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2201414420400
DOI 10.6846/TKU.2014.00766
論文名稱(中文) 環境保護運動的未來想像:以台灣與香港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Future Imag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蘇志濤
研究生(英文) Chi-Tao So
學號 69970021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8
論文頁數 10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建甫
委員 - 施信民
委員 - 高成炎
關鍵字(中) 環境保護運動
環境保護團體
台灣
香港
關鍵字(英)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taiwan
hongko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環境保護運動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社會運動之一。台灣在解嚴之前民間社會就已經陸續發起反污染、反核電等環境保護運動,香港的環境保護運動大多延續英式環境教育、生態保育等教育性議題的環境運動,直到97後香港民間社會才陸陸續續有較激烈的環境保護抗爭行動或運動。
本研究已訪問台灣與香港具有代表性的九個環保組織,包括: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綠黨、台灣環境資訊中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香港地球之友、長春社、綠領行動、綠色力量。經由深入訪談歸納出台灣與香港在推動環保運動近年共同關心的議題、組織動員的能量、行動策略策劃與採用、以及行動策略與目標之差異。
本研究針對這些民間環保組織對環境保護運動的未來需求進行分析,勾勒出台灣與香港環保組織對環保運動的四種未來想像,包括:生態教育、反污染行動、突發事件動員、長期抗爭等類型,希望提供給台灣和香港民間環保組織在未來推動環保運動的行動參考。
本研究發現,在對長期環境議題、突發環境議題、環境或生態教育、反污染抗爭或環保運動的前提下,透過二維面象描繪,提出台灣與香港環境保護團體的未來策略分析之下的發現如下: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是活躍型的環境保護團體,他們最初是處於突發環境議題裡面的反污染抗爭或環保運動領域,在未來他們可以朝向突發環境議題的環境或生態教育,或者可以朝向長期環境議題的環境或生態教育的方向,也可以朝向反污染抗爭或環保運動的方向。台灣綠黨最初是處於突發環境議題裡面的反污染抗爭或環保運動領域,在未來他們可以朝向突發環境議題的環境或生態教育,或者可以朝向長期環境議題的反污染抗爭或環保運動的方向。荒野保護協會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屬於是靜態型的環境保護團體,他們最初是處於長期環境議題裡面的環境或生態教育領域,所以在未來他們會持續保持在原來的方向。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最初是處於長期環境議題的環境或生態教育的領域,在未來他們可以朝向突發環境議的環境或生態教育,也可以朝向反污染抗爭或環保運動的方向。
香港環境保護團體長春社最初是處於在長期環境議題裡面的環境或生態教育領域,在未來他們可以朝向突發環境議題的環境或生態教育的方向。綠色力量最初是處於長期環境議題裡面的環境或生態教育領域,在未來他們可以朝向突發環境議題的環境或生態教育方向。綠領行動最初是處於長期環境議題裡面的環境或生態教育領域,在未來他們可以朝向長期環境議題的反污染抗爭或環保運動方向,也可以朝向突發環境議題的環境或生態教育方向。地球之友最初處於長期環境議題裡面的環境或生態教育領域,在未來他們可以朝向突發環境議題的環境或生態教育,也可以朝向反污染抗爭或環保運動的方向。
英文摘要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social movements. Before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Taiwan had anti-pollution, anti-nuclear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Hong Kong adopted Britis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ince 1997, Hong Kong’s civil society gradually have more intense environmental protest actions or movements.
In this study, researcher had visited representatively nine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including: Taiw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ion, Green Party Taiwan,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The Society of Wildness, Homemakers United Foundation, The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Greeners Action, Green Power, Friends of the Earth ( Hong Kong). Summar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 and Hong Kong in recent years,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to focus on issues such as, ability of mobilization, operations planning, action Strategy planning and adoption, action strategies and goal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
In this study I analyze the future demand for loc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nvironmental movement, outlines the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with four types of the future imag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cluding: Eco-education, anti-pollution action, emergency mobilization, long-term protest and so on, provide Taiwan and Hong Kong‘s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futur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s action as referenc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ssues,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issues,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anti-pollution protest or environmental movement, through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depicted that Taiwan and Hong Kong’s environmental groups the future strategy of the analysis under the following: Taiw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ion is an active environmental group, they initially position themselves in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issues such as anti-pollution protest or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the field, In the future they may drive toward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issues, toward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orientation, or can also toward anti-pollution protest or environmental movement. Green Party Taiwan was initially situated in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anti-pollution protest or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the field; in the future they may look toward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r ecological issues, or can toward the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the anti-pollution protest or environmental movement direction. The Society of Wildness and Homemakers United Foundation is static environmental group, they were originally in the field of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ssues within the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so in the future they will continue to remain in the original direction.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initially in the field of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ssues inside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hey could focus toward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propos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an also be the anti-pollution protest or environmental movement. The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was initially in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areas of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hey may result in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Green Power was originally in the field of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ssues inside the environment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hey may stay in the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issues with environment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Greeners Action was initially in the field of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ssues inside the environment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hey could surround in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the anti-pollution protest or environmental movement can also keep in direction towards the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the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Friends of the Earth ( Hong Kong) was initially in the field of long-term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the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hey may position themselves in the unexpected environmental issues of the environmental or ecological education, can also stay towards the anti-pollution protest or environmental movement direc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I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台灣2001年到2012年的環境生態保護問題	5
第二節  香港2004年到2012年的環境生態保護問題	10
第三節  台灣環境保護團體簡介	13
第四節  香港環境保護團體簡介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介紹	28
第三節  台灣與香港非政府組織環境生態保護團體	32
第四節  訪談問卷	36
第四章  研究發現	39
第一節  環境保護議題的關心範圍	39
第二節  動員情況	68
第三節  環境保護運動過程中行動策略策劃與採用的情況	76
第四節  未來環境保護運動的行動策略分析	9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6
中文文獻	106
英文文獻	109

表目錄
表 1   2012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5
表 2   2011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6
表 3   2010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6
表 4   2009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6
表 5   2008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7
表 6   2007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7
表 7   2006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8
表 8   2005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8
表 9   2004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8
表 10  2003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9
表 11  2002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9
表 12  2001年台灣十大環境事件	10
表 13  2012年香港環境事件	10
表 14  2011年香港環境事件	11
表 15  2010年香港環境事件	11
表 16  2009年香港環境事件	11
表 17  2008年香港環境事件	12
表 18  2007年香港環境事件	12
表 19  2006年香港環境事件	12
表 20  2005年香港環境事件	13
表 21  2004年香港環境事件	13
表 22  本研究訪談對象	29

圖目錄
圖1香港環境保護團體的未來策略分析	93
圖2台灣環境保護團體的未來策略分析	95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市:群學。
李長貴(1992),《激進社會運動》。台北市:理論與政治雜誌社。
張茂桂,鄭永年編(2003),《兩岸社會運動》。台北:新自然主義。
陳建甫(2008),《對抗全球氣候變遷的行動與策略》。收錄於陳國華(2008)等編,《環境變遷與未來趨勢》。台北:淡江大學未來研究所,頁339。
陳建甫(2008),《從情節分析看全球氣候變遷》,收錄於陳國華(2008)等編,《環境變遷與未來趨勢》。台北:淡江大學未來研究所,頁142至143。
林俊義(1989),《綠色種籽在臺灣》。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丁讚與林文源(2003)。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臺灣社會研究,57-119。
郭曉勤與歐書陽(2010)。中國環境NGO角色定位:問題與對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6(4),682-686。
王芳(2003)。西方環境運動及主要環保團體的行動策略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2),10-16。
張麗君(2007)。綠色和平主義的和平政治思想述評。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5),85-91。
呂朝賢(2004)。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灣社會學刊, 237-244。
何明修(2001),〈社會運動的制度化: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93-1999)〉。論文發表於「組織、認同與運動者: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研小型討會」,台北:中研院社會所,2001年6月21日。擷取自:http://www.doc88.com/p-146665120375.html
賴宏林(1999),〈環保抗爭運動新聞的類型分析〉。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年會論文。擷取自: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848&P_YEAR=1999
潘惠伶(2007),《台灣反核四運動歷程之政治分析》。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靜娟(2009),《環境運動與環評制度的合作與矛盾以第六屆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為個案》。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崇德(2009),《地方政府與NGO互動之未來圖像:以台北市為例》。台北: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大紀元。擷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12/7/n739773.htm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擷取自:http://www.huf.org.tw/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擷取自:http://www.tepu.org.tw/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擷取自:http://www.e-info.org.tw/
台灣綠黨。擷取自:http://www.greenparty.org.tw/
長春社。擷取自:http://www.conservancy.org.hk/
明報健康網。擷取自: http://www.mingpaohealth.com/cfm/Main.cfm
香港地球之友。擷取自:http://www.foe.org.hk/c/default.asp#.UbXfoOdmh8E
香港綠色和平。擷取自:http://www.greenpeace.org/hk/
香港環境保護協會。擷取自: http://www.hkepa.org/a/xunxi/xgnews/  
星島日報。擷取自:http://std.stheadline.com/index.html
荒野保護協會。擷取自:https://www.sow.org.tw/
綠色力量。擷取自:http://www.greenpower.org.hk/html/chi/index.shtml
綠領行動。擷取自:http://www.greeners-action.org/modules/AMS/
劉力仁(2012),311週年反核團體串連萬人遊行。自由時報。擷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25/today-life10.htm,取用日期:2013年3月10日。
英文文獻
Bryant, Bunyan. 1995. Environmental justice: Issues, politics, and solution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Bryant, R. L., and S Bailey. 1997. Third world political ec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Ingram, H.M., D.H. Colnic, and D.E. Mann. 1995. “Interest group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Pp.115-45. Lester (eds.),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nd policy.
Marco Giugni , Doug McAdam , Charles Tilly, 1999, How Social Movements Matter. U of Minnesota Press. 
Mishler, E. G.. (1986).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narrative.” In T. R. Sarbin (Ed.),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 Nature of Human Conduct, pp.233-255. New York: Praeger.
Mishler, E. G.. (1986b).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cAdam Doug et al, 1997, “Toward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Revolutions.” Pp. 142-173,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edited by Mark Irving Lichbach and Alan S. Zuckerm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psky, Michael (1986) “Protest as a Political Resour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2:1144-1158. 
Schattschneider, E.E. (1960) The Semisovereign People: A Realist View Of Demoracy in America,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