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7201011184600
DOI 10.6846/TKU.2010.01301
論文名稱(中文) 九一一事件後中共對中亞外交政策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Central Asia after 911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李建宏
研究生(英文) CHIEN HUNG LEE
學號 79627033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1
論文頁數 16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趙春山
委員 - 郭武平
委員 - 張五岳
關鍵字(中) 中共
中亞
國家利益
外交政策
911
上海合作組織
關鍵字(英) CPC
Central Asia
national interests
foreign policy
911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致使蘇聯的解體,維持中亞區域的安全機制頓時瓦解消失後,使得該地區成為權力真空地帶。中亞位於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戰略地位重要,且裹海地區是世界第三大油氣資源富集區,被比喻為「中東第二」,遂使中亞成為強權競相角逐的舞台。
    中亞國家在政治體制、價值觀及其面臨的安全威脅等方面有較多的共同點,這使得他們在政治、外交和安全的合作關係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對外關係方面,中亞國家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除與俄羅斯持續維持傳統友好的關係外,亦與西方大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藉此從中謀取最大的國家利益。
    對中共而言,從國家安全、經濟、能源的面向來看,此地區更形重要。然而隨著911事件的發生,美國出兵阿富汗進而推翻塔利班政權,美國與中亞國家因彼此國家利益的需求而強化雙方的關係。美國藉阿富汗戰爭擴大了在中亞的戰略空間,從東西兩翼對中共安全形成擠壓之勢,增添其地緣環境新的變數,甚至對中共在中亞地區積極推動的「上海合作組織」運作形成挑戰。
    本論文先探究中共在中亞地區之國家利益與考量,再以郝斯悌(K. J. Holsti)在「國際政治分析架構」理論中的外交政策取向、角色、目標及行動四個構成要素來研究中共中亞外交政策。
英文摘要
The Soviet Republics gained their independence and eventually resulted i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post-Soviet, the regional security mechanism to maintain the Central Asia security collapsed and disappeared of a sudden, making this region a power vacuum. Central Asia, located in the heart of Eurasia -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and its Caspian Sea region -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oil and gas rich region, has been likened to "the second Middle East.” These caused Central Asia to become a power competition stag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values and other security threats have more in common, which makes their political, diplomatic and security co-operations have laid a good foundation on. In foreign relations,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pursued a full range of foreign policy. In addition to continuing to 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Russia, they have also established goo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Western powers, so as to seek the greatest national interests.

Central Asian region is even more important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from the aspects of national security, economy and energy. However, with the 911 incidents, the United States sent troops to overthrow the Taliban regime in Afghanistan, and th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strengthened closer bilateral relations because of the needs for mutual national interests. The United States expanded its strategic space in Central Asia by the war in Afghanistan. The U. S. increased new variables for its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by extruding China's security trend from both wings. Eve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n Central Asia faced operational challenge.

This thesis explores first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Central Asian region, and then examine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foreign policy to Central Asia based on the four integrant elements - the theory of foreign policy orientation, role, goals and action, from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y K.J. Holsti.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途徑...................................4
  第三節、研究架構.........................................6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中共在中亞地區之利益及考量........................10
  第一節、中亞地區基本情勢分析............................10
  第二節、中共在中亞地區的安全利益及考量..................42
  第三節、中共在中亞地區的經濟利益及考量..................53
  第四節、中共在中亞地區的能源利益及考量..................59

第三章、中共的中亞外交政策................................79
  第一節、中共的中亞外交政策之取向與角色..................79
  第二節、中共的中亞外交政策之目標........................83
  第三節、中共的中亞外交政策之行動........................92

第四章、中共中亞外交政策之評估...........................106
  第一節、911事件對中共「中亞外交政策」形成的得與失......106
  第二節、911事件對中共「中亞外交政策」的衝擊............119
  第三節、中共對中亞外交政策之前景.......................124

第五章、結論.............................................131
  研究發現...............................................136

參考文獻.................................................139
附錄一:上海公约(全文).................................152
附錄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外長聯合聲明(全文)...........159
附錄三:上海合作組織五周年宣言(全文)...................162



表目錄
表 2-1 中亞各國經濟成長率(%)............................18
表 2-2 中亞各國人口.......................................23
表 2-3 中亞各國主要資源蘊藏量.............................24
表 2-4 亞洲各地區通貨膨脹率(%)............................26
表 2-5 中亞各國通貨膨脹率(%)..............................27
表 2-6 中亞地區主要政治型區域國際組織(1992-2006)........39
表 2-7 中亞各國出口主要國家(%)............................54
表 2-8 中國出口中亞五國貿易統計(金額單位:萬美元)..........56
表 2-9 世界石油蘊藏估計1995-2025..........................63
表 3-1 中共與中亞國家解決邊界問題時間表(1992-2004)......94
表 3-2 上海合作組織歷屆高峰會進程表.......................96
表 3-3 上海合作組織軍事演習一覽表(2002-2009)............99

圖目錄
圖 2-1 中亞五國地圖.......................................10
圖 2-2 中亞地區2003~2010通貨膨脹比較......................28
圖 2-3 裏海週邊石油輸送管道規劃圖.........................34
圖 2-4 中共對中亞國家2002~2008出口貿易額..................56
圖 2-5 中國對中亞五國進出口金額.............. ............59
圖 2-6 中國能源生產情勢:1981-2004........................60
圖 2-7“十五規劃”以來中國能源消費增長情況................60
圖 2-8 中國石油供需情勢1981-2005..........................61
圖 2-9  2006年中外化石能源儲采比比較......................63
圖 2-10 中國能源密度國際比較..............................64
圖 2-11 中哈石油管道圖....................................74
圖 4-1 中共海上石油命脈示意圖............................11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編,《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市:時事出版社,2000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臺北市:大屯,200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7》,(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年9月)。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王榮生主編,《金黃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鳴野,《美國的歐亞戰略與中南亞五國》,(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緝思總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 中國外交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
石嵐著,《中亞費爾干納﹕伊斯蘭與現代民族國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3月)。
卡裡莫夫,《臨近21世紀的烏茲別克斯坦》,(國際文化出版社,1997年11月)。
史衛民,《胡錦濤時代的挑戰》,(臺北市:新新聞文化出版,2002年)。
尼亞佐夫:《永久中立,世代安寧》,(東方出版社,1996年9月)。
朱鎔基,(加快少數民族漢民族地區發展,把民族團結事業推向新世紀),《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三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文件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朱成虎,《十字路口:中亞走向何方》,(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7月)。
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邢廣程 主編,《2009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5月)。
邢廣程、趙常慶、孫壯志著,《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肖德,《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問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門洪華,(變被動應對為主動謀劃,維護和拓展國家戰略利益),《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李學保,《當代國際安全合作的探索與爭鳴》,(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李偉成、譚溯澄譯、K.J.Holsti著,《國際政治分析架構》,(臺北市:幼獅,1988年)。
李育慈譯、Seyom Brown著,《掌控的迷思:美國21世紀的軍力與外交政策》,(台北市: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年)。
李維建譯、Martha Brill Olcott著,《中亞的第二次機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9月)。
金鑫,《中國問題報告:新世紀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市:五南,1990年)。
林添貴譯、Brzezinski,Zbigniew著,《大棋盤》,(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
周世雄著,《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市:五南,2000年)。
吳宏偉,《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08年)》(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胡秋原,《新疆史之世界意義》,(臺北:中國邊疆歷史與文學會出版,1964年)。
胡曼.佩馬尼,《虎視中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唐呁,《大博殺:世界石油之爭》,(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徐小傑,《新世紀的油氣地緣政治: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年)。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高德源譯、Jack Donnelly著,《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文化,2002年)。
陳聯璧,《中亞五國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1998年3月)。
陳聯璧等,中亞民族與宗教問題(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峰君主編,《亞太安全析論》,(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杜,2004年)。
梁書寧譯、Glenn Palmer,T.Clifton Morgan著,《外交政策理論分析》,(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9年)。
張錫模,《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張錫模,(中亞:石油的新產地),《石油與國際安全》,(台北市: 遠景基金會,2007年9月)。
張新平,《地緣政治視野下的中亞民族關係》,(民族出版社,2006年)。
張益銘,(上海合作組織的限制與展望),《第五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
童振源、王國臣,(中國發展的新局限:石油需求的挑戰與影響),《石油與國際安全》,(台北市: 遠景基金會,2007年9月)。
蔡東杰,(上海合作組織力屆高峰會及其重要成果),《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6月)。
楊恕,《轉型的中亞和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葉江,《大變局-全球化、冷戰與當代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潘志平,《中南亞的民族宗教衝突》,(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潘志平,《中亞政局:走勢微妙》,(烏魯木齊市 :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蘇浩,(冷戰後中國外交發展的脈絡),《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出版,2002年)。

(二)中文期刊
王章陵,(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分離運動的分析),《共黨問題研究》,(1997年第23卷第3期)。
王崑義,(恐怖主義與轉變中的國際安全),《遠景季刊》,(2002年3卷2期)。
王永益,(中亞地區對我國經濟發展和西部開發的重要意義),《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3年第2期)。
王定士,(中共「十七大」前後中俄在中亞地區戰略競合),《東亞研究》, 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
王桂榮、劉甲,(影響中國石油安全的因素分析及對策)、《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02期)。
巨克毅、陳曉杭,(中亞新安全觀下的美俄中戰略三角關係解析),《全球政治評論》,(2005年7月第11期)。
朱亞菲、史志欽,(從倒薩戰爭看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加強油氣合作的必要性),《國際論壇》,(2003年第3期)。
朱萸,(中共石油安全戰略的問題與發展),《蒙藏現況雙月報》,(2004年7月第13卷第4期)。
江澤民,(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上海),(2008年3月第42卷第3期)。
刑廣程,(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安全合作問題),《世界經濟政治》,(1998年9期)。
李鵬,(中國的能源政策),《共黨問題研究》,(1997年23卷7期)。
李文,(中國和平崛起:何以能與何以為),《當代亞太》,(2004年第5期)。
李寧,(試論哈薩克斯坦的能源外交),《西伯利亞研究》,(2009年第01期)。
吳東野,(後冷戰時期歐盟對中亞地區之戰略作為:強權政治的意涵),《問題與研究》, (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
武鴻鈞、張靜,(中國與中亞在石油安全方面合作的新場景),《甘肅高師學報》,(2005年第10卷第2期)。
周煦,(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歐月刊》,(1996年3月第11卷第3期)。
俞正先,(中國的戰略部署),《知識通訊評論》,(2009年7月第81期)。
俞正,(歐亞巴爾幹),《知識通訊評論》,(2009年79期)。
胡陽,(新疆維吾爾族民族主義的興趣與中國的對策),《中共研究》,(1994年8月第28卷第8期)。
洪美蘭,(十七大後中國與中亞經濟關係之深化整合),《東亞研究》,(2007年1月第38卷第1期)。
胡陽,(新疆維吾爾族民族主義的興趣與中國的對策),《中共研究》,(1994年8月第28卷第8期)。
胡敏遠,(從能源的觀點研析中亞地區的地緣戰略),《國防雜誌》,(2004年第17卷第7期)。
徐淡,(改革開放的中國和中亞),《現代國際關係》,1993年9期。
徐薇,(我國能源消費變動趨勢與對策研究),《煤炭經濟研究》(北京),(2006年第1期)。
孫壯志,(國際新格局的中亞五國),《東歐中亞研究》,(1999年第4期)。
孫壯志,(淺析21世紀中亞地區的安全格局),《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3期)。
唐仁俊,(中共西部大開發及其周邊安全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2003年7月第4卷第3期)。
秦宣仁,(善鄰方能固國:新世紀發展同俄國及中亞國家關係的思考),《國際貿易》,(2001年1期)。
姚勤華、戴軼塵,(中亞地緣政治舞臺中的中國),《中國評論》,(2003年9月)。
許濤,〈關於中亞地區伊斯蘭教運動問題〉,《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3期)。
許志嘉,(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2007年7月第8卷第3期)。
陳朝政,(強權在中亞與外高加索地區的競逐),《美歐季刊》,(2001年春季號第15卷第1期)。
陳聯璧,(中亞五國族關係問題),《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3期)。
陳靜靜,張曉娜,(中俄在上海合作組織內部的分歧與競爭),《西伯利亞研究》,(2008年第02期)。
郭武平,(美伊戰後的中亞情勢),《歐洲國際評論》,(嘉義: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2004年7月第3期)。
郭武平、劉蕭翔,(上海合作組織與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台北市: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5、6月第44卷第3期)。
商務部歐洲司和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聯合課題組,(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1期)。
黃虹堯,(九一一事件對中共與中亞政經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2003年4月第1卷4期)。
黃一哲,(上海合作組織的現況與發展),《國防雜誌》,(2009年7月第24卷第3期)。
張鐵鋼,(從「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瞭望新聞週刊》,(2001年6月第25期)。
張鐵剛,(上海峰會:以戰略高度規劃長遠合作),《瞭望新聞週刊》,(2001年25期)。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2001年4月44卷第4期)。
張輝、張琳,(邊境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特點及對邊防工作的影響),《武警學院學報》(河北),(2002年2月)。
張屹峰、潘光,(美國的中亞經濟戰略及其影響),《和平與發展》,(2009年1月第107期)。
馮玉軍,<大國及地區勢力對中亞及高加索的爭奪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1997年6月)。
傅仁坤,(吉爾吉斯政變對中共中亞政策之評析),《清雲校刊271》,(2005年5月第3版)。
楊明杰,(國際社會思潮與911事件),《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10期)。
裘元倫,(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利益),《世界經濟》,(1999年第12期)。
趙純光,(中國與中亞合作前景廣闊),《現代國際關係》,(1993年9月)。
趙華勝,(中亞形勢變化與『上海合作組織』),《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6期)。
趙華勝,(中俄美在中亞能否合作?),《戰略與管理》,(2004年第2期)。
厲聲,〈新疆歷史的短命分裂政權─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的覆滅〉,《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6月第12卷第2期)。
錢學文,(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和中東、里海油氣),《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3月第46卷第2期)。
魏百谷,(中國與中亞的能源關係:合作與挑戰),《國際關係學報》,(台北市: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2008年1月第25期)
懷龍,〈土庫曼斯坦油氣發展前景〉,《國際石油經濟》,(2005年第5期)。
蘇武、塘麗,〈二十一世紀能源爭奪戰中的中亞地位〉,《歷史月刊》, (1999年3月號)。
蘇武,〈『上海合作組織』的現在、過去及未來〉,《太平洋企業論壇》,2001年11月。
蘇浩,(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回眸與前瞻),《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3期)。
龐昌偉,(中亞里海油氣地緣政治博弈),《中國評論》,2006年6月第102期。

(三)學位論文
甘可怡撰,《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江清松,《半總統制之研究:東歐及中亞八國案例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林玲怜,《中共在上海合作組織中戰略意涵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郭正平撰,《中國能源安全政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2月)。
許世祺撰,《中共對中亞五國外交政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陳志偉 撰,《中國能源安全與石油運輸通道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張學儉,《「九一一」後中共的中亞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2008年7月)。
張曉琳撰,《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認知與實踐: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張騰陽,《中國多邊外交戰略之美國因素研究:以東亞及中亞地區為例(1996-2008)》,(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曾佑暉 ,《強權競逐下的中共對中亞政策---1991~2003》,(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雷又台,《冷戰後的中共區域安全戰略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1991-2004年)》,(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劉建興,《中共的多邊外交─「上海合作組織」案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蕭如杏 ,《上海合作組織之形成與發展:美國「新圍堵政策」與中、俄之戰略選擇》,(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1月)。
羅福貞撰,《九一一後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四)研討會: 
馬小軍等著,(能源與中美關係),《中國與世界:實力、角色及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共中央黨校戰略研究所主辦,2005年11月)。
陳淑娥,(中亞五國石油產業之研究),《第六屆臺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桃園: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2006年6月)。
傅仁坤、張益銘,「中亞反恐情勢與發展—以上海合作組織反恐舉措為例」,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6年)。
傅仁坤,(中亞五國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立場),《上海合作組織現況與展望學術會議》,(中壢,2006年3月)。
傅仁坤、張益銘,(中亞區域安全與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兼論四股恐怖勢力),《第四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8年)。
劉祥妹,(中共石油能源策略-以中哈石油管線合作為例),《第六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桃園: 清雲科技大學,2006年6月)。

(五)英文專書
Alastair Iain Johnston & Paul Evans, “China's Engagement with Multilateral Security Institutions,”in Alastair Iain Johnston & Robert Ross, eds.,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New York: Routledge,1999).
Arnold Wolfers, “Alliance”,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New York: Macmillan, 1968).
C.M. Woodhouse, British Foreign Policy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Hutchison of London, 1961).
G.P. Gooch, Studies in Diplomacy and statecraft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1969).
Halford J. Mackinder, The scope and methods of geography : and, 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 (London :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1969).
Hans J. Morgenthau and Kenneth W. Thomp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Y: Alfred & Knof, Inc., 1985).
Henry A.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4).
Howard H.Ientner,Foreign Policy Analysis:A comparaive and Conecptual Approach(Columbus Ohio:Bell&Howell company,1974).
James N.Rosenau,Linkage Politics(New York:Free Press 1969).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NY: W.W. Norton & Company,2001).
Joseph S. Nye, Jr.,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1993).
Josef Matznetter, Politische Geographi. Germany: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77.
K.J. 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5).
Kenneth N. Waltz, Foreign Policy and Democratic Politic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1967).
Kenneth N. Waltz,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Melvin Curtov and Byong-Moo Hwang,China Under Threat:The Politics of Strategy and Diplomacy(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0).
Nicholas J. Spykman, America's strategy in world politics :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Conn Hamden: Archon Books, 1970).
Sally Broadidge, The Anti-Terrorism, Crime and Security Bill: Introduction & Summary. Research Paper 01/101, 19 November 2001. Home Affairs Section/House of Commons Library.
Stephen H.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六)網路資源西文期刊論文
Alexander Jackso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Caucasi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Caucasus Update No.33, 2009
Erica Downs,“Energy Security Series: China,”The Brooking Foreign Policy Studies(December 2006).
Felix K.Chang,“China’ s Central Asian Power and Problem, ”Orbis(summer 1997).
G. Raballand and A. Andresy, ”Why should trade between Central Asia and China continue to ?”, Asia Europe Journal, Vol. 5, No. 2. 2007, p235-252.
Ian Taylor,“China ’s oil diplomacy in Africa,”International Affairs, 82:5(2005).
John J. Mearsheimer, “A Realist Repl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0, No.1 Summer, 1995).
Michael Glennon, “Terrorism and international ignoranc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May, 1999).
Niklas Swanstrom,“China and Central Asia:a new Great Game or traditional vassal relation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No.14(November 2005).
Willy Lam,“Beijing’s  Alarm over New ‘U.S. Encirclement Constiracy’,”China Brief(The Jamestown Foundation),
VoI.5,Issue 8(April 12, 2005).
Xiaojie Xu,“The Oil and Gas links between Central Asia and China:a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 ”OPEC Review,Vol. 23, No.1(March 1999).

(七)網路資源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合網http://www.sco-ec.gov.cn/
土耳其週報http://www.turkishweekly.net/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mofa.gov.tw/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中共商務部網站http://uz.mofcom.gov.cn/
中國能源信息網http://oil.nengyuan.net/
中國評論新聞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網站http://www.idcpc.org.cn/
中時電子報http://life.chinatimes.com/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http://www.cnpc.com.cn/
中石化集團公司http://www.sinopecgroup.com/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網站http://www.cnooc.com.cn/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中亞-高加索分析網站http://www.cacianalyst.org/
石油互動網http://www.petrolive.com/
今題網http://us.jinti.com/
多維新聞網http://www.dwnews.com/
台灣銀行金市日報http://www.bot.com.tw/Gold/GoldAnalyse/daily.htm
自動化在線網http://www.autooo.net/
知識通訊評論http://k-review.com.tw/
美國人口普查局http://www.census.gov/
美國吉爾吉斯大使館http://bishkek.usembassy.gov/
美國之音網http://www.voanews.com/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news.com/chinese/
南方網http://www.southcn.com/
美國中央情報局http://www.cia.gov/
俄羅斯亞洲研究學院http://www.sras.org/
俄羅斯新聞網http://big5.rusnews.cn/
英國經濟學人http://www.economist.com/
星島環球網http: //www.singtaonet.com/
理論前沿http://www.llqycn.com/
清雲大學中亞研究所網站http://w3.cyu.edu.tw/centralasia/chinese
亞洲發展銀行http://www.adb.org/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
國際線上網http://big5.cri.cn/
國際燃氣網http://www.in-en.com/
國際線上-世界新聞報http://big5.chinabroadcast.cn/
亞洲時報http://www.atchinese.com/
華爾街日報http://online.wsj.com/
路透社http://www.reuters.com/
博客網http://yqdht.bokee.com/
資源網http://big5.lrn.cn/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新疆新聞網http://www.xj.chinanews.com.cn/
新疆天山網http://www.tianshannet.com/
歐洲自由之聲電台http://www.rferl.org/
德國之聲電台http://www.dw-world.de/
鳳凰網http://finance.ifeng.com/
American  Thinker http://www.americanthinker.com/
BBC News  http://news.bbc.co.uk/
P事網http:// www.peace.org.tw/
RAND  http://www.rand.orh/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