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7200515113700
DOI 10.6846/TKU.2005.00441
論文名稱(中文) 閒逛的女人-百貨公司空間中的女性
論文名稱(英文) Flâneuse-A Study of Women in the Department Stor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黃詩宜
研究生(英文) Shih-Yi Huang
學號 6890800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17
論文頁數 14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昱
委員 - 黃振家
委員 - 蔡如音
關鍵字(中) 百貨公司
女性研究
全視空間
異質空間
閒逛女
關鍵字(英) department store
women study
panopticon
heterotopia
flâneus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空間是社會的產物,也是媒介的延伸,承載著意義與特定意識型態,本研究意圖了解人類如何解讀空間,空間又如何規訓人類。歷史上的百貨公司,標誌著為女性量身打造公共空間,對一向被類屬於私領域的女性,甚為珍貴。然而,這樣的百貨公司空間,是否能成為女性新基地,抑或又是另一個陷阱?本研究著重於「閒逛」百貨公司空間中的女性,希冀提示:女性之於百貨公司空間,意義的生成,不僅止於消費的瞬間,從進入的那一剎那,女性就開始幻想與抵抗。因而,從閒逛開始,進而探討女性所能獲致的快感和權力,以及在空間中所接受的招喚和女性氣質馴服,當有更廣泛、更積極的意義。

本研究將百貨公司與女性的互動視為一整體文本,以實地觀察和深度訪談來蒐集研究資料。研究發現,西方百貨公司創造出無需男伴相隨的女性公共空間,台灣與西方的發展卻大相逕庭。由於男性社會的恐懼,產生城市神話與百貨公司中女性充滿物欲與性慾的論述方式,同樣的論述也出現在東方。由此,可以看見傅柯所指出的權力生產知識論述的力量。其次,在商品上,女體所需面對的是商品的建構力量女性穿梭於商品間,追尋「好」形象的建構過程,並由對應著各部位的商品解構自我軀體。而女性在空間中更遭遇各種隱藏於女性氣質下的男性思維,百貨公司空間成為一種典範、,家的延伸樣貌,女性身體在其中學習女性被期待擁有的感官知覺。而流竄於空間中的論述,則規訓著女性應有的「想像自己的方式與知識」,百貨公司一如監獄般的全視空間,透過監視的、論述的力量,無聲息地滲透女性的知覺智識,操演著社會主流價值所期待的女性樣貌。

然而,研究也同時發現,百貨公司空間中的女性,並非全然的弱者。在此空間中,女性得以更自由地操作凝視的力量,切換於主客體之間。不論女性選擇凝視他人,或是表現著自我刻意讓人觀看,均在主客體的往返之中更加看見了自己的能力。此外,女性在百貨公司空間中,透過解讀帶來的快感,與嘉年華式的身體閃躲,也使女性能倒轉平日狀態、暫時脫離家務,得到感官的愉悅外,並用自己的方式逕行解讀,得到愉悅。

本研究的貢獻,在揭示百貨公司成為抵抗之眼的異質空間潛力,女性得在其中發現自己的欲望,反思男造環境的優勢價值。這空間不只給了一個女性專屬的空間和時間,更將計就計利用男性的恐懼將之推往消費的邊緣,女性於是在這空間裡自得其樂。
英文摘要
Space is the product of society and also the extension of media, bearing some meanings and specific ideologies.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how human beings view the space, and how the space discipline them? In history, the department stores, known as made-for-women public space,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the women, since women are always confined to the private spher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Flânerie”, the female wander, in the department stores and argues that the meanings of the department stores for women are not in the moment of consumption, but in the moment when women start to imagine and resist. The word “Flânerie” can further exp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positively the study of the women in the department stores.

This research, by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regards both the department stores and women as one text. It contends that the western department stores create the public space, where women can be alone without the company of men. However, its development in Taiwan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Due to the fear of patriarchy, the city myth and discourses about women are associated with material desires and sexuality. As Foucault points out, the power creates the knowledge, patriarchy creates discourses to perpetuate its dominance. Furthermore, what women need to confront is the constructive power of the commodity. Wandering in the department store, women are looking for the “good” images. Women in this space further encounter patriarchy hidden in the women temperament. The department stores become a paradigm of “home” and women learn the social roles in that space. The discourses in the space also discipline the women “the way of self imagination and knowledge”. The discourses in the department stores “naturally” penetr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women as well as their figures.

However, the research also reveals that in the space of the department store, women are not completely the powerless ones. In this space, women could freely operate the power of gaze, shifting between being an object and being a subject. Whatever women choose to gaze the other persons or intentionally to be gazed by showing themselves, they could perceive their own ability. Besides, women in the department stores could get jouissance by body evasion and get plaisir by reading.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department stores can be “heterotopia” of women’s resistance. Women could discover their suppressed desires, the deconstructive thoughts in the department stores, and reflect on the dominant ideology of man-made environment. These places not only supply the made-for-women space and time, but also shift the men to the edge of consumption with their castration anxiety. Accordingly, women can find joy in their own way in the spa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1
壹、研究動機…………………………………………………………………………..1
貳、研究問題…………………………………………………………………………..5

第二節  文獻探討………………………………………………………………………………….7
壹、空間就是權力…………………………………………………………………………………...7
貳、女性書寫空間歷史………………………………………………………………..……………9
參、空間中的女性經驗………………………………………………………………...…………10
肆、百貨公司空間與女性……………………………………………………………...…………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架………………………………………………………..14
壹、研究方法…………………………………………………………………………14
貳、理論架構…………………………………………………………………………17

第二章  百貨公司與女性:歷史中的愛慾情仇……………………….……30

第一節  十九世紀末:百貨公司是情色與異色空間………………………………30
壹、百貨公司源流考…………………………………………………………………30
貳、菊元百貨公司-台灣女性睜開眼………………………………………………32

第二節   百貨公司的慾望效應………………………………………………….35
壹、百貨公司空間一如異色商品森林………………………………………………35
貳、百貨公司空間裡的情慾出軌……………………………………………………37


第三節  男性的恐懼-Medusa張開眼,女性看見新世界………………………38
壹、男性的城市神話體系……………………………………………………………39
貳、將物欲與性欲結合的論述………………………………………………………42

第四節  現代都市公共空間vs現代百貨公司空間………………………………44
壹、從缺席到出席-論現代都市公共空間中的女性處境…………………………44
貳、一樣百貨兩樣情-從照見女性慾望到發現女性需要…………………………49

第三章  女性主體、空間表徵、權力流動……………………………….…51

第一節  攬鏡自照-從商品空間照見女性主體的建構…………………………52
壹、	從碎裂到完整…………………………………………………………………..52
貳、	從完整到碎裂…………………………………………………………………..55

第二節  馴育女性身體的空間觀看機制…………………………………………57
壹、像家一般的百貨公司-女性氣質的空間………………………………………58
貳、像夢一般的百貨公司-女性嘉年華的空間……………………………………65
参、愉悅與踰越………………………………………………………………………71

第三節 百貨公司做為一個全視空間………………………………………………72
壹、	通透性的監視力量……………………………………………………………..73
貳、	論述之下的自我規訓…………………………………………………………76

第四章	女人遊蕩的潛力-被凝視與凝視之間……………………………84

第一節  從遊人到遊俠的辨證……………………………………………………85
壹、不在意他人的凝視到凝視他人…………………………………………………86
貳、勇於自我凝視與刻意被凝視……………………………………………………90

第二節 空間表徵的多義性解讀……………………………………………………94
壹、	百貨空間一如嘉年會場………………………………………………………..95
貳、	百貨空間一如庶民文本………………………………………………………..98

第三節 看見異質空間……………………………………………………………101
壹、	女性烏托邦-專屬的空間和時間……………………………………………102
貳、	寧為女人-邊緣化論述的反撲力量…………………………………………106

第五章	結論………………………………………………………………..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研究貢獻……………………………………………………112
壹、	歷史脈絡中的百貨公司與女性………………………………………………112
貳、	百貨公司空間表徵背後的權利流動軌跡……………………………………113
参、百貨公司空間中的女性能動性與意義生成…………………………………..116肆、研究貢獻………………………………………………………………………11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建議……………………………………………………122
壹、研究限制………………………………………………………………………..122
貳、後續建議………………………………………………………………………..125

圖表目錄
表一:台北市百貨公司貼心女性空間、措施……………………………………......48
圖一:「任務:到Gap去買一條褲子」,男人與女人的差異………………………..108
圖二:女人的大腦構造圖…………………………………………………………108

附錄...128
參考書目 ...13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于清洛(1996年10月 17 日)。〈台灣中華國貨公司也大紅大紫過〉,《中國時報》,第18 版。

王中忱、羅鋼主編(2003)《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空間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

王志弘(1996)。〈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195-218。

王志弘(1996)。〈女性主義與後現代地理學的鏈結-重要文獻之評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8:117-128。

王志弘(1995)。《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自印。

王志弘(1995)。《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台北:自印。

王志弘譯(1997)。《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台北:巨流。(原書. Weisman, L. K.〔1992〕. 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A Feminist Critique of the Man-Made Environment.)

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原書Brooker, P. 〔2002〕.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王雅各譯(1998)。《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台北:遠流。(原書Ducan, C.〔1992〕. 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s.)

伍明莉(2002)。《女性、消費、空間-女性衣蝶在嘉義市的消費空間文化詮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麗華(1996 年 10 月 8 日)。〈堀江町的百貨姑娘〉,《中國時報》,第18 版。

巫人恕(2005)。《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

阮大宏譯(1999)。《花錢有理 新時代消費行為大預測》。台北:時報出版。(原書Underhill, P. 〔1999〕. Why we buy: the Science of Shopping.)

李佳樺(2003)。《當代台灣都會區誠品書店之人群與空間性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根芳、周素鳳(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

采芹(2000)。〈望鄉人語〉,《百達斐利國際雜誌2000年春夏季》,7:68-71。

林文琪譯(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台北:韋伯文化出版。(原書Woodward, C . 〔1997〕.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林秀姿(1996)。〈”廁所”字義源流-從清洗到梳妝意義的轉變〉,《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3:1-3。

林佳佩(2003)。《城市的漫遊者:從維吉尼亞吳爾芙作品中的女漫遊者看街頭漫遊的藝術》。暨南國際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林俊良(2002)。《閱讀汽車廣告-廣告文本的性別與空間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恩盈(2002)。《星巴克人在台北-消費文化的省思》。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逸玲(1992)。《左拉的幸福仕女之店中之神話意象》。私立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麗珠 (1998)。《臺灣區百貨公司產業調查報告續篇(二)》。台北:台北市銀行經濟研究室。

金惠卿(2001)。《商店設計表現方式之空間印象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周君佩(2000)。《逾越/愉悅的身體政治-女子三溫暖的女性休閒經驗與空間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怡君(1994)。《化妝實踐中女性認同的構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碧英(2001)。《百貨公司的消費空間圖像建構與詮釋-以高雄市大同百貨和平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夏嘉玲、陳光達譯(2003)。《Shopping演化史》。台北:雅言出版社。(原書Hine,  T.〔2002〕. I Want That! How We All Become Shoppers.)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2002)。《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夏鑄九(1993)。《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夏鑄九(1997)。〈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2-3:63-76。

殷寶寧(1999)。〈評介《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評》〉,《城市與設計學報》,7-8:281-299。

麻生浣(2001)。《全球化下的流行、建築與品味:百貨公司化妝品專櫃之空間生產與消費》。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恩慈(1998)。〈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初析〉,《城市與設計學報》,5-6:171-183。

陶福媛,徐淑媛(2005年4月11日)。〈師奶殺手專殺女人荷包-師哥店員行銷密技大公開〉,《民生報》,A5版。

陶鐵鑄譯(2000)。《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原書Simone De Beauvoir. 〔1949〕. Le deuxieme sexe.)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陳怡璇(2002)。《從台北到北京-一個女性移動與主體認同建構的經驗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冠廷譯(2003)。《血拼經驗》。台北:弘智。(原書Falk, P. & Colin Campbell〔1997〕. The Shopping Experience.)

陳素秋(1999)。《變奏的自我顯影-論消費社會中自由之證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玲(1996)。《國際化妝品公司在台行銷通路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雯(1999)。《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台北:博揚文化。

陳瑤坤(1997)。《百貨公司的空間生產與空間意義之研究-以台北市太平洋崇光百貨公司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陳學明(1998)。《班傑明》。台北:生智。

張小虹(2002)。《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台北:聯合文學。

張玉佩(2003)。《當代閱聽人研究之理論重構:試論閱聽人的思辨能力》。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原書Storey, J. 〔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原書Bocock, R. 〔1994〕Consumption.)

黃宗慧(1999)。〈他不看她時她在嗎?—以段正淳身邊的女性為例談自戀、戀物、攻擊慾〉,「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On-line] Available: http://jinyong.ylib.com.tw/lib/jystudy11.htm.

辜振豐(2003)。《布爾喬亞-慾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台北:果實。

彭渰雯(1996)。〈公廁與性別-圖文翦影〉,《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3:4-15。

彭德中(1989)。《餘暇社會學》。台北:遠流。

新光三越百貨股份有限公司(2005)。《A8、9、11 more》。台北:新光三越股份有限公司信義分公司。

畢恆達(2003)。《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有限股份公司。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有限股份公司。

畢恆達(1997)。〈在好男人與壞男人夾殺下的女人〉,《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116-118。

畢恆達(1995)。〈婦女與都市公共空間安全-文獻回顧〉,《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1:69-83。

畢恆達(1995)。〈婦女住宅間體驗之初步分析〉,《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1:84-94。

楚東平譯(1992)。《自由》。台北:桂冠。(原書Bauman,Z. 〔1988〕. Freedom.)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生智。

楊意菁、陳芸芸等譯(2001)。《媒體原理與塑造》。台北:韋伯文化。(原書 Grossberg, L. & E. Wartella & D. C. Whitney. 〔1998〕 Media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彰化銀行研究發展處經濟研究科(2000)。《產業動態報導》。[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hb.com.tw/html/what s new industrial0303.html

趙曉慧(2002)。《打造性別認同的基地:解讀女性主義書店「女書店」之空間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奇睿(2000)。《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以誠品書店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研究所論文。

廣梅芳譯(2002)。《打開戀物情節》。台北:張老師文化。(原書Hammerslough, J. 〔2001〕. Dematerializing: Taming the Power Possessions.)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的文化理論評述》。台北:麥田。

簡逸姍(2000)。《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台北:創新出版社。(原書Miles, M. 〔2000〕. Art, Space and the City: Public Art and Urban Futures.)

蕭春雷(2004)。《我們住在皮膚裡-人類身體的文明禮節》。台北:城邦文化。

簡慧鍾(1997)。《解讀性別化的身體空間-以國際美容事業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蘇碩斌(2000)。〈傅柯的空間化思維〉,《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8:155-187。

顧燕翎、鄭至慧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



英文部分

Bell, D. & Valentine, G. (1997) Consuming Geographies: We Are Where We Eat. London: Routledge.

Bowlby, R. (1997). “Supermarket Futures.” In P. Falk & C. Campbell (Eds.), The Shopping Experience. (pp.92-110). London: Sage. 

Castells, M.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Foucault, M. (1973). The Order of Thing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oucault, M. (1976a). Mental Illness and Psych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ucault, M. (1976b).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oucault, M. (1979).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Gilloch, G. (1996). Myth and Metropolis: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City. Cambridege: Polity Press.

Green, E. H. S. & D. Woodward (1990). Women’s Leisure, What Leisure?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Harvey, D. (1990).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 Blackwell.

Lacan, J. (1991). The Ego in Freud's Theory and in Technique of Psychoanalysis 1954-1955 (S. Tomaselli Trans.). London: Norto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88)

Leach, W. (1984). “Transformations in a Culture of Consumption: Woman and Department Stores, 1890-1925.”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7(2), 319-342.

Marx, K. (1964).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cDowell, L. & J. P. Sharp (1999). A Feminist Glossary of Human Geography. London ; New York : Arnold.

Miller, M. (1981). The Bon March’e: Bourgeois Culture and the Department Store 1869-1920. London: Allen & Unwin.

Nava, M. (1997). “Women, the City and the Department Store.” In P. Falk & C. Campbell (eds.), The Shopping Experience (pp. 56-91). London: SAGE.

Pollock, G. (1988). Vision and Difference: Femininity, Feminism and the Histories of Art. London: Routledge.  

Wolff, J.(1985)The Invisible Flaneuse: Women and the Literature of Modernity,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 2, pp.37-46. 

Woolf, V. (1929). A Room of One's Own. London: Hogarth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