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7201421280700
DOI 10.6846/TKU.2014.00786
論文名稱(中文) 配對協同學習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Teaching Science with Pair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Elementary Higher-grade Stud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劉麗娟
研究生(英文) Li-Chuan Liu
學號 70175013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7-05
論文頁數 21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朱惠芳(hueyfju@mail.tku.edu.tw)
委員 - 林文生(winson0612@gmail.com)
委員 - 熊召弟(hsiungct@gmail.com)
關鍵字(中) 配對協同學習
學習動機
學習成效
關鍵字(英) pair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attitud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者實施配對協同學習融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希望藉由小組合作型式的改變,提昇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於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動機與學習成效,進而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學習能力。
本研究以國小高年級某班男生13人,女生12人,共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學生的學習態度以「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自然科配對協同學習互動檢核表」、「合作學習經驗調查問卷」、「學生上課行為觀察表」、「個案探討」、「訪談」等研究結果共同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效則以「自然科教學單元概念測驗」、「定期評量成績」、「綜合評量成績」進行比對分析,以「概念構圖檢視」、「教學檢核表」、「學習日誌」、「省思札記」等進行多角度檢證分析。
研究發現,學生配對分組最棒的組合是性別異質加學業成就異質;動手實作的學習效果較佳;學生需要充裕的討論時間,並加強課前準備,另需練習進階配對協同學習的合作溝通技巧。
國小高年級學生接受配對協同學習融入自然科教學後,由於與配對學習夥伴的互動交流密切,學生的個人學習態度變得較積極且正面;同時,學生的個人學習成效有極顯著的提升。學生努力在不同意見中找到平衡,並學習溝通協調的技巧,大多已學會藉由討論開展思維,從中獲得更好的答案。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自然科教學應廣泛收集相關資料,安排創意有趣的課程活動,並融入配對協同學習,同時可用學習日誌協助教學。教師可組織專業成長社群,靈活應對各項變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行政人員應給予學生與教師更多學習與專業進修的空間和時間。未來研究者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擴展配對協同融入學習教學的應用與價值。
英文摘要
The study tried to promote elementary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develop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toward scientific study.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pair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to science instruction was conducted for elementary higher-grades students.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13 boys and 12 girls (totally 25 students) of higher- grades graders.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were examined by “Scale of science learning attitude”,“Interaction checklist of science pairs collaborative learning”,“Survey questionnair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check list of students’ behavior ”,“case study”,“interview”, etc.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was checked by pre-post test with “Concept test of science instruction unit”,“Regular assessment grades”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 addition, “Concept mapping”,teachers’ and students’ journal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 found the best way students’ pairs is gender heterogeneity plus academic achievement heterogeneity.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hands-on performance is better. Students need enough time to discuss in pairs. Also, the pre-class preparation and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should be focused.
Students became more active and positive because of the intensive interaction with pairs-learning partners.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strategies flexibly when progressing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practically.
The study results suggests creative and interesting curriculum activities should be arranged.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good learning habits and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ion pairs collaboration into learn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壹、研究目的	3
貮、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壹、研究範圍	4
貮、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壹、配對協同學習(Pair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5
貮、學習態度(Learning Attitude)	5
參、學習成效(Learning Effectiveness)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自然科教學及相關實證研究	7
壹、自然科的教學原則	7
貮、自然科教學的相關研究	7
參、自然科適用的教學法	11
肆、自然科的教學評量	13
伍、自然科教學遭遇的困難	16
第二節 配對協同學習的理念與應用	18
壹、協同學習──配對協同學習的基礎	18
貮、學習共同體──配對協同學習的精神	20
參、配對協同學習	21
肆、配對協同學習融入課程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6
壹、研究架構	26
貮、研究流程	27
參、行動研究歷程	30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3
壹、研究者	33
貮、研究夥伴	34
參、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研究場域	36
壹、環境	36
貮、配置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8
壹、現場觀察記錄	38
貮、單元概念測驗卷	39
參、訪談	40
肆、問卷	41
伍、其他文件資料	43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5
壹、資料蒐集	45
貮、初步整理	45
參、歸納分析	46
肆、撰寫報告	47
第四章 研究歷程	48
第一節 第一階段行動研究--「空氣與燃燒」	48
壹、教學準備	48
貮、教學行動	50
參、教學檢討	52
第二節 第二階段行動研究--「熱的傳播」	55
壹、教學準備	55
貮、教學行動	56
參、教學檢討	57
第三節 第三階段行動研究--「大氣中的水」	60
壹、教學準備	60
貮、教學行動	62
參、教學檢討	72
第四節 第四階段行動研究--「水溶液」	76
壹、教學準備	77
貮、教學行動	79
參、教學檢討	86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99
第一節 配對協同學習融入課程的研究	99
壹、學生需要充裕的討論時間	99
貮、學生需要再加強課前準備	99
參、學生進階配對協同學習尚需練習	100
肆、動手實作的學習效果較佳	100
伍、概念構圖尚需練習	100
第二節 配對協同學習的分組	101
壹、依座號順序配組	101
貮、依座號序,性別異質交錯配組	102
參、抽籤配對,隨機分組	102
肆、學生自行選擇,放任配組	103
伍、以學業群組高低交錯配對	104
陸、綜合微調配組	104
柒、研究分析	105
第三節 配對協同學習融入自然科後學生的學習態度表現	108
壹、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	108
貮、自然科配對協同學習互動檢核表	110
參、合作學習經驗調查問卷分析	111
肆、個案探討	114
伍、研究分析	117
第四節 配對協同學習融入自然科後學生的學習成效表現	120
壹、單元概念測驗	120
貮、定期評量成績	121
參、綜合評量成績	127
肆、概念構圖	132
伍、研究分析	134
第五節 學生在活動歷程中遭遇的問題及解決之道	136
壹、被注目的焦慮	136
貮、學習夥伴不配合	137
參、分身乏術的困擾	139
肆、研究分析	140
第六節 教師在研究歷程中遭遇的問題及解決之道	141
壹、缺乏專業對話時間	141
貮、計畫趕不上變化	142
參、學生不夠積極配合	144
肆、學生課前準備不足	145
伍、研究分析	14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2
第一節 結論	152
壹、配對協同學習融入課程的研究結果	152
貮、配對協同學習分組的研究結果	153
參、配對協同學習融入自然科學生的學習態度表現研究結果	153
肆、配對協同學習融入自然科學生的學習成效表現研究結果	154
伍、配對協同學習融入自然科學生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155
陸、配對協同學習融入自然科教師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155
第二節 建議	156
壹、對自然科教學的建議	156
貮、給教師的建議	156
參、給行政人員的建議	157
肆、給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59
中文部分	159
英文部分	168
附錄	169
附錄一.學生上課行為觀察表	169
附錄二.教學檢核表	170
附錄三.「大氣中的水」單元概念前測卷	171
附錄四.「大氣中的水」單元概念後測卷	173
附錄五.「水溶液」單元概念前測卷	175
附錄六.「水溶液」單元概念後測卷	177
附錄七.課後訪談大綱	179
附錄八.自然科配對協同學習互動檢核表	180
附錄九.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	181
附錄十.合作學習經驗調查問卷	182
附錄十一.第一階段「空氣與燃燒」單元教材分析	184
附錄十二.第一階段「空氣與燃燒」教學流程設計	185
附錄十三.第一階段研究概念構圖成果	187
附錄十四.第二階段「熱的傳播」單元教材分析	191
附錄十五.第二階段「熱的傳播」教學流程設計	192
附錄十六.第二階段研究「熱的傳播」概念構圖成果	193
附錄十七.第三階段「大氣中的水」單元教材分析	197
附錄十八.第三階段「大氣中的水」教學流程設計	198
附錄十九.第三階段研究「大氣中的水」概念構圖成果	200
附錄二十.第四階段「水溶液」單元教材分析	204
附錄二十一.第四階段「水溶液」教學流程設計	205
附錄二十二.第四階段研究「水溶液」概念構圖成果	208
 
表次
表 3-1-1 行動研究四階段歷程簡表	32
表 3-4-1 原始資料編碼整理意義表	46
表 4-1-1 分組活動檢討表	48
表 4-1-2 研究前評量成績記錄表	52
表 4-1-3 第一階段評量成績記錄表	52
表 4-2-1 第二階段評量成績記錄表	57
表 4-3-1 第三階段評量成績記錄表	73
表 4-4-1 第四階段評量成績記錄表	87
表 5-3-1 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08
表 5-3-2 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	108
表 5-3-3 自然科配對協同學習互動檢核表紀錄整理	110
表 5-3-4 合作學習經驗調查表一	112
表 5-3-5 合作學習經驗調查表二	113
表 5-3-6 合作學習經驗調查表三	114
表 5-4-1 單元概念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120
表 5-4-2 單元概念前、延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120
表 5-4-3 單元概念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121
表 5-4-4 單元概念前、延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121
表 5-4-5 未實行配對協同融入教學時的定期評量成績記錄表	122
表 5-4-6 第一階段研究後的定期評量成績記錄表	123
表 5-4-7 非研究時期的定期評量成績記錄表	124
表 5-4-8 第二階段研究的定期評量成績記錄表	125
表 5-4-9 第三階段研究學年定期評量成績總表一	126
表 5-4-10 第四階段研究學年定期評量成績總表二	126
表 5-4-11 各階段綜合評量成績對照表	127
 
圖次
圖3-1-1 教學架構圖	27
圖3-1-2 研究流程圖	28
圖3-1-3 教學行動研究螺旋循環圖	30
圖3-3-1 自然專科教室座位配置圖A	37
圖3-3-2 自然專科教室座位配置圖B	37
圖4-1-1 第一階段研究座位配置圖	49
圖4-1-2 第一階段概念構圖G1B(組員:S10、S24)	53
圖4-1-3 第一階段概念構圖G6B(組員:S03、S22)	53
圖4-2-1 第二階段研究座位配置圖	55
圖4-2-2 第二階段概念構圖G04(組員:S14、S16)	58
圖4-2-3 第二階段概念構圖G05(組員:S08、S09)	58
圖4-3-1 第三階段研究座位配置圖	62
圖4-3-2 第三階段課程活動檢討圖	72
圖4-3-3 第三階段概念構圖G02(組員:S09、S19)	74
圖4-3-4 第三階段概念構圖G03-1(組員:S14、S18)	74
圖4-3-5 第三階段概念構圖G05(組員:S15、S25)	75
圖4-3-6 第三階段概念構圖G10(組員:S02、S21)	75
圖4-4-1 第四階段研究座位配置圖	78
圖4-4-2 第四階段課程活動檢討圖	87
圖4-4-3 進階配對概念構圖G1(組員:S20、S02、S21、S01、S07)	89
圖4-4-4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1A(組員:S20、S02)	90
圖4-4-5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1B(組員:S21、S01、S07)	90
圖4-4-6 進階配對概念構圖G2(組員:S11、S13、S22、S15)	91
圖4-4-7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2A(組員:S11、S13)	91
圖4-4-8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2B(組員:S22、S15)	91
圖4-4-9 進階配對概念構圖G3(組員:S23、S09、S25、S10)	92
圖4-4-10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3A(組員:S23、S09)	92
圖4-4-11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3B(組員:S25、S10)	92
圖4-4-12 進階配對概念構圖G4(組員:S16、S12、S24、S08)	93
圖4-4-13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4A(組員:S16、S12)	93
圖4-4-14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4B(組員:S24、S08)	93
圖4-4-15 進階配對概念構圖G5(組員:S06、S18、S05、S19)	94
圖4-4-16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5A(組員:S06、S18)	94
圖4-4-17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5B(組員:S05、S19)	94
圖4-4-18 進階配對概念構圖G6(組員:S04、S03、S17、S14)	95
圖4-4-19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6A(組員:S04、S03)	96
圖4-4-20 第四階段概念構圖G6B(組員:S14、S17)	96
圖5-2-1 研究前(座號序)座位配置圖	101
圖5-2-2 非研究階段(抽籤配對)座位配置圖	103
圖5-3-1 自然科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總分比對直條圖	109
圖5-4-1 各階段綜合評量成績平均分數比對折線圖	128
圖5-4-2 個案綜合評量成績變動折線圖一	130
圖5-4-3 個案綜合評量成績變動折線圖二	13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世芳(2006)以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單元的概念學習。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永和(2004)。小二至高二學生熱之本質的迷思概念類型研究(高雄地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光平(2005)。以概念構圖之動態評量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燃燒」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 62-62。
王佩蓮、林碧楨(1990)。國小自然科學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2011)。引導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之推動與落實──論第二週期系所評鑑之核心內涵。評鑑雙月刊,36-40。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國華、葉辰楨、蔡明致(2010)。後設認知鷹架策略融入科學探究教學之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8,1-32。
王淑玉(2007)。以概念構圖之動態評量(CMDA)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光」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貴春(2000)。STS 教學與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澤祐(2010)。不同概念構圖教學模式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方麗勝(2007)。以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物質與熱"的概念學習。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任淑莉(2012)。發展昆蟲數位遊戲教材以增進國小學童之昆蟲概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佐藤學著/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市:天下文化。
佐藤學著/黃郁倫譯(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臺北市:天下雜誌。
何宜芳(2012)。盤面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節能減碳知識與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玟萱(2005)。行動學習在國小生態園學習環課程之應用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勇龍(2003)。「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探討。國立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啟輝(2007)。合作學習策略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學童注意力與批判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裕聖(2011)。鷹架式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童生物文章的閱讀表徵與情意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24。
吳耀明(2010)。多元教學與評量對國小學童學習態度及學習焦慮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4-1,153-178。
呂學書(2011)。利用數位心智圖軟體於國小潮間帶生態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大學自然科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巫建賢(2013)。氣候變遷教案教學對國小四和六年級學生知識、態度與行為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欣樺(2011)。合作學習融入問題解決之數位遊戲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合作學習能力及學習成就之影響。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茂興(1998)譯/Guy R. Lefrancis著。教育心理學Psychology For Teaching。臺北市:弘智出版社。
李思宜(2012)。概念構圖學習策略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成就及後設認知能力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登隆、王美芬(2004)。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4專刊,69-94。
杜秀果(2011)。新課程背景下對中小學教師培訓教學的新思維。教育與職業, 58-59。
花誌陽(2012)。電子書在本位教學上的應用-以校園植物導覽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芝嬿(2010)。國小低、中、高年級節能減碳知識標準化評量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文生(1999)。教師的課程地圖。台北縣小班教學精神與開放教育月刊,10,1-2。
林文生(2012a)。學習共同體先導型學校說明會。2012年10月17日。取自: http://lstudy.ssps.ntpc.edu.tw/?paged=2
林文生(2012b)。合作學習實務篇-秀山國小。2012年11月14日。取自: http://lstudy.ssps.ntpc.edu.tw/?paged=2
林文生(2013)。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密碼。學習共同體台灣初體驗,90-98。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計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金蓮(2003)。桃園地區國小學童對水生植物認知情形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慧容(2005)。生物多樣性主題融入戶外教學之研究--以台大農場水生池及傅園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曉雯、陳佩君(2005)。科學教學評量的反思與實踐:教師行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1,1-27。
林靜雯(2012)。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以四年級昆蟲單元活動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垂昌、陳瑞斌(2001)。應用概念構圖於會計教學與評量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81,37-67。
俞碩樺(2010)。以IDI教學設計模式發展國小高年級綠建築課程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環境資源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侯雅齡(2013)。資優生科學自我概念與科學成就之縱貫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2,57-90。
洪碧霞主編(2010)。呼應能力指標的教學與評量設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憲志(2008)。實施多元教學策略及多元評量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然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神靖瑀(2012)。國小六年級自然科「微生物的作用」單元實施PBL教學之個案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翁崧桓(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實施合作學習在原住民地區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翁敏慧、黃純真、賴逸超(2013)。學習共同體試辦之體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91-92。
莊敏雄、洪振方、宋國城(2011)。網路探索協同教學在國小自然科的應用與成效。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5-1,23-45。
梁美麗(2012)。幼兒科學遊戲課程:以「水的三態變化」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世忠、鐘敏綺(2005)。網路融入協同教學之研究: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中原學報,33:4,725-743。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14。2010年4月15日,擷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index.htm
張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詩亞(2012)。使用認知診斷模式進行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電腦化測驗研發--以「水的流動」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新仁主編(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張維倫(2012)。結合合作學習與5E學習環的生物教學。中等教育,63-1,120-139。
張簡武章(2012)。以問題導向學習進行海洋教育融入水循環課程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科學教育目標、現況與前瞻。全國第一次科學教育會議。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分組合作學習問卷。教室教學的春天~透過分組合作學習 創建學習共同體。2014年1月21日,擷取自:http://www.coop.ntue.edu.tw/download.php
許春蘭(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許雅雁(2012)。數位遊戲式輔助教學對八年級學童科學態度和學習動機之影響初探─以「大氣壓力」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連乃瑤(2008)。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連志龍(2005)。融入歷程檔案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單元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青景(2010)。配對合作學習融入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1)。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原作者:Linda Campbell, Bruce Campbell, Dee Dickinson)。臺北市:遠流。
郭信宏(2006)。國中生在「壓力」與「浮力」單元學習後之迷思概念對解題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彥廷、姚如芬(2004)。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學習表現之探討。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1,127-166。
陳彥參(2012)。探究式教學法應用於小學輻射防護教育之研究-以永定國小五年級為例。大葉大學工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英蘭(2006)。運用資訊科技進行科學故事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亭伶(2013)。發展「昆蟲大富翁」科學遊戲教具及教學以培養學童的昆蟲認知、科學態度和科學過程技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素貞(1998)。配對學習方式與合作訓練對概念學習的效應。屏東師院學報,11,25-54。
陳惠容(2007)。以動態的實作評量融入教學探究「空氣」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惠媛(2004)。以「專題本位教學與學習」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運輸工具與能源」科學與技術認知之概念學習。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博文(2007)。進行科學探究教學以促進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義勳(2005)。國小五年級學生力學概念分析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5專刊,34-53。
陳義勳(2010)。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學習與評量。臺北:五南。
陳嘉甄(2005)。系統結構圖與概念構圖的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黛娜(2005)。高美濕地戶外環境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如(2006)。國小三年級學童實施動物園生物多樣性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盛嘉惠(2006)。概念圖教學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空間概念的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喬琪(2008)。外來種生物繪本電子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認知、態度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明山(2006)。應用概念構圖策略於小學科學寫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文萱(2007)。外來種生物繪本電子書的製作與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黃美慧(2004)。融入專題本位的教學與學習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單元的概念學習。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皇明(2003)。國小學童對颱風現象及其相關概念認知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珮瑛(2007)。國小學生對學校與民間視覺藝術課程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台中縣清水鎮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國鐘(2007)。合作寫作對於國小學童科學概念學習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詠仁(2001)。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研究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萬居、葉欣儒、張萬居(2005)。以認知架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進行國小學童水溶液概念改變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5專刊,1-33。
黃學智(2011)。師生是「學習共同體」。文學教育,160。
黃鴻博主編(2011)。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董冠妤(2011)。以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法進行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秀停、王國華(2007)。實施引導式探究教學對於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5-4,439-459。
詹于葶(2011)。國小自然領域「熱」單元電腦化建構反應題型研發及認知診斷應用。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詹麗馨(1997)。口語教學-善用Pair Work。敦煌英語教學雜誌,14,23-25。
鄭一亭(2003)。國小學童對水溶液的迷思概念類型與成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子豪(2010)。運用合作學習探究國小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歷程之行動研究:以六年級體育班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麗媛(2011)。學習型態與訊息回饋策略運用對國小學童學習效果之研究—以飲食教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敬凱(2010)。以STS教學模組提升小學生「全球暖化行動力」中政治參與的能力。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潘芝慧(2007)。概念構圖與後設認知統整教學策略(CMMC)在國小「雲雨霧」單元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2014)。自然科教材2。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研究室。2014年6月17日。擷取自: http://210.240.193.239/TMMVF06/per/super_pages.php?ID=per1
劉偉琦(2008)。以 CMDA 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概念改變—以「熱與我們的生活」單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燕饒(2001)。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天民(2002)。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秉恆(2004)。國小自然網路合作學習STS專題行動研究:以「科學與生活」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67,50-63。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擇文(2003)。國小五年級自然科融入STS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批判思考與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歐用生(2012)。日本中小學「單元教學研究」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121-147。
盧秀琴、楊明達(2005)。國小合作學習的教學理論與實例介紹。國民教育,45-6,78-87。
賴美娟(2006)。合作式概念構圖在國小四年級自然科學習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賴慶三、王錦銘(2010)。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6,29-52。
蕭惠文(2006)。以概念構圖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物質變化」之概念學習。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甫宜(2011)。科學遊戲本位教學模式對於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與分析。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富榮(2006)。概念構圖策略和認知型態對國小自然科網路化學習影響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83-110。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藍麗敏(2013)。行動拼圖式合作學習法應用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魏俊峰(2012)。自然科線上診斷測驗研發---以 「太陽」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蘇昱暘(2013)設計桌上遊戲做為國小自然科教學輔助工具之研究—以「昆蟲的一生」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慶益(2012)探究數位典藏素材融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有趣的昆蟲」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饒世妙(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英文部分
Bruffee & Kenneth (1999).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the ‘Conversation of Mankind’. College English 46.7(Nov. 1984): 635-652. Available through JSTOR
Coghlan, D.,& Brannick, T. (2001). Doing Action Research in Your Own Organiz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Davidson , N. (1992). Enhancing Thinking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New York U.S.A:teachers College Press.
Perret K .(2013). Learning is Growing: Think-Pair-Share Vari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learningisgrowing.wordpress.com/2012/03/21/think-pair-share-variation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Edited by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 E. Souberman (Eds.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