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6201500185400
DOI 10.6846/TKU.2015.00554
論文名稱(中文) 體制外教育對家庭內人力資本外溢效果的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mpact of Cramming School on the Human Capital Spillover Effects in Famil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經濟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李欣倫
研究生(英文) Shin-Luen Lee
學號 60257006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5-29
論文頁數 4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彥伶(yenling@mail.tku.edu.tw)
委員 - 林亦珍(ylin@mail.tku.edu.tw)
委員 - 湯蕙瑄(htang@mail.ntpu.edu.tw)
關鍵字(中) 人力資本
外溢效果
體制外教育
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
就業表現
關鍵字(英) Human Capital
Spillover Effect
Informal School
PSFD
Employment Performa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個人人力資本的形成,除了來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之外,也包含體制外教育以及進入職場後的職業訓練。但過去文獻大多只對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的影響進行研究,較少探討體制外教育的影響。本文利用動態資料庫中的1953至1964年出生及1964至1976年出生的樣本,依行職業、部門別進行分類,觀察父母與手足的人力資本外溢影響,以及有補習的情況下對家庭人力資本外溢效果的衝擊。從本文的實證結果發現,體制外教育會破壞家庭內的人力資本傳承,會削弱家庭內的外溢效果,意味著提升較低家庭的翻身機率。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cramming school on family members's human capital spill-over. An individual's human capitals are accumulated from family, school, informal school, and job, but fewer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informal schools, which may occupy most of young's growth time.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data of the generations in 1953 to 1964 and 1964 to 1976 from Taiwan 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by categorizing their industries, occupations, and secto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amming school decreased the spill-over effects in family. It implies the social mobility of lower education family would be increased with the popularized cramming school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研究動機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第三章 實證方法 9
3.1 實證模型設定 9
3.2 資料來源 11
3.3 變數說明 12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17
4.1 父母教育程度的外溢效果 17
4.2 手足間的相互影響 20
4.3 父母與手足教育程度對子女參與補習的影響 21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24
5.1 結論 24
5.2 未來展望 25

參考文獻26

表目錄
表1 變數敘述統計表 28
表2 區分藍領與白領工作者的就業傾向和平均時薪—父親教育程度的影響 29
表3 區分工業與服務業工作者的就業傾向和平均時薪—父親教育程度的影響 30
表4 區分公部門與私部門工作者的和平均時薪—父親教育程度的影響 31
表5 區分藍領與白領工作者的就業傾向和平均時薪—母親教育程度的影響 32
表6 區分工業與服務業工作者的就業傾向和平均時薪—母親教育程度的影響 33
表7 區分公部門與私部門工作者的和平均時薪—母親教育程度的影響 34
表8 區分藍領與白領工作者的就業傾向和平均時薪—手足教育程度的影響 35
表9 區分工業與服務業工作者的就業傾向和平均時薪—手足教育程度的影響 36
表10 區分公部門與私部門工作者的就業傾向和平均時薪—手足教育程度的影響37
表11 區分國小補習、未補習工作者的就業傾向和平均時薪 38
表12 區分國中補習、未補習工作者的就業傾向和平均時薪 39
表13 區分高中補習、未補習工作者的就業傾向和平均時薪 40
表14 區分參加才藝、未參加才藝工作者的就業傾向和平均時薪 41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pp.109-143。
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 52(4),pp.35-70。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pp.107-144。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所得」,臺灣社會學刊,19,pp.95-139。
陳永欽(2002),「家庭背景對子女教育成就之影響–台灣實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岱吟(2009),「父母從事教職對子女學業表現的影響–台灣實證研究」,國立高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怡靖、鄭燿男(2000), 「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學,10(3),pp.416-434。
莊奕琦、賴偉文(2008),「影響教育成就的因素及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效果評析:台灣實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1),pp.25-65。
駱明慶(2001), 「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 經濟論文叢刊,29(2), pp.117-152。
駱明慶(2004),「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 經濟論文叢刊, 32(4),pp.417-445。
謝小芩、張晉芬(2004),「青少年教育抱負的世代與區域差異」,2004年台灣社會學年會。
英文參考文獻
Chu, Cyrus C.Y., Ruey S. Tsay, Ruoh-rong Yu (2008),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ex-specific differential treatments: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mong sibling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Vol.37, pp.386-399.
Coleman, J. S. (1994),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Capital,” In Husen, T. and T. N. Postlethwaite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nd ed., pp.2272-2274. Oxford:Pergamon Press.
David L. Featherman, Robert M. Hauser (1975), “Design for a Replicate Study of Social Mo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Indicator Models by Kenneth C. Land, Seymour Spilerman, , pp.219-251.
David Lee Stevenson, David P. Baker (1992),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7, pp.1639-1657.
Ermisch, John, Marco Francesconi (2001), “Family matters: impacts of family background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Economica, 68, pp.137-156.
Hsieh, J.-S. (2001), “The effect of cramming schools on student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14, pp.313-338.
Kessler, D. (1991), “Birth order, family size, and achievement: family structure and wage 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9, pp.413-426.
Robert D. Mare, Meichu D. Chen (1986), “Further Evidence on Sibship Size and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1, pp.403-41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