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2201406490100
DOI 10.6846/TKU.2014.00761
論文名稱(中文) 「創齡」:探討志工之經驗與未來圖像
論文名稱(英文) “Active Ageing”: Exploring the volunteers’ experience and future imag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林凱鈞
研究生(英文) Kai-Chun Lin
學號 60070003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0
論文頁數 9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國華
委員 - 謝志宏
委員 - 王靈康
關鍵字(中) 未來
高齡化
志工
活躍老化
關鍵字(英) Ageing Society
volunteers
Active Ageing
Futur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人口高齡化的浪潮正席捲全球,隨著生活水準和醫療技術的進步,無論是開發中國家或是已開發國家均面臨「高齡社會」的到來。人口老化對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是全面性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及教育均牽涉其中。本研究嘗試以志工本身的微觀層面為切入點,明白志工在參與志願服務前後的差別及影響,並且挖掘出背後的社會網絡關係,進而歸納出這些志工如何活躍老化的因素。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分別訪問7名高齡志工及5名青年志工,共計12名訪談對象。透過訪談所得出的重大發現歸納如右:1)志工致力於投入志願服務,學習以正面角度來思索人生課題,坦然面對老化所帶來的眾多改變;2)社會對於志工人力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如何有效運用便成為重要的議題;3)志工的代間交流由於彼此存在著想法上的落差與迷思,導致志工經驗的傳承有所斷層;4)由於我國的志願服務政策及制度朝令夕改,因此多數的志工不願花費心力及時間去了解。
  最後透過未來學的思考方式及科際整合特性的運用,使用情節分析法勾勒出四個未來圖像,並且綜合分析訪談結果,為台灣的志工政策尋找未來可能之發展途徑。
表單編號:ATRX-Q03-001-FM030-01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e wave of ageing population is sweeping the world, along with the rising standard of living and advanced medical technology. Whe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or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facing the emerging issue of so-called “Ageing Society”. The impact of ageing population on society is comprehensive, ranging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institutional to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use the micro-level viewpoint of volunteers as lens to peek into the difference and impact when they participate the volunteer activities during and after. Besides underlying relationship of the volunteers’ social network is explored, in order to sum up the factors of how to create “Active Ageing”.
  This research adopts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 Out of twelve respondents, seven are elder and five are young volunteers.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ing: 1) volunteers who contribute voluntary service have learned to think in a positive perspective of life while facing ageing. 2) the needs for volunteers are increasing; hence, 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 the human resour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etal issue. 3) there exists an ideological gap within 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 of volunteers and heritage of volunteer experience. 4) due to constant changes in voluntary service policies, the system has become incomprehensible to the majority of volunteers .
  Finally, this research adopts futures thinking and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o construct images of the future for volunteers. Applying scenario analysis, four possible scenarios are depicted. Some suggestions for policy making are also provided.
表單編號:ATRX-Q03-001-FM031-01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志工世界觀	11
第二節	志工人力資源運用	14
第三節	活躍老化	16
第四節	從接受到付出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4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0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時程	35
第四章	永續志工之建構與分析	37
第一節	志工的創齡歷程	37
第二節	志工的超齡經歷	49
第三節	永續經營的志工發展政策	58
第四節	共創志工新紀元	68
第五章	志工未來發展圖像	73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73
第二節	建構未來可能的志工發展圖像	76
第三節	後續延伸研究與政策建議	81
參考文獻	84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91
附錄二 訪談問卷	92

表目錄
表1-1 高齡人口年齡結構-中推計	2
表1-2 近十年志願服務人數及15歲以上人口比率	6
表2-1 台灣2002、2007、2012年各縣市65歲以上人口比例	9
表2-2 參與志願服務的功能	13
表3-1 受訪高齡志工之基本資料	33
表3-2 受訪青年志工之基本資料	33
表5-1 志工未來發展的四種可能圖像	77

圖目錄
圖1-1 階段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趨勢-中推計	5
圖3-1 趨勢環境掃描示意圖	24
圖3-2 未來三角法	28
圖3-3 研究流程架構圖	35
參考文獻
中文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3)。縣市重要統計指標。檢索日期:2013年10月17日,取自http://ebas1.ebas.gov.tw/pxweb/Dialog/CityItemlist_o.asp
行政院主計處(2011)。《社會指標統計年報2010》。
李瑞金(1997)。退休高齡者人力—社會潛存資源再運用。社會建設,97,73-82。
李少華(2003)。從志工制度談公教退休人力資源利用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李淑珺譯(2000)。原著。志工實務手冊(原作者:Steve McCurley& Rick Lynch)。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朱芬郁(2007)。高齡者活躍老化初探。北縣終教,30,16-24。
朱婉玲(2007)。幼兒機構實施代間方案之歷程-以創造性藝術課程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天助(1993)。銀髮族的生涯規劃:意義與作法。成人教育,16,18-23。
呂朝賢(2002)。對我國志願服務法的若干反思與建議。臺大社工學刊,7,203-241。
林海清(1999)。高齡人力資源發展。人力發展,66,1-7。
林淑萱(2010)。我國高齡婦女活躍老化的政策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2,340-352。
林岳玫(2012)。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社會資本觀點。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班,未出版,桃園縣。
林勝義(1995)。做一個快樂的義工。社教資料雜誌,206,1-2。
郭靜晃、黃明發(2013)。發展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徐慧娟、張明正(2004)。台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2),1-36。
周海娟(2005)。老人福利政策與社會資本建構。社區發展季刊,110,205-215。
郭為藩(2009)。邁向高齡社會-國內繼續高等教育的因應策略。成人及終身教育,22,2-10。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國華(1999)。未來研究的預測與研究方法。載於林志鴻、董娟娟主編,社會未來學(119-157頁)。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芬伶(2005)。科技在老人健康照護之應用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10,176-187。
陳麗欣、魏希聖、王慧琦(2007)。運用德菲法建構台中市志願服務評鑑指標。朝陽學報,12,333-350。
陳淑芬(2008)。非營利組織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研華文教基金會志工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武雄(2002)。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台北市: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葉鄉誼(2007)。銀髮中的華冠-參與安養機構服務的高齡志工之生命故事銀髮中的華冠-參與安養機構服務的高齡志工之生命故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屏東市。
葉俊郎(1994)。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探究。老人教育,5,26-35。
莊凱迪、蔡佳芬(2008)。高齡者的憂鬱症。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3(4),1-9。
黃富順(1995)。銀髮生涯規劃。成人教育,26,7-15。
黃富順(2004)。社會變遷中終身學習典範的形塑。成人教育,77,2-11。
黃富順(2005)。高齡社會與高齡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5,2-12。
黃富順(2011)。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與因應。成人及終身教育,32,2-15。
黃富順,楊國德(2011)。高齡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黃悅紋(2010)。高齡志工學習動機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慈濟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松林、洪碧卿、蔡麗華(2010)。活躍老化:台灣長青志工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2,73-92。
黃莉惟(2009)。活躍老化高齡者成長團體發展之可能性初探。諮商與輔導,281,19-23。
曾中明(1993)。高齡者的社會參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64,94-96。
曾華源、曾騰光(2009)。志願服務概論。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舒昌榮(2008)。由積極老化觀點論我國因應高齡社會的主要策略~從「人口政策白皮書」談起。社區發展期刊,122,215-235。
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中華民國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報告。檢索日期:2013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
蔡漢賢(2001)。對聯合國推行二○○一年國際志願服務年建議的回應--民間版志願服務白皮書初稿。社區發展季刊,93,76-105。
衛生福利部志願服務資訊網(2013)。101年度全國志願服務統計表。檢索日期:2013年10月30日,取自http://vol.mohw.gov.tw/vol/home.jsp?mserno=200805210006&serno=200805210008&menudata=VolMenu&contlink=ap/date_view.jsp&dataserno=201304230001&logintype=null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簡建忠(1994)。訓練評鑑。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楊培珊、梅陳玉嬋(2010)。台灣高齡者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劉又嘉(2013)。影響未來高齡者生活品質的社會支持網絡。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潘英美譯(1999)。原著。高齡者與社會(原作者:Thorson, J. A.)。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5)。
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賴昭志(2011)。高齡志工服務學習與成功老化之探究-以台灣柴山、玉山和梅山登山志工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謝其美、謝建全(2012)。代間學習運用於銀髮族學習電腦的效果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0:1,199-232。
蕭文高(2010)。活躍老化與照顧服務:理論、政策與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32,41-58。
蘇蕙芬、陳敏弘、蔡永川(2008)。2009高雄世運運用高齡志工人力之可行性分析。2008年台灣銀髮族休閒運動與健康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美和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
 
西文
Alexenberg, M. & Benjamin, M. (2004). Legacy Thrones: Intergener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Creating: Multicultural Public Art. In Community Connections: Intergenerational Links in Art Education, 1-13.
Berenbaum, R. L., & Zweibach, D. F. (1996). Young adults with down syndrome as caregivers for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 An intergenerational project.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26(3), 159-169.
Chamberlain, V. M., Fetterman, E. & Maher.M., (1994). Innovation in elder and child care: An intergenerational experienc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0(2), 193-204.
Cohen, G. D. (2000). The creative age: awakening human potential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Griffiths, P.E (2001) Emotion, Evolution of.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J Smelser and Paul B. Bates (Eds) Pergamon/Elsevier Science. 4463-4466 
Inayatullah, S. (2007). Questioning the Future: Methods and Tools for Organization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aipei, Taiwan: Tamkang University Press.
Luoh, M.C.and Herzog,A.r.(2002). Inidiviual consequences of volunteer and paid work in old age: Health and mortalit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3(4), 490-509.
Mayhew, Les. (2005). Active ageing in the UK: issues, barriers, policy directions, Innovation, 18:4, 455-477.
Morrow-Howell, N., Hinterlong, J., Rozario, P.A. & Tang, F. (2003). Effects of volunteering on the well-being of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58B, S137-S145.
Rapp, C. A. & Poertner, J. (1992). Social administration: A client-centered approach.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Rowe, Kahn(1997).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37(4): 433-440. doi: 10.1093/geront/37.4.433
Suandi, T. B. (1991). Commitment of 4-B Youth Leader towards Volunteerism,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Takamura. J C. (2007). Global challenges for an aging population. In J. A. Blackburn & C. N. Dulmus(Eds.), Handbook of gerontology: Evidence-based approaches to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pp.545-5640). Hoboken,NJ:John Wiley & Sons, Inc.
United Nations(2001, 5 December). UN International Year of Volunte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webcast/events/iyv/programme.htm
Walker, A. & H. Mollenkopf(2007). Internation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Conceptual Issues, in H. Mollenkopf & A. Walker(eds.)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Internation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Dordrecht: Spring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April).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ageing/publications/active_ageing/e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