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7200909225500
DOI 10.6846/TKU.2009.01350
論文名稱(中文) 軍訓制度變革對教官校園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學校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Military Training Instructors’ Morale Change in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Case Study of Taipei High Schoo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周弘偉
研究生(英文) Hung-Wei Chou
學號 7956402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6-20
論文頁數 15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育誠
指導教授 - 劉淑惠
委員 - 黃一峰
委員 - 盧偉斯
委員 - 黃新福
關鍵字(中) 軍訓教官
軍訓制度
工作士氣
關鍵字(英) Military Training Instructor
,Military Training System
Working Moral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從「教官工作士氣」的觀點來探討與「軍訓制度變革」間之相互影響關係,以瞭解現階段我國軍訓教育政策內容及衍生效應。研究方法主要分為兩種,首先針對我國軍訓制度之歷史沿革演進與現今制度變革之內容過程與教官在校園工作士氣進行相關研究文獻之分析;其次針對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軍訓教官採行問卷調查,針對「人口統計變項」、「軍訓制度變革」以及「校園工作士氣」三者設計問卷並進行調查分析,藉此瞭解彼此相互影響之情況,期能深入瞭解軍訓制度變革對教官校園工作士氣的影響情形。
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量、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線性迴歸分析等方法。研究問卷共計發放424份,經整理後,扣除無效問卷24份、受訓人員未填5份與某校不明原因散失8份。合計回收之有效問卷為387份,回收率約91.27%。
經實證分析與討論,本研究驗證之結果如下:
壹、高中教官對軍訓制度變革之認知會對教官對軍訓組織認同有顯著關聯。
貳、高中教官對軍訓制度變革之認知會對教官對校園工作投入具有部份關聯。
參、軍訓制度變革之認知對團隊凝聚力具有部份關聯。
肆、軍訓制度變革之認知對整體工作士氣具有部份顯著影響。
伍、教官在軍訓制度變革下的校園工作士氣,會受到人口統計變項中「職務」項目的影響而呈現關聯。
針對驗證之結果,本研究提出之建議如下:
壹、提升教官工作士氣的策略建議
一、主管機關執行變革政策應果斷明確並給予成員支持。
二、在軍訓組織內部積極達成具正向看法之「關鍵多數」。
貳、教官在軍訓工作上回應方式之建議
一、建立良好的縱向與橫向之溝通管道。
二、協力推動具「教學發展」及「功能取向」之軍訓創新工作。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attempt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rale of the drillmaste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litary system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nation’s military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impacts derived from it. I distinguished the study method into two categories: First, it aims at the literature reviews that interrelated to the evolvement of our national military training system, the re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system, and the working morale of the drillmasters.  Secondly, questionnaires aimed at population compiling, the military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the working morale of the campus, were given out to the drillmasters in Taipei municipal senior high schools. Therefore, since the results affiliates wit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opics, I sincerely hope to dig into the knowledge of the evolvement of the military system, and the impacts on the drillmasters’ working morale which derived from it.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OVA, Linear Regression, wer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 this thesis. 424 questionnaires were given out, after categorizing and analyzing, deducting the invalid 24 questionnaires, the undone 5 questionnaires, and 8 questionnaires disappeared for unknown reasons, there are 287 valid questionnaires left. The retrieving rate is 91.27%.
     After proving,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result and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s as follows:
Firstly, the high school drillmasters’ perception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system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ir identifications toward the military training system.  Secondly, partial of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high school drillmasters’ perception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system influences their extent of devotion towards the campus duty.  Thirdly, the perception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system is partial effective to unitizing in a group.  Fourthly, the perception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system is partial effective to the whole working morale.  Fifth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litary training system is effective to the working morale of the drillmasters in high school campus. (Influenced by the subject “position” in population compil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commendation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I.	The strategy and suggestion of promoting the drillmasters’ working morale:
     First, the director should not only be firm and determined while op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policy but also give support to the subordinates.  Second, achieving in a military training organization is constructively effective.
II.	The recommendation towards the drillmasters’ responses in the process of military training education. 
     First, constructing a smooth and nice comminuting circulation is important.  Second, we should set a military training that is multi-functional and provide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to ac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謝    辭	Ⅰ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Ⅴ
目    錄	Ⅶ
表目錄	Ⅸ
圖目錄	Ⅹ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界定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工作士氣文獻探討	13
第二節  軍訓工作內涵分析	31
第三節  軍訓課程綱要之改變內容分析	37
第四節  軍訓教官與工作士氣相關碩博士論文文獻整理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6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6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2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57
第五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方法	58
第六節  信度分析	59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61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61
第二節  現況分析	63
第三節  變異數分析	71
第四節  迴歸分析	79
第五節  問卷結果歸納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4
參考書目	101
中文部份	101
英文部份	113
附   錄	118
附錄一  軍訓制度變革實施策略與改進措施內容	118
附錄二  94年度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軍訓教官員額設置基準表	123
附錄三  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軍訓教官現員情況表	125
附錄四  教育部構建校園災害管理機制實施要點	128
附錄五  教育部校園安全及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作業規定	131
附錄六  高中職校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工作內容表	136
附錄七  高級中學軍訓課程內容情況表	137
附錄八  高級中學「國防通識」課程內容情況表	140
附錄九  「全民國防教育」課程內容情況表	142
附錄十  高級中學軍訓教育、國防通識教育及全民國防教育必修課程比較表	143
附錄十一 1998年至2007年軍訓教官與工作士氣相關研究文獻摘要一覽表	145
附錄十二 研究問卷	153

表目錄
表2-1   國外學者對士氣定義彙整表	15
表2-2   國內學者對士氣定義的彙整表	16
表2-3   工作士氣各向度整理分析歸納表	18
表2-4   國外學者對組織認同定義之觀點	20
表2-5   國內外學者對工作投入之觀點	24
表2-6   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校數統計表	35
表3-1   問卷基本資料表	52
表3-2   軍訓制度變革問卷題項表	53
表3-3   組織認同問卷題項表	55
表3-4   工作投入問卷題項表	56
表3-5   團隊凝聚力問卷題項表	57
表3-6   各構面變數之相關係數和描述性統計	60
表4-1   整體有效樣本基本資料	61
表4-2  軍訓教官對現階段軍訓制度變革看法統計分析表	64
表4-3  軍訓教官對現階段對組織認同看法統計分析表	66
表4-4  軍訓教官對現階段對工作投入看法統計分析表	68
表4-5  軍訓教官對現階段對團隊凝聚力看法統計分析表	69
表4-6  工作士氣與軍訓制度變革之變異數分析	71
表4-7  工作士氣及其構面之回歸分析表	82
表4-8  影響教官工作士氣因子之逐步迴歸分析表	83
表5-1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表	89
 
圖目錄
圖1-1   學生軍訓制度組織體系圖	8
圖2-1   工作投入綜合理論模式圖	29
圖2-2   凝聚力概念模式圖	30
圖3-1   研究架構圖	48
圖3-2   研究流程圖	49
圖4-1   迴歸標準差直方圖	80
圖4-2   迴歸標準差P-P圖	8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東台(2002),《我國中等學校軍訓教育之定位與發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誼邦(2000),〈提昇體育教師工作士氣之策略〉,《淡江體育特刊》,頁121-127。
王進清(2003),《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之關聯性研究-以大台南地區大專院校軍訓教官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邦正(2005),《台北市高中職學校組織成員對軍訓工作效能認知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迺榘(2006),《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軍訓教官人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朝宏(2007),《國民中學設置軍訓教官可行性之研究:以新竹市立完全中學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究所碩士論文。
王仁舜(2007)。《軍訓教官角色扮演之探討:臺北市高中學校為例》,淡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吟勤(2007),《高中啦啦隊選手團隊凝聚力、運動自信心與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正高中學生手冊(2009),〈本校教育目標-就德育層面而言〉,2009年03月版,頁8-9。
中華民國教育部中教司網站: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 menu03/sub02,2006/3/22。
江志正(1992),《國民中學組織管理型態與教師工作士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自由電子報(2009),<員額不減,教官擬轉進國中小>,【線上資料】,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23/today-t1.htm,2009/02/23。
何清欽(1979),〈教師工作士氣之探討〉,《教育文粹》,8期,頁65-75。
余朝權(2003),《組織行為學》。臺北:五南。
吳宗立(1997),〈團體動力在班級輔導的應用〉,《學生輔導通訊》,51期,頁112-117。
吳再益(1979),《組織氣侯工作滿意及士氣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定(2001),《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臺北:天一。
吳慧卿(2002),《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團隊衝突、團隊凝聚力及滿意關係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憲政(2006),《醫檢師之工作價值觀、工作士氣、內部行銷、專業承諾對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南地區醫學實驗室為例》。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研究所論文。
吳丁榮(2006),《在工作危機感下主管領導行為及特質對工作投入之影響-以軍訓教官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物(3版)》。臺北:知城。
李美枝(1984),《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
李豐章(1987),《縣市教育局成員士氣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培銘(2001),《薪資組合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藩(2002),《我國學生軍訓制度之變革與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樹軍(2004),《影響我國軍訓教官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昇全(2004),《軍訓教官專業職能及其發展需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立民(2003),《大專院校軍訓教官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柏宏(2007),《文職化變革認知、組織忠誠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南區高中職校軍訓教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雄(2007),《軍訓教官對組織變革知覺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耀毓(2003),《探討地方政府員工的組織政治知覺、生涯管理和人格特質對工作滿足、工作士氣與組織績效的關聯性研究-以雲林縣政府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惠民(1999) ,《原住民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工作投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正誼(1978),《基層幹部領導作風對士氣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欽榮(1988),《管理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建宏(1993) ,《警察人員工作倦怠感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海清(1994),《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其工作滿意服務士氣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志堅(1999),〈軍訓存廢-教官貢獻值得肯定掌聲〉,《聯合報》,1998/3/28,版11。
林婉琪(2000),《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士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三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世苹(2003),《高中職軍訓教官在校園角色與功能之分析-以台中女中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成(2003),《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教師士氣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趁(2005),〈高中國防通識科的課程實施〉,《教育部中教司高中國防通識科課程暫行綱要研習會》,臺中:教育部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頁14。
林震豪(2005),《軍訓教官角色知覺、工作投入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緯德(2005),《軍訓教官功能轉換之研究-以中山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林光志(2006),《台中市托兒所教保人員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預防性危機管理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傑斌、劉明德(2001),《PSS10.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資訊。
金育台(2007),《我國軍訓教官甄選與任用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國隆(2000),《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桃園縣及新竹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富山(2006),《高中職校軍訓教官核心職能之探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軍訓通訊(2002),〈軍訓工作三大施政目標〉,第615期,版一,2002/3/16
俞文釗(1993),《管理心理學》。臺北:五南。
洪英正、錢玉芬(1995),〈工作投入在工作環境變項、工作者之A型人格及相關工作行為間的中介角色之探討-LISREL模式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頁299-329。
洪淑娥(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台中地區春暉社學生推行愛滋病防治工作行為意向之研究》。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永豐(2006),《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投入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縣高中職軍訓教官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韶佑(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服務士氣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台北縣及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文珍(2007),《主管領導行為、人格特質對軍訓教官工作投入、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錦超譯(2006),原作者Everett M.Rogers,《創新的擴散》。台北:遠流出版社。
翁進勳(2002),《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校警工作滿意與服務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翠萍(2005),<全民國防課程明年實施,增強認同中華民國>,《中央社》,【線上資料】,PChome網路家庭,http://news.pchome.com.tw/life/cna/20051018/index-200510181244551810086.html,2005/11/7。
梅媛媛(1995),《花東兩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工作士氣之相關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祝瑛(1998),《台灣省中區國民中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曉琪(2007),《軍訓教官的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之研究-以臺北縣市高中職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軍訓處(1978),《學生軍訓五十年》。臺北:幼獅。
教育部(1997)。〈高級中學軍訓課程標準〉。文號:86年11月05日教育部台(八六)中(一)字第八六一二七八三六號函。
教育部(2001),〈教育部學生校外生活輔導委員會設置要點〉。文號:90.02.03(89)台軍字第89004193號函。
教育部(2003),〈教育部構建校園災害管理機制實施要點〉。文號:92.10.20(92)台軍字第0920146958號函。
教育部(2004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文號:93.8.31台中(一)字第0930112130號函。
教育部(2004b),〈教育部軍訓制度改進方案〉。臺北:學生軍訓處。2009年02月18日,取自:http://140.111.1.169/mildata/suggestion/default.aspx。
教育部(2005a),〈94年度第5次軍訓督導聯合會報會議資料〉,2005年10月28日,頁66。
教育部(2005b),〈94年度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軍訓教官原額設置基準〉。文號:94年4月21日台軍字第0940044004C號。
教育部(2005c),《師資培育法》。臺北市:教育部。2009年02月1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50001。
教育部(2006)。《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軍訓實施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教育部推動國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與輔導創新工作專業人力實施計畫〉。文號:96.11.19台訓(一)字第0960175902C號令修正發布。
教育部(2008a)。〈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文號:97年01月24日教育部台中(一)字第 0970011604B 號函。
教育部(2008b)。〈高級中等學校軍訓教官工作精進與調整方案(草案)〉,【線上資料】,http://www.edu.tw/military/index.aspx。
教育部(2008c)。〈教育部校園安全及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作業規定〉,臺北:學生軍訓處。
教育部(2008d)。〈教育部98年教育服務役役男服勤管理實施計畫〉,臺北:學生軍訓處。
教育部(2009a)。〈教育部軍訓處網站〉,【線上資料】,http://www.edu.tw/military/index.aspx,2009/02/01。
教育部(2009b)。〈教育部軍訓處校園春暉專案網站〉,【線上資料】,http://140.111.34.206/internet/main/01news/01edu_view.aspx?uid=7&docid=1,2009/06/01。
教育部電子報(2004),〈有關軍訓制度改進之問題與說明〉,【線上資料】,http://epaper.edu.tw,2005/12/22。
陳清溪(1990),《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工作滿意及工作士氣之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研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芳(2005),《女性軍訓教官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守國(2005),〈學校軍訓,蔡明憲:明年改為全民國防教育〉,《中央社》,【線上資料】,蕃薯藤,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200507/20050715609300.html,2005/11/7。
陳俊霖(2005),《公務人員性別差異、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縣政府公務人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敬瑋(2006),《運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領導型態、組織文化、工作滿足、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之關係-以營建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仲晟(2007),《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相關性之研究-以高中職校軍訓教官為探討對象》。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燕貞(2007),《軍訓教官值勤對個人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台北縣高中職學校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防部(2002),《國防政策白皮書》。臺北:國軍史編館。
國防部(2007)。兵役法施行法。臺北市:國防部。2009年02月1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sp?B4=%BDs+%B3%B9+%B8%60&FNAME=F0040002。
國防部(2009)。兵役法。臺北市:國防部。2009年02月1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sp?B4=%BDs+%B3%B9+%B8%60&FNAME=F0040001。
張金鑑(1985),《管理學新論》。臺北:五南。
張芙美(199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軍訓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幼獅。
張純純(2004),《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中職軍訓教官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所碩士論文。
張松山(2004),《外在環境變異認知、生涯導向與工作轉換傾向關之研究-以大專校院軍訓教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華蘋(2006),《護理人員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相關性之探討》。中臺科技大學醫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達(2009),《轉換型領導、組織認同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外籍勞工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梁雙蓮(1984),《中央行政機關公務員組織認同之研究》。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梁進龍(2000) ,《臺、菲、泰基層員工之溝通滿意度對工作投入之影響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言美(2005),《主管領導行為、工作生活品質和人格特質對工作倦怠與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軍訓教官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建民(2007),《軍訓制度對私立技專校院學生生活輔導成效之研究-以南部3所大專校院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文淵(2007),《軍訓制度變革干擾中等學校軍訓教官組織承諾、專業承諾與離職傾向、離業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榮華(1997),《教師聘任政策與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琴(2005),《軍訓制度變革中之主管領導行為、組織溝通、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地區高中職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79),〈現代性員工與傳統性員工的環境知覺、工作滿足及工作士氣〉。《中國式管理研討會實錄》。臺北:時報圖書。
楊振昇(199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決定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樹槿(1992),《國民小學校長的權利類型、教師參與決定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友(2002),《警察人員工作投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櫻華(2005),《女性軍訓教官職場經驗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楊應揆(2007),《員工組織變革認知角色壓力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軍訓教官為例》。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家正(2009)。〈楊家正簡介:團隊訓練〉,【線上資料】,楊家正博士個人網站,http://kaching.sw.hku.hk/Team%20Buidling/團隊精神.htm,2009/03/05。
路君約(1983),《心理學》。載於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九冊。臺北:商務印書館。
莫心平(2005),《軍訓教官陞遷制度之研究》。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莊美鳳(2006),《桃園縣高中職軍訓教官角色行為與工作績效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文賢(2007),《領導型態、團隊凝聚力、集體效能、組織公正與智慧資本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珈伶(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下之人力資源管理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月琴(2000),《國外衝突處理風格與溝通策略對國內軍訓教官工作滿足感之影響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坤山(2004),《社會變遷中的軍訓教官-以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小萍(2006),《組織認同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銘晴(2007),《高屏地區高中職校軍訓教官角色知覺與角色實踐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姬(2007),《大專校院軍訓制度變革對軍訓教官角色功能之影響》。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全城(2007),《軍訓制度變革對大專院校教官離職傾向的影響-以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為中介效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哲言(2006),《內部稽核群組效力與團隊凝聚力對內部稽核品質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維基百科(2009)。〈常態分佈〉,【線上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8%B8%E6%85%8B%E5%88%86%E5%B8%83,2009/05/30。
鄭育群(2001),《軍訓主任教官領導行為對部屬士氣影響之初探》。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清波(2002),《中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鄭玉英(2007),《我國高級中學軍訓教官工作狀況與未來轉型定位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華(2004),《人格特質、組織文化、工作特性、學校支持與高中職軍訓教官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崑泉(2004),《軍訓教官在高中(職)學校中之角色期望與工作表現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唯民(2007),《軍訓教官之特質於不同組織文化與領導風格對工作滿意之探討-以台南縣高中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文忠(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類型與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士論文。
潘福來(2005),《國中校長塑造學校團隊凝聚力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論士論文。
潘芳旭(2007),《高中職軍訓教官工作滿意度之探討-以台北市高中職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德勇(2003),《激勵措施對工作投入之影響-以台商外派幹部至大陸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依倫(2001),《宗教醫院志工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之研究-與非宗教醫院志工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昇(2007),《軍訓教官功能與角色變遷之研究-台北市高中、職校實施「國防通識教育」之影響》。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孟娟(2007),《高中職軍訓教官對國防通識課程之認知與態度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俊宏(2000),《運動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賴怡君(2005),《高中職學生對軍訓教官生活輔導之滿意度及其反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全(1988),《教育問題研究》。臺北:空大。
謝文全(1990),《中等教育》。臺北:文景。
謝天德(1998),《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團體凝聚力與社會閒散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曉雯(1998),《軍訓教官組織溝通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志龍(1999),〈軍隊士氣之研究與測量工具之發展〉,《應用心理研究》,1月號,頁187-228。
嚴春財(1998) ,《山地鄉國小教師教學工作投入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明智(2005),《軍訓制度改進後軍訓教官角色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與公共關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俊平(2005),《軍訓教官陞遷公平認知對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中區高中職校為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澄任(2005),《高級中等學校軍訓教官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蕭有貴(2006),《高中職軍訓教官預防學生偏差行為角色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雙慶(2007),《高中職實施『國防通識教育』對軍訓教官組織承諾與士氣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 馨(2006),《大專院校軍訓教官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llport,G.W., (1947). The Ego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52, No. 4, pp. 117-132.
Blum,M.L., & Naylor,J.C. (1968), Industrial Psychology:Its Theoreitical and Social Foundation,New York:Happer and Raw Publisher.
Briggs, L. D., & Richardson, W. D. (1992) , Causes and Effects of Low Morale Amongsecondary,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20, pp. 235-255.
Carron, A. V. (1982) , Cohesiveness in Sport Group: Interpret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Vol. 4, pp.123-138.
Cheney, G. (1982)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s Process and Product: A field study,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Purdue University.
Cheney, G. (1983) , On the Various and Changing Meanings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hip: A Field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Vol. 50, pp. 342-362.
Dubin, R. (1955) , Industrial Workers’ Worlds: A Study of The Centrallife Interests of Industrial Workers.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Prentice.
Dutton, J., Dukerich, J. and Harquail, C. (1994), “Organizational Image and Member Identifi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39, pp. 293-263.
Evans, L. (1997) , Understanding Teacher Morale and Job Satisfac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Vol. 13, No. 8,pp. 831-845.
Evans, L. (1998), Teacher Morale, Job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London:Athenaeum.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 K. (1950). Social Pressures in Informal Groups.New York: Harper Collins.
Guba, E. G. (1958) ,Morale and Satisfaction:A Study in Past-future Time Perspective,Administrative Science, Vol. 3, No. 2, pp.74-75.
Griffiths, Daniel E. (1959) , Administrative Theory:Current Problems in Education,New York:Appleton Century Crofts.
Getzels,J.W. & Cuba,E.G.(1968) , Educational Adminstration as A Socialprocesses:Theory,Research,Practice, New York:Harpe & Row, Inc.
Gorn, G. j., & Kanungo, R. N. (1980). Job Involvement and Motivation: Areintrinsically Motivated Managers More Jobs Involve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Vol. 26, No. 2, pp. 265-277.
Gruber, Howard E. (1989) ,”Networks of Enterprise in Creative Scientific Work”, In Barry Gholson, William R. Shadish Jr. , Robert A. Neimeyer, & Arthur C. Houts(ed.),Psychology of Science: Contributions to Metascience, Cambridge: Cambrige Univ. Press, pp. 246-65.
Lee, S. M. (1971),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4, No. 7, pp. 213-226.
Johnsurd, L. K. (1996) , Maintaining Morale:A Guide to Assessing The Morale Of Midlevel Administrators and Facul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 399 908).
Kanungo,R.N.(1979) ,The Concepts of Alienation in Volvement Renisited, Psychology Bulletin , Vol. 86, No. 1, pp. 119-138.
Kanungo, R. N. (1982). 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67, No. 3,pp. 341-349.
Knezevich,S.T.(1975) ,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Inc.
Knippenberg, D. and Schie, E. C. M. (2000), “Foci and Correlate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 73, No. 10, pp. 137-147.
Lodahl, T.M. and Kejner, M. (1965) ,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 49, pp.24-33.
Miller, W. C. (1983) , Staff Morale, School Climate, and Educational Productivit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ol. 38, No. 6, pp.48-52.
Miller, V. D., Allen, M. Casey, M. K. and Johnson, J. R. (2000), “Reconsidering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Magan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 13, No. 4, pp. 626-658.
Mendel, P. C. (1987) , An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the Influence Teacher Morale Andsatisfaction with Work Condi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Oregon:University of Oregon.
Mattera, J., & McConnell, D.(1991).Speaking of Morale. Clearing House, Vol. 64, No. 6, pp. 403-411.
Mael, F. A. and Ashforth, B. E. (1992), “Alumni and Alma Mater: A Partial Test Ofthe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 13, Iss. 2, pp. 103-123.
Patchen, M. 1970. Participation, Achievement, and Involvement on The Job.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and Sons, Inc
Rothlisberger,F.J. (1941), Management and Morale, Ma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 25-48.
Remple, A. M., & Bentley, R. R.(1970). Teacher Morale: Relationship with Selected Factors. Th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Vol. 21, No. 4, pp. 534-39.
Robinowitz, S., & Hall, D. T. (1977).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84, No. 2, pp. 265-288.
Siegel, L. (1969) , Industrial Psychology, Homewood:Richard D.Irwin, Inc.
Smith , R. (1995) , Successful School Management, Cassell Wellington House.
Tajfel, J. (1974) ,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Behavio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Vol. 13, No. 5, pp. 65-9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