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5200814024600
DOI 10.6846/TKU.2008.01254
論文名稱(中文) 蔡素芬小說創作發展歷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the creative and developing writing process of Tsai Su-Fen's nove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陳錫蘭
研究生(英文) Shyi-Lan Chen
學號 79400017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5-17
論文頁數 22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指導教授 - 蘇敏逸
委員 - 張雙英
委員 - 胡衍南
關鍵字(中) 蔡素芬
女性作家
鹽田兒女
橄欖樹
台北車站
姐妹書
告別孤寂
關鍵字(英) Tsai Su-Fen
female writer
Children of the salt field
olive tree
Taipei station
Letters two sisters
Say good-bye to lonelin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在台灣文壇上,女性作家輩出,對台灣文學的鑽研已有相當的成果。她們在經歷社會環境快速變遷、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及兩性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後,用文學表現的方式,將其經驗文本化,這是當代女性小說之共同特性。而蔡素芬小說創作以其獨特的“藝術、共鳴、深入”的寫作技巧,敏銳的心理分析洞察人生,寫實的手法從平凡的題材闡發特殊意涵,將小說主題內容與藝術結合,她的作品已具相當的水準,別具一格,更勝一籌。    蔡素芬不是多產作家,卻是一位多獎作家,她的作品在這些年內分別獲得短、中及長篇小說大獎,不僅得到專業評審的青睞,她“大眾路線”的風格,更是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奠定了她在文壇上的地位。因此,她的作品引發許多學者的注意,在眾多研究蔡素芬作品的撰述裡,有人將她定位在台灣鄉土作家或是傳承於王藍等人的小說傳統的說法,未曾有人以較宏觀的視野,完整的來分析蔡素芬小說創作發展歷程的著作。筆者自作家個人的生活體驗出發,透過其思想背景、發展脈絡及創作多樣面貌的特色,按照作品呈現的主題意識為主,歸納剖析,作有系統的論述。期能藉此研究來掌握作家的創作內蘊,洞悉更多的時代特質,反映社會現象,進而發掘問題,並為女性研究與自我成長作一借鏡與反思。本論文篇章結構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彙整前人研究成果、蔡素芬生平背景及其創作歷程,最後是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分類概述以勾勒論文的組織架構。第二章、山川日月滋長的鹽田兒女:以蔡素芬早期的生活經驗為背景,主要是敘寫人與土地、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情感。第三章、夢中的橄欖樹:以校園民歌〈橄欖樹〉帶出一群年輕學子初入開放自由的大學,對愛情以及理想充滿了憧憬。飄浮中帶著理想,尋找自己的人生與自我實現。第四章、都會形貌:離開原鄉來到都會,在擁擠、喧鬧的城市牢籠裡,面對人際的疏離,架空了感情的肉慾和無止盡的權利物慾時內心的失落與迷惘,有著欲振乏力的疲憊,透過蔡素芬敏銳的體驗,在文字中展現其對人生與人文的關懷。第五章、女性頭上一片天:書寫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女性,在現實社會結構中的生存處境,面對父權體制下所遭遇的困頓與掙扎。作品中充滿對女性觀照,筆調裡透露著女性堅韌的毅力,及自我意識的認同與實現,並思索女性可能的出路。第六章、結論:總結上述各章觀點來說明蔡素芬創作的多元性,並從她創作主題意識探究其創作歷程,及其在台灣文壇的定位。關鍵詞:蔡素芬、女性作家、鹽田兒女、橄欖樹、台北車站、姐妹書、告別孤寂
英文摘要
Recently in the literary scene in Taiwan, many female writers came forth with substant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aiwanese literature. Following their experiences in a rapid-transforming society,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self-awareness and the subtle changes of gender relationships, they translated their experiences into text through literature. This is the common feature shared by the contemporary female writing. With her unique “artistic, appealing, and profound” writing skills and sharp psychoanalysis, Tsai Su-Fen’s (蔡素芬) works give in insight into life. Through her realistic writing, significance is bequeathed to banal subjects. A union between fiction themes, content and art, her works have obtained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and become a kind of their own which exceeds others.     
Tsai Su-Fen is not a productive writer but a awarding-winning one. Her works in these years were prized with short story, novelette, and novella awards respectively. She not only has obtained the favor of professional literary critics, but also attracted by a wide range of readers which led to her establishment in the literary scene. Her works henceforth attract more scholarly attention. Among the research discourse on her works, some defined her as a Taiwanese nativist writer or an undertaker of the fiction tradition of writers like Wang Lan. So far there has never been an complete analysis over Tsai Su-Fen’s works of different stages of her writing. A more microscopic approach is absent. This essay sets out from the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of the writer and the analysis, conclusion and systematic discourse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theme presented in the work while taking the writer’s ideological background, thread of thoughts, and multi-facet style of writing into account as well. The objective is to grasp the writing spirit through the research. While obtaining insight into the contemporary qualities, reflecting social phenomenon and then further identifying issues, woman’s study and self-development can use this for examples and retrospection.  
Following is the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1 Prologue
What’s stated here would be research motive and goal, previous literature review, Tsai Su-Fen’s biography, her writing experiences and lastly the study field and methodology. A categorized summary would be given to establish the structure of the essay. 
Chapter 2 Children of the salt field nurtured by the nature
The earlier stage of the writer’s life experiences is the backdrop, and the attachment between people, land and environment is the central theme of illustration.  
Chapter 3 the olive tree in the dream
	The campus folk song, “The Olive Tree,” represents the ideal expectation toward love and dream of a group of freshmen who just enter into the open and free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y. Wandering with dreams, they seek their own lives and self fulfillment.
Chapter 4 Metropolitan scene
After leaving hometown for the city, trapped in urban crowdedness and noise, facing the indifferent relationships, lust void of feelings and the endless pursuit of power and material desire, one is lost and confused, exhausted with inertia. Through the writer’s acute experiences, her words display her humanitarian concern to life.
Chapter 5 women come to their own
Writing about women in different period and their living condition in the reality of social structure which show difficulties and struggles they faced when encountering the patriarchal system. The work is imbued with female reflection. The tone suggests the unyielding female perseverance, self-identity and self-realization while contemplating on the possible way out for women.
Chapter 6 Conclusion
Giving a summary of the view points stated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so as to illustrate the multi-diversity of Tsai Su-Fen’s works. Probing into the theme ideology in her writing so as to define her in the literary scene context in Taiw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蔡素芬小說創作發展歷程之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蔡素芬生平背景、創作歷程及理念簡介 ………………………12  
第四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15
第二章  山川日月滋長的鹽田兒女 ………………………………21
第一節   《鹽田兒女》的社會背景 ………………………………………23
第二節    人物性格與關係 ……………………………………………… 28
    一、女主角明月的塑造 …………………………………………………… 29
二、親情 ………………………………………………………………… 35
    三、纏綿悱惻的愛情 …………………………………………………… 45
    四、婚姻的枷鎖 ………………………………………………………… 49
第三節   鄉土書寫及語言風格 ……………………………………………… 54
一、鹽田采風 …………………………………………………………… 54
二、從鄉土到城市 ……………………………………………………… 61
三、文學風格 …………………………………………………………… 64
第三章  夢中的橄欖樹 ……………………………………………69
  第一節    《橄欖樹》的時空背景 ……………………………………………71
  第二節    校園生活的描寫 ……………………………………………… 75
    一、社團 ………………………………………………………………… 75
    二、舞會 ………………………………………………………………… 78
    三、打工 ………………………………………………………………… 79
  第三節    問世間情是何物 ……………………………………………… 84
    一、飛蛾撲火般的愛情 ………………………………………………… 85
    二、愛情三角習題 ……………………………………………………… 90
    三、無盡的愛 …………………………………………………………… 95
  第四節    追求自我的人生 ……………………………………………… 98
    一、戀戀故鄉 …………………………………………………………… 98
    二、築夢成真 ……………………………………………………………102
第四章  短篇小說中的都會形貌 ………………………………… 107
  第一節    都市圖像形色人生 ……………………………………………… 108
    一、城市的新住民 ………………………………………………………109
    二、刻板的婚姻生活 ……………………………………………………112
三、都會裡的人生百態 …………………………………………………115
  第二節    都會生活書寫 ………………………………………………… 123
    一、各行各業 ………………………………………………………… 123
    二、在現實生活裡的無奈 …………………………………………… 127
 三、告別漂泊孤寂的靈魂 …………………………………………… 134
  第三節    城市與欲望 ………………………………………………… 141
    一、得獎作品 ………………………………………………………… 142
二、女性題材的作品 ………………………………………………… 148
三、男性題材的作品 ……………………………………………………152
第五章  女性頭上一片天 …………………………………………159
  第一節    女性書寫─—《妹妹書》 ……………………………………163
一、個性迥異的姊妹 ……………………………………………………163
二、愛情、婚姻觀 ………………………………………………………165
三、生兒育女觀 …………………………………………………………168
四、對處境的態度 ………………………………………………………170
五、異鄉 …………………………………………………………………177
第二節    「龐大姐」系列小說析論 ……………………………………185
一、「家」的延擴,「國」的縮影─眷村 ………………………………186
二、亂世浮生錄 …………………………………………………………190
第三節    掙脫傳統的巢臼——短篇女性小說 …………………………198
一、現代女性的徬徨 ……………………………………………………199
二、媳婦難為 ……………………………………………………………206
第六章  結論 ………………………………………………………211
  一、建構在小說世界中的現實與夢想 …………………………………211
二、創作特色分析 ………………………………………………………214
三、全方位的女作家 ……………………………………………………218
參考書目 …………………………………………………………………………22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蔡素芬作品:

〈一〉專書

《鹽田兒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5月初版,2004年11月初版第三十六刷〉
《姊妹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1996年12月初版,2005年4月二版一刷〉
《橄欖樹》〈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4月初版,2005年4月初版第二十刷〉
《告別孤寂》〈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台北車站》〈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5月初版〉
《蔡素芬短篇小說選》〈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2年11月出版〉

〈二〉單篇作品

〈水源村的新年〉,《聯合文學》第8卷第1期,1991年11月。
〈士框〉,收編於汪成華主編,《消失的愛情神話》〈台北:漢光文化公司,1995年〉。
〈歡樂同學會〉,收編於鄭麗娥主編,《露水》一書〈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5年〉。
〈白氏春秋〉,《聯合文學》第11卷第9期,1995年7月。

〈三〉其他

〈得獎感言—找把梯子往上爬〉,《聯合文學》第8卷第1期,1991年11月。
〈得獎感言  那土地、那時代、那人情〉,《聯合報》第37版,1993年11月13日。
〈「龐大姐」的完成〉,《聯合文學》第11卷第9期,1995年7月。
〈我的啟蒙書—嗜讀《國父傳》〉,《中央日報》第18版,1996年7月24日。
〈漂浮與理想—談《橄欖樹》〉,《自由時報》第37版,1997年10月13日。
蔡素芬、蔡詩萍、馬森主講,王瑞記錄,〈在情愛中收放得宜—「掌控情慾」座談紀錄〉
 ,《中華日報》第15版,1998年11月9日。
〈文學的鄉土關懷〉,蔡素芬主講,黃金鳳整理,《中央日報》第22版,1999年1月 
  7日。
〈奴役的樂趣〉《文訊》第247期,2006年5月。 

二、專書: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幼玲,《中國人的愛情觀─情感與擇偶》〈台北:張老師出社,1999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文訊雜誌主編,《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
矛鋒,《同性戀文學史》〈台北:漢忠文化出版社,1996年〉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2年〉
任世雍,《小說理論與技巧》〈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81年〉
西蒙‧波娃著,歐陽子等譯,《第二性──女人》〈台北:晨鐘出版社,1984年〉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2年〉
李小江,《解讀女人》〈高雄市:宏文館圖書公司,2002年〉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聨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北縣:駱駝出版社,1997年〉
余德慧,《中國人的愛與苦──犧牲與求全》〈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吳靜吉,《青年的四個大夢》〈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8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公司,1997年〉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0年〉
林川夫主編,《民俗台灣》〈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年〉
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2003年〉
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四輯》〈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2003年〉
林燕卿,《校園兩性關係》〈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林蕙瑛,《家庭EQ-相愛容易相處不難》〈台北:九儀公司,1999年〉
馬世芳主編,《永遠的未央歌》〈台北:滾石唱片有限公司,1995年〉
約翰‧布雷蕭著,鄭玉英、趙家玉譯,《家庭會傷人》〈台北:張老師,2000年出版〉
高大威,《築夢的人‧大學生涯的自我實現》〈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高瑞卿,《文學寫作概要》〈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台灣鹽業遺址史料回溯與潛力景點開發規劃》〈台南縣:交通部
                         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5年〉
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時報出版社,1991年〉
莊慧秋,《中國人的姻緣觀》〈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張健,《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一九七0年待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建制、正當性論述
         與表現形式的形構》〈台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
張春興主編,《姻緣路上情理多》〈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2000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0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程良田總編輯,《南瀛文學獎專輯,第十屆》〈台南縣:台南縣政府,2002年〉
彭懷恩,《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0年〉
彭懷恩,《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彭懷真,《婚姻與家庭》〈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黃俊傑主編,《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楊澤主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典雅出版社,1998年〉
蔡詩萍,《不夜城市手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年〉
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賴鈺麟,《認識同志手冊》〈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00年〉
簡春安,《女性的愛情與婚姻》〈台北:教育部社教司監製,1998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顧瑜君,《中國人的愛情觀》〈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年〉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
龔鵬程,《小說創作的美學基礎》〈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

三、報刊評論:

包恆新,〈善良人性的生動展示──評蔡素芬《鹽田兒女》〉,《文訊雜誌》第115卷,1995年5月。 
呂正惠,〈「春秋」,是「傳奇」,不是「歷史」〉,《聯合文學》第十一卷第九期,1995年7月。
李有成,〈在歷史的漩渦中──讀蔡素芬的「白氏春秋」〉,《聯合文學》第十一卷第九期,1995
         年7月。
李弦,〈新詩的回顧與前瞻〉,《長廊詩刊》第九期,1998年5月。
李仕芬,〈至死不渝?──女作家的愛情神話〉,《聯合文學》第四期第十四卷,1998年2月。
李秀美、陶曉清,〈唱過一個世紀——流行歌曲時代篇〉,《台北畫刊》382 期,1999年11月。 
吳素倩,〈青少年次文化之研究 : 臺北市青少年之價值觀類型之實證分析〉,《輔仁學誌─法、
         管理學院之部》第19期,1987年。
邱貴芬,〈蔡素芬《鹽田兒女》導讀〉,《文學台灣》第38期,2001年4月。
邱貴芬,〈「失聲畫眉」──探討台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台灣文藝》第五卷,1994
         年10月。   
東年,〈女性的性、愛情與婚姻〉,《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九期,1998年7月。
林玉薇,〈以人物的命運拓印歷史──專訪蔡素芬〉,《文訊雜誌》2000年9月。
秋樵,〈鹽田兒女──導讀〉,《書評》第19期,1995年12月。 
胡馨云,〈耕耘文學鹽田──蔡素芬〉,《出版情報》第146期,2000年6月。
洪淑苓,〈夢與歌──蔡素芬《橄欖樹》評介〉,《文訊別冊》第152期,1998年6月。
洪麗完,〈契約文書與性別研究:以《臺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為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1999年8月。 
茅怡真,〈蔡素芬《台北車站》〉,《2000台灣文學年鑑》〈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
         年〉。
胡幼慧,〈性別、社會角色與憂鬱症狀〉,《婦女與兩性學刊》第三期,1991年。
班圖,〈藝文花絮:介紹蔡素芬《台北車站》〉,《幼獅文藝》第559期,2000年7月。
張大春、詹宏志、東年、馬森、黃碧端,〈評審感言:關於「水源村的新年」〉,《聯合文學》第八卷第一期,1991年11月。
劉楷南,〈山川日月滋長的鹽田兒女〉,《明道文藝》第247期,1996年10月。 
賴婉蓉,〈論蔡素芬《鹽田兒女》中的女性情愛經驗及其對臺灣文學領域的拓展〉,《台灣人文》
         第10號,2005年12月。
魏可風,〈幫小說中的人物過一生──蔡素芬答客問〉,《聯合文學》第十一卷第九期,1995年7月。 
顧燕翎,〈女性主義的理論與流派〉,《歷史月刊》第188期,2003年9月。
王瑞,〈在情愛中收放得宜──「掌控情慾」座紀錄〉,《中華日報》第15版,1998年11月9
       日。  
王祖壽,〈梁弘志與蔡琴、蘇芮的故事〉,《民生報》第14版,2004年7月23日。
江中明,〈蔡素芬寫橄欖樹〉,《聯合報》第14版,1998年5月12日。
邱婷,〈鹽田兒女得獎蔡素芬受注意了〉,《民生報》第29版,1993年9月25日。 
邱貴芬,〈琢磨「台北書寫」〉,《聯合報》第48版,2000年6月5日。
阿盛,〈尋找俗世裡的感動──蔡素芬〉,《自由時報》第41版,1999年4月9日。
施懿琳,〈都會圖像素描〉,《中央日報》第12版,2000年7月24日。
徐開塵,〈穿梭台北車站 看盡人生變貌〉,《民生報》第4版,2000年5月29日。 
陳宏莉,〈鹽田兒女走向台北車站:蔡素芬字字風景〉,《星報》第19版,2000年5月31日。 
張夢瑞,〈蔡素芬與讀者座談會〉,《民生報》第15版,1994年7月3日。  
張文輝,〈鹽田兒女位台灣鹽業發展留見證〉,《聯合報》第27版,1996年1月16日。  
張文輝,〈公視《鹽田兒女》值得嘉許〉,《聯合報》第23版,1996年3月14日。
黃莉貞,〈校園愛情的分手方式〉,《自立早報》第17版,1998年4月30日
楊樾,〈補白女性勞動圖像〉,《中國時報》第42版,1994年6月2日。
董成瑜,〈蔡素芬抒寫女人曲折婚姻路〉,《中國時報》第39版,1996年12月12日。  
廖螢光,〈素心,芬菲,《姐妹書》──夙慧佳人蔡素芬〉,《中華日報》第14版,1996年2
         月24日。   
趙靜瑜,〈鄉愁的渡口──蔡素芬《台北車站》形色人生〉,《自由時報》第40版,2000年6
         月5日。  
鄧蔚偉,〈蔡素芬想續寫鹽田兒女……〉,《聯合報》第35版,1994年7月3日。

四、學位論文:

何金鑄,《台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地研所博士論文,1972年〉
吳婉茹,《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吳怡卿,《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0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李建民,《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台北市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雲鈿,《蔡素芬長篇小說女性主體書寫研究》〈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怡蕙,《小說文本中的地理論述─以鹽田兒女小說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武奐君,《大學生兼職工作對其消費者決策型態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管理學院為例》〈台
           南:臺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翁繪棻,《台灣當代女作家鄉土書寫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6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黃君瑜,《意義追尋與媵應對情侶分手後情緒適應之影響─以大學生為例》〈台北:政治大
  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黃可欣,《戀愛中大學生之性別角色特質、人格特質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黃千芳,《台灣當代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葉寶蓮,《從原鄉到都會—蔡素芬小說中的女性遷徙與女性意識書寫》〈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趙慧敏,《青少年分手後的個人因應,社會支持與與心身健康之關聯性探討》〈台北:東吳
          大學心理學碩士論文,2005年〉
蘇慧貞,《台灣女性小說家作品中「婚變」主題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五、網路資料:

台灣學校圖書館,
網址: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12200268/marry.htm。
笙哥雅樂,
網址:http://heuro.ohbi.net/taiwanese/笙哥雅樂2003。
基隆市鄉土教育資源網,
網址:www.syjh.kl.edu.tw/~klhometown/new_page_78.htm。
博客來網路書店,
網址: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7847。
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網站閱讀台北,
網址:www.taupei.gov.tw/cgi-bin/sm-theme?page=46e7630f
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文學作品內容和形式〉
網址:home.lpcuwc.edu.hk/chinese/a1/030201/03_NeiRongheXingShi.pdf 
湯本論壇,
網址:www.tangben.com/JINDUPING/bradley.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