和筏基交接處若以剛性端視之將導致過大彎矩,不利於耐震性能評估。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intends to discuss the case studies on static and seismic behaviors of piled raft foundations us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based on the MIDAS/GTS program. The numerical models of case studies include: 1. Physical model test, 2. Mega-size piled raft foundation, 3, Ring shaped pile group foundation. Static behaviors of the models were studied first. The assessments on seismic performance for case 2 and case 3 were made using one-dimensional wave-equation program EQWEAP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earthquake. The moment capacities of the piles were calculated and used to verify the damages of the pile. Acceleration records at seismic stations near to the foundation sites were obtained and calibrated to moderate, design and maximum consideration earthquake levels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seismic design code in Taiwan (2011) by PGA calibration method. 
    The study reveals hat: seismic data calibrated by the design spectrum method were not that rational, the PGA calibration method would provide feasible ground vibr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physical modeling, the material model parameters and the interface element between piles and soils will affect much the simulations. The load and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s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load direc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pile orientation. Internal stresses of the foundation can be computed by the post process based on FEM analysis. Lower ground stiffness and horizontal seismic forces will increase the loads carried by the pile foundation. Using the solid elements and hybrid solid-beam elements to model the pile will yield similar results. From the results of foundation studies, the piles are the keys to the safety design of the found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pile location is typically important for the ring-shaped pile group foundation rather than the mega-size piled raft foundation. The displacements of the piles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seismic force were found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piles perpendicular to the force. According to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s, the mega-size foundation would be safe at the levels of moderate and design earthquakes, however it would be vulnerable to the maximum consideration earthquake. The ring-shaped foundation would be safe in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earthquake. The rigid connection presumed at the interface of the raft and the piles will provide larger internal bending moment at the pile head, which would result in conservative assess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研究方法	2
§1-3研究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地工性能設計方法	5
§2-2耐震性能評估	6
§2-3樁筏基礎之模擬分析方法	10
§2-3-1一維波動方程軟體EQWEAP	11
§2-3-2有限元素法	12
第三章 理論與方法	14
§3-1 有限元素軟體MIDAS/GTS	14
§3-1-1 MIDAS/GTS簡介	15
§3-1-2 MIDAS/GTS分析模式	17
§3-1-3 MIDAS/GTS土壤材料模式	18
§3-1-4邊界條件設置	19
§3-1-5 MIDAS/GTS介面元素設定	20
§3-1-6 MIDAS/GTS數值模型建構步驟	22
§3-2 MIDAS/GTS分析設定介紹	26
§3-3地震資料生成方法	30
§3-4地震反應分析程式PRISM	33
第四章 地震資料生成	34
§4-1地震資料討論	34
§4-1-1地震觀測站資料	34
§4-2地震紀錄整理	37
§4-2-1原始地震紀錄特性	37
§4-2-2地震紀錄特性整理與修正	43
§4-4-2-1地震資料生成-最大尖峰加速度修正	45
§4-4-2-2地震資料生成-加速度譜修正	51
第五章 分析案例與數值模型介紹	63
§5-1模型建構作業概述	63
§5-2數值模型建立之前置設定	64
§5-3案例之數值模型介紹	66
§5-3-1數值模型之材料模式選擇	72
§5-3-2案例模擬之材料參數設定	75
第六章 案例行為研究	78
§6-1 案例一、縮尺模型分析	78
§6-1-1垂直豎向均佈力	78
§6-1-2水平側向均佈力	83
§6-2案例二之樁筏基礎分析	87
§6-2-1垂直均佈力作用探討	87
§6-2-2水平均佈力作用探討	93
§6-2-3樁基礎受震行為觀察	99
§6-3案例三之樁筏基礎案例分析	104
§6-3-1垂直均佈力作用探討	104
§6-3-2水平均佈力作用探討	110
§6-3-3樁基礎受震行為觀察	116
§6-4耐震性能評估	120
§6-4-1耐震性能評估-λvs IM	121
§6-4-2耐震性能評估-樁身最大位移	122
§6-4-3耐震性能評估-樁身最大彎矩	124
§6-4-4耐震性能評估-耐震安全係數	128
§6-4-5上構載重對耐震性能彎矩之影響	129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31
§7-1結論	131
§7-2建議與展望	135
參考文獻	137
表目錄
表2-1 以MIDAS/GTS進行學術研究之文獻整理	13
表3-1 MIDAS/GTS三維分析種類整理	16
表3-2 MIDAS/GTS三維分析模式說明	17
表3-3 MIDAS/GTS土壤材料模式說明	18
表3-4地盤分類 (整理自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2011)	32
表4-1案例二分析使用之觀測站地震資料(摘自 中央氣象局)	36
表4-2案例三分析使用之觀測站地震資料(摘自 中央氣象局)	36
表4-3案例地區工址短週期加速度係數SDS/SMS與轉換週期T0D與T0M	43
表4-4一般工址或近斷層之工址設計、最大水平譜加速度係數SaD、SaM	43
表5-1案例一之縮尺模型材料參數	76
表5-2案例二之樁筏基礎-煤灰(Coal Ash)材料參數	76
表5-3案例二之樁筏基礎-軟岩(Soft Rock)材料參數	77
表5-4案例三之環型基礎-卵礫石粉質砂土材料參數	77
表5-5案例二、三之基礎混凝土材料參數	77
表6-1案例二之基樁受動態水平力作用之耐震分析結果	126
表6-2案例三之基樁受動態水平力作用之耐震分析結果	127
表6-3各案例之基樁受動態水平力作用之耐震安全係數	128
表6-4案例二基樁受不同軸向力影響之動態水平力分析結果比較	129
表6-5案例三基樁受不同軸向力影響之動態水平力分析結果比較	130
表7-1案例二之數值模型在動態歷時分析耗時比較	134
表7-2案例三之數值模型在動態歷時分析耗時比較	134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	4
圖2-1地震震度指標(IM)和年超越率(λ)之危害度曲線關係圖	8
圖2-2地震震度指標(IM)和工程需求參數(EDP)之需求曲線關係圖	8
圖2-3工程需求參數(EDP)和年超越率(λ)關係圖	9
圖2-4地震震度指標(IM)和工程需求參數指標(EDP)關係圖	9
圖2-5樁基受震波動方程分析示意圖	11
圖2-6 EQWEAP分析程序示意圖	11
圖2-7有限元素法分析流程	12
圖3-1 MIDAS/GTS程式開始介面	14
圖3-2 三維模型邊界自由度束制示意圖	19
圖3-3 介面元素之Coulomb Friction function定義	20
圖3-4 MIDAS/GTS介面元素設定畫面	21
圖3-5 MIDAS/GTS數值模型建構流程說明	23
圖3-6在MIDAS/GTS梁元素(Beam element)之元素座標系與內力示意圖	24
圖3-7節點自由度數量不同之元素連接處理(梁元素與板元素)	25
圖3-8 以梁元素建立樁基礎之說明示意	25
圖3-9 MIDAS/GTS靜力分析之工作階段前置設定	26
圖3-10 MIDAS/GTS地震歷時輸入設定	27
圖3-11 MIDAS/GTS特徵值分析設定	27
圖3-12 MIDAS/GTS歷時分析設定	28
圖3-13 MIDAS/GTS歷時數據擷取	29
圖3-14最大尖峰加速度修正示意圖	30
圖3-15加速度譜修正示意圖	31
圖3-16 PRISM程式之地震特性與基線修正	33
圖3-17 PRISM程式之地震反應譜繪製	33
圖4-1案例二與測站之相對位置圖	35
圖4-2案例三與測站之相關位置圖	35
圖4-3案例二_921TAP052原始地震特性	37
圖4-4案例二_921TAP051原始地震特性	38
圖4-5案例二_921TAP049原始地震特性	38
圖4-6案例二_331TAP052原始地震特性	39
圖4-7案例二_331TAP049原始地震特性	39
圖4-8案例二_331TCU005原始地震特性	40
圖4-9案例三_921TCU064原始地震特性	40
圖4-10案例三_921TCU059原始地震特性	41
圖4-11案例三_921TCU038原始地震特性	41
圖4-12案例三_331TCU059原始地震特性	42
圖4-13案例三_331TCU038原始地震特性	42
圖4-14案例二之林口區第三類地盤水平加速度反應譜	44
圖4-15案例三之大安區第二類地盤水平加速度反應譜	44
圖4-16案例二_921TAP052最大尖峰(PGA=0.06g)修正特性	45
圖4-17案例二_921TAP051最大尖峰(PGA=0.06g)修正特性	46
圖4-18案例二_921TAP049最大尖峰(PGA=0.06g)修正特性	46
圖4-19案例二_331TAP052最大尖峰(PGA=0.06g)修正特性	47
圖4-20案例二_331TAP049最大尖峰(PGA=0.06g)修正特性	47
圖4-21案例二_331TCU005最大尖峰(PGA=0.06g)修正特性	48
圖4-22案例三_921TCU064最大尖峰(PGA=0.09g)修正特性	48
圖4-23案例三_921TCU059最大尖峰(PGA=0.09g)修正特性	49
圖4-24案例三_921TCU038最大尖峰(PGA=0.09g)修正特性	49
圖4-25案例三_331TCU059最大尖峰(PGA=0.09g)修正特性	50
圖4-26案例三_331TCU038最大尖峰(PGA=0.09g)修正特性	50
圖4-27案例二_921TAP052 (PGA=0.24g)修正特性比較	52
圖4-28案例二_921TAP051 (PGA=0.24g)修正特性比較	52
圖4-29案例二_921TAP049 (PGA=0.24g)修正特性比較	53
圖4-30案例二_331TAP052 (PGA=0.24g)修正特性比較	53
圖4-31案例二_331TAP049 (PGA=0.24g)修正特性比較	54
圖4-32案例二_331TCU005 (PGA=0.24g)修正特性比較	54
圖4-33案例三_921TCU064 (PGA=0.35g)修正特性比較	55
圖4-34案例三_921TCU059 (PGA=0.35g)修正特性比較	55
圖4-35案例三_921TCU038 (PGA=0.35g)修正特性比較	56
圖4-36案例三_331TCU059 (PGA=0.35g)修正特性比較	56
圖4-37案例三_331TCU038 (PGA=0.35g)修正特性比較	57
圖4-38案例二_921TAP052 (PGA=0.32g)修正特性比較	57
圖4-39案例二_921TAP051 (PGA=0.32g)修正特性比較	58
圖4-40案例二_921TAP049 (PGA=0.32g)修正特性比較	58
圖4-41案例二_331TAP052 (PGA=0.32g)修正特性比較	59
圖4-42案例二_331TAP049 (PGA=0.32g)修正特性比較	59
圖4-43案例二_331TCU005 (PGA=0.32g)修正特性比較	60
圖4-44案例三_921TCU064 (PGA=0.44g)修正特性比較	60
圖4-45案例三_921TCU059 (PGA=0.44g)修正特性比較	61
圖4-46案例三_921TCU038 (PGA=0.44g)修正特性比較	61
圖4-47案例三_331TCU059 (PGA=0.44g)修正特性比較	62
圖4-48案例三_331TCU038 (PGA=0.44g)修正特性比較	62
圖5-1筏基版、樁基礎區域與周圍土層之網格切割示意圖	65
圖5-2三維數值模型網格元素剖面圖	65
圖5-3縮尺模型實驗基礎儀器配置與數值模型	66
圖5-4-1案例二之新北市林口區煤倉基礎配置圖	67
圖5-4-2案例二之樁筏基礎配置與數值模型	68
圖5-4-3樁基礎(加梁元素)數值模型與一維梁元素之特性設定	69
圖5-4-4梁元素與土層間之接觸介面設定示意圖	69
圖5-5-1案例三之台中市大安區神像底部環形基礎配置圖	70
圖5-5-2案例三之樁筏基礎配置與數值模型	71
圖5-6彈性完全塑性模式	72
圖5-7體積壓力和應力應變之間的關係	73
圖5-8修正劍橋黏土(Modified Cam-Clay)模式之特性與參數定義	74
圖5-9臨界狀態比容定義	74
圖6-1縮尺模型之垂直均佈力加載示意圖	78
圖6-2縮尺模型剖面圖-垂直加載分析之土層應力分布趨勢	79
圖6-3樁基礎沉陷量分析比較	80
圖6-4樁基礎軸力分析與比較	81
圖6-5樁基礎摩擦力分析與比較	82
圖6-6縮尺模型水平均佈力加載示意圖	83
圖6-7縮尺模型剖面圖-水平加載分析之土層應力分布趨勢	84
圖6-8樁基礎正規化側向位移分析與比較	85
圖6-9樁基礎彎矩分析與比較	86
圖6-10案例二之基礎垂直均佈力加載示意圖	87
圖6-11案例二之樁基礎沉陷量透視圖	88
圖6-12案例二之樁基礎(加梁元素)沉陷量透視圖	88
圖6-13案例二之樁筏基礎受垂直均佈力之變形側視圖	89
圖6-14案例二之樁基礎沉陷量分析結果比較	89
圖6-15案例二之樁筏基礎受垂直均佈力之應力分布透視圖	90
圖6-16案例二之筏基底面受垂直均佈力之應力分布	91
圖6-17案例二之樁基受垂直均佈力之應力分布透視圖	91
圖6-18案例二之樁基軸力與摩擦力分析比較	92
圖6-19案例二之基礎水平均佈力加載示意圖	93
圖6-20案例二之樁基礎水平側向位移量透視圖	94
圖6-21案例二之樁基礎(加梁元素)水平側向位移量透視圖	94
圖6-22案例二之基礎受水平均佈力作用之變形側視圖	95
圖6-23案例二之樁基側向位移結果比較	95
圖6-24案例二之樁筏基礎受水平均佈力作用之應力分布	96
圖6-25案例二之筏基底面受水平均佈力作用之應力分布	96
圖6-26案例二之樁基受水平均佈力作用之應力分布	97
圖6-27案例二之樁基礎彎矩與剪力分析比較	98
圖6-28案例二之自由場與基礎受設計地震之歷時位移比較	99
圖6-29案例二之單一基礎動力分析之樁頂歷時位移結果	100
圖6-30案例二之連續基礎之數值模型	100
圖6-31案例二之連續基礎動力分析之樁頂歷時位移結果	101
圖6-32案例二之單一/連續基礎與單樁分析之樁頂歷時位移比較	101
圖6-33案例二之樁基礎受震產生之瞬時行為分布	103
圖6-34案例三之基礎垂直均佈力加載示意圖	104
圖6-35案例三之環型樁筏基礎沉陷量透視圖	105
圖6-36案例三之樁基沉陷量透視圖	105
圖6-37案例三之樁基沉陷量分析結果比較	106
圖6-38案例三之環型樁筏基礎受垂直均佈力之變形側視圖	106
圖6-39案例三之環型基礎受垂直均佈力之應力分布透視圖	107
圖6-40案例三之樁帽底面受垂直均佈力之應力分布	108
圖6-41案例三之樁基受垂直均佈力之應力分布透視圖	108
圖6-42案例三之樁基軸力與摩擦力分析之比較	109
圖6-43案例三之基礎水平均佈力加載示意圖	110
圖6-44案例三之環型樁筏基礎水平側向位移量透視圖	111
圖6-45案例三之樁基水平側向位移量透視圖	111
圖6-46案例三之樁基側向位移分析結果比較	112
圖6-47案例三之環型樁筏基礎受水平均佈力作用之變形側視圖	113
圖6-48案例三之環型樁筏基礎受水平均佈力之應力分布透視圖	113
圖6-49案例三之樁基受水平均佈力之應力分布透視圖	114
圖6-50案例三之樁基彎矩分析比較	114
圖6-51案例三之樁基剪力分析比較	115
圖6-52案例三之自由場與基礎受設計地震之歷時位移比較	116
圖6-53案例三之環型基礎動力分析之樁頂歷時位移結果	117
圖6-54案例三之環型基礎與單樁分析之樁頂歷時位移比較	117
圖6-55案例三之樁基礎受震產生之瞬時行為分布	119
圖6-56案例二之林口地區危害度曲線之迴歸圖	121
圖6-57案例三之大安地區危害度曲線之迴歸圖	121
圖6-58案例二之基樁受動態水平力作用之IM-EDP關係圖	122
圖6-59案例三之基樁受動態水平力作用之IM-EDP關係圖	122
圖6-60案例二之基樁受動態水平力作用之λ- EDP關係圖	123
圖6-61案例三之基樁受動態水平力作用之λ- EDP關係圖	123
圖6-62案例二之基樁受動態水平力作用之DM-EDP關係圖	124
圖6-63案例三之基樁受動態水平力作用之DM-EDP關係圖	124
圖6-64案例二之基樁受動態水平力作用之λ- DM關係圖	125
圖6-65案例三之基樁受動態水平力作用之λ- DM關係圖	125
參考文獻
第一部分、英文 (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1.	Building Seismic Safety Council (BSSC) (2001), “NEHRP recommended provisions for seismic regulations for new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 2000 Edition, Part 1: Provisions, prepared by the Building Seismic Safety Council for the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Report FEMA 368), Washington, D.C.
2.	Chang, D.W., T.Y. Yang and C.L. Yang (2010),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iles from PBEE and EQWEAP Analyses,” J.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EAGS/AGSSEA, Vol. 41, No.2, pp. 1-8.
3.	Chang, D.W., Cheng, S.H. and Wang, Y.L. (2014), “One-Dimensional Wave Equation Analyses for Pile Responses subjected to Seismic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s”, Soils and Foundations , 54(3), pp. 313-328.
4.	Honjo, Y. and Kusakabe, O. (2002), “Proposal of a Comprehensive Foundation Design Code:Geo-Code 21 Ver. 2”,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oundation Design Codes and Soil Investigation in view of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and Performance Based Design, Tokyo, pp.95-106.
5.	Katzenbach, Gutberlet, Bachmann. (2007),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spects for ultimate limit state design of complex foundations”, ISGSR2007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 Risk, Oct. 18~19, (2007),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pp585-596.
6.	Kaul, M. K. (1978), “Spectrum Consistent Time History Generation”, Proc. ASCE, EM4, Aug.
7.	Kramer, S.L. (1996) “Geotechnic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rentice Hall.
8.	Lu, C.W. and Chang, D.W. (2015), “Case Study of Dynamic Responses of a Single Pile Foundation Installed in Coal Ash Landfills using Effective Stress Analysis and EQWEAP”,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the SEAGS & AGSSEA Vol. 46 No.2 June 2015, pp.77-81.
9.	LPILE 6 (2010), “Documen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 LPILE version 6”.
10.	MIDAS GTS (2011), “MIDAS/GTS Analysis Reference User’s Manual”.
11.	MIDAS GTS NX (2014), “New eXperience of GeoTechnical analysis System User’s Manual”.
12.	Poulos, H.G. (2001), “METHODS OF ANALYSIS OF PILED RAFT FOUNDATIONS”, A Report Prepared on Behalf of Technical Committee TC18 on Piled Found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uly 2001.
13.	Unsever, Y.S., Matsumoto, T., Ozkan, M.Y. (2014), “Numerical analyses of load tests on model foundations in dry sand”,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63 (2015), pp.255-266.
第二部分、中文 (按姓氏筆畫排列)
14.	內政部營建署 (2001), 「建築物基礎構造設計規範」,營建雜誌社。
15.	內政部營建署 (2011),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營建雜誌社。
16.	內政部營建署 (2011),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部分規定修正規定」,行政院公報第17卷,第15期。
17.	王彥誌 (2012), 「以波動方程和有限元素分析樁基礎受震行為之比較」,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新北。
18.	王寅綸 (2013), 「樁基礎耐震性能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新北。
19.	中盛鑽探事業有限公司 (2014), 「大安濱海樂園開發興建工程-地質調查報告書」。
20.	中央氣象局 (2016), 「災害地震總彙」,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官方網站http://www.cwb.gov.tw/
21.	宋士豪 (2012), 「樁基承載力與耐震性能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新北。
22.	李淑芬 (2010), 「水力回填煤灰之大地工程性質」,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桃園。
23.	李治 (2013), 「Midas/GTS在岩土工程之應用」,數值計算軟件在岩土工程中應用叢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4.	長新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2014), 「大安濱海樂園開發興建工程-結構審查報告書」。
25.	林資凱 (2001), 「水利回填煤灰之動態特性」,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桃園。
26.	林煒宸 (2014), 「樁筏基礎受力變形之有限元素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新北。
27.	林同棪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等 (2012), 「林口電廠更新擴建計畫-煤倉系統統包工程土建初設成果簡報」。
28.	吳偉特 (1988), 「台北盆地地盤分區土壤之工程特性」,地工技術雜誌,第22期,第5-27頁。
29.	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2010), 「台灣地區地震危害度分析程式發展與強地動衰減模式建立」。
30.	卿建業 (1995), 「人工軟弱岩石承載行為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台北。
31.	泰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2007),「林口電廠更新擴建計畫主場區技術服務專案地質調查鑽探、試驗及地下結構物查工作」。
32.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2011), 「近地表剪力波速性質之研究」,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報告,NCREE-11-022。
33.	許志鴻 (2009), 「不同方法之震譜相符強地動歷時對結構地震需求之變異性探討」,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台北。
34.	黃俊鴻等 (2012), 「台中火力電廠灰塘擠壓砂樁工法改良成效評估」,地工技術雜誌,第133期,第29-40頁。
35.	張紹綸 (2008), 「孔隙水壓模式應用於液化影響樁基礎之波動方程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淡水。
36.	張德文、林伯勳 (2003), 「含樁帽及互制影響之波動方程分析」,地工技術雜誌,第九十五期,第49-60頁。
37.	張德文等 (2012), 「樁基礎耐震性能分析評估與運用」,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報告。
38.	楊子逸 (2009), 「基樁耐震性能分析之初探」,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新北。
39.	劉佳泓 (2014), 「人工合成地震對基樁耐震性能之影響」,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灣,新北。
40.	歐章煜 (2009), 「深開挖工程-分析設計理論與實務」,科技圖書。
41.	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等 (2001), 「國家地震減災計畫National Earthquake Hazards Reduction Program (NEHRP)」,美國國家安全部。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