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7201512430700
DOI 10.6846/TKU.2015.00563
論文名稱(中文) 從政治契機與認同感凝聚的角度看網路社會運動:以重建街守護運動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Chong Jian street movements and Internet: a perspective of the political opportunity and the cohesion of ident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陳雕文
研究生(英文) Tiao-Wen Chen
學號 60105019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6
論文頁數 15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許傳陽(093663@mail.tku.edu.tw)
委員 - 林福岳(lfy9@ulive.pccu.edu.tw)
委員 - 唐大崙(136216@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新社會運動理論
政治機會結構論
認同感
重建街守護運動
關鍵字(英) 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y
collective identity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theory
collective identity
Chung Jian street movemen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現實生活中的面對面溝通,已經隨著科技與網路頻寬逐漸轉變成線上虛擬空間的互動。社會運動也開始透過網路新媒體當中的「虛擬社群」發聲,更快速聚集民意。如同2010與2013年發生的兩次捍衛重建街之運動皆透過臉書發起,人民聚集請求政府莫拓寬重建街道以保存珍貴古蹟,相對於其他重大衝突行動,且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眾人默默無喧嘩卻依舊受到各界關注,是和平且成功影響拓寬決策的社運案例。但面對重建街的守護行動成功卻少有學者討論,基於對淡水老街文化的喜愛,以及對重建街居民與學生用沉默的方式代替激烈抗爭所獲得成功的好奇,因此,本研究將以「重建街」為主要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核心為:「將探究透過網路社群發起之淡水重建街守護運動,其與地方政府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參與者對於淡水重建街守護運動的認同感如何建構之過程」。透過新社會運動理論分析重建街守護運動與社群網路的結合情形以及社群網路如何幫助社會運動中集體認同感之凝聚;並以政治機會結構理論作為輔助,分析重建街守護運動發起的政治契機,以及與國家部門的互動關係。並以深度訪談法針對兩次守護運動的主要發起人進行非結構式訪談,得知老街的拆遷,因為網路的便利性與社群網站的快速集結民意之能力有了轉機,再加上創意市集的蓬勃發展,重建街的保存運動終於成功。但是單靠網路不足以成事,現實的抗爭活動才是社會運動事件的關鍵,且認同感在當代仍必須透過現實生活的接觸才能形成,好比來逛街的觀光客以及在此生活的居民,都是因為親身接觸,「認同感」才有凝結的可能,而線下的認同感需要搭配線上社群網路的平台,才能更為凝聚,兩者缺一不可。
英文摘要
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 in real life, as technology and bandwidth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virtual space. Social movement began to gather people by "virtual community ", it’s faster to gather public opinion. For instance ,in 2010 and 2013,there were two defense movement occurred and convened through Facebook, people gathered in the streets and asked the government to stop widening Chong Jian street and save precious monuments, not lik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or other conflicting actions, people’s resources were scarce in, but they attracted public attention, that was peaceful and successful social movement case. But there were few scholars discussed the two successful actions.
    I love Tanshui Street, as well as feel curious that why street residents and students can be successful by silence, therefore, "Chong Jian street " will be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The core of this study is to research the movement of Chung Jian street that how it to interact with government and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identity.
	To analysis the situation of combining Chung Jian street movements with social network and how social network to help the social movements for cohesion of in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by 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y, and to explain the political opportunity of Chung Jian street movements by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theory. 
Because of social network and creative market, Chung Jian street was preserved. However, the two movements couldn’t have be done if they just count on Internet.We need to contact people in the real world so that we can have cohesion of collective identity,interact with people in the real world is very importa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一、重建街守護運動概況	1
二、網際網路時代	2
第二節、研究動機及目的	5
第三節、研究問題	7
小結	8
貳、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甚麼是社會運動?	10
第二節、社會運動發展	12
一、傳統社會運動	12
二、集體行為理論	13
三、資源動員論	15
四、政治機會結構理論	17
五、新社會運動理論與認同感	20
六、網路特性與社會運動	24
第三節、社群網站	26
一、社群	26
二、何謂「虛擬社群」?	27
三、社群網站的使用情形	29
第四節、重建街之歷史簡介	30
小結	33
参、研究方法	37
肆、分析與發現	39
第一節、重建街之歷史背景與特色	39
第二節、社會運動因網路科技而產生的社群	40
第三節、守護運動與政府部門之行動機會	42
第四節、網路社會運動之集體認同感的建構過程及實體社會行動	52
小結	61
伍、結論	68
參考文獻	75
附錄	83




圖目錄
圖1-1	3
圖1-2	4
圖1-3	4
圖4-1	56
圖4-2	60
圖4-3	66
圖4-4	66
附錄圖1	83
附錄圖2	85
附錄圖3	86
附錄圖4	87
附錄圖5	88
附錄圖6	89
附錄圖7	89
附錄圖8	90
附錄圖9	91
附錄圖10	92
附錄圖11	93
附錄圖12	94
附錄圖13	94
附錄圖14	95
參考文獻
一、書籍與論文整理部分

中文書目

王甫昌 (1999)。《社會運動—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維菁、馬綺韓、陳釗偉 (2013)。〈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以台灣環境運動組織為例〉。《資訊社會研究期刊》,25,頁1-22。
田育菁 (2011)。《社群網站於我國隱私權保障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逸凡 (2010)。《運用社群網站行銷學校特色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李靜如 (2011)。《國中學生使用社群網站行為之分析》。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芸婷 (2012)。《台灣乳癌病友組織的認同與資源動員》。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何明修 (2004)。〈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7,頁33-80。
何明修 (2004)。〈當本土社會運動遇到西方的新社會運動理論:以台灣的反核運動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期刊》,7,頁69-97。
何明修 (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
何佩芝 (2010)。《單身女性社群網站經營模式與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邵俊溎 (2006)。《遊戲虛擬社群網站忠誠度之研究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鶴玲、鄭陸霖 (2001)。〈台灣社運網路經驗初探:一個探索性的分析〉。《台灣社會學刊》,25,頁111-156。
林沛瑤 (2005)。《集體行動的困境與策略-以大陸配偶運動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苗延威譯。(2002)。《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巨流。(原書:Donatella della Porta/Mario Diani (1997).Social Movements: An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紀天佑 (2002)。《社群網站行銷經營管理模式之研究-以ASP 程式交流社群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等譯 (2002)。《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原書:Manuel Castells (1997).The Power of Identity.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
范光描 (2003)。《網際網路與社會運動─以台灣人權促進會電子報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菀蔆 (2009)。《挑戰捷運:橋頭糖廠與樂生療養院的保存運動比較研究》。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 (1998)。〈台灣網際網路發展與問題初探〉。《廣播與電視》,3(4),頁1-20。
徐宗國譯 (2005)。《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原書: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SAGE Publications.)
徐佳綾 (2011)。《公部門利用社群網站從事活動行銷之效果研究:以Facebook 粉絲專頁為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茂桂 (1994)。《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
張純富 (2010)。《社交網站人際關係維繫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淇 (2008)。《虛擬社群網站功能性品質及瀏覽動機對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手機王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樺 (2012)。《Facebook與社會運動─以白玫瑰運動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黃俞儒 (2013)。《社會運動中的跨媒體議題設定:以文林苑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柳妃 (2004)。《台灣女性議題報導文學:以文學傳播理論為核心的初探》。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蔚承 (2013)。《實名制、網路社會運動與網路人際關係之初探:以Facebook個人網頁討論士林王家「文林苑」都更案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敏慧 (2012)。《從政治機會結構觀點檢視反苗栗縣後龍科技園區行動》。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
翟本瑞 (2002)。《網路社會》。台北:揚智。
趙鼎新 (2007)。《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與中國經驗》。台北:巨流。
蔣孟軒 (2012)。《社群網站對人際關係影響之調查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碧瑩 (2004)。《全國教師會之集體行動分析》。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尚伯 (2005)。《新秩序時期的反對運動—依政治過程論觀點提出的觀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
謝合勝 (2010)。《線上共識動員研究─以2008 年野草莓學生運動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志誠 (2014)。《企業內SNS對於員工績效的提升-以茂訊電腦為例》。私立南台科技大學商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英文書目

Cohen,Jean L. (1985) “Strategy or Identity:New Theoretical Paradigm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Movements,” Social Research 52
Marx,Gary T.and Douglas McAdam (1994). Collective Behavior and Social Movements:Process and Structure.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McAdam, Doug and Willim H. Sewell. (2001)“It’s about time:Temporarity in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Revolution.” pp.89-125,in Silence and Voices in the Study of Contentious Politics, edited by Ronald Aminzade et a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lucci,Alberto.( 1989). Nomads of the Present: Social Movements and Individual Needs in Com temporary Society . Philadelphia :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A Strange Kind of Newness:What’s ‘New’in New social Movements? ”pp.101-130, in New Social Movements:From Ideology to Identity,eds.by Enrique Larana et al..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Stein, L. (2009). Social movement web us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 content analysis of US movement websites. New Media & Society, 11(5), 749-771. 
van de Donk, W., Loader, B. D., Nixon, P. G., &Rucht, D. (2004). Introduction: Social movements and ICTs. In van de Donk, W., Loader, B. D., Nixon, P. G., & Rucht, D. (Eds.), Cyberprotest: New media, citizens and social movements,1-25, London: Routledge.

二、網路新聞整理部分

iThome(2013/8/20)。取自http://www.ithome.com.tw/node/82167

42年前的錯誤都市計畫為何不檢討變更?淡水重建街(六號道路)都市計畫早已不合時宜(2010/4),文化淡水社區報,第124期。取自
http://www.tamsui.org.tw/124-1.html

5月30日群眾站滿重建街 用行動美學寫下守護文化資產新頁(2010/5/30),文化淡水社區報,第125期。取自http://www.tamsui.org.tw/125-1.html

2014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2014/6),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公民救老街 阿忠號召「站滿重建街」留住淡水古早味(2013/10/14),大紀元電子日報。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n72626/%C3%A5%E2%80%A6%C2%AC%C3%A6%C2%B0%E2%80%98%C3%A6%E2%80%A2%E2%80%98%C3%A8%E2%82%AC%C2%81%C3%A8%C2%A1%E2%80%94-%C3%A9%CB%9C%C2%BF%C3%A5%C2%BF%C2%A0%C3%A8%E2%84%A2%C5%B8%C3%A5%C2%8F%C2%AC%C3%A7%C2%AB%E2%84%A2%C3%A6%C2%BB%C2%BF%C3%A9%E2%80%A1%C2%8D%C3%A5%C2%BB%C2%BA%C3%A8%C2%A1%E2%80%94%C3%A7%E2%80%A2%E2%84%A2%C3%A4%C2%BD%C2%8F%C3%A6%C2%B7%C2%A1%C3%A6%C2%B0%C2%B4%C3%A5%C2%8F%C2%A4%C3%A6%E2%80%94%C2%A9%C3%A5%E2%80%98%C2%B3.html

反對破壞淡水重建街歷史風貌 1201邀您一起「讚滿重建街」(2013/11/28),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6493

〈台北都會〉搶救淡水歷史街區 週日「讚滿重建街」(2013/11/28),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34169

台灣聯署資源運籌平台(2008/8)。取自http://campaign.tw-npo.org/2008092222093500/announce/about%20the%20treet.pdf

有話網講 062 搶救淡水重建街(2013/11/30),公視新聞評議中心。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TeqAjiFDk

走過百年風華的老街──重建街(2010/1/1),淡水老街藝術街訪介紹。取自 
http://www.tamsui.org.tw/arts/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3

告別淡水第一街?(2010/6/2),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取自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3987

科技報橘(2011/1/27)。取自
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1/01/27/%E5%8F%B0%E7%81%A3facebook%E7%94%A8%E6%88%B6%E6%95%B8%E5%85%A9%E5%B9%B4%E6%88%90%E9%95%B77652-6/

捍衛淡水重建街 百人到場比讚(2013/12/2),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02000399-260107

站滿重建街(2010/5/28),Facebook。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5748725133081/

站滿重建街(512)(2010/6/3),Youtube。取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upL03EFWDg

陳國鈞 (2014),《中華百刻全書》,〈社會運動〉條目。搜尋日期2014.10.15。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257

淡水重建街歷史人文徒步區(2011/3/4),PeoPo公民新聞網。取自http://www.peopo.org/news/72149

淡水重建街徵地25年遲未拓寬 地主索地 市府核准(2014/9/18),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6%B7%A1%E6%B0%B4%E9%87%8D%E5%BB%BA%E8%A1%97%E5%BE%B5%E5%9C%B025%E5%B9%B4%E9%81%B2%E6%9C%AA%E6%8B%93%E5%AF%AC-%E5%9C%B0%E4%B8%BB%E7%B4%A2%E5%9C%B0-%E5%B8%82%E5%BA%9C%E6%A0%B8%E5%87%86-004224694--finance.html

淡水都市計畫六號道路(重建街)說明會(2013/1/15),WordPress.com。取自
http://mingwangx.wordpress.com/2013/01/15/chongjian-street/

淡水最早漢人厝 政府不留民團痛心(2013/12/9),大紀元電子日報。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tw/n77582/%E6%B7%A1%E6%B0%B4%E6%9C%80%E6%97%A9%E6%BC%A2%E4%BA%BA%E5%8E%9D-%E6%94%BF%E5%BA%9C%E4%B8%8D%E7%95%99%E6%B0%91%E5%9C%98%E7%97%9B%E5%BF%83.html

淡水暮色--重建街不重建(2008/12/12),蕃薯藤部落格。取自
http://blog.yam.com/munch/article/18765442

淡水文化資產消逝 立委學者力保(2013/12/12),台灣醒報。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6%B7%A1%E6%B0%B4%E6%96%87%E5%8C%96%E8%B3%87%E7%94%A2%E6%B6%88%E9%80%9D-%E7%AB%8B%E5%A7%94%E5%AD%B8%E8%80%85%E5%8A%9B%E4%BF%9D-091338133.html

淡水重建街創意市集紛絲專頁(2011/10/12)。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CJSMarket?fref=ts

淡水歷史—重建街(2010/6/3),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lohastw.com/blog/?p=3603

淡水的發展不是只有開路!(2013/6/15),痞客邦,淡水導覽旅遊暨文化活動手記。取自
http://tamsuitour.pixnet.net/blog/post/92972306-%E6%96%BD%E5%AE%B6%E5%8F%A4%E5%8E%9D%E4%BF%9D%E5%AD%98%E7%9A%84%E5%BF%85%E8%A6%81%E6%80%A7%E5%8F%8A%E6%94%BF%E7%AD%96%E7%88%AD%E8%AD%B0

新故鄉願景-開發列車啟動 淡水人心驚(2013/7/29),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729000336-26010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