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6201815442700
DOI 10.6846/TKU.2018.00593
論文名稱(中文) 為什麼要「事天」:《孟子》體驗論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Why “Matter the Embodiment of Heavenly Law: ” Study on Mencius' Theory of Experientialis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陳羿廷
研究生(英文) Stephen Chen
學號 60302003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8
論文頁數 16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蕭振邦
共同指導教授 - 高柏園
委員 - 羅雅純
委員 - 袁保新
關鍵字(中) 《孟子》
中介嵌結
突現理論
實踐體現
體驗論
關鍵字(英) Mencius
Intermedium connection
Emergence theory
Experiential Realism
Metaphysic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華夏哲學首重「實踐」,而過往學界的「新儒家詮釋系統」,重視的是天人關係的玄思,並開創出「道德形上學」詮釋,以闡發華夏哲學中的天人關係。然而,這種重視思辨的詮釋進路,無法充分體貼華夏哲學的實踐況味,最後仍不免如西方哲學所經營者,落入純粹理性與形上思辨的抽象運作。據此,本文嘗試藉由體驗論架構,重新探究及闡發《孟子》揭示的生活之理,並重構出《孟子》的天人觀。
首先,重新詮釋《孟子》基礎義理,不以理性作為慣常的出發點,而以「適意性」作為參考資藉,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乃所謂善也。」切入,開展出《孟子》心性論之「情–理結構」;再透過《孟子》言「志」所揭露的「生存」與「生活」之間的價值抉擇,一舉跨越《孟子》對於義利之辨的區判。
其次,由於學界過往多半以「道德形上學」作為詮釋標的,是此,大抵多強調天的道德性以及人道德性綰合,而忽略儒家重視歷史脈絡的看法,故闡述重視歷史,正是為了不使學說落入空談的作法。以此,為嫁接首尾之樞紐,藉由文獻是依的概念形成分析,疏理出《孟子》聖賢系統與聖王系統之差異,以理解「聖」之理念是在說明實現特定價值的人被後世所肯定並賦予的價值概念,藉此勉勵大眾皆可成聖。
其三,揭示吾人僅有唯一的生活即現實生活,而在此現實生活當中將價值適意性如實的體現,即是《孟子》所強調的生活之理。是以,天具有雙重涵意,一為自然天地;二為由人所創造的價值。然而,由人所體現的價值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實踐出由人文化成的社會法則,以及,在自我立法的情境中方能體現而出。果爾如是,天道無須遙契,因為天道一直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只要經由人的體現即可突現/突顯的理念,此亦為《孟子》體驗論殊勝之處。
英文摘要
In the Huaxia philosophy values practice at the first place, but the “New Confucian Interpretation System” of the academic circle in the past values the long-term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en also initiate the annotation metaphysics of morals to explic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en in New Confucian Interpretation System. However, this interpretation approach which emphasis on speculation, it can’t truly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ractice of the Huaxia philosophy, at last, still bound to as the western philosophy operators fall into the abstract operation of the purely rational and metaphysical speculation. In views of the above, this article attempt to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and explicate again the principle of life which Mencius reveals, also refactor Mencius’ view of heaven and men theory,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Experiential Realism.
In the first place, to reinterpret the basic argumentation of Mencius, not to use the rational as the usual point of departure, but use “suitability” as the reference loan abide by“According to the feelings that come from it, then you can say that they are acting with goodness. This is what I mean when I say human beings are inherently good” to carry out the Structure of moral feeling and reason of Mencius’ theory which discuss the heart and the humanity. Furthermore, stride across the difference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ness and profit through the valure choice between “live” and “life” revealed from “zhi” which Mencius said.
Second, as a result of the academic circle in the past mostly take metaphysics of morals as the interpretation subject, nearly emphasizes the match between morality of heaven and the humane vertue, and yet, neglect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ism valu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erefore, explaning the value of history is for the sake of not letting the theory fall into prattle. Additionally, in order to  inarch the key position of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literature, straighte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acred system and the holy system, to understand the idea of “holy” is discribing people who achieves the specific value that are affirmed by the later generation also endow the value concept. Thereby, to encourage the multitude that everyone can prove to be sanctified.
Eventually, to revealy the only life that I have is the reality, and in this real life reflecting the value applicability truthfully, is the principle of life that “Mencius” emphasize. Heaven has double meaning, one is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second is the value that people create. However, the value which is reflect by people needs to practice the social law by human culture in the reality, also reflect in the context of self-lagislation. If this is the case,the principle of the heaven is no need to be agreed with far away,it is because the concept that heaven is not always sitting on the high position, but as long as the idea of the human impression can be highlighted, this is also the special place of the Experiential Realism of “Menciu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現況與文獻回顧	3
一.牟宗三先生孟學詮釋................................ 3
二.唐君毅先生孟學詮釋................................ 7
三.徐復觀先生孟學詮釋................................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11
一.	研究方法	11
二.	研究進路與觀點設限	16
第一章《孟子》基礎義理架構 	19
 第一節 人性的天生表現──「善」與「心」 	19
 第二節 生存與生活──《孟子》「命」與「立命」 	35
 第三節 生命的抉擇──《孟子》利與義	49
第二章 生命的理想人格──《孟子》聖人觀	71
 第一節  文獻是依的概念形成分析	71
 第二節  《孟子》「聖人」內涵之釐定	80
 第三節  歷史與當下之統一	86
第三章 生命的理想呈現	98
第一節  天理極則的把握	99
第二節  邁向理想──從盡心到立命	114
第三節  聖且神的完整生命	127
結論	150
參考書目	157
參考文獻
一.經典文獻
(漢)趙岐,1963,《孟子注》,臺北市:新興書局,初版。
(宋)朱熹,1956,《四書集注》,臺北市:學生書局,初版。
(清)阮元校刻,1980,《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北京:中華書局,初版。
(清)焦循,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初版。
(清)劉寶楠,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初版。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72,《史記》,臺北市:宏業書局。
(清)康有為,1987,《孟子微禮運註中庸註》,北京:中華書局。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1990,《說文解字注》,臺北市:洪葉文化。
二.當代書目
Edward O.Wilson(著),蕭寶森(譯),2016,《人類存在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思索》,臺北市:如果出版社,初版。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合著),周世箴(譯),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市:聯經出版社,初版。
George Lakoff(著),李葆嘉.邱雪玫.章婷(譯),2017,《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示的心智》,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初版。
Jean Francois Billeter(著),宋剛(譯), 2011,《莊子四講》,臺北市:聯經出版社,初版。
Jose Ortega y Gasset(著),高薏涵.謝伯讓(譯),2010,《哲學是什麼?》,臺北市:商周出版社,初版。
Roger T. Ames(演講),溫海明(編),2002,《和而不同:比較哲學與中西會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王邦雄.岑溢成.高柏園.楊祖漢,2005,《中國哲學史》,臺北市:里仁書局,修訂一版。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2004,《孟子義理疏解》,臺北市:鵝湖出版社,初版。
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一)》,臺北市:中正書局,初版。
───,1969,《心體與性體(三)》,臺北市:中正書局,初版。
───,1970,《生命的學問》,臺北市:三民書局,初版。
───,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學生書局,初版。
───,1985,《圓善論》,臺北市:學生書局,初版。
───,1990,《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市:學生書局,初版。
───,1994,《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學生書局,再版。
李明輝,1994,《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2001,《孟子重探》,臺北市:聯經出版社,初版。
───,2016,《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增訂版。
杜維明,2012,《體知儒學──儒家當代價值的九次對話》,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初版。
林安梧,1998,《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北市:學生書局,初版。
徐復觀,1959,《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初版。
───,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商務印書局,初版。
唐君毅,1966,《中國哲學原論:原論篇》,香港:人生出版社,初版。
───,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市:學生書局,初版。
───,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市:學生書局,初版。
───,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學生書局,校訂版。
───,1990,《哲學論集》,臺北市:學生書局。
袁保新,1992,《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書局,初版。
───,2008,《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家》,臺北市:學生書局,初版。
高柏園,1996,《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傅斯年,1992,《性命古訓辯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大齊,1980,《孟子待解錄》,臺北市:商務印書館,初版。
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初版。
梁漱溟,1982,《中國文化要義》,臺北市:里仁書局,初版。
張岱年,1992,《思想、文化、道德》,成都:巴蜀書社,初版。
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初版。
───,2006,《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修訂一版。
───,2010,《孟子》,臺北市:東大出版社,二版。
勞思光,2013,《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學生書局,四版。
楊祖漢,1987,《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1998,《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市:鵝湖出版社,初版。
───,2007,《中庸義理疏解》,臺北市:鵝湖出版社,再版。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2012,《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初版。
蕭振邦,2009,《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二版。
顏崑陽,2016,《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細論》,臺北市:學生書局,初版。
三.期刊論文
Roger T. Ames,1984/06,〈孔子思想中宗教觀的特色──天人合一〉,《鵝湖月刊》第108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著);張燕華(譯),1997,〈中國式的超越,抑或龜龜相馱以至無窮〉收錄於蕭振邦主編:《儒學的現代反思》,臺北市:文津出版社,初版。
米建國,2013/09,〈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成聖?聖境、理與德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3期 ,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初版。
朱湘鈺,2007/10,〈告子性論定位之省思-從〈性自命出〉與告子性論之比較談起〉,《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第52卷,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初版。
沈清松,2005/10,〈大腦、情感與情意發展〉,《哲學與文化》第10期,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初版。
岑溢成,1988/05,〈生之謂性釋論〉,《鵝湖學誌》第1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杜維明,1982/01,〈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鵝湖月刊》第79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1995,〈孟子:士的自覺〉收錄於李明輝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李震,1994/02,〈由儒家的「道」看內在性與超越性問題〉,《哲學與文化》21卷第2期,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初版。
───,2003/02,〈面對形上學的一些省思〉,《哲學與文化》30卷第2期,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初版。
李澤厚.劉悅笛,2014/12,〈關於「情本體」的中國哲學對話錄〉,《文哲史》第342期,山東: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初版。
青山大介,2015/06,〈早期儒墨兩家「聖人」觀念新探──以「聖人之身分」為中心〉,《漢學研究集刊》第20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初版。
林安梧.傅佩榮,1993/08,〈人性『善向』論與人性『向善』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的辯論〉,《鵝湖月刊》第218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林啟屏,2011/12,〈心性與性情:先秦儒學思想中的「人」〉,《文史哲》第6期,山東: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初版。
姜龍翔,2009/06,〈論孟子聖人觀念的二元系統〉,《東華漢學》第9期,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初版。
孫長祥,1995/08,〈先秦儒家的時間觀──從《尚書》試探儒家時間觀的原型〉,《錢穆先生紀念館刊》第3期,臺北市:臺北市立圖書館,初版。
黃進興,1984/11,〈所謂「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觀念解釋中國思想之限制的例證〉,《食貨月刊》第7&8期,臺北市:食貨月刊社,初版。
梁濤,2008,〈即生言性的傳統與孟子性善論〉收錄於杜維明編《思想.文獻.歷史思孟學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
陳榮華,2001/01,〈從孟子哲學論中國哲學的詮釋〉,《哲學雜誌》第34期,臺北市:聯合發行中心,初版。
───,2008/02,〈海德格在世存有(In-der-Welt-sein)與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揭諦》第14期,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初版。
陳榮灼,2011/06,〈孟子哲學新探〉,《當代儒學研究》第10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初版。
潘小慧,2002,〈上博簡與郭店簡《性自命出》篇中「情」的意義與價值〉,收錄於陳福濱編《新出楚簡與儒家思想論文集》,新北市:輔仁大學文學院,初版。
曾昭旭,2013 / 04,〈論仁──道德生活的內在根源:真實生命體〉,《鵝湖月刊》第454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葉仁昌,2011/12,〈孟子政治思想中義利之辨的分析:四種主要類型的討論〉,《政治科學論叢》第50期,臺北市:臺灣大學政治系,初版。
楊祖漢,2009/09,〈牟宗三先生的哲學〉,《鵝湖月刊》第411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劉悅笛,2010/01,〈孟子道德動機中的「情」之論辯-「肯定情感論」與「否定情感論」〉,《哲學與文化》第44卷第10期,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社,初版。
───,2010/10,〈融入「生活美學」的當代「環境美學」〉,《應用倫理評論》第49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初版。
───,2015/10,〈情感哲學視野中的「惻隱之心」──兼論孟子情論的全球價值〉,《孔學堂》第4期,貴州: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初版。
蕭振邦,1991/09,〈「了解孔子之道」-一個感性向度的反思〉,《鵝湖月刊》第195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2009/04,〈「美學是倫理學之母」涵義探究〉,《應用倫理評論》第46期,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初版。
───,2010/01,〈《中庸》思想的環境倫理涵義探究〉,《鵝湖月刊》第415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曾安國,2012/01,〈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9期,桃園:中央大學文學院&Airiti Press Inc. ,初版。
───,2013 / 01,〈重構儒家美學觀──以「美善合一」商榷為進路〉,《鵝湖月刊》第451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2013/12,〈《老子道德經》思想的文化衝浪〉,《宗教哲學》第65-66期,新北市: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初版。
───,2015/04,〈荒野啟動:《沙郡年紀》的解讀與創發〉,《鵝湖月刊》第478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2015/06,〈「天人合一」觀的實義探究〉,《宗教哲學》第72期,新北市: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初版。
───,2015/12,〈仁者樂山,仁者壽〉,《鵝湖月刊》第486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2018/01,〈闡釋《孟子》性善論並重構其推論〉,《鵝湖月刊》第511期,臺北市: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鵝湖月刊社,初版。
羅雅純,2017/11,〈論戴震「絜情」──從儒簡「貴情」談起兼以對比西方情感論德性倫理學之「同情」、「移情」〉,《東吳中文學報》第34期,臺北市:東吳大學中文系,初版。
鍾彩鈞,1995/05,〈孟子思想與聖賢傳統的關係〉,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發展歷史》,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初版。
四.學位論文
王文志(研撰),蕭振邦(指導),2016/06,《論儒家教學的核心要義:立志與為己之學》,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會議論文
陳羿廷,2017/03/29,〈《孟子》「聖」的意義與開展──從「立志」到「事天」〉「第三屆三校青年儒學研究會議」論文,新北市:淡江大學。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