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6201115434100
DOI 10.6846/TKU.2011.00718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銀行業來台投資-動機、模式、影響
論文名稱(英文) Mainland China's Banks Invest to Taiwan-Motive、Model、Effectiv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徐豊旻
研究生(英文) Li-Min Hsu
學號 69828005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02
論文頁數 15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志強
委員 - 張弘遠
委員 - 郭建中
關鍵字(中) 中國大陸銀行業
兩岸經貿
台灣經濟
兩岸銀行業
關鍵字(英) Mainland China’s banking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Taiwan’s Economy
Cross-Strait Bank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藉由分析中國大陸銀行業在海外與香港投資之模式與現況,以及兩岸關係、經貿發展現況與中共對台政策、兩岸銀行業與學者專家之看法來推論中國大陸銀行業來台投資之動機與對台灣經濟環境產生之影響。因此主要有三項研究目的,即:
一、分析中國大陸銀行業在經濟與非經濟因素交相影響下赴台投資之動機。
二、比較中國大陸銀行業於香海、海外之投資動機與模式相較台灣有何不同之處。
三、在兩岸銀行業資產規模、客戶人數以及市場份額上均呈不對稱環境之前提上,針對其來台投資後將對台灣整體經濟環境產生之影響做出評估。

而經由各項文獻資料之分析後發現,目前中國大陸銀行業赴台灣投資之經濟動機與其於香港、海外投資之考量相同之處為:擴大客戶與收入以及學習經驗,但在中國大陸企業來台投資規模尚小之情況下,目前則傾向於爭取台商客戶與著眼中國大陸民眾來台觀光之商機。至於在政治動機方面,由於中共稟著「一個中國」原則與「和平統一台灣」之大戰略目標下,對台灣實施之經貿政策,實際上隱含著「以經圍政」或「以經逼政」之目的,所以中國大陸銀行業來台投資實際上也隱含著上述之政治目的。

在對台灣經濟影響方面,目前並無任何影響,但隨著其在台辦事處升格為分行後,將直接與台灣銀行業產生競爭。中長期而言,若中國大陸企業大幅來台投資,中國大陸銀行業,將成為其企業最主要之資金後盾,以金融為先鋒,讓其企業逐漸打開台灣之房地產、旅遊、服務業、重要製造業之市場,對我國產業產生重大影響。本研究礙於目前為開放初期,尚無實際數據與資料可供驗證之情形下,只能做推論。但由於其現階段可獲得之經濟利益並不高甚至是沒有,所以很明顯可以得出政治動機高於經濟動機之結論。
英文摘要
This theses major through analysis of overseas banking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investment mode and status,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C's Taiwan policy, banking and the views of scholars on both sides to infer motives of investment banking in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and Taiwan economic impact in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re are three main objectives:

First:Analysis of mainland china banks in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factors is to invest in Taiw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tivation.
Second:Comparison of banking in Hong Kong, mainland China overseas investment motivation and patterns compared Taiwan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ird:Banks on both sides Assets, on both the number of customers and market share are asymmetrical environment on, for it to invest in Taiwan after Taiw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overall economy.

  And by the documents found after analysis of the data, Mainland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 Taiwan economic motives of investment in Hong Kong, overseas investment considering the same as: expanding customer and revenue as well as learning experiences, but investments are small enterprises in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in case, now tend to strive for Taiwanese customers and focu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people to Taiwan for sightseeing opportunities. As for political motives, because the Chinese Communists respect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and "peaceful reunification, Taiwan" great strategic objective, Taiwan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y, actually implies "to contain the Government" or "to make political" purpose of investment banking in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actually imply any political purpose.

  In Taiwan economic impact, there is no any effect, but as its offices in Taiwan after upgraded to a branch, directly with Taiwan's banking competition. Long term, if the enterprises substantially to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China banking, would become its most important capital backing, to financial to pioneer, let its enterprises gradually opened Taiwan market of real estate, tourism, services, key manufacturing,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industry. This study due to currently open early, there is no actual data and verification of data available for cases, only inferences. But because of the high is not available at this stage of its economic interests are not even, so obviously political motivation is higher than the economic motivation of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跨國企業對外投資理論---------------------------9
第二節 跨國銀行對外投資理論--------------------------16
第三章 中國大陸銀行業海外投資現況與模式分析----------31
第一節 中國大陸銀行業赴香港投資之現況與模式分析------31
第二節 中國大陸銀行業海外投資之現況與模式分析--------46
第四章 從政策層面分析中國大陸銀行業來台投資之動機與限制-60
第一節 現階段兩岸互動發展分析------------------------60
第二節 中國大陸銀行業來台有關之兩岸法規分析----------77
第五章 從經濟層面分析中國大陸銀行業來台投資之動機與影響-85
第一節 台灣銀行業市場現況與中國大陸銀行業之比較------85
第二節 中國大陸銀行業與台灣銀行業之互動分析----------90
第三節 中國大陸銀行業來台投資之經濟動機與對台灣經濟可能影響分析-94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109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6
 
附件一 海峽兩岸金融交流協議--------------------------118
附件二 海峽兩岸監督管理瞭解備忘錄--------------------121
附件三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附件四-服務貿易早期收穫部門
       及開放措施------------------------------------125
附件四 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125
附件五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
有關中國大陸銀行部份---------------------------------130
附件六 大陸企業赴臺灣地區投資管理辦法----------------142
參考文獻---------------------------------------------145
表目錄
表二之一、經濟發展階段與國際直接流入與流出的優勢變化...12
表三之一、1950至1978年底香港中資銀行各行概況...........34
表三之二、目前中國大陸銀行業之香港分支機構情況.........40
表三之三1992年中國銀行業海外設立之金融企業概況.........53
表三之四、中國大陸四大國有銀行與來台投資之銀行海外機構分佈情況.......58
表四之一、六次「江陳會談」簽署之協議與共識.............66
表四之二、兩岸對外資銀行管理與開放之差異比較表.........79
表四之三、兩岸對於中國大陸銀行業進入台灣之審核標準比較.80
表五之一、2010年英國銀行家雜誌資產規模排名調查亞洲區情況.87
表五之二、中國大陸銀行業與台灣銀行業資產規模、收益率情況.90

圖目錄
圖三之一、2010年底香港按發鈔銀行分析的流通紙幣過程.....37
圖三之二、中國大陸銀行業跨國併購交易過程(1993年至2008年).57
圖三之三、中國大陸銀行業跨國併購交易金額(1993年至2008年).57
圖三之四、中國大陸銀行業進行海外併購的九項理由調查......59
圖四之一、2007至2010年我國對歐洲、美國出口情況..........62
圖四之二、2007至2010年中國大陸對歐洲、美國出口情況......62
圖四之三、2007年至2010年兩岸貿易往來金額................63
圖四之四、2009年至2011年1月核准中國大陸對台灣投資金額情況.65
圖四之五、2009年至2011年1月核准中國大陸對台灣投資件數情況.65
圖四之六、中國大陸銀行業對台灣投資之兩岸層面協議進入流程..78
圖四之七、中國大陸銀行業來台投資實際申請流程與進入方式....82
圖五之一、1990至2010年台灣一般銀行存放款平均利率變動情況..89
圖五之二、1990至2010年中國大陸金融機構存放款平均利率變動情況.89
圖五之三、近十年來台主要客源國旅客成長趨勢...............105
參考文獻
一、專書部份:
王文彬著(2009),《亞洲新興市場銀行併購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王洛林主編(2010),《全球化與中國金融》,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林毅夫著(2009),《解讀中國經濟》,台北,時報出版。
林毅夫、姚洋主編(2009),《中國奇蹟-回顧與展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文彬著(2009),《亞洲新興市場銀行併購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全國工業總會編(2010),《2010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對大陸投資環境之建言》,台北,全國工業總會。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2009),《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桂芳編(2010),《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分析報告2010》,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李 輝著(2008),《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決定因素研究︰加入金融因素後的IDP理論與實證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巴曙松、郭雲釗、KVB昆侖國際離岸金融項目組等著(2008年),《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研究-國際趨勢與中國路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小川著(2008),《系統性的體制轉變-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研究與探索》,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沈中華、王儷蓉、呂青樺、吳孟紋著(2010),《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機會與挑戰 對台灣銀行業的策略建議與提醒》,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力升著(2009),《中國需要好銀行:馬尉華與招商銀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張 晴著(2010),《我國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張 燕著(2010),《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基於產業升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張毅、黃興敖、朱建明譯,Paul R. Krugman、Maurice Obstfeld著(1994),《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第二版)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楊海珍著(2005),《資本外逃-國際趨勢與中國問題》,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陳志武著(2010),《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台北,八旗文化。
黃  隽著(2008),《商業銀行:競爭、集中和效率的關係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徐登峰著(2010),《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模式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郭 波著(2009),《國際投資:理論.政策.戰略-以中國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為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郭國燦著(2009),《香港中資財團》,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馮鵬程編著(2009),《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研究》,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
趙曉笛著(2008),《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長期發展趨勢》,北京,新華出版社。
樂為良譯 Alfred Slager著(2007),《銀行大就美?:銀行國際化的模式、策略與績效》,台北,長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饒美蛟、鄭赤琰主編(1991),《香港與亞太區華人銀行業》,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二、碩博士論文部份:
張文哲,國際銀行分行、代表辦事處與地主國商業銀行之競爭行為-von Stackelberg「領導者-跟隨者」模型,民國八十三年六月,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研討會論文部份:
夏樂生,「中共對台經貿政策的變與常」,發表於中共建政暨兩岸分治60年學術研討會(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暨中共研究雜誌社主辦,2009年9月24日)。

四、中文期刊部份:

石正方(2009),「陸資入台: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邁出突破性一步」,《兩岸關係》,2009年8月號。
朱海莎、周好文(2005),「國有銀行香港上市公司發展現狀與整體海外上市」,《當代經濟科學》,第27卷第5期。
田習如,「百年一遇的經貿促統時機!-中資來臺,馬英九想『正常化』,胡錦濤要『香港化』」,《財訊月刊》,2009年2月號。
台灣銀行家編輯部(2010),「專訪中國銀行行長 李禮輝:ECFA簽定 擴大金融合作」,《台灣銀行家》,2010卷第7期。
李在僑(2010),「銀行風險與盈餘管理之相關性研究:以金融業蕭條時期(含兩次金融風暴)的台灣為例」,《育達科大學報》,第24期。
李沃牆(2010),「人民幣國際化對台灣金融市場可能的衝擊與因應」,《臺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四十六卷第十二期。
李榮得(2003),「當前大陸台商投資型態與融資方式」,《專門論述》,2003年7月。
宋逢明(2010),「加強兩岸銀行業交流推動海峽和平發展-兩岸金融合作的必要性與迫切性」,《理論探索》,2010年第1期。
沈竉平、朱菊華(2005),「我國商業銀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及對策分析」,《重慶工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
沈竉平、朱菊華(2005),「折衷範式下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分析」,《長春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第24卷第1期。
黃啟瑞、董澤平、李文端(2009),「中國銀行業國際化之區位選擇因素」,《中國大陸研究》,第52卷第1期。
吳瑟致、趙文志(2010),「ECFA架構下兩岸金融業之開放與合作:以銀行業為例」,《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4期。
吳國培、鄭航濱、張立(2008),「兩岸金融合作的現實基礎與分階段戰略推進構想」,《亞太經濟》,2008年第3期
許敏詩、張琦、張國偉(2009),「金融業對外投資受損原因及對策」,《企業經濟》,總第350期。
耿曙(2009),「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期。
楊以彬(2009),「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後國有銀行改革初探」,《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8期。
楊家彥(2010),「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簽署後的可能發展與影響」,《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八期。
楊開煌(2010),「大陸地方領導人密集訪台及ECFA 簽訂後中共對臺政策指導思想」,《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7期。
楊書菲(2009),「自由經濟V.S國家安全?-開放陸資來台之思考」,《經濟前瞻》,2009年9月號。
郭瑞華(2009),「論陸企來台投資現況及未來發展」,《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4期。
郭瑞華(2007),「中共十七大後的對台政策」,《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2期。
張弘遠(2010),「「讓利」說之意涵與其對ECFA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4期。
張莉(2009),「陸資入島開始起步」,《兩岸關係》,2009年2月號。
張錦源、陳華(2010),「台資企業的資本結構特徵以及在中國大陸的融資行為:以大蘇州地區為例」,《台灣研究集刊》,2010年第1期。
傅豐誠(2009),「大陸來臺採購團的政經效應」,《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7期。
蔡南芳(2010),「兩岸簽署金融MOU後中國大陸衍生性金融商品與監理套利
法制之研究」,《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4期。
聶建中(2009),「MOU-臺灣經濟回春與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領頭羊」,《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12期。
戴肇洋(2010),「中國大陸推動企業對台投資經緯及其影響評估」,《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二期,2010年2月20日。
戴肇洋(2010),「從兩岸簽署ECFA立場論後續待解決之問題」,《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九期。
劉景中(2008),「銀行集中度與台灣銀行業的獲利性及風險」,《經濟論文叢刊》,第36卷第3期(2008年)。
五、網路資源部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與改革委員會」,http://www.ndrc.gov.cn/。
「中國銀行全球門戶網站」,http://www.boc.cn/。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網站」,http://www.icbc.com.cn/icbc/。
「中國建設銀行網站」,http://www.ccb.com/cn/home/index.html。
「中國農業銀行網站」,http://www.abchina.com/cn/。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index.jsp。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http://www.fscey.gov.tw/Layout/main_ch/index.aspx?frame=1。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mp.asp?mp=1。
「交通銀行網站」,http://www.bankcomm.com/BankCommSite/cn/index.html。
「交通部觀光局」,http://admin.taiwan.net.tw/public/public.aspx?no=315。
「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檢索日期:2011年3月10日。
「江八點與李六條對照表」,新國會,http://newcongress.yam.org.tw/taiwan_sino/chiang-lee.html,檢索日期:2011年3月10日。
「招商銀行網站」,http://www.cmbchina.com/。
「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lp.asp?CtNode=4306&CtUnit=2541&BaseDSD=21&mp=19。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http://www.moeaic.gov.tw/。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http://www.trade.gov.tw/。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
「聚焦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國台灣網,http://big5.chinataiwan.org/zt/jmkj/jjhxjjq/index.htm,檢索日期,2011年3月10日。
王正旭,「「胡六點」後兩岸互動之觀察」,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21,檢索日期:2011年3月9日。
李桐豪等,「兩岸銀行業務開放對大陸台商及國內銀行之影響及政府對策」,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7802,檢索日期:2011年3月 21日。
邱坤玄,「2009年兩岸情勢回顧與未來展望」,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100,檢索日期:2011年3月9日。
波士頓諮詢公司,「智闖海外:中資銀行與跨國併購」,http://www.bcg.com.cn/cn/newsandpublications/publications/reports/report20080909001.html,檢索日期:2011年2月5日。
香港金融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委任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行」,http://www.info.gov.hk/hkma/chi/press/2003/20031224c3.htm,檢索日期:2011年4月14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http://www.tid.gov.hk/tc_chi/cepa/legaltext/cepa_legaltext.html,檢索日期:2011年6月4日。
范榮靖,「台資銀行鎖定台商, 陸資銀行藉台國際化
」,遠見雜誌,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aspx?ser=17203&pg=1,檢索日期:2011年3月20日。
張五岳,「後ECFA時代兩岸政經互動的機遇與挑戰」,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150,檢索日期:2011年3月2日。
楊泰興,「摸清台商底細,才能做更多生意」,遠見雜誌,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aspx?ser=17482,檢索日期:2011年3月20日。
魏艾,「中共歷年惠臺政策之分析」,遠景基金會網站,http://www.pf.org.tw:8080/FCKM/inter/research/report_open.jsp?file_id=861,檢索日期:2011年3月14日。
顧瑩華等,「大陸對外投資趨勢與策略以及對台灣的影響」,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9398,檢索日期:2011年4月5日。
The Banker,http://www.thebanker.com/。
六、網路新聞部份:
人民網,2002年6月10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3/88/20020610/748669.html,檢索日期:2011年3月2日。
人民網,2009年4月9日,http://tw.people.com.cn/BIG5/135848/135906/9098486.html,檢索日期:2011年4月5日。
人民網,2010年5月27日,http://hm.people.com.cn/GB/11716094.html,檢索日期:2011年4月6日。
中央社,2010年3月8日,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03080303&pType1=EM&pType0=aCN&pTypeSel=&pPNo=1,檢索日期:2011年4月20日。
中央社,2010年9月23日,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09230293&pType1=EM&pType0=aCN&pTypeSel=&pPNo=1,檢索日期:2011年4月20日。
中央社,2010年10月12日,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0120206&pType1=ED&pType0=aCN&pTypeSel=&pPNo=1,檢索日期:2011年3月20日。
中央社,2010年11月15日,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1150185&pType1=ED&pType0=aFE&pTypeSel=&pPNo=1,檢索日期:2011年4月3日。
中央社,2010年12月19日,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2190064&pType1=EM&pType0=aCN&pTypeSel=&pPNo=1,檢索日期:2011年4月5日。
中央社,2011年3月2日,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03020293&pType1=ED&pType0=aCN&pTypeSel=&pPNo=1,檢索日期:2011年3月2日。
中央社,2011年3月8日,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03080308&pType1=ED&pType0=aCN&pTypeSel=&pPNo=2,檢索日期:2011年3月9日。
中央社,2010年3月9日,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03090258&pType1=PP&pType0=aCN&pTypeSel=&pPNo=1,檢索日期:2011年3月9日。
中央日報,2010年6月21日,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3&docid=101201097,檢索日期:2011年3月20日。

中廣新聞,2010年10月26日,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5282x132010102601107,00.html,檢索日期:2010年10月26日。
中國評論新聞,2008年12月31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8/4/4/9/100844994.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0844994,檢索日期:2011年3月11日。
中國時報,2011年3月6日,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6464/112011030600127.html,檢索日期,2011年3月6日。
旺報,2010年1月27日,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502646+112010012700490,00.html,檢索日期:2010年10月30日。
旺報,2011年3月5日,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6460/112011030500158.html,檢索日期2011年3月20日。
旺報,2011年3月31日,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6676/112011033100508.html,檢索日期:2011年3月31日。
旺報,2011年4月26日,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6916/112011042600110.html,檢索日期:2011年4月27日。
香港商報,2010年10月20日,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0-10/20/content_2618115.htm,檢索日期:2011年3月5日。
經濟日報,2009年12月2日,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5284370.shtml,檢索日期:2010年10月24日。
經濟日報,2011年3月18日,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218631.shtml,檢索日期:2011年3月20日。
搜狐財經,2009年8月13日,
http://business.sohu.com/20090813/n265923999.shtml,檢索日期:2011年3月2日。
環球網,2011年2月18日,
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1-02/1507318.html,檢索日期:2011年3月3日。
證券日報,2011年2月15日,http://www.cnstock.com/index/gdbb/201102/1150699.htm,檢索日期:2011年2月16日。
聯合報,2011年4月26日,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297643.shtml,檢索日期:2011年4月28日。
聯合報,2011年4月26日,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297642.shtml,檢索日期:2011年4月27日。
NOWNEWS,2010年8月12日,http://www.nownews.com/2010/08/12/10844-2635565.htm,檢索日期:2011年3月20日。

七、英文文獻部份:
Aliber, R.Z.”international banking”.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6(4), 1984:661-678.
Anderson, E.& Gatignon,H.”Modes of foreign entry: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tions”. In Buckley,P.J &Ghauri, P.N(eds)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4.
Beck,T., Demirguc-Kunt, A.,Levine, R.&Maksimovic, V.”Bank based and Market based Finacial systems: Cross Country Comparisons”.In Demirguc-Kunt, A. &Levine, R.(ed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4.
Bikhchandani, S. & Sharma,S.” Herd Behavior in Finacial Markets: A Review”, IMF Working Paper Wp.00/48.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0.
Blandon, J.G.” The Choice of the form of representation in Multinational Banking: evidence from Spain”, Working Paper ref.271.Barcelona: Universitat Pompeu Fabr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1998
Bryant, RC.”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itution,1987.
Buch, Claudia M. and Alexander Lipponer, “FDI versus Exports: Evidence from German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 31, no. 3,2007(March), p. 805-826.
Buckley, P.J, Casson, M. C.”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Macmillan,1976.
Canals, J.”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 European banking”,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3.
Canals, J.”Universal bank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Cantwell, J & Paz. E. Tolentino”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urope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1987.
Casson, M.“Evlution of Multinational bank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Jones, G.(ed.)Banks as Multinationals. London: Routledge,1990.
Cho,K.R.” Multinational banks: their identities and determinants”,Ann Arbor, Michigan: UMI Research Press,1985.
Dalsgaard, T., Elmeskov,J. & Park, C.-Y”Ongoing changes in the Business cycle-evidence and causes”, Vienna: SUERF,2002.
Demirguc-Kunt,A. & Hutzinga, H.”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Bank Profitability. In Demirguc-Kunt, A. &Levine, R.(ed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2001.
Dicken, P.”Global Shift”, 2nd edn.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1998.
Dunning, J. H.”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73, 25(3): 289-336.
Dunning, J. H. ”Explaining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Position of Countries: Towards a Dynamic or Development Approach”, Weltwirts Chaftliches Archiv,1981.
Dunning, John . 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rowth of Services : Som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87(January),p.5-39.
Dunning, J. 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the Global Economy”, Wokingham, England and Reading, Mass: Addison Wasley,1993.
Dunning, John H. “Reapprais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an Age of Alliance Capitalis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3, no. 1,1998(January), pp. 1-28.
Dunning, John H.,(2000) “The Eclectic Paradigm as an Envelop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Theories of MNE Activ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 9,2000(April), p.163-190.
Dunning, J. H.”The Eclectic(OLI)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1,8(2):173-190.
Goldberg, L.G & Saunders, A.”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banking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81, 5:17-32.
Gray, J.M. & Gray, H.P.” The multinational bank: a financial MNC?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1, 5:33-63.
Heinkel, R., and Levi, M.”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1,1992,P. 251-72..
Hymer, S. 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 IT Press,1976.
Knickerbocker, T. F.” Oligopolistic Rea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Kindleberger, C.P.”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Kojima, Kiyoshi.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 London: Croom Helm,1978.
Lall, Sanjaya.”The New Multinationals: 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ress,1983.
Llewellyn, D.T.” The new economics of banking”, Amsterdam: Societe Universitaire Europeenne de Recherches Financieres,1999.
Pecchioli, R.M.”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anking”, Paris: OECD
Pyle, D.H. 1971. O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Vol. 26, No. 3,1984,P. 737-47.
Robinson, S.W.” Multinational banking”, Leiden: A.W. Sijthoff,1972.
Roberts, R & Arnander, C.”Take your partners”, Houndmills: Palgrave,2001.
Rugman, A.M.” Risk reduction by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76,7(2), P.75-80.
Rugman, A. M.”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 General Theor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side The Multinationals, London: Croom Helm Ltd,1981.
Sebastian, M & Hernansanz, C.” The Spanish Bank’s Strategy in Latin America”, Vienna: Societe Universitaire Europeenne de Recherches Financieres,2000.
Smith, R.C & Walter, I.”Global Financial Services”,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1990.
Smith, R.C & Walter, I.” Global bank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Tschoegl, A.E.” Entry and survival: the case of foreign banks in Norwa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2(18),P.131-53.
Urascki, T. & Vertinsky, I.(”Choice of entry timing and scale by foreign banks in Japan and Korea”,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6,1992,P.405-21.
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Product Cycle” , Quartert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5).
Vernon. R ”The Product cycle hypothesis in a new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9, 41(4):255-267. 
Walter, I.”Global competi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8.
Walter, I & Gray, H.P.” Protectionism 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83(7), 597-609.
Wells, Louis. T.”The Internationalizaton of Firm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gmon, T & Kindlebeger, C.P: Multinationals from Small Countr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97.
Wells, Louis. T.”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 The ri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form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8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