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6201317300000
DOI 10.6846/TKU.2013.00761
論文名稱(中文) 東協與中國關係發展之研究(1991-2012)-從建構主義觀點看
論文名稱(英文)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1991-2012)-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余鴻潾
研究生(英文) Hung-Lin Yu
學號 79633008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07
論文頁數 14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高成
委員 - 姜家雄
委員 - 劉必榮
關鍵字(中) 建構主義
東協建構
中國外交政策
南海爭議
中國與東協關係
關鍵字(英) constructivis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SEA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建構主義是在不同的領域範圍下,以建構的思想方式來進行經驗分析,闡述自身的觀點與思想,以謀求一種中立而客觀的知識。建構主義主張應用社會學視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國際關係中所存在的社會規劃結構,強調機構、規則和認同在國家行為及利益形成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為體與體系結構之間存在著互動依賴關係。東協組織的建構初期是在外來環境的不確定因素下,東協國家對國家安全的「共有知識」,為確保自身國家安全的「共同利益」,而互動實踐的國際組織。從剛成立時為對抗共產主義南侵,到向自由貿易區發展。此時「共同利益」也有了轉變,組織結構也隨之變化,不僅擴大組織規模,也陸續加強與周邊國家互動。希望向「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社會文化共同體」邁進。而中國從視東協為反共集團,到認同加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中國和東協的共同利益,影響中國對東協的外交互動,中國與東協合作的過程,也將影響中國的未來參與國際組織的態度與規範。中國特別是將周邊安全列為睦鄰外交的首要目標,建構主義認為從國家間因為共同的認同與交流的行動,幫助國家行為體間確立共同的期望,並形塑彼此行為規範,來各國的身分與利益並形成制度。但中國與菲律賓、越南在南海問題上的爭執,東協各國的角色與立場表態,看出東協因利益變化的互動所形成的身份改變,對東協與中國未來關係的發展與轉變。
英文摘要
Under a range of different areas of constructivism, ideological approach to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described their own perspectives and ideas, in pursuit of a neutral and objective knowledge. Advocate of Constructivism applie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world politics, focusing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exist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planning, stressing that interests of the institutions, rules and recognition at the national and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noting that there is a mutual dependency between the body and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ASEAN organization initially under uncertainty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ASEAN countries on national security "shared knowledge", in order to ensure its own national security, "common interest", and interactiv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ince the Group was founded to fight the Communist invasion of South,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ee trade area. "The common interest" also changes, also changes i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not only to expand the scale of organization, continue to strengthen interac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Want to " political security community ", " economic community ", "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 . China sees ASEAN as an anti-Communist Group, to agree to join the China - ASEAN free trade area,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China and the ASEAN, and China ASEAN diplomatic interac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will also affect China's future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norm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perimeter security as a goodwill, constructivism from the common identity and exchange operations between States for, helping to establish common expectations among national actors, and shaping their behaviour,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status and interests of States and. But China, the Philippines and Viet Nam on the issue of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position on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the ASEAN countries, ASEAN formed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anges in interest identity chang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in the future .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章節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文獻回顧…………………………………………………5
  第三節、研究途徑與方法…………………………………………7
第四節、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9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建構主義理論探討 ……………………………………14
第一節、建構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14
第二節、建構主義的啟發…………………………………………23
第三節、小結………………………………………………………35
第三章、東協的建構…………………………………………………37
第一節、東協的成立與特點………………………………………38
第二節、東協國家的外交安全理念………………………………51
第三節、東協價值觀的建構與實踐………………………………58
  第四節、小結………………………………………………………65
第四章、中國與東協關係……………………………………………68
  第一節、中國外交戰略思想………………………………………68
第二節、中國對東協的外交戰略…………………………………74
  第三節、中國與東協的互動………………………………………83
  第四節、小結………………………………………………………92
第五章、中國與東協國家的南海爭議………………………………95
第一節、中國與越南之爭議………………………………………95
  第二節、中國與菲律賓之爭議……………………………………105
第三節、東協的角色與立場………………………………………113
  第四節、小結………………………………………………………119
第六章、結論…………………………………………………………122
第一節、研究發現…………………………………………………122
第二節、未來展望…………………………………………………128
參考文獻………………………………………………………………131附錄……………………………………………………………………138
一、《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138
二、《東協憲章》……………………………………………………141
三、《南海各方行為宣言》…………………………………………142

 
圖目錄
圖1-1研究架構概念圖…………………………………………………10
圖2-1文化與國家施動者身份利益建構之因果………………………20
圖2-2 國家行為體在利益、認知與規範之轉變………………………23
圖2-3行為體透過文化(共有知識)建構體系結構過程……………26
圖2-4集體身份的形成與體系轉換  …………………………………34
圖3-1東協十國地理方位示意圖………………………………………37
圖4-1東協加1小檔案…………………………………………………92
圖5-1 南海疆界爭端示意圖 ………………………………………….114
圖6-1東協建構體系結構過程圖………………………………………122
圖6-2中國與東協關係發展圖…………………………………………125

表目錄
表2-1建構主義國際體系三種無政府狀態解析………………………32
表3-1東協國家簡介  …………………………………………………3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書籍
Donald G. Mac Rae著,周伯戡譯,《社會思想的冠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3年。
Kenneth N.Waltz著,信強譯,《國際政治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Marth Finnemore著,袁正清譯。《國際社會中國際利益》,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Tim O’Sullivan, Marrtin Montgomer John Fiske著,楊祖珺譯,《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工具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丁偉、李恩民、李勵圖、倪世雄、徐斯勤等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年。
宋鎮照,《變動中的中國、台灣與東南亞之新三角關係》,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
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出版社,1984年。
林若雩,《變遷中的東南亞區域整合─ 過程、挑戰與發展》,台北:五南書局,2006年。
胡樹祥,《中國外交與國際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迪爾凱姆著,狄玉明譯,《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倪創輝,《十年中越戰爭》,香港:天行健出版社,2009年。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翁明賢等編,《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
張銍秀,《軍旅生涯(張銍秀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
張錫鎮,《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出版社,1999年。
曹雲華、唐仲,《新中國-東盟關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曹雲華、鞠海龍主編,《南海地區形勢報告(2011-2012)》,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
郭樹勇,《建構主義與國際政治》,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陳水逢 ,《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社會動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社,1977年。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年。
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陸建人,《東盟的今天與明天-東盟的發展趨勢及其在亞太的地位》,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
楚樹龍,《國際關係基本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台北:黎明書局,1994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蕭曦清,《南沙風雲》,台北:學生書局,2012年。
顏學通、孫學峰,《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文期刊、論文
Alexander.Wendt,(國際政治中的三種無政府文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
Cohen,Saul B.著。黃月秋譯,(後冷戰時期全球地緣政治的變遷),《地理教育季刊》,第19期(1993年)。
吳祖田,〈「東南亞國家協會」組織之發展與回顧〉,《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
宋興洲,〈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全球政治評論》,25 期,(2009年)。
李國雄,(中菲關係之邊變遷與發展:1950~1993),《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93年)。
李國雄,(東協安全機制的演變與區域秩序),《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9期。(1995年)。
李國雄,〈「東南亞國家協會」組織之發展與回顧〉,《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9年)。
李國雄,〈中菲關係之邊變遷與發展:1950~1993〉,《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7期,﹙1993年﹚。
李隆生,〈以東協為軸心的東亞經濟整合─ 從區域主義到全球化〉,《亞太研究論壇》,33 期,(2006年)。
林正義,《十年來南海島嶼聲索國實際作法》,南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2003年)。
林若雩,(建構主義下東協安全思維的轉變:由依附霸權、互賴依存到多邊合作),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10年)。
林濤,〈南海潮—難民潮〉,《世界華文報告文學獎》,香港:明報,2001年。
范菊華。(規範與國際制度安排:一種建構主義的闡釋),《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2002年)。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
秦亞青。(建構主義:思想淵源、理論流派與學術理念)。《國際政治研究》第3期(2006年)。
袁易。(對於Alexander Wendt  有關國家身份與利益之批判:以國際防擴散建制為例),《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
高飛,(淺析當代國際關係研究的政治文化視角)。《國際論壇》。第5卷第4期(2003年)。
區鉅龍,〈印尼「一國中國」政策的探討〉,《印尼僑聲雜誌》,91期,(2006年)
張震,〈建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障礙性因素分析〉,《世界經濟研究》,第6期,(2002年)。
盛力軍,〈中菲南沙之爭的危險發展〉,《明報月刊》,第67期,1995年。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7年)。
陸建人,(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過去現在與將來),《亞非縱橫》,第4期(2004年)。
曾復生,〈越謀太平島日亟 美台高度警戒〉,《旺報》,101年8月30日 ,C7版
黃月秋,〈後冷戰時期全球地緣政治的變遷〉,《地理教育》,第19期,(1993年)。
黃兆仁、朱浩,〈台灣與東協主要國家之經貿互動關係〉,《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第3期,(2012年)。
萬仞,〈麥金德與斯派克曼的思想比較(下)〉,《三軍聯合月刊》,第20卷,第9期,(1982年),
詹哲裕、韓台武,〈東協組織運作機制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復興崗學報》,84期,(1995年)。
廖舜右,〈多邊清邁協議(CMMI)〉,《APEC Newsletter》,第125 期,(2010年)。
劉楷榮,《南海議題及其對東亞區域整合之影響》,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蕭全政,(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台灣的角色),《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2007年)。

電子文獻及網路資源
《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BIG5
《中國東盟中心》, http://www.asean-china-center.org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http://www.cafta.org.cn
《中國網》, http://news.china.com.cn/node_7181322.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http://www.mofcom.gov.cn/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http://www.ocac.gov.tw/indonesia/ocacclub.htm
《中華百科全書線上典藏版》,http://ap6.pccu.edu.tw
《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東協秘書處網站》,(http://www.aseansec.org
《美國國會圖書館》, http://lcweb2.loc.gov/cgi-bin/query/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http://www.aseancenter.org.tw/Default.aspx
《越南政府網》, http://cn.news.gov.vn/
《新浪網》, http://book.sina.com.cn/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
《鳳凰資訊》, http://news.ifeng.com/ 
《環球時報》, http://world.huanqiu.com
《聯合國》, http://www.un.org


西文書籍、期刊
Adrian Vickers,“Imperial Frameworks: Southeast Asia From 1870 to 1957,”in Patrick Heenan and Monique Lamontagne, eds., The Southeast Asia Handbook.(London: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2001)。
Alexander Wendt ,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99。
Alexander Wendt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Alsecurity, vol 20,No:1, 1995。.
Alexander Wendt “The Agent-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1,No3 ,1987。
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the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2,Spring 1992。
Alexander Wendt,”Identity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 Yosef Lapid and   world Politics, (Boulder:Lynne Rienner,1996)。
Amitav Acharya ,“Southeast Asia’s Democratic Moment,”Asion Survey, vol 39 NO.3, 1999。
Arnfinn Jorgensen-Dahl.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Order in South-East Asia. The Macmillan Pree. Ltd. 1982。
Cheetham, R. Asia Crisis.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U.S.-ASEAN-Japan policy Dialogu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98.June 7-9, Washington, D.C.
Clark D. PUBLISHER: Westview Press (Boulder). SERIES TITLE: YEAR: 1994。
David B. Dewitt. “Concept of Security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Common Security, Cooperative Security, Comprehensive Security”Seventh  Asia-pacific Roundtable: Confidence Buiding and Confict Reduction in the Pacific. Kuala Lumper, 6-9 June 1993。
Faiz S.Abu-Jab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n Since Vasco Da Game” (New York: Carton Press, Inc., 1974)。
George O. White Ⅲ,“Foreigners Beware? Investing in a Jungle with Mary Predators: Ths ASEAN Investment Area,”Texas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No. 37., 2002。
Helen E.S.Nesadurai ,Globalisation,Domestic Politics and Reg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adge, 2003。
James Dougherty and Robert ” Pfaltzgraff, Jr.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ational Relations ”, Longman Publishing Company,1997。
Leszek Buszynski,“ASEAN, A Changing Regional Role,”Asian Survey, Vol 27,No. 7,1987。
Richard Price and Nine Tannenwald,“Norms and Deference:The Nuclear and Chemical Weapons Taboos”, in peter Katz enstein (ed.),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96。
Robert O. Keohane, “Realism, Neorealism,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in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1986。
Russell H. Fifield, “The Southeast Asia Command,” in K. S. Sandhu, Siddique and Chandran Jeshurun, eds,”The ASEAN Reader.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2。
Shee Poom Jim, “China and the ASEAN States: From Hostility to Rapprochement,”in Chun-Tu Hsueh, ed.,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New Perspectives.(New York: Praege,1982)。
Terry Terriff, Stuart Croft, Lucy James, and Patrick M. Morgan. “Traditional Views of Securit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 Terriff, Stuart Croft, Lucy James,and Patrick M. Morgan(eds.)Security Studies Today.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