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2201410412100
DOI 10.6846/TKU.2014.00764
論文名稱(中文) 兩岸建立互信機制之研究-以馬英九執政時期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n the Cross-Strait Confidence-Building Meadures during Ma Ying-Jeou’s Administr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張凱惟
研究生(英文) Kai-Wei Chang
學號 7993301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5
論文頁數 14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高成(kcwang@mail.tku.edu.tw)
委員 - 邱坤玄(kschiu@nccu.edu.tw)
委員 - 朱新民
關鍵字(中) 信心建立機制
九二共識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
制度化
國際政治經濟
關鍵字(英)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
1992 Consensu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Institu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冷戰結束後,因歐美各國均建立有互信機制的相關歷史經驗,故有關中共與臺灣的兩岸事務處理機制也不斷被建議應仿效之。但兩岸間的長期對立,致使北京當局對此一直反應冷淡,特別是在臺灣李前總統登輝先生提出的兩國論,以及陳前總統水扁先生提出的一邊一國論之情事狀況下。但於2008年臺灣二次政黨輪替後,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海基與海協兩會的制度性協商,接續地,中共前胡總理錦濤先生也在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總體戰略中,對兩岸軍事安全問題的處理,提出了「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新做法。這代表著北京當局已釋出「可能存在的善意」,以及兩岸關係確已邁入制度化發展之階段。
承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究於國際政治經濟脈絡底下,信心建立機制如何以國際公約的形式出現,以及如何落實在簽訂公約國家的正式規範制度中。另外,以次級文獻方法蒐集兩岸在各階段的政治經濟發展脈絡下,所具有互信機制之制度安排的相關文獻。除了梳理各階段的互信機制外,也特別著墨於2008年臺灣二次政黨輪替後迄今,兩岸在模糊的政治地帶中,首以經濟互信為前提所訂立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除分析其政治經濟意涵外,同時也說明當中對於兩岸互信機制建立的啟示,以及論及當前兩岸事務合作與信心建立制度的困難與挑戰。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兩岸互信機制建立的相關實務建議,供學術與實務界參酌。
英文摘要
After the Cold War,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to establish mutual trust mechanism related to historical experience. About cross-strait transaction processing mechanism is being constantly recommendations should follow it. But the long-term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Beijing authorities have been lukewarm, especially the Taiwan ex-President Lee Teng-hui proposed thesis of two states, as well as former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on approach of two sides-two countries. But in 2008, after Taiwan's two ruling parties, the cross-strait under the 1992 consensus based on the recovery institutional negotiations continue, at that tim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rime Minister Hu Jin-tao also set up The Thesis on Peaceful Cross-strait Relations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strategy for handling cross-strait military security issues, proposed to establish cross-strait military mutual trust mechanism. This represent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to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underneath how confidence building mechanism in the form of a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s well as how to implement the signing of the Convention on the country's formal specification system. In addition to methods of collecting secondary literature in various stages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the mechanism of mutual trust was analyzed with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Combing the various stages of mutual trust mechanism, particularly dwell on two ruling parties in 2008 so far, the two sides in the political area blurred, the first premise of mutual trust in the economy entered into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in addition to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 implications, but also the description of which mutual trust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for inspiration, as well as addressing the current cross-strait affairs cooperation and confidence-building regim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it establishes that mutual trust mechanism relevant practical advice for academic and practitioners deliberat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英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
第一章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13
第四節 研究架構…………………………………………………………………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6

第二章 互信建立措施之意涵與實務………………………………………………18
第一節 互信建立措施的緣起與定義……………………………………………18
第二節 互信措施建立的國際與區域實踐經驗…………………………………26
第三節 互信機制發展之分析……………………………………………………45

第三章兩岸互信措施建立之發展…………………………………………………..48
第一節 解嚴之前時期(1949-1987)……………………………………………48
第二節 李前總統時期(1988-2000)……………………………………………64
第三節 陳前總統時期(2000-2008)……………………………………………73

第四章 馬總統執政後之兩岸互信措施……………………………………………86
第一節 政治互動…………………………………………………………………87
第二節 經濟維繫..………………………………………………………………100
第三節 軍事安全互信機制……………………………………………………..105

第五章 當前兩岸建立互信機制之機遇與挑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
第一節 「一中」之分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
第二節 美國對兩岸互信機制的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
第三節 中共新領導人對兩岸互信機制的可能策略. . . . . . . . . . . . . . . . . . . . . 11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8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8
第二節 政府建立兩岸互信機制之策略建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圖目錄 
圖 1. 研究架構………………………………………………………………………16 
 
 
表目錄 
表 1-1 臺灣信心建立措施研究成果摘要表…………………………...……………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專書
中國時報,《民眾對兩岸關係發展滿意度調查》,臺北:中時文化,2009。
中國大陸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反擊共匪統戰參考資料彙編》,臺北:中國大陸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1987。
牛仲君,《衝突預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頁34。
朱浤源,《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
吳元黎,《中共國際經濟政策,現代化和開放的探索》,臺北:幼獅,1987,頁15。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臺北:正中書局,1997。
宋鎮照,《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1995。
法蘭西斯福山,《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造》,北京:遠方出版,1998。
高朗,〈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出版,2006。
張文生,《新形勢下的兩岸政治互動的政治互動的階段性目標和發展趨勢》,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頁68-82。
張亞中,《兩岸統合與和平發展》,臺北:生智出版社,2010,頁2-36。
張亞中、李英明,《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臺北:生智出版社,2000。
陳先才,《關於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問題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頁289-300。
陸委會,《大陸工作參考資料》,臺北:陸委會,1994。
陸委會,《第七次江陳會談重點報告》,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全體委員會,2012。
陸委會,《第八次江陳會談重點報告》,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全體委員會,2013。
陸委會,《第三、四次江陳會談重點報告》,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全體委員會,2010。
陸委會,《第五、六次江陳會談重點報告》,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全體委員會,2011。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2000。
裘兆琳,《美臺中三角關係之挑戰與國家安全,臺灣安全戰略評估2003-2004》,臺北:遠景基金會,2004,頁145-166。
蔡東杰,《當代中國大陸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2008。
蕭全政,《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的基礎理論》,臺北:桂冠出版社,1994。
蘇進強,《全球化下的臺海安全》,臺北:揚智,2003,頁90。
專書中的章節
邵宗海,〈兩岸建立政治互信的癥結所在〉,《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太平洋文化基金會,2009,頁17-21。
唐樺(2010)〈新制度主義視角下的社會資本和兩岸關係〉,《臺灣研究新跨越-政治思辨》,北京:九州出版社。
黃奎博,〈當前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發展之研究〉,發表於國防大學主辦,臺灣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國防大學,2003,頁6。
楊志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契機:兩岸互信機制的建構〉,《第十七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吉林省長春市,2008,頁6-8。
楊開煌,〈海峽西岸經濟區之藍海設想之討論〉,《海峽經濟區發展探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劉國琛,〈加強兩岸政治互信ABC〉,《臺灣研究新跨越-兩岸觀察》,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頁298-307。
蔡志昇,王瑋琦,〈中共對臺經濟戰略〉,《全球戰略形勢下的兩岸關係》,臺北:華利出版社,2008。
期刊
王安國,〈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10(3),2009,頁121-126。
王振軒,〈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國防雜誌》,15(7),2000頁,37-48。
向長江、陳平,〈信任問題研究綜述〉。《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2003,頁37-46。
宋學文,〈兩岸軍事互信制之國際政治因素:一個議程設定之分析〉。《亞太研究論壇》,52,2011,頁55-85。
周志偉,〈從華府--北京--臺北三角關係來檢視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論」〉,《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創刊號,2002,頁1-11。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2(1),2000,頁88-90。
林正義,〈臺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國防雜誌》,13(12),1998,頁3-12。
唐仁俊,〈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之立場、實踐經驗與策略運用〉,《大陸研究》,47(1),頁105-134。
徐學江,〈危險一步〉,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頁1-9。《海峽評論》,第268期(2013.08),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18.htm (瀏覽日期:2013年9月15日)
袁鶴齡,〈中共「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及「飛彈部署」與臺灣的策略選擇〉,《海峽評論》,245,
張亞中,〈兩岸未來,簽署兩岸基礎協定的思考〉。《問題與研究,38(9),1999,頁1-29。
廖文義,〈北韓核問題與六方會談〉,《開南大學通識研究集刊》,14,2008,頁31-56。
廖舜右,〈論ECFA與兩岸互信機制之建構〉,《全球政治評論》,41,2013,頁116-126。
趙哲一,〈兩岸如何建立對話管道〉,《解放軍研究論壇12月號,2007,頁349。
魏艾,〈兩岸政經關係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大陸評論》,42,2010,頁145。
郭臨伍,〈安全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1(1),1998,頁90-91。
湯紹成,〈略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海峽評論》,219,2009,頁34-55。
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8(6),1999,頁1-22。
學位論文
白永成,《臺海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
江碧華,《歐盟安全政策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04。
吳宏志,《李國鼎對臺灣經濟發展之政策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呂中華,《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可行模式之研究》,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9。
李懷仁,《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CSCAP)的功能、發展與轉變》,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林明勳,《兩岸建立互信機制實現路徑之政經分析:兼論兩岸軍事衝突預防協議》,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黃昭能,《金門在臺海兩岸關係中角色之研究》,中國大陸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陳曉真,《戰後臺灣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50-1993》,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報章雜誌
中國時報,〈增加透明度避免誤判導致戰爭,湯曜明:支持兩岸安全對話〉,2002年2月21日,A11。
江慧真、秦蕙媛,〈ECFA後時期戰略馬:全球招商三個月內提案〉。中國時報2010年.07月02日,A1版。
聯合報,〈習近平:終結對立 撫平創傷〉,2011年10月10日,A1版。
聯合報,〈陳水扁:如不危害國家安全應開放兩岸三通〉,聯合報,2000年9月21日,A1版。
聯合報,〈趙春山教授投書:人民互信 才能軍事互信〉,2010年07月31日,A27版。
網路資料
2004年中國大陸的國防白皮書,引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4-12/27/content_2384551.htm(瀏覽日期2013.9.25)
大公網,〈連戰呼籲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9/22/(瀏覽日期2013.9.25)
中國大陸中央政府網站,http://www.gov.cn/zwgk/2009-05/14/content_1314194.htm。 (瀏覽日期:2013年9月15日)
中國大陸評論新聞網,〈馬英九:兩岸應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但時機沒到〉,2010。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1/1/9/101011923.html?coluid=9&kindid=4950&docid=101011923&mdate=0703133753。
中國大陸新聞評論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4/0/6/1/10140616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406168 (瀏覽日期:2013年9月9日)
中評社網站,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瀏覽日期:2013年9月9日)
吳啟禎,〈兩岸經貿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衝擊機制與對策研究〉,2004。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page/chinese_attachment_4/2349/02_04.pdf (2013.05.05瀏覽)
宋國誠,〈習近平時期的對臺政策〉。2013年。http://140.119.184.164/taipeiforum/view_pdf/04.pdf (瀏覽日期:2013年9月10日)
李家泉,〈點評「汪辜會談」〉,2003。http://www.hellotw.com/zt1/ztfl/jlzt/dbldzghw/dbzxsy/200909/t20090925_495580.htm
張臺麟,〈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CSCAP)的功能、發展與轉變〉。《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憲政(析)099-022號》,2010。http://www.npf.org.tw/post/3/8296(瀏覽日期2013.5.21)
陳漢華,〈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及美國角色之評估〉,參見網址: 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0;:&webitem_no=635
華夏報導,〈中國大陸統一法制定評論〉。2007年。http://big5.huaxia.com/zk/zkwz/000457383657.html(瀏覽日期:2013年12月27日)
新浪網,〈媒體稱國臺辦新增設政黨局 楊毅接新聞局長〉。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politics/sinacn/20090602/1751318664.html (瀏覽日期:2013年12月27日)
總統府新聞稿,〈馬總統偕同副總統與國際媒體茶敘〉,2008。 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issueDate=&issueYY=97&issueMM=5 & issueDD=21&title=&content=&_section (瀏覽日期:2013年9月9日)






外文部分
專書
Babbie, E.(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 NY: McGraw Hill.
Boutros-Ghali, B.(1993) Study on Defensive Security Concepts and Policies. NY: United Nations, 1993.
Fry, J.(1993)The Helsinki Process: Negotiating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Krepon, M. et.al.(1998)A Handbook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 for Reg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DC: The Stimson Center.
Krepon, M.(1995)From the CBM: Tool Box, Paper on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專書中的章節
Darilek, R.(2000)East-West Confidence Building: Defusing the Cold War in Europe. in Michael Krepon ed., Global Confidence Building: New Tools for Troubled Regions. Hampshire: Macmillan, pp. 275-284.
Pederson, m. S. and Stanley W.(1995)A Survey of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in Ralph Cossa ed.,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p.82.
Wu, Yu-Shan (1993)Economic Integration vs. Political Divergence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3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 Washington, D. C.
期刊
Barney, J. s. and M.H. Hansen(1994)Trust Worthines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pp 175-190.。
Mayer, R.C.、J.H. Davis and F.D. Schoorman(1995)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 Tru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3).
網路資料
Higgins, H.(20xx)Applying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 in A Regional Context. http://isis-online.org/uploads/conferences/documents/higginspaper.pdf (瀏覽日期2013.5.20)
Stockholm Conference Website(1986)Stockholm Conference Website. http://www. osceprag.cz/docs/csbmfsc.htm.(瀏覽日期2013.5.21)
The Stimson Center Website(2008)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http://www.stimson.org/topics/confidence-building-measures/(瀏覽日期2012.12.10)
Vienna Conference Website(1994)Stockholm Conference Website. http://www.osceprag.cz/docs/csbmfsc.htm(瀏覽日期2013.5.2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