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6201817010700
DOI 10.6846/TKU.2018.00597
論文名稱(中文) 敦煌榆林25窟壁畫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Wall Paintings Of The Yulin Cave 25 In Dunhua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賈蜀瑜
研究生(英文) shu-yu chia
學號 79801014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2
論文頁數 9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崔成宗
委員 - 殷善培
委員 - 周益忠
關鍵字(中) 榆林
25窟
壁畫
關鍵字(英) Yulin
cave25
paint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國的壁畫發展源流遠長,敦煌石窟將佛經內容以壁畫形式呈現,一方面表現了佛法的義理精神,一方面也為融入中國文化的人文思想,表現了宏大的場景和豐富的內容,累積了從魏晉南北朝至元朝一千多年的作品,豐富而多彩,敦煌文化的研究現已列為國際顯學。榆林窟屬於敦煌石窟群,環境幽美,具備了薰陶藝術情思的地理條件,而其中榆林25窟壁畫,一如其他敦煌石窟群一樣,目的是為了標榜和宏揚宗教信仰而產生的。然而相較於其他石窟,其獨特之處在於其壁畫風格相當成熟,顯已脫離圖案裝飾性的範疇,謝稚柳描敘此窟「亦天寶時畫,……俱極美好,燦然若新。莫高窟四百餘窟,未有完好若此者,經變中山水樹木,莫高窟第三十六窟晚唐畫,實濫觴於此。」段文杰則盛讚為「中國佛教藝術的瑰寶」。可見其作品精湛動人,吸引了敦煌學者的目光,也造就了畫壇巨匠。即便筆者才疏學淺,對於壁畫的繪製過程僅一知半解,但對於其所呈現之懾人心弦的美麗畫作與卓越的藝術技巧,仍極為欽佩與傾心,也因此引發筆者研究探討榆林25窟壁畫的動機,並希望藉由壁畫的研究增進對中國文化美學的意涵的認識與了解。
敦煌榆林25窟壁畫不僅是繪畫藝術不朽的典範,其中更富含中國社會、文化各層面之價值。故25窟開窟之初也許僅係單純宣揚佛教之作品,但能夠令世人的心靈產生相當震撼的作品,絕非僅僅為了單純的信仰崇拜的功用而存在的,「只有當某種人工製作的物質對象以其形體存在訴諸人的此種情感本體時,亦即此物質形體成為審美對象時,藝術品才現實地出現和存在。」筆者認為它具有美的理想,是一門獨特藝術,故應以審美觀點去探究壁畫之藝術表現所蘊含的精神、創作特色及內在核心本質。
總括本文所要處理的問題主要為以下三點:25窟壁畫圖像的基本意涵及可能展現的文化特徵與信仰現象為何?中國繪畫風格如何影響25窟壁畫?25窟壁畫的藝術內涵及審美特質為何?
有關本論文的架構,首先針對敦煌榆林窟地理位置、歷史人文背景及佛教的發展始末進行初步討論與說明;其次則就窟內的配置、佛典的根源與意涵進一步探討,以說明所代表的宗教教義;接著就25窟的藝術表現方式分成人物形象、線條色彩、結構構圖與空間布局等面向析述。透過對文獻的爬梳與整理,建構出榆林25窟的文化美學意義與價值。
感謝成宗老師對論文結構指導、內容修正提點,並殷殷叮囑,循循善誘,使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加上口試委員周益忠老師及殷善培老師的指導使我的論文能更完整。也非常感謝我的家人在寫作期間給我的關懷和體諒,給予我源源不絕的動力泉源。研究期間的所學與經歷帶給我更豐富與完整的人生。
英文摘要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all paintings has a long history. The Dunhuang Grottoes presented the content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in the form of wall paintings. It not only demonstrated the spirit of the Buddhism but also integrate into the humanistic ideas of Chinese culture,therefore, it represented a grand scene and rich content. The works from the 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Yuan Dynasty have been rich and colorful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The study of Dunhuang culture has now been listed as an international manifestation. The Yulin Cave belongs to the Dunhuang Grottoes and has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They have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for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pottery, and among them, the frescoes of the Yulin Cave 25 are just like other Dunhuang Grottoes,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on is to flaunt and promote religious beliefs. However, compared to other caves, its uniqueness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s fresco style is quite mature, and it has departed from the category of decorative patterns. Xie Zhiliu described this cave, “panted in the Tianbao years of Tang Dynasty, is well-preserved and beautiful among more than four hundred Dunhuang Mogao Grottoes.It’s the origin of the 36th Cave of the Mogao Grottoe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This is what Duan Wenjie praised as "a treasure of Chinese Buddhist art." It shows that the work is extremely exquisite, attracting the eyes of Dunhuang scholars, and also creating great masters of the artistic circles. Even though I have little talent and less learning,only know a little about the process of drawing the wall paintings, but I still admire and cherish the beautiful paintings and excellent artistic skills. This led me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motives of the frescoes in the Yulin Cave 25, and expect that the study of wall paintings will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ultural aesthetics.
Wall paintings of the Yulin cave 25 in Dunhuang are not only examples of the immortality of the art of paintings, they are even more valuable in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Therefore, at the beginning of building, perhaps purely aimed to promote Dharma, but the work so stunning were not merely for the simple function of worship, “Only when some man-made material object has recourse tothe human body in its form, that is, when the physical formbecomes the aesthetic object, the artworks appear and existrealistically.” I believe that there is an ideal of beauty in the paintings and unique art, so it should be probe into the spirit, creative features and internal core nature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n summary, the main issues to be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are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What are the basic meanings of the wall paintings of the Yulin cave 25 and the possible cultural features and religious beliefs? How does Chinese painting style affect the work? What is the artistic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quality?
Regarding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 will first discuss and explain the location of the the Yulin cave 25,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Then further discuss the origins and meanings of the configurations within the cav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The religious doctrines; followed by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25 cave is divided into character images, line colors, structural composition and spatial layout of the four parts of the analysis. Through the combing and sorting of documents, the cultural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25 caves in Yulin were constructed.
I am so grateful to teacher Tsui for instruction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amendments. Together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oral test committee members professor Chou Yi-Chun and Yin shan-pei, my paper can be more complete.Also thank my family for their care and understanding during writing and have gived me an endless source of energ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問題意識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	5
一、	研究範圍	5
二、	研究文獻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6
一、	目錄檢索與文本搜羅	16
二、	創作者與時代背景考察	16
三、	圖像研究	17
四、	壁畫表現形式與審美特質分析	17
第二章 榆林25窟壁畫概述	19
第一節 敦煌石窟之宗教、文化背景	19
一、	印度佛教的傳入過程	19
二、	敦煌地區的文化融合	23
第二節 敦煌石窟群發展歷史與25窟地理位置	25
一、	敦煌的經營與發展	25
二、	敦煌石窟的開鑿	26
三、	榆林窟的開鑿年代	27
四、	榆林窟的地理位置	28
第三節 榆林25窟的宗教思想	30
一、	窟內配置概況	30
二、	三壁三佛與密教	32
三、	觀無量壽佛經變	35
四、	彌勒下生經變	40
第三章 榆林 25 窟壁畫之藝術表現	43
第一節 人物之形象	43
一、	世俗人物類	43
二、	佛經故事類	45
三、	結語	54
第二節 榆林25窟壁畫之線條與色彩	54
一、	線條藝術	54
二、	色彩藝術	57
三、	結語	60
第三節 結構與構圖	60
一、	多種經變的組合式構圖	61
二、	25窟壁畫構圖形式	61
三、	結語	66
第四節 空間之佈局	66
一、	洞窟形制	66
二、	中國建築的色彩	67
三、	洞窟配置	68
四、	空間布局	69
五、	空間審美意象	70
六、	結語	71
第四章  結論	72
參考文獻	95

圖目次
圖2 1敦煌石窟分布圖,《榆林窟藝術》圖1-4	29
圖2 2榆林窟西崖2010年,《中國石窟藝術 榆林窟》頁17	29
圖2  1八大菩薩復原圖,《榆林窟第25窟 敦煌圖像中的唐蕃關係》圖4-9	42
圖3 1北壁中央下部,《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47	76
圖3 2北壁中央下部,《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51	76
圖3 3北壁中央下部,《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43	77
圖3 4北壁中央下部,《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37	77
圖3 5北壁中央下部,《安西榆林窟》圖24	78
圖3 6北壁耕穫圖,《安西榆林窟》圖25	78
圖3 7北壁西側,《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61	79
圖3 8南壁中央西側,《安西榆林窟》圖34	79
圖3 9北壁東側,《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70	80
圖3 10北壁東側,《安西榆林窟》圖27	80
圖3 11及圖3 12北壁西側上部,《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76、79	81
圖3 13南壁西側,《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126	81
圖3 14北壁中部,《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71	82
圖3 15北壁中部,《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72	82
圖3 16北壁東側,《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74	83
圖3 17北壁中部,《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75	83
圖3 18北壁中部,《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75	84
圖3 19南壁西側共命鳥與白鶴,《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113	84
圖3 20南壁東側鸚鵡,《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111	85
圖3 21南壁西側鸚鵡,《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114	85
圖3 22南壁中央鸚鵡,《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110	86
圖3 23南壁東側迦陵頻伽與白鶴,《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112	86
圖3 24北壁東菩薩,《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86	87
圖3 25北壁西菩薩,《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87	87
圖3 26北壁中央兩側聽法菩薩,《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30	88
圖3 27北壁中央兩側聽法菩薩,《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31	88
圖3 28南壁大勢至菩薩,《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88	89
圖3 29南壁中兩側觀音菩薩左,《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94	89
圖3 30南壁中兩側觀音菩薩右,《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98	89
圖3 31南壁中右側思維菩薩,《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102	90
圖3 32北壁中部彌勒佛,《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13	90
圖3 33南壁中部阿彌陀佛,《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95	91
圖3 35南壁東側,《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107	92
圖3 36南壁西側,《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圖108	92
圖3 37北壁西側上部,《安西榆林窟》圖25	93
圖3 38洞窟內容分布圖,《安西榆林窟》163頁	93
圖3 39 25窟洞窟實測圖,《安西榆林窟》270-271頁	94
圖3 40南壁十六觀,《安西榆林窟》圖35	94

表目次
表2  1八菩薩壁畫圖像與《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載之形象比較表,《榆林窟第25窟 敦煌圖像中的唐蕃關係》表4-1	42
參考文獻
一、	圖錄
敦煌研究院編:《中國石窟藝術:榆林窟》(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年)。
敦煌研究院編:《安西榆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十五窟附第一十五窟(中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年)。
敦煌研究院編:《榆林窟藝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年)。
二、	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
[曹魏]何晏集解:《武英殿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三。
[三國吳]支謙譯:《佛說未生冤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佛說彌勒下生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
[東晉]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
[後秦]鳩摩羅十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
[東晉]三藏佛陀跋陀羅譯:《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大正藏》第15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劉宋]曇無蜜多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第9冊。
[唐]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5冊。
[唐]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1冊。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第2卷。
[宋]智園述:《阿彌陀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7冊。
[宋]高承撰:《事物紀原》,第9卷。
[宋]沈括:《夢溪筆談》。
[宋]蔡沈撰:《書經集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第1卷。
三、	辭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福保編纂:《佛學大辭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月)。
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四、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任繼愈、杜繼文主編:《佛教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吳汝鈞:《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4年)。
李家騮:《裝飾色彩教學與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李學勤編:《尚書正義 虞夏商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李澤厚:《美學三書》(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沈心友:《芥子園畫傳蘭譜》(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3月)。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易存國:《敦煌藝術美學-以壁畫藝術為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松本榮一:《敦煌畫研究》(京都:同朋舍:1937年)。
林冠群:《唐代吐蕃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8月)。
俞劍華編:《中國畫論類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12月)。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1東方的遺產》(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孫修身:《敦煌與中西交通研究》(甘肅:甘蕭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5年2月)。
費孝通:《中華民族一體多元格局》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劉鳳君:《美術考古學導論》(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
劉鳳君:《美術考古學導論》(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
蕭默:《敦煌建築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謝稚柳:《敦煌藝術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五、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向達:〈莫高、榆林二窟雜考〉,《榆林窟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9月) 。
向達:〈莫高、榆林二窟雜考〉,《榆林窟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9月)。
庄壯:〈榆林窟壁畫伎樂〉,《榆林窟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李永寧:〈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問題(一)〉,《敦煌研究》1982年第1期。
李敏:〈莫高窟唐代前期藝術中的菩薩頭冠〉,《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沙武田:〈敦煌佛教藝術之社會性表現〉,《普門學報》(臺北:普門學報社,2007 年11 月第42 期)。
沙武田:〈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薩曼荼羅圖像補遺〉,《敦煌研究》第117期(2009年第5期)。
段文杰:〈榆林窟第25窟壁畫藝術探討〉,《敦煌研究》(1987年第4期)。
段文傑:〈略論敦煌壁畫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成就〉,《敦煌研究》(1982年第2期)。
段文傑:〈榆林窟的壁畫藝術〉,《安西榆林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胡同慶:〈敦煌壁畫中的杖具—錫杖考〉,《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
馬修.凱普斯坦:〈安西榆林25號窟的有關問題〉,《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与提要》(2002年8月)。
張廣達、榮新江:〈關於唐末宋初于闐國的國號、年號及其王家世系問題〉,《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北京:北京大學中國史研究中心編,1982年)。
張聰:〈榆林窟15窟毗沙門天王所持寶鼠來源考〉,《藝術科技》(2013年第12期)。
馮力:〈對榆林窟第25窟壁畫的幾點認識〉,《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3期)。
鄭阿財:〈敦煌石窟寺院教育功能探究-論敦煌三界寺的寺學〉,《華學》9、10 合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賴文英:〈唐代安西榆林25窟之盧舍那佛〉,《圓光佛學學報》(1999年第4期)。
賴鵬舉:〈唐代莫高窟的多重「華嚴」結構與「中心壇場」的形成〉,《圓光佛學學報》(2002年12月第7期)。
戴春陽:〈敦煌石窟覆鬥頂的考古學觀察(下) 〉,《敦煌研究》(2013年第4期)。
謝繼勝、黃維忠:〈榆林窟第25窟壁畫藏文題記釋讀〉,《文物》(2007年第611期)。
六、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阮立:〈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研究〉(上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論文,2010年)。
林碩:〈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構圖研究〉(山東:山東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林碩:《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構圖研究》(山東:山東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徐勇:〈敦煌壁畫的材料研究〉(甘肅:蘭州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年)。
袁光明:《敦煌壁畫中飛天之研究》(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2003年)。
陳粟裕:《榆林25窟一佛八菩薩圖像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賈維維:〈榆林窟第3窟壁畫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楊小斌:〈莫高窟隋唐壁畫的色彩及情感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潘汶汛:〈唐及唐以前敦煌壁畫設色研究及其在現代繪畫的影響〉(浙江: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人物專業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