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7201112200600
DOI 10.6846/TKU.2011.00735
論文名稱(中文)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的知識意識型態之研究――以一個版本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Case Study about the Knowledge Ideology of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孫乃茹
研究生(英文) Nai-Ju Sun
學號 69775024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7-14
論文頁數 37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游家政
委員 - 白亦方
委員 - 薛雅慈
關鍵字(中) 知識
意識型態
教科書
社會學習領域
關鍵字(英) knowledge
ideology
textbooks
social studi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探討99學年度出版之A版本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的知識意識型態(含括該版本生活課程教科書中社會學習領域內容)。本研究將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的知識意識型態歸納為三種立場、六種取向,分別是:⑴客觀立場觀念啟思取向;⑵客觀立場經驗認識取向;⑶互動立場學科認知歷程取向;⑷互動立場社會實用取向;⑸轉化立場自我感知取向;⑹轉化立場社會行動取向。探討重點為:⑴各類型知識意識型態的分布情形;⑵分析各類型知識意識型態在教科書中展現的樣貌。歸納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⑴全套教科書整體而言,以客觀立場的知識意識型態為主,其次是互動立場,轉化立場比例較低。知識意識型態取向上,以經驗認識取向為首,其次是社會實用取向,自我感知取向和學科認知歷程取向居第三,社會行動取向和觀念啟思取向最少。
⑵觀念啟思取向教材甚少僅3.6%,且集中出現在第三學習階段的歷史教材中。
⑶經驗認識取向次數百分比41.8%為最高,是主要的知識意識型態,以感官經驗讓學生接受系統的學科知識並加以熟練。
⑷學科認知歷程取向集中分布於認識家鄉和臺灣的冊次或單元中,配合單元內容和活動設計附屬小單元指導程序性知識或是融入課本習作的活動。
⑸社會實用取向次數百分比22.6%居次,多以議題融入學科概念的單元教材中。
⑹自我感知取向大多點狀式附屬於學科單元教學中,讓學生針對學科內容表達自己的感想和喜愛的情感,或者透過學習內容增進學生對自己的認識。
⑺社會行動取向次數百分比5.0%,主要以認識社會行動楷模、提出行動方式、傳達訊息等社會行動為主。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knowledge ideology of A version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which was published between 2010 and 2011 school year, includ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relating to social studies in life curriculum textbooks.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In this study, the knowledge ideology of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ositions and six orientations, ,and namely as the followings: (1) objectivity position ideal heuristic orientation; (2) objectivity position empirical study orientation; (3) transaction position discipline cognitive process orientation; (4) transaction position social practicality orientation; (5) transformation position self-perception orientation;(6)transformation position social action orient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thesis puts emphasi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first point is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the knowledge ideology. The second point is the presence of various types of the knowledge ideology in textbooks . The conlusions and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A full set of textbooks overall, the most emphasis is put on the objectivity position, then comes the transaction position. The transformation position has the lowest percentage. In aspect of orientation, the empirical study orientation is the main orientation, the social practicality orientation is the second, the self-perception orientation and the discipline cognitive process orientation are in third place, while the social action orientation and the ideal heuristic orientation have the lowest percentage.
(2) The ideal heuristic orientation appears the least, only 3.6% of the total proportion. It concentrate on the history materials in stage three.
(3) The empirical study orientation makes up 41.8% of the total proportion, being the main knowledge ideology of A version textbooks. The materals of empirical study orientation provide sensory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to accept systematic discipline knowledge in textbooks.
(4) The discipline cognitive process orientation appears in the textbooks or units about Taiwan and hometown. Design subsidiary small unit to guide procedural knowledge. Besides,the essay and lessons of A version textbooks include inquiry activities.
(5)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of social practicality orientation is 22.6%. The percentage is second to the empirical study orientation. The feature is that issues are introduced in unit of discipline concept. 
(6) Most of self-perception orientation materals are attached to discipline concept unit in point-like style. the learning content leads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love of emotion, or through the learning content to enhance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7)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of social action orientation is 5.0%. The social action orientation activities include conveying message, paticipating i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ivities, knowing the social action model, proposesing own social activit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謝誌	i
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第一節	知識意識型態的內涵	25
第二節	知識意識型態的分類	57
第三節	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的知識及相關研究	8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09
第一節	研究概念架構	10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11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研究信效度	112
第四節	資料處理	1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27
第一節	A版本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各類型知識意識型態分布情形之   量化分析	127
第二節	A版本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各類型知識意識型態之質化分析	138
第三節	綜合分析	2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69
第一節	結論	269
第二節	建議	274
參考文獻	277
中文部分	277
英文部分	289
附   錄	290
一、A版本生活課程教科書各單元、各課細目	290
二、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知識意識型態內容分析類目表效度檢核專家名單	294
三、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的知識意識型態內容分析類目表學者專家諮詢實施說明函及類目表初稿	295
四、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知識意識型態內容分析類目表學者專家意見彙整表	305
五、A版本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知識意識型態量化內容分析畫記依據舉隅	336
六、 A版本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的知識意識型態分布情形之量化內容分析畫記結果	363

 
表   次
表2-1-1  各學者探討知識的面向	28
表2-1-2  課程選擇知識的取向	43
表2-1-3  哲學立場的分類組織	48
表2-1-4  課程哲學、課程取向及知識的性質等的關係	50
表2-2-1  主要哲學綜覽	61
表2-2-2  主要課程哲學知識意識型態分析表	62
表2-2-3  教育哲學綜覽	65
表2-2-4  教育理論的知識意識型態分析表	66
表2-2-5  課程意識型態的知識論假設	67
表2-2-6  課程取向背後的知識假設	68
表2-2-7  課程取向的知識意識型態分析表	71
表2-2-8  知識意識型態類型分析表	75
表2-3-1  教科書中的知識是為誰存在的三類觀點	102
表3-2-1  A版國民小學生活教科書社會教材與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分析單位總數	112
表3-3-1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的知識意識型態量化分析類目表	114
表3-3-2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的知識意識型態量化分析類目說明與範例表	116
表3-3-3  畫記表格示例	122
表3-3-4  評分員背景說明	124
表3-3-5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知識意識型態類目相互同意度一覽表	125
表4-1-1  A版本國民小學生活教科書社會教材與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知識意識型態畫記結果	128
表4-1-2  A版本國民小學生活教科書社會教材與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的知識意識型態立場與取向畫記結果	129
表4-1-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學習階段劃分一覽表	131
表4-1-4  A版本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各學習階段知識意識型態的分布	132
表4-2-1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知識意識型態取向的呈現形式	242

圖   次
圖1-3-1  研究步驟圖	19
圖2-2-1  教育理論及其哲學來源的關係	58
圖3-1-1  研究概念架構圖	110
圖4-1-1  A版本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知識意識型態立場次數百分比統計圖	129
圖4-1-3  A版本國民小學各學習階段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知識意識型態立場次數百分比統計圖	133
圖4-2-1  提供史實和問答讓學生根據資料理性推理因果示例之一	140
圖4-2-2  提供史實和問答讓學生根據資料理性推理因果示例之二	141
圖4-2-3  情境圖、真實史料和問答幫助學生做歷史神入的抽象思考示例之一	142
圖4-2-4  情境圖、真實史料和問答幫助學生做歷史神入的抽象思考示例之二	143
圖4-2-5  情境圖、真實史料和問答幫助學生做歷史神入的抽象思考示例之三	143
圖4-2-6  情境圖、真實史料和問答幫助學生做歷史神入的抽象思考示例之四	144
圖4-2-7  就事實知識做評論示例之一	145
圖4-2-8  就事實知識做評論示例之二	146
圖4-2-9  就事實知識做評論示例之三	146
圖4-2-10  啟發式詰問法引導學生做合乎邏輯的抽象理性思考示例	147
圖4-2-11  系統性陳述普遍客觀的智性知識讓學生接受示例	149
圖4-2-12  情境對話式的課文以連結學生經驗示例	149
圖4-2-13  視覺化的圖表說明課文的事實知識的示例之一	150
圖4-2-14  視覺化的圖表說明課文的事實知識的示例之二	150
圖4-2-15  視覺化的時間線呈現歷史分期的事實知識的示例	151
圖4-2-16  呈現實物照片示例之一	152
圖4-2-17  呈現實物照片示例之二	152
圖4-2-18  呈現實物照片示例之三	152
圖4-2-19  呈現實物照片示例之四	152
圖4-2-20  呈現實物照片示例之五	153
圖4-2-21  觀察情境圖片示例之一	154
圖4-2-22  觀察情境圖片示例之二	155
圖4-2-23  觀察情境圖片示例之三	155
圖4-2-24  觀察情境圖片示例之四	156
圖4-2-25  觀察情境圖片示例之五	156
圖4-2-26  觀察情境圖片示例之六	157
圖4-2-27  觀察情境圖片示例之七	157
圖4-2-28  觀察情境圖片示例之八	157
圖4-2-29  觀察情境圖片示例之九	158
圖4-2-30  揭示模型圖、地形圖、地景圖或衛星照片示例之一	159
圖4-2-31  揭示模型圖、地形圖、地景圖或衛星照片示例之二	159
圖4-2-32  蒐集資料回答有固定答案的問題示例之一	160
圖4-2-33  蒐集資料回答有固定答案的問題示例之二	160
圖4-2-34  在地圖上指認、圈記和標示示例之一	161
圖4-2-35  在地圖上指認、圈記和標示示例之二	161
圖4-2-36  在地圖上指認、圈記和標示示例之三	162
圖4-2-37  在地圖上指認、圈記和標示示例之四	162
圖4-2-38  運用視聽媒體示例	163
圖4-2-39  活潑化的設計熟練基本事實和概念知識示例之一	164
圖4-2-40  活潑化的設計熟練基本事實和概念知識示例之二	164
圖4-2-41  活潑化的設計熟練基本事實和概念知識示例之三	165
圖4-2-42  活潑化的設計熟練基本事實和概念知識示例之四	166
圖4-2-43  活潑化的設計熟練基本事實和概念知識示例之五	166
圖4-2-44  活潑化的設計熟練基本事實和概念知識示例之六	166
圖4-2-45  設計提問讓學生做符應教科書知識的回答示例之一	167
圖4-2-46  設計提問讓學生做符應教科書知識的回答示例之二	167
圖4-2-47  設計提問讓學生做符應教科書知識的回答示例之三	168
圖4-2-48  設計提問讓學生做符應教科書知識的回答示例之四	168
圖4-2-49  設計提問讓學生做符應教科書知識的回答示例之五	169
圖4-2-50  設計提問讓學生做符應教科書知識的回答示例之六	170
圖4-2-51  設計提問讓學生做符應教科書知識的回答示例之七	170
圖4-2-52  設計提問讓學生做符應教科書知識的回答示例之八	171
圖4-2-53  設計提問讓學生做符應教科書知識的回答示例之九	171
圖4-2-54  設計提問讓學生做符應教科書知識的回答示例之十	172
圖4-2-55  設計提問讓學生做符應教科書知識的回答示例之十一	172
圖4-2-56  以列表比較和提問引導學生系統的組織課本知識示例	173
圖4-2-57  配合單元內容和活動設計附屬小單元指導程序性知識示例之一	175
圖4-2-58  配合單元內容和活動設計附屬小單元指導程序性知識示例之二	175
圖4-2-59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一	176
圖4-2-60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二	177
圖4-2-61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三	177
圖4-2-62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四	178
圖4-2-63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五	179
圖4-2-64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六	180
圖4-2-65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七	181
圖4-2-66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八	182
圖4-2-67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九	183
圖4-2-68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十	183
圖4-2-69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十一	184
圖4-2-70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十二	185
圖4-2-71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十三	186
圖4-2-72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十四	187
圖4-2-73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十五	187
圖4-2-74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十六	187
圖4-2-75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十七	187
圖4-2-76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十八	188
圖4-2-77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十九	188
圖4-2-78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二十	189
圖4-2-79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二十一	189
圖4-2-80  將探究活動融入單元活動中讓學生從事知識的建構示例之二十二	189
圖4-2-81  課文敘寫以問題為架構而非系統性的陳述學科知識示例之一	192
圖4-2-82  課文敘寫以問題為架構而非系統性的陳述學科知識示例之二	192
圖4-2-83  對話情境式的課文引出問題意識示例之一	194
圖4-2-84  對話情境式的課文引出問題意識示例之二	194
圖4-2-85  提問或情境圖連結學生經驗產生問題意識示例之一	195
圖4-2-86  提問或情境圖連結學生經驗產生問題意識示例之二	195
圖4-2-87  提問或情境圖連結學生經驗產生問題意識示例之三	195
圖4-2-88  提出一般性的原則引導學生應用於自身示例之一	196
圖4-2-89  提出一般性的原則引導學生應用於自身示例之二	196
圖4-2-90  提出一般性的原則引導學生應用於自身示例之三	197
圖4-2-91  提出一般性的原則引導學生應用於自身示例之四	198
圖4-2-92  提出一般性的原則引導學生應用於自身示例之五	198
圖4-2-93  提出一般性的原則引導學生應用於自身示例之六	198
圖4-2-94  完整經驗示例之一	199
圖4-2-95  完整經驗示例之二	200
圖4-2-96  情境演練示例之一	201
圖4-2-97  情境演練示例之二	202
圖4-2-98  提供問題情境培養參與民主社會決策和解決變遷社會問題的能力示例之一	204
圖4-2-99  提供問題情境培養參與民主社會決策和解決變遷社會問題的能力示例之二	204
圖4-2-100  提供問題情境培養參與民主社會決策和解決變遷社會問題的能力示例之三	205
圖4-2-101  提供問題情境培養參與民主社會決策和解決變遷社會問題的能力示例之四	205
圖4-2-102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一	206
圖4-2-103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二	206
圖4-2-104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三	206
圖4-2-105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四	207
圖4-2-106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五	207
圖4-2-107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六	207
圖4-2-108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七	207
圖4-2-109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八	207
圖4-2-110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九	208
圖4-2-111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十	208
圖4-2-112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十一	208
圖4-2-113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十二	209
圖4-2-114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十三	209
圖4-2-115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十四	209
圖4-2-116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十五	209
圖4-2-117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十六	209
圖4-2-118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十七	210
圖4-2-119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十八	210
圖4-2-120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十九	211
圖4-2-121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二十	212
圖4-2-122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二十一	213
圖4-2-123  討論變遷社會下的問題示例之二十二	213
圖4-2-124  以情境圖說明公共議題影響層面廣泛示例之一	214
圖4-2-125  以情境圖說明公共議題影響層面廣泛示例之二	214
圖4-2-126  透過情境圖對照產生問題意識示例	215
圖4-2-127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一	218
圖4-2-128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二	218
圖4-2-129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三	218
圖4-2-130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四	218
圖4-2-131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五	218
圖4-2-132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六	218
圖4-2-133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七	218
圖4-2-134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八	219
圖4-2-135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九	219
圖4-2-136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十	219
圖4-2-137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十一	219
圖4-2-138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十二	219
圖4-2-139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十三	220
圖4-2-140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十四	221
圖4-2-141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十五	221
圖4-2-142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十六	222
圖4-2-143  讓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感想示例之十七	222
圖4-2-144  學習內容增進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示例之一	224
圖4-2-145  學習內容增進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示例之二	224
圖4-2-146  學習內容增進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示例之三	225
圖4-2-147  學習內容增進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示例之四	225
圖4-2-148  學習內容增進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示例之五	225
圖4-2-149  學習內容增進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示例之六	225
圖4-2-150  學習內容增進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示例之七	226
圖4-2-151  覺察所面臨的問題指出未來理想社會的願景示例之一	229
圖4-2-152  覺察所面臨的問題指出未來理想社會的願景示例之二	229
圖4-2-153  覺察所面臨的問題指出未來理想社會的願景示例之三	229
圖4-2-154  覺察所面臨的問題指出未來理想社會的願景示例之四	230
圖4-2-155  覺察所面臨的問題指出未來理想社會的願景示例之五	231
圖4-2-156  覺察所面臨的問題指出未來理想社會的願景示例之六	231
圖4-2-157  教科書建議學生可以做的社會行動示例之一	232
圖4-2-158  教科書建議學生可以做的社會行動示例之二	233
圖4-2-158  教科書建議學生可以做的社會行動示例之三	234
圖4-2-160  讓學生指出自己可以做到的社會行動示例之一	235
圖4-2-161  讓學生指出自己可以做到的社會行動示例之二	235
圖4-2-162  讓學生指出自己可以做到的社會行動示例之三	235
圖4-2-163  讓學生指出自己可以做到的社會行動示例之四	236
圖4-2-164  讓學生指出自己可以做到的社會行動示例之五	236
圖4-2-165  學生以社會行動改善社會示例之一	238
圖4-2-166  以社會行動改善社會示例之二	238
圖4-2-167  以社會行動改善社會示例之三	238
圖4-2-168  以社會行動改善社會示例之四	239
圖4-2-169  以社會行動改善社會示例之五	239
圖4-2-170  以社會行動改善社會示例之六	239
圖4-2-171  社會實用取向情境案例呈現形式示例之一	244
圖4-2-172  社會實用取向情境案例呈現形式示例之二	244
圖4-2-173  社會實用取向情境案例呈現形式示例之三	244
圖4-2-174  經驗認識取向情境案例呈現形式示例	245
圖4-2-175  經驗認識取向學生經驗分享呈現形式示例之一	246
圖4-2-176  經驗認識取向學生經驗分享呈現形式示例之二	246
圖4-2-177  社會實用取向學生經驗分享呈現形式示例之一	246
圖4-2-178  社會實用取向學生經驗分享呈現形式示例之二	246
圖4-2-179  經驗認識取向運用圖表數據示例之一	247
圖4-2-180  經驗認識取向運用圖表數據示例之二	247
圖4-2-181  學科認知歷程取向運用圖表數據示例	247
圖4-2-182  社會實用取向蒐集資料示例	248
圖4-2-183  學科認知歷程取向蒐集資料示例	249
圖4-2-184  經驗認識取向使用情境圖示例	250
圖4-2-185  社會實用取向使用情境圖示例	251
圖4-2-186  觀念啟思取向使用情境圖示例	252
圖4-2-187  觀念啟思取向理性直觀的思考和表達示例	25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儷蓉(2005)。從編輯者的觀點談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制度之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尤淑慧(2003)。一位國小教師知識觀之研究──以Lyotard的後現代知識論述分析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方德隆(譯)(2004)。A. C. Ornstein, & F. P. Humkins著。課程基礎理論(Foundations of curriculum, I, 4thed.)。臺北:高等教育。
王文科(2002)。內容分析研究法(增訂七版)。載於教育研究法(頁411-434)。臺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增訂11版)。臺北:五南。
王立心(2009)。書評: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增訂版)。教科書研究,2(1),165-172。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王佳煌、潘中道譯(2002)。W. L. Neuman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Social research metho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臺北:學富。
王俊斌、馮朝霖(2003)。詮釋學的發展與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頁91-127)。臺北:師大書苑。
王前龍、張如慧(2007)。從課程設計理論取向回顧臺灣進三十年國小課程改革理念之轉變。載於周淑卿、陳立華(主編),課程改革的挑戰與省思—黃光雄教授七十大壽祝壽論文集(一)(頁65-83)。高雄:麗文。
王財貴(1995)。國小施行「讀經」教育之理論、實務及疑難問題解答。國教輔導,34(5),12-23。
王雅玄(2006)。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載於陳麗華(主編),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頁457-488)。臺北:五南。
王雅玄、余佳儒(2007)。社會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以南一版五下教材內容之政治意識型態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35(4),39-50。
王麗雲(2005)。艾波的課程思想。載於黃政傑(主編),課程思想(頁173-204)。臺北:冠學。
王麗雲(2006)。M. W. Apple:批判教育社會學先驅。載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頁25-450)。臺北:高等教育。
王麗雲(2007)。意識型態與課程。載於甄曉蘭(主編),課程經典導讀(頁379-395)。臺北:學富。
卯靜儒(2002)。個人的/政治的:艾波的權利、知識與教育。載於蘇峰山(主編),意識、權利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導讀(頁77-106)。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白亦方(1999)。社會科課程設計的發展與願景。臺北:師大書苑。
白亦方(2008)。課程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高等教育。
石計生(1993)。意識型態與臺灣教科書。臺北:前衛。
伍振鷟(主編)(2000)。教育哲學。臺北:師大書苑。
江湘玲(2001)。中法二國小學課程及教科書編選之比較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但昭偉(2003)。分析哲學與分析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頁35-60)。臺北:師大書苑。
但昭偉(摘譯)(2006)。Thomas S. Popkewitz著。社會重建暨心靈掌控的專門技術—邁向學校教育的政治社會學(Soci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Expertise of the Governing of the Soul: Toward a Political Sociology of Schooling)。載於陳麗華(主編),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頁141-157)。臺北:五南。
吳心怡(2003)。國小教師教科用書使用情形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育臻(2006)。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地理科。載於陳麗桂、林麗月、陳國川、鄧毓浩(主編),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頁37-5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五南。
吳玫緗(2007)。科學知識觀與學生在社會科學性議題論證之相關性。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俊憲(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俊憲(2006)。社會重建主義與課程改革。國教之友,57(1),48-57。
吳俊憲(2008)。教科書編輯與設計的運作與內涵。載於國立編譯館、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之「2008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現況、德國觀點、芬蘭經驗」會議論文集,臺北。
吳俊憲(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與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83,31-40。
吳俊憲、宋明娟、吳錦惠(2007)。社會領域教科書編輯的現況與問題:從一位國小社會領域編輯者的經驗談起。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191-214)。臺北:五南。
吳翎君(2004)。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進喜(2006)。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的內容與分段能力指標的關係—以地理部份為例。載於陳麗桂、林麗月、陳國川、鄧毓浩(主編),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頁75-9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臺北:五南。
宋明娟(2010)。導讀Biemer, L. B. (1992). 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The role of content. In J. G. Herlihy & M. T. Herlihy (Eds.). 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Issues, aspects, and perspectives (pp. 17-26).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0年6月19日,取自http://academic.ed.ntnu.edu.tw/~hscbc/web1//modules/tinyd2/
巫淑貞(2006)。國小綜合活動領域教科書發展決定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五南。
李文玲(2008)。九年一貫課程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審查意見分析之研究:課程統整取向。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文富(2005)。知識屬性、學科劃界與統整課程結構——社會學習領域的問題與困境。載於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94年度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小組主辦之「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理論與實踐的反思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
李依茜(2009)。教科書開放政策下的自由與規範——以高中公民教科書審查歷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奉儒(2004)。教育哲學——分析的取向。臺北:揚智。
李珮瑜(2006)。網際空間知識觀與倫理觀之探究及其教育蘊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涵鈺、陳麗華(2006)。社會重建主義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影響初探。載於陳麗華(主編),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頁71-107)。臺北:五南。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5-138。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8(4),91-116。
周珮儀、鄭明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93-222。
周梅雀(2007)。導讀:教師即陌生人——當代的教育哲思。載於甄曉蘭(主編),課程經典導讀(頁345-360)。臺北:學富。
周淑卿(2003)。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1,13~31。
周淑卿(2007)。導讀:教育的想像。載於甄曉蘭(主編),課程經典導讀(頁397-412)。臺北:學富。
周淑卿(2008)。豈是「一本」能了?——教科書概念的重建。教科書研究,1(1),29-48。
林玉体(2002)。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三民。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導讀)。載於甄曉蘭(主編),課程經典導讀(頁117-134)。臺北:學富。
林宜玫、王逸慧、林世華(2004)。社會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之解讀——由Bloom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析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1-34。
林倫全(2005)。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市場變遷及廠商競爭態勢之預測。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珮君(2007)。探究教學對國中學生知識觀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淑華(2005)。中年級社會教科書中社會行動取向教材之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淑華、陳麗華(2006)。社會教科書編者與教師對於社會行動取向教材之理念及實踐之研究。載於陳麗華(主編),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頁489-512)。臺北:五南。
林逢祺(2004)。教育規準論。臺北:五南。
林逢祺(譯)(2002)。Stephen Cade Hetherington著。知識之謎——知識論導引(Knowledge Puzzles)。臺北:學富。
林碧雲(2004)。社會領域能力指標解讀與教科書設計影響因素——從一個教科書編輯的經驗出發。2011年4月27日,取自http://social.ntue.edu.tw/symposium/930813/dissertation.htm
林碧雲(2009)。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內容編製邏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千芳(2006)。九年一貫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發展研究-以青春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兆偉(2002)。存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121-168)。臺北:師大書苑。
邱兆偉(2003)。建構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頁163-207)。臺北:師大書苑。
邱兆偉、簡成熙(2003)。哲學與教育。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頁1-34)。臺北:師大書苑。
施良方(2007)。課程理論。高雄:麗文。
施雅寧(2006)。九年一貫國中數學民間版教科書編輯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柳本真理子(1994)。戰後日本教科書問題之研究——探討學習指導要領及教科書檢定採用制度。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孟珠(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審查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若烈(2003)。國小教師之教科書使用方式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教學報,15,175-192。
胡富翔(2004)。教科書編輯者承載的文化霸權之分析。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凌赫(2005)。教科書審定的憲法爭議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唐淑華(2010a)。一國兩「制」?從「一綱多本」與「一綱一本」論爭探討臺美教師對課程發展與教材設計的不同解讀。教科書研究,3(2),63-92。
唐淑華(2010b)。導讀Nitsche, C. G. (1992). A Teacher and His Students Examine Textbooks. In J. G. Herlihy & M.T. Herlihy (Eds.). 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issues, aspects, and perspectives. (pp. 113-120). NJ, United States: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0年6月19日,取自http://academic.ed.ntnu.edu.tw/~hscbc/web1//modules/tinyd2/ 
秦葆琦(1999)。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概說。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秦麗花(2007)。數學閱讀指導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洪葉。
高嘉徽(2007)。兩岸國小教科書審定與選用制度之比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廷凱、丁朝蓬、劉翠航(2007)。影響課程改革的理論:來源、性質及其適應性考察。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二十二)課程理論與課程改革研討(上)(頁84-110)。臺北:揚智。
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09)。課程改革理念、課程綱要與教科書轉化議題─臺灣觀點。載於國立編譯館、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之「2009課程轉化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38),臺北。
張芬芬、陳麗華、楊國揚(2010)。臺灣九年一貫課程轉化之議題與因應。教科書研究,3(1),1-40。
康軒文教事業(2002)。國小社會教師手冊第三冊(4上)。臺北:康軒。
張淑媚(2005)。單科課程還是合科課程——論九0年代德國課程改革的爭議。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7,95-108。
張雲絜(2006)。從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探究國小學童歷史思維能力——以翰林版教科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嘉育(2007)。課程研究。臺北:冠學。
張蓓玲(2009)。一個教師對審定制教科書的觀察。教科書研究,2(1),146-150。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2011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梁福鎮(2006)。教育哲學——辯證取向。臺北:五南。
許瑞文(2007)。高年級社會教科書社會行動取向教材之分析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文團(1999)。意識型態教育的貧困。臺北:師大書苑。
陳巨擘譯(2008)。Ronald W. Evans著。社會科的戰爭-我們應該教孩子什麼內容(The Social Studies War ─What Should We Teach the Children?)。臺北:巨流。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志修(2002)。從「建構主義」看兒童讀經教育。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67-97。
郭怡立(2002)。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明印(2000)。臺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查制度。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之「教科書制度」會議論文集(頁131-157),臺北。
郭芳江(2009)。寫作融入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科學認識觀及後設認知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冠州(2010)。本土認識與全球關在社會學習領域權力/知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奎熹(2003)。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1998)。多元文化學校的知識革命與教師重構——從「潛在課程」談起。教育研究集刊,7(41),171-191。
陳美如(2007)。課程理解——教師取向之研究。臺北:五南。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
陳國彥(2005)。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臺北:學富。
陳國彥、吳宗立著(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陳淑華(2001)。國小教科書開放審定版後衍生問題及爭議之探討――法律面與經濟面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新轉(2002)。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臺北:心理。
陳麗華(2002)。教學特性與策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199-260)。臺北:師大書苑。
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社會行動取向。臺北:五南。
陳麗華(2006)。課程本土化與全球化的辯證—以社會重建主義課程的實踐為例。載於陳麗華(主編),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頁3-24)。臺北:五南。
陳麗華、彭增龍(2007)。全球觀課程設計的新視野:公民行動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3(2),1-18。
陳麗華(2008)。書評: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
陳麗華、林淑華(2008)。社會學習領域第二、三、四學習階段教科書中社會行動取向教材之比較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1(3),93-127。
陳麗華(2010)。導讀Sewall, G. T. (1992). Textbook Organization and Writing: Today and Tomorrow. In J. G. Herlihy & M. T. Herlihy (Eds.). The Textbook controversy: issues, aspects, and perspectives. (pp. 27-32). NJ, United States: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0年6月19日,取自http://academic.ed.ntnu.edu.tw/~hscbc/web1//modules/tinyd2/ 
郭實渝(2002)。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37-275)。臺北:師大書苑。
郭實渝(2003)。後現代思潮與生態文化教育理念。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頁247-272)。臺北:師大書苑。
郭禎祥、陳碧珠(譯)(2008)。Elliot W. Eisner著。課程意識形態。載於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設計與評鑑(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頁45-89)。臺北:洪葉。
彭孟堯(2003)。教育知識論。載於教育哲學(頁107-142)。臺北:學富。
彭致翎(2009)。評介「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什麼?」從國際觀點看學校歷史教科書。教科書研究,2(2),141-149。
曾安立(1995)。日本教科書檢定制度的研究。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游自達(2009)。理念拔河下的國中小數學教科書發展。教科書研究,2(1),127-135。
游家政(2008)。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評鑑的問題與改進:後設評鑑的觀點。載於黃政傑(主編),課程評鑑-理念、研究與應用(頁192-219)。臺北:五南。
湯梅英(2002)。重大議題之融入。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169-197)。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9)。潛在課程的概念。載於課程與教學(頁13-26)。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02)。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黃春木(2010)。導讀Brandt, R. S. (1988).(Ed.).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年6月19日,取自http://academic.ed.ntnu.edu.tw/~hscbc/web1//modules/tinyd2/
黃政傑(2002)。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政傑、張嘉育(2007)教科書政策分析:焦點、爭議與方向。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1-26)。臺北:五南。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黃瑟芸(2008)。實施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對提昇八年級學生科學知識觀與探究能力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嘉莉(2010)。導讀 Spring, J.(1991).Textbook writing and ideological management: A postmodern approach. In P. G. Altbach (Ed.), Textbooks in American Society: Politics, policy, and pedagogy (pp.185-200).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0年6月19日,取自http://academic.ed.ntnu.edu.tw/~hscbc/web1//modules/tinyd2/
黃嘉雄(1998)。課程。載於陳奎喜(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179-205)。臺北:師大書苑。
黃嘉雄(200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該增訂課程內容要素嗎。教育研究集刊,53(4),33-69。
黃繼仁(2010)。導讀Woodward, A. & Elliott, D. L. (1990). Textbook Use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In D.L. Elliott & A. Woodward (Eds.). Textbooks and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 Eighty-ni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p.178-193). Illinoi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年6月19日,取自http://academic.ed.ntnu.edu.tw/~hscbc/web1//modules/tinyd2/
黃騰、歐用生(2009)。失去的信任能找回來嗎:一個關於教師與課程改革的故事。課程與教學季刊,12(2),161-192。
馮朝霖(2007)。技術乎騙術乎藝術乎——後現代教育美學論述的可能性。載於黃乃熒(主編),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頁195-216)。臺北:心理。
楊正傑(2009)。走對的教改路先釐清教改的策略與目標。教科書研究,2(1),159-162。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809-831)。臺北:東華。
楊國揚(2006)。臺灣地區教科書審定制度評析。載於國立編譯館主辦之「教科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67-78),臺北。
楊國揚(2009)。「開放=多元/市場競爭=品質保證」之迷思。教科書研究,2(1),138-141。
楊惠芳(2010,6月)。國際評比我國二生公民素養知多行少。國語日報電子報。2010年12月19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7785 
楊雲龍、徐慶宏(2007)。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轉化教科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2),1-26。
楊龍立、潘麗珠(2005)。課程組織――理論與實務。臺北:高等教育。
溫明麗(2001)。知識論與教育。載於歐陽教(主編),教育哲學(頁63-98)。高雄:麗文。
溫明麗(2002)。批判理論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169-203)。臺北:師大書苑。
溫明麗(2007)。後現代對教育專業的衝擊――打造一個既批判又感恩的教育希望。載於黃乃熒(主編),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頁139-161)。臺北:心理。
溫明麗(2008)。教育哲學──本土教育哲學的建構。臺北:三民書局。
葉興華(2007)。教科書評鑑與選擇後的重要課題——教師的教科書使用。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臺北:五南。
葉興華(2009)。五位國小教師使用教科書之分析。臺北:五南。
詹志禹(2002)。主題軸。載於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頁21-50)。臺北:師大書苑。
詹美華(2004)。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科書開放主要議題之論述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詹棟梁(1999)。教育哲學。臺北:五南。
詹棟梁(2001)。教育哲學。臺北:五南。
詹棟樑(1999)。現代教育哲學。臺北:五南。
詹棟樑(2002a)。現代教育思潮。臺北:五南。
詹棟樑(2002b)。觀念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33-53)。臺北: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臺北:元照。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 解構與重建。臺北:高等教育。
甄曉蘭(2007)。課程研究的趨勢與方法論問題。課程與教學季刊,10(3),49-62。
褚天安(2009)。評析高中美術教科書中的臺灣當代藝術。教科書研究,2(2),87-110。
劉世閔(2007)。從權力結構的角度論述分析臺灣教科書政策。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與影響(頁95-125)。臺北:五南。
劉秋木(200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歐用生(1991)。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上)(頁19-33)。臺北:楊智。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頁1-24)。臺北:揚智。
歐用生(2003)。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2004a)。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臺北:高等教育。
歐用生(2004b)。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
歐用生(2006)。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審查歷程之分析。載於課程理論與實踐(頁295-323)。臺北:學富。
歐用生、洪孟珠(2006)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審查歷程之分析。載於歐用生著,課程理論與實踐(頁295-323)。臺北:學富。
歐用生(2007)。社會統整課程實施的歷程與啟示——臺灣山水中學的經驗。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主辦之「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與微調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97-119),臺北。
蔡清田等(譯)(2004)。George J. Posner, Alan N. Rudnitsky著。學習領域的課程設計(Course Design―A Guide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臺北,五南。
蔡義雄(1992)。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分析及改進。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社會科教學研究(頁35-45)。臺北:幼獅。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臺北:五南。
鄭玓玲(2003)。國中英語教科書編輯歷程與內容編寫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鄧鈞文(200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光真(2001)。教科書審查規準建構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韓景春(2002)。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81-119)。臺北:師大書苑。
鍾靜(2005)。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3,124-134。
簡成熙(2002)。分析哲學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169-204)。臺北:師大書苑。
簡成熙(2004)。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臺北:高等教育。
簡成熙(2005)。教育哲學專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臺北:高等教育。
簡成熙(譯)(2003)。George R. Knight著。教育哲學導論(Issues &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3rd Edition)。臺北:五南。
藍順德(2002)。教科書審定制度運作之問題檢討與改進建議。課程與教學季刊,6(1),13-26。
藍順德(2003)。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鼎文。
蘇永明(2000)。九年一貫課程的哲學分析——以「實用能力」的概念為核心,載於財團法人國立臺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頁3-20)。高雄:復文。
蘇永明(2003)。九年一貫課程的哲學基礎——唯實主義為主,載於楊龍立(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與文化(頁3-31)。臺北:五南。

英文部分
Chambliss, M. J., & Calfee, R. C. (1998). Textbooks for learning: Nurturing children’s minds. Malden: MA: Blackwell.
Eisner E. W. (1996). Curriculum Ideologies.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302-326). NY: Simon & Schuster Macmitlan.
Kelly, A. V. (1999). Knowledge and the curriculum. In The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 (pp. 25-45). London: Paul Chapman.
Schrag, F. (1996). Conceptions of Knowledge.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p.268-301). NY: Simon & Schuster Macmitla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