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2201600141400
DOI 10.6846/TKU.2016.00597
論文名稱(中文) 曾旼禹貢學
論文名稱(英文) Zeng Min's Study of the Yu Go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1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吳致瑩
研究生(英文) Chih-Ying Wu
學號 6990100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1-13
論文頁數 19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蔣秋華
指導教授 - 黃復山
委員 - 陳恆嵩
委員 - 蔣秋華
委員 - 殷善培
關鍵字(中) 尚書
禹貢
曾旼
尚書講義
輯佚
關鍵字(英) Shang Shu
Yu Gong
Zeng Min
Shang Shu Chiang Yih
the Gathering of Scattered Writing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尚書》一經,至宋代,〈禹貢〉研究始盛。然以宋代治〈禹貢〉之盛,〈禹貢〉學專著之多,卻多所亡佚。北宋之作,今所存者,較之南宋,益見其寡。
    攷宋代諸家《尚書》學及所存之〈禹貢〉學專著,頗見宋代〈禹貢〉學專著佚文。再者,屢見北宋曾旼論〈禹貢〉,為諸家多所稱引。
    曾旼著有《尚書講義》三十卷,已佚。雖非〈禹貢〉學專著,論〈禹貢〉卻詳,當有可取之處。此又為北宋之作,當可補北宋〈禹貢〉學之寡。
    欲復宋代亡佚之〈禹貢〉學,唯有輯佚。遂擇定以宋代迄清代,諸家《尚書》學及〈禹貢〉學專著,為輯佚之範疇。以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之《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其中《禹貢集成》、《尚書禹貢篇集成》二編,共十五冊,共計一百八十九部著述之文獻,為輯佚之底本。以亡佚之諸家宋代〈禹貢〉學專著及曾旼《尚書講義》為輯佚之對象。
    所輯得者,以曾旼,共三百七十一條次,可見其〈禹貢〉學之大概,最為完備。
    是故,以宋代〈禹貢〉學之盛、北宋〈禹貢〉學之闕、諸家稱引曾旼論〈禹貢〉之繁、曾旼解〈禹貢〉之精博、其說影響宋迄清之深遠、輯佚所得之完備、復其學面目之慨、罕有前人研究之憾,擬定「曾旼禹貢學」為題以作。
    本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八章為論曾旼之〈禹貢〉學。本文復歸古之學者治〈禹貢〉之法,注解經文之體例,以經文為綱,注疏說義為開展。第一章緒論以下,第二至七章,循序以〈禹貢〉之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各為一章,各州之下,以輯佚之所得,按經文先後之次排列,以一句經文為單位,每單位是為一節,以一節為一議題,共十八項議題。第八章為結論。
    每一節涵蓋釐訂之底本、述有疑義底本之疑、宋代以前要說、宋代諸家要說、曾旼說解之創見或異議、前人對曾旼說解之評論、考辨評騭曾旼說解、曾旼說解之影響,共八項內容。
    第二部分,是為附錄。其一,輯佚書目,表列所據以輯佚之書目。其二,曾旼《尚書講義》輯佚,為所輯得之三百七十一條佚文。
    本文論曾旼〈禹貢〉學,可見其屢為新說,且可取者頗多,論「既載壺口,治梁及岐」、「九河」、「三江」、「九江」之說,尤為卓然。其〈禹貢〉學之特點有三,論〈禹貢〉之新說備出、解〈禹貢〉之不排孔《傳》、《正義》、近人之說或採之或駁之。此三種看似彼此相違,卻又並存之特點,亦為宋代學者解〈禹貢〉之特點。故可視曾旼之〈禹貢〉學,是為南宋〈禹貢〉學大盛前,北宋〈禹貢〉學遞演發展過程之象徵。
    本文之作,總其成果。自縱而言,所論議題、輯佚範疇,皆及於歷代〈禹貢〉學;自橫而言,所採說解,及於宋代諸家〈禹貢〉學,輯佚所得,可補北宋〈禹貢〉學之闕;自曾旼而言,輯佚其書,論其說,不使其學沈埋於故紙之中也。
英文摘要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study of the Shang Shu was entering in a brand new age. Scholars was began engaged in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Yu Gong,many academic works are formed .But, a lot of academic works to become nonextant,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 was more tha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s.
   To observed and studied,some lost articles of the nonextant academic works, could be found in the academic works of the Shang Shu and the Yu Gong. Besides,Zeng Min's discussion on the Yu Gong, quoted by many scholars.
   Zeng Min,a scholar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his Shang Shu Chiang Yih was become nonextant. Shang Shu Chiang Yih , isn't the academic works of the Yu Gong,but its detailedly studied on the Yu Gong.
   In order to revive the nonextant academic works of the Yu  Gong, compiling ancient books is the only way to go. 
   This text collected 371 lost works of Shang Shu Chiang Yih from 189 academic works of the Shang Shu and the Yu Gong in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371 lost works of Shang Shu Chiang Yih ,which are unseen in the various collection of the Shang Shu and the Yu Gong,and neglected by the related scholars.Therefore, this text studied for Zeng Min's Study of the Yu Gong.
   This text comprised two parts.Part one,the first chapter to the eighth chapter,were discussed  Zeng Min's study of the Yu Gong.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is text.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eighth chapter, in proper sequence Ji State,Yan State, Qing State,Shiu State, Yang State,Jing State for each chapter.In each chapter, to summarized 371 lost works into scriptures of tne Yu Gong.Each scriptures to become one section, to amount to eighteen sections. The eigh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Each sections includes the lost works to formulate, a doubtful point of the lost works,the study of the Yu Gong prior to the Song Dynasty, the study of the Yu Gong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original idea of Zeng Min's study of the Yu Gong, predecessor's appreciation of Zeng Min, distinguished Zeng Min's study of the Yu Gong, the influence of Zeng Min, to amount to eight projects.
   Part two, is appendixes. Appendixe one, is bibliography of 189 academic works into one format. Appendixe two,is the 371 lost works of Shang Shu Chiang Yih.
   This text discussed  Zeng Min's study of the Yu Gong,could find Zeng Min had much innovation,his idea of“Yu did his work at Hu-kou, and took effective measures at the mountains Liang and Qi. ”, “Nine Branches”, “Three Rivers”, “Nine Rivers”,were commented by many scholar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Zeng Min's study of the Yu Gong includes following three:had much innovation, didn't dislike Con Zhuan、Zheng Yih, to quoted or to oppose the study of the Yu Gong in the Song Dynasty.
    This text to make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f the Yu Gong of all the past dynasties, collected 371 lost works of Shang Shu Chiang Yih,could make up for what is missing in the study of the Yu Gong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manifested the theory of Zeng Mi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敘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本文之撰寫  ……………………………………………………………8
  第三節  曾旼生平事略  ……………………………………………………… 10
第二章   冀州……………………………………………………………………12
  第一節  既載壺口,治梁及岐  …………………………………………………12
  第二節  覃懷厎績,至于衡漳 ………………………………………………… 25
  第三節  厥土惟白壤 ……………………………………………………………30
第三章   兗州……………………………………………………………………32
  第一節  九河既道 ………………………………………………………………32
  第二節  灉、沮會同 ……………………………………………………………47
  第三節  厥田惟中下,厥賦貞 …………………………………………………55
  第四節  作十有三載乃同 ………………………………………………………62
  第五節  厥篚織文 ………………………………………………………………68
第四章   青州……………………………………………………………………70
  第一節  海岱惟青州 ……………………………………………………………70
  第二節  嵎夷既略 ………………………………………………………………74
第五章   徐州……………………………………………………………………77
  第一節  海、岱及淮惟徐州 ……………………………………………………77
  第二節  淮、沂其乂………………………………………………………………78
  第三節  大野既豬,東原厎平 …………………………………………………83
第六章   揚州……………………………………………………………………86
  第一節  陽鳥攸居 ………………………………………………………………86
  第二節  三江既入 ………………………………………………………………88
第三節  瑤、琨、篠、簜、齒、革、羽、毛惟木 ……………………………96
第七章   荊州……………………………………………………………………99
第一節  荊及衡陽惟荊州 ………………………………………………………99
第二節  九江孔殷  ……………………………………………………………102
第八章   結論 …………………………………………………………………116
附錄一  輯佚書目 ……………………………………………………………118
附錄二  曾旼《尚書講義》輯佚……………………………………………128
參考文獻   ………………………………………………………………………18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經部類
孔安國注,孔穎達疏,阮元校:《尚書正義》,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1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阮元校:《毛詩正義》,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2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鄭玄注,賈公彥疏,阮元校:《周禮正義》,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3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阮元校:《春秋左傳正義》,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6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徐彥疏,阮元校:《春秋公羊傳注疏》,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7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范甯集解,楊士勛疏,阮元校:《春秋穀梁傳注疏》,收入《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7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郭璞注,邢昺疏,阮元校:《爾雅注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蘇軾:《東坡書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夏僎:《尚書詳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2007年。

陳大猷:《書集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書類》,總第4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何異孫:《十一經問對》,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收入王先謙編刊,王進祥重編:《皇清經解續編》第2冊,台北:漢京文化,1990年。

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一)—尚書》,台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李勇先主編:《禹貢集成》,《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第一編,共八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勇先主編:《尚書禹貢篇集成》,《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第二編,共七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二、史部類
左丘明:《國語》,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司馬遷著,王利器主編:《史記注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劉向撰,郭希汾輯註:《戰國策詳註》,台北:台灣時代書局,1975年。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張守節:《史記正義》,輯入司馬遷著:《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李泰等:《括地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司馬光:《稽古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鄭樵:《通志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羅泌:《路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録》,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王存:《元豐九域志》,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歐陽忞:《輿地廣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王象之:《輿地紀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祝穆:《方輿勝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脫脫等:《宋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脫脫等:《新校本金史并附編七種一》,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

李賢等奉敕撰:《明一統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總第60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徐乾學:《資治通鑑後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收入《儒藏・史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2001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年。


三、子部類
墨翟:《墨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荀況:《荀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尸佼:《尸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劉安:《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郭璞:《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陳埴:《木鍾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應麟著,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應麟:《玉海》,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程大昌:《演繁露》,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唐仲友:《帝王經世圖譜》,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吳士玉、吳襄:《御定子史精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四、集部類

蕭統:《昭明文選》,台北:文友書局,1963年。

韓愈:《韓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同撰:《清江三孔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蘇軾:《東坡全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張九成:《橫浦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朱熹:《朱熹全集》,台北:光復書局,1959 年。

厲鶚:《宋詩紀事》,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

晁補之,晁謙之:《雞肋集》,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汪中:《述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五、小學、目錄類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彝尊:《經義考》,台北:中華書局,1965年。

永瑢、紀昀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文編著:《鄭玄辭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年。


六、論文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收入潘美月、杜潔祥主編:《中國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三編》,第11-13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王小紅:《宋代《禹貢》學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