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6201708052400
DOI 10.6846/TKU.2017.00679
論文名稱(中文) 酷學習平臺中運用後設認知策略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解題能力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Meta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ooc Class Platform to Enhance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for Grade Six Stud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周思綾
研究生(英文) Szu-Lin Chou
學號 70473003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14
論文頁數 15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瓊穗
委員 - 劉遠楨
委員 - 李世忠
關鍵字(中) 酷學習
後設認知策略
數學解題
行動研究
關鍵字(英) Cooc Class Platform
Meta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ction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酷學習平臺中運用後設認知策略的教學方式,針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進行三循環之行動研究,探討該教學模式是否能提升數學解題能力。透過解題測驗卷前後測成績、學習歷程、晤談紀錄、回饋問卷、教師教學日誌、協同教師觀察紀錄等資料,獲得以下結論:
一、酷學習平臺中運用後設認知策略教學能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酷學習平臺中運用後設認知策略教學能促進學生的後設認知能力。
三、善用科技能使教學者事半功倍,達成有效率的教學。
四、透過行動研究不斷的修正計畫,發展適用的教學模式。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進一步提出建議,希望能作為教學者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is is an action research, and its purpose i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meta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ooc Class Platform can enhance the sixth-grade students’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The teaching model (meta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ooc Class Platform) was adopted in three different lesson plans, which were implemented respectively in three units of the six-grade mathematic textbook. The second and third lesson plans wer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the previous teaching, such as results from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test, students interview record, questionnaires, resear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feedback from peer teachers. Throug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relevant data, the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below:
1.Meta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ooc Class Platform can enhance the sixth-grade students’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2.Meta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Cooc Class Platform can improve students’ metacognitive learning abilities.
3.Using technology wisely enables teachers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 teaching.
4.A proper teaching model can be developed through an action research, which is based on constantly modifying previous teach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finding of this study,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mathematic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plan to conduct follow up stud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習管理系統 7
第二節 數學解題理論 22
第三節 後設認知策略與數學解題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9
第二節 課程設計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酷學習平臺中運用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學生解題能力之影響 53
第二節 酷學習平臺中運用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學生後設認知能力之影響 73
第三節 酷學習平臺中運用後設認知策略教學所帶來的教學省思	 86
第四節 酷學習平臺中運用後設認知策略的教學模式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116
附錄一 參加實驗教學家長同意書 127
附錄二 六上數學第八單元解題測驗卷 128
附錄三 六下數學第一單元解題測驗卷 130
附錄四 六下數學第二單元解題測驗卷 132
附錄五 六上數學第八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134
附錄六 六下數學第一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142
附錄七 六下數學第二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150
附錄八 學生回饋問卷(第一次實驗教學) 157

表次
表2-1-1 學習管理系統功能 9
表2-1-2 學習管理系統在國小數學教學上的應用 19
表2-2-1 Polya的數學解題模式 22
表2-2-2 Schoenfeld的數學解題模式 24
表2-3-1 國內外學者對後設認知的定義 27
表2-3-2 Montague認知-後設認知解題策略教學的解題步驟 32
表3-2-1 後設認知解題策略教學實施步驟 43
表3-3-1 數學解題測驗卷之審題專家 46
表3-3-2 研究問題與研究工具對照表 48
表3-4-1 QUASAR評分規準原版 49
表3-4-2 QUASAR評分新規準 49
表3-4-3 本研究質性資料編碼系統 51
表4-1-1 三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前測與後測成績統計表 53
表4-1-2 三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前測與後測成績之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表	 54
表4-1-3 第一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前測與後測成績表現 55
表4-1-4 第二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前測與後測成績表現 56
表4-1-5 第三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前測與後測成績表現 57
表4-1-6 第一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前測與後測使用解題五步驟情形 58
表4-1-7 第二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前測與後測使用解題五步驟情形 59
表4-1-8 第三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前測與後測使用解題五步驟情形 60
表4-2-1 第一次實驗教學題目1-1-3學生使用後設認知策略情形 74
表4-2-2 第一次實驗教學題目1-2-5學生使用後設認知策略情形 75
表4-2-3 第二次實驗教學題目2-1-5學生使用後設認知策略情形 78
表4-2-4 第二次實驗教學布題2-3-3學生使用後設認知策略情形 79
表4-2-5 第三次實驗教學題目3-2-5學生使用後設認知策略情形 82
表4-2-6 第三次實驗教學題目3-3-3學生使用後設認知策略情形 83
表4-3-1 第一次實驗教學學生回饋問卷第一部分填答結果 88
表4-3-2 第一次實驗教學學生回饋問卷第二部分填答結果 89
表4-3-3 第二次實驗教學學生回饋問卷填答結果 94
表4-3-4 第三次實驗教學學生回饋問卷填答結果 99
 
圖次
圖2-1-1 TEAM Model智慧教室運作示意圖 12
圖2-1-2 TEAM Model智慧教室雲端補救學習平臺示意圖 13
圖2-1-3 TEAM Model智慧教室 14
圖2-1-4 1Know學生學習進度概覽圖 15
圖2-1-5 1Know學生學習歷程紀錄圖	 15
圖2-1-6 Monkeys學習管理系統ADDIE教學模式圖 16
圖2-1-7 酷學習平臺教學模式圖 17
圖2-1-8 酷學習平臺備課模組功能 17
圖2-1-9 運用酷學習平臺「討論」功能之數學科教學流程 18
圖2-1-10 運用酷學習平臺「白板」功能之數學科教學流 18
圖2-3-1 Montague認知-後設認知策略教學模式圖 32
圖3-1-1 研究流程圖 41
圖4-1-1 第一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卷第(4)題前後測解題表現比較 63
圖4-1-2 第一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卷第(5)題前後測解題表現比較 64
圖4-1-3 第二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卷第(4)題前後測解題表現比較 66
圖4-1-4 第二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卷第(8)題前後測解題表現比較 67
圖4-1-5 第二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卷第(10)題前後測解題表現比較 68
圖4-1-6 第三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卷第(1)題前後測解題表現比較 69
圖4-1-7 第三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卷第(5)題前後測解題表現比較 70
圖4-1-8 第三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卷第(6)題前後測解題表現比較 71
圖4-1-9 第三次實驗教學數學解題測驗卷第(10)題前後測解題表現比較 72
圖4-2-1 第一次實驗教學題目1-1-3與1-2-5學生執行後設認知策略情形比較 76
圖4-2-2 第二次實驗教學題目2-1-5與2-3-3學生執行後設認知策略情形比較 80
圖4-2-3 第三次實驗教學題目3-2-5與3-3-3學生執行後設認知策略情形比較 84
圖4-3-1 學生解題時「二圈」(圈出關鍵字)表現情形 93
圖4-4-1 教師課前在酷學習平臺中建立素材及練習題 104
圖4-4-2 學生課前登入酷學習平臺 105
圖4-4-3 學生利用酷學習平臺「討論」功能發表解題策略並給予同學回饋 105
圖4-4-4 學生利用酷學習平臺「報告」功能寫出解題五步驟 106
圖4-4-5 利用酷學習平臺「白板」功能重播學生的解題歷程 106
圖4-4-6 利用酷學習平臺「選擇」功能了解學生的作答情形 107
圖4-4-7 利用酷學習平臺「配對」功能了解學生的作答情形 107
圖4-4-8 利用酷學習平臺的「白板」功能進行題目3-2-3分組答題 108
圖4-4-9 學生進行放聲思考解題歷程的錄影 109
圖4-4-10 利用酷學習平臺「討論」功能進行分組解題競賽 109
參考文獻
一、中日文部分
1 Know(2015年1月28日)。親子天下。2016年8月11日,取自: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information-detail?id=677
大澤真也、中西大輔(2015)。eラーニングは教育を変えるか─Moodleを中心としたLMSの導入から評価まで。東京:海文堂。
王元政(2012)。應用Moodle 數位學習平臺於數學領域補救教學對學習動機與成效之影響——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嘉義縣。
王雪芬(2011)。運用PISA評量試題於國小六年級之數學解題初探。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作品彙編,395-424。
平澤茂一、後藤正幸、中澤真、石田崇、小泉大城(2013年10月)。e-learningにおける学習スタイルに関する一考察。「2013秋季全国研究発表大会」發表之期刊,流通科学大学。
江美娟(2002)。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童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江美娟、周台傑(2003)。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解題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8,107-151。
吉崎弘一(2012)。LMSの相互運用性─学習コンテンツとeポートフォリオシステムに関して。コンピュータ&エデュケーション,33,34-39。
沈保信(2013)。利用網路學習平臺實施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數學科分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李玉真(2014)。平板電腦結合雲端教學進行國小數學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李春雄(2013)。圖解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臺中:滄海書局。
李健生、陳秀冠(2011)。數學QUASAR紙筆認知評量——以五年級為例。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工作坊作品彙編,473-480。
吳明隆、葛建志(2006)。國民小學學生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1,1-18。
吳權威、張奕華、許正妹、吳宗哲、王緒溢(2013)。智慧教室與創新教學:理論及案例。臺北:網奕資訊科技。
邱上真(1989)。後設認知研究在輕度障礙者教學上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30,12-16。
邱守榕(1993)。關於數學學習研究。科學發展月刊,20(5),571-584。
林久鈺(2008)。後設認知解題策略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解時間應用題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君玲(2013)。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加減文字題解題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幸華、連麗真(2002)。導入線上學習的第e步。臺北:漢智電子商務。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麗文。
林清山、張景媛(1993)。國中生後設認知、動機信念與數學解題策略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6,53-74。
林淑貞(2013)。數位學習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數學科教學成效之探討——以雲林縣數學線上自學系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敏慧、陳慶帆(2004)。快速建構網路教學平臺的新方案:Moodle。教育研究月刊,126,85-98。
林頌恩(1997)。專家與生手的解題後設認知研究。科學與教育學報,1,1-18。
林維真(2012)。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97/
范秉芳(2010)。運用Moodle數位平臺在數學領域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探究——以「面積」單元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凃金堂(1995)。國小學童後設認知、數學焦慮與數學解題表現知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凃金堂(1999)。後設認知理論對數學解題教學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1),122-137。
凃金堂(2015)。數學後設認知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考驗。教育心理學報,47(1),109-131。
施怡真(2008)。認知-後設認知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乘除法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孫扶志(1996)。認知解題策略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童文字題解題能力之實驗研究。測驗統計年刊,4,71-124。
馬秀蘭、吳德邦(1999)。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3,371-410。
許文義(2010)。以開放源碼軟體Moodle融入國小數學科百分率單元教學成效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許雅媚(2007)。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數學學習困難學生時間文字題解題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陸正威、王慧豐(2000)。同儕交互指導數學解題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解題表現、數學焦慮及後設認知影響之實驗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273-298。
莊玲瑜(2014)。結合磨課師的雲端學習——以小學三年級數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博碩文化。
陳李綢(1992)。國小男女生後設認知能力與數學作業表現的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5,97-109。
陳東甫(2006)。一套免費的線上課程管理系統──Moodle的簡介。視聽教育雙月刊,48(3),16-33。
陳春滿(2009年4月)。自由軟體之教學平臺系統比較。以口頭形式發表於2009年第一屆自由軟體與教育科技研討會,臺北市,臺灣。取自:http://oset.mcu.edu.tw/2009/paper/07.pdf
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偉泓(2012)。雲端科技與教學革新。教育研究月刊,216,29-39。
陳舜德、李燕秋、李正吉(2014)。建構於移動環境下之互動式數位教學平臺。國家圖書館館刊,103(1),19-34。
陳嘉君(2012)。運用數位學習平臺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曉萍(200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提升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瓊美(2016)。智慧教室行動載具對國小高年級數學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從數據認識1Know。1Know。2016年8月31日,取自:http://www.1know.net
張玉山、陳思貽(2012)。站在雲端在教學──雲端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中等教育,63(3),170-190。
張依婷(2014)。認知-後設認知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習障礙學生數學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奕華、王緒溢、吳權威、吳宗哲、韓長澤(2011)。教育科技與創新教學:理論與案例。臺北:網奕資訊科技。
張奕華、吳權威(2014)。智慧教育:理念與實踐。臺北:網奕資訊科技。
張奕華、許正妹、張奕財(2014)。資訊科技融入班級經營之策略:兼談TEAM Model智慧教室之創意應用。教育研究月刊,239,32-51。
張奕華、張奕財(2012)。教育雲端與科技領導:以TEAM Model智慧教室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16,73-88。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淑惠、唐榮昌(2014)。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學習障礙學生在數學解題之應用:以Montague的Solve It解題策略教學為例。特教園丁,29(3),25-36。
張景媛(1990)。後設認知能力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34,6-9。
張景媛(2000)。進行行動研究應注意的問題。教師天地,105,13-16。
張德銳等(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高等教育。
郭秀緞(2006)。以認知負荷理論探討數學問題設計與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美如(1999)。後設認知的教學成效及其相關變數之分析──以小六及國一數學資優生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美芳(2016)。雲端學習平臺融入翻轉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數學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琬俞(2015)。以提問配合後設認知理論的教學法探討──以一年級加減法文字情境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游寶達(2015)。提升翻轉學習之策略探討。研習論壇,178,12-19。
湯志民(2012)。雲端科技與未來教室。教育研究月刊,216,40-56。
楊心怡、吳佳蓉(2012)。合作學習輔以電子書包在國小四年級國語文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102,61-78。
楊心怡、劉遠楨(2012)。創新學習:資訊科技的應用與實踐。教學科技與媒體,100,36-41。
楊明家(1997)。國小六年級不同解題能力學童在數學解題歷程後設認知行為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賈泰澤(2014)。TEAM Model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網奕資訊(2016)。TEAM Model智慧教室簡介。2016年8月3日,取自:
http://www.habook.com.tw/eTeaching/download/TEAM_Model/TEAM_Model%E6%99%BA%E6%85%A7%E6%95%99%E5%AE%A4%E7%B0%A1%E4%BB%8B.pdf
蔡文標(2003)。數學焦慮之探究。中等教育,54(5),68-83。
蔡坤憲(譯)(2006)。怎樣解題(原作者:George Polya)。臺北:天下遠見。
蔡孟芬(2008)。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六年級學童後設認知能力及解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鄭守堯(2013)。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桂冠出版。
蔣明勳(2007)。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整數四則混合問題解題能力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芳琪(2010)。Moodle網路學習平台融入教學對小學幾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劉秋木(1989)。數學解題行為評量編製報告。七十七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編號:NSC77-0111-S026-01A)
劉若男(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閱讀能力、後設認知與認知型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姿伶(201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兩步驟加減法文字題解題能力之影響──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家驊、吳炎樵(2013)。利用Moodle之網路群組教學研究──以國小數學課程為例。醒吾學報,47,365-381。
劉錫麒(1988)。統合認知與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省立嘉義師院編,臺灣區省市立師範學院七十六學年度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9-46。
賴姵靜(2009)。後設認知解題策略教學對國民小學四年級數學學習障礙學生整數四則運算解題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閻育蘇(譯)(1995)。怎樣解題(原作者:George Polya)。臺北:九章出版。
謝佩伶(2013)。後設認知解題策略對國小中年級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比較類加減法應用問題解題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謝佩璇(2012)。教育雲端發展現況與挑戰。教育研究月刊,216,57-72。
薛義誠、李世華、游文人(2012)。雲端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教育研究月刊,216,19-28。
鍾承均(2011)。認知-後設認知策略對國小五年級數學困難學生文字題解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蕭英勵(2012)。理解科技之優勢與不足──科技融入教學的省思。臺灣教育, 678,46-48。
蕭淑娟(2015)。運用智慧教室結合PBL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魏麗敏(1995)。後設認知學習理論與策略。輔導通訊,38,66-75。
譚寧君(2003)。一個有生命的評量機制──電子歷程檔案在國小數學教材教法課程的應用。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39-66。
顧大維(2005)。從數位教學平臺使用的迷思:看教學設計在數位學習應扮演的角色。教育研究月刊,131,118-126。
 
二、英文部分
Berking, P., & Gallagher, S. (2016). Choosing a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ADL white paper available at: 
https://adlnet.gov/adl-assets/uploads/2016/01/ChoosingAnLMS.docx
Brown, A. L. (1983). Learning, remember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J. H. Flavell & E. M. Martman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Congnitive, development (V.3). NY: John Wiley.
Brown, A. L. (1987). Metacognition, executive control, self-regulation, 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Carrie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Knowing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Case, L. P., & Harris, K. R. (1988). Self-instructional strategy training: Improving the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skills of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01001)
Edmunds, B., & Hartnett, M. (2014). Using a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to personalise learning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Open, Flexible and Distance Learning , 18(1), 11-29.
Flavell, J. H. (1976). Meta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In L. B. Resnick (Ed.),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Hillsadle, NJ: Erlbaum.
Flavell, J. H. (1981). Cognition monitoring. In W. P. Dickson (Ed.), Children’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pp.35-60). New York: Acadmic Press.
Flavell, J. H. (1987). Specula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etacognition.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pp.21-29). Hillsdale, NJ: Erlbaum.
Hutchinson, N. L. (1993). Effects of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on algebra problem solving of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6, 34-63.
Jaocobs, J. E., & Paris, S. G. (1987). Children’s metacognition about reading: Issues in definition, measurement, an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2, 255-278.
Kramarski, B., & Mizrachi, N. (2006). Online discuss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ffects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 on mathematical literac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9, 218-230.
Lai, C. H., Chen, S. A., Hsiao, F. S., & Chen, S. (2013). Scan & Learn: Exploring Application of Dynamic Quick Response Codes in Digital Classrooms. Bulletin of the IEEE Technical Committee on Learning Technology, 15(3), 2-5.
Liyanage, M. P. P., Gunawardena, K. S. L., & Hirakawa, M. (2016). Detecting learning styles i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using data mining. Journal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24(4), 740-749.
Martín-Blas, T., & Serrano-Fernández, A. (2009). The role of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Moodle as a teaching tool in Physics. Computer & Education, 52(1), 35-44.
Matlin, M. W. (1998). Cognition (4th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 Freeman.
Montague, M. (1992).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5(4), 230-248.
Montague, M. (1997).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2), 164-177.
Montague, M., Warger, C., & Morgan, T. H. (2000). Slove It! strategy instruction to improve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15(2), 110-116.
Montague, M. (2007). Self-regulation and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2, 75-83.

Moodle. (2016, August). Retrieved August 31, 201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s://moodle.net/stats/
Paris, S. G., Lipson, M. Y., & Wixson, K. K. (1983). Becoming a strategic reader.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 293-316.
Phye, G. D. & Andre, T. (1986). Cognitive classroom learning: Understanding,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Piña, A. A. (2013).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A look at the big picture. In Y. Kats (Ed.),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Best practices in online education (pp.1-19). Hershey, PA: IGI Global.
Polya, G. (1945).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hoenfeld, A. H. (1985).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Srichanyachon, N. (2014). EFL Learners' Perceptions of Using LMS.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3(4), 30-35.
Wong, S. K. (1989). Student’s metacognition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ED328-438)
Yussen, S. R., & Santrock, J. W. (1978). Child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Dubuque, IA: W. C. Brow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