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2201302245700
DOI 10.6846/TKU.2013.00747
論文名稱(中文) 媒介空間設定與意識型態之流變:以布袋戲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patial Settings of Puppet Show and Dominant Ideologies: A Media Ecology Perspectiv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1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陳喬富
研究生(英文) Chiao-Fu Chen
學號 69904021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1-13
論文頁數 7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智明(jyhming.yang@gmail.com)
委員 - 羅世宏(shihhung.lo@gmail.com)
委員 - 唐大崙(daluntang@gmail.com)
關鍵字(中) 布袋戲
媒介生態
意識型態
關鍵字(英) puppet show
media ecology
ideolo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布袋戲為個案,分析它展演方式和傳播技術的演變,進而論述在世代和政權更迭的過程中,媒介的展演方式和技術條件,如何形塑特定的意識型態。本研究的問題意識在於:媒介有令人習而不察的特質,布袋戲成為民俗活動的歷史超過百年,若以世代或媒介生態等較長較寬的視角觀察,舊內容不斷加入新素材,媒介展演條件不斷翻新的歷程中,布袋戲所說的故事和所形成的效應,背後大致有不同意識型態的樑骨,這些也都與媒介的展演能力有關。
    Marshall McLuhan提出「媒介即訊息」和「人的延伸」概念,在布袋戲的個案中,可以觀察到:從野台戲,到內台表演,進而發展到以電視為主要媒介的傳播方式,媒介使用會影響觀眾對事物的看法、會影響傳播和展演的方式,也會影響觀眾的思維方式和流行文化的產生。另一方面,本研究利用Margaret Wertheim的空間理論分析媒介如何建構布袋戲隱而未顯的意識型態,呼應Margaret Wertheim所提的概念:新的空間出現後,媒介使用者的世界觀就會有所調整。   
    此外,本研究也應證Neil Postman的論述:媒介具有特定的傳播偏向,布袋戲在宗教引領民俗思潮的時期,它的展演方式維護了神權的神靈空間。在日領與國府時期,展演方式利於軍權的延伸。到了電子媒介出現後,布袋戲的內容已偏向新興的資本發展。
    技術本身便反映出述事的形式,本研究利用媒介生態學的觀點,透過各種關聯性文獻資料之蒐集、檢索、歸納與分析,了解布袋戲發展歷史淵源與轉變,用較抽象的社會事實、理性、邏輯和論辯來推進說理,重新論述布袋戲在整個歷史流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空間展演的能力,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思維認知和文化的發展,因媒介和文化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不應企求簡單的、直接的因果關係,主要的研究價值在於經過布袋戲資料的例證分析其相關的意義,透過相關的理論解釋,建立對布袋戲的媒介論述。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uses the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puppet show to analyze how the operation of puppet show changed over time and how the spatial settings helped shape the dominant ideologies.  The core belief in this study lies on the idea that the impact of a medium is profound and oftentimes invisible; the making of puppet show, in terms of arrangement of stage and creation of puppet characters, rely on the manipulation of technical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in space.   This research treats the  operation of puppet show as a medium and argues that the changes on medium helped form the changes in ideology. 
     It is the idea of Marshall McLuhan who proposes that message is the message and medium is the extension of man.  His viewpoint was emphasized in this study.  In the case of Taiwan puppet show, it can be also observed that, in the period of some one hundred years, the operation of the shows had moved from outdoor to indoor stage, in the period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Japanese ruling era.  The early changes came along with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essage the show conveyed to the audience.  Later in the TV Era,  this popular folk art was less dominated by political power but was much driven by commercial market and capitalism. Margaret Wertheim argues that new media help bring about “new space” and will help shape new perspective on how we view the world.  This current study is a footnote for Margaret Wertheim viewpoint.  Furthermore, some communication theorist, like Neil Postman, maintains that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riggers changes on media culture.  This study stands for a case illustrating how puppet show, once a medium to demonstrate thankfulness to the god, gradually became an entertainment for the public.  Puppet was once created for the god, politics found its use in expanding their power, and capitalism utilizes it for the pursuit of profi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V
表目次………………………………………………………………………………………………………………………………VI
圖目次……………………………………………………………………………………………………………………………VII
第壹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0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03
  第四節  研究方法 …………………………………………………………………………………………………0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0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08
  第一節  媒介與意識型態的塑造…………………………………………………………………………08
  第二節  媒介空間之流變 ……………………………………………………………………………………10
  第三節  媒介與意識型態的偏向…………………………………………………………………………15
第參章  布袋戲媒介展演與意識形態的演 ……………………………………………………………20
  第一節  野台戲時期:宗教神權意識形態的維護……………………………………………20
    一、布袋戲虛實神靈的模糊-信仰與儀式 ……………………………………………………20
    二、布袋戲偶與人的聯繫  ………………………………………………………………………………22
  第二節  內台戲時期 : 日治統治和國民政府意識形態的介入…………………28
    一、布袋戲新意識形態的建構與瓦解  ………………………………………………………28
    二、布袋戲展演形式和內容的改變  ……………………………………………………………31
  第三節  電視戲時期:資本主義意識型態的延伸……………………………………………37
    一、電子媒介展演方式的大變革  …………………………………………………………………37
    二、布袋戲鏡頭語言  ………………………………………………………………………………………40
第肆章  黃氏家族布袋戲timeline  …………………………………………………………………45
  第一節  野台布袋戲史炎雲  ……………………………………………………………………………45
  第二節  內台布袋戲………………………………………………………………………………………………47
  第三節  電視布袋戲史艷文  ……………………………………………………………………………48
  第四節  虛擬空間布袋戲  …………………………………………………………………………………49
第伍章  研究發現與結論……………………………………………………………………………………………52
  第一節  布袋戲的影響  ………………………………………………………………………………………52
  第二節  空間與隱而未顯的意識型態  ……………………………………………………………53
  第三節  社會文化的神祇  …………………………………………………………………………………54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54
參考文獻  ………………………………………………………………………………………………………………………56
附錄  ………………………………………………………………………………………………………………………………62
表目次
表2-1  空間的開展……………………………………………………………………………………………………11
圖目次
圖2-1基督教的天堂觀   …………………………………………………………………………………………13
圖3-1 福仙   ……………………………………………………………………………………………………………22
圖3-2 祿仙   ……………………………………………………………………………………………………………22
圖3-3 壽仙   ……………………………………………………………………………………………………………22
圖3-4 後場現場音樂演奏   …………………………………………………………………………………23
圖3-5後場現場音樂演奏   ……………………………………………………………………………………23
圖3-6 武場樂器   ……………………………………………………………………………………………………24
圖3-7文手   …………………………………………………………………………………………………………………25
圖3-8武手   …………………………………………………………………………………………………………………25
圖3-9偶頭製作過程   ………………………………………………………………………………………………26
圖3-10彩樓 ……………………………………………………………………………………………………………………27
圖3-11 皇民化布袋戲偶 ……………………………………………………………………………………………30
圖3-12反共抗俄劇布袋戲偶角色武生與笑生裝扮的「警察」…………………………32
圖3-13金光布袋戲五彩炫麗的布景式戲臺 ……………………………………………………………33
圖3-14戲院門票 ……………………………………………………………………………………………………………34
圖3-15 搭配前場師傅的表演,播放唱片的配樂師 ……………………………………………35
圖3-16  內台布袋戲……………………………………………………………………………………………………36
圖3-17  布袋戲施放煙粉、煙霧………………………………………………………………………………36
圖3-18使用各種舞台機關 …………………………………………………………………………………………36
圖3-19大量的燈光效果 ………………………………………………………………………………………………36
圖3-20 電視攝影棚內戲偶打鬥 ………………………………………………………………………………37
圖3-21電視布袋戲呈現畫面 ………………………………………………………………………………………38
圖3-22活目 ……………………………………………………………………………………………………………………39
圖3-23三塊合 ………………………………………………………………………………………………………………39
圖3-24手掌 ……………………………………………………………………………………………………………………39
圖3-25黃氏布袋戲以史艷文最具代表性一角 ………………………………………………………41
圖3-26 3D布袋戲拍攝過程   …………………………………………………………………………………42
圖3-27 火箭筒     ……………………………………………………………………………………………………43
圖3-28 腳踏車     ……………………………………………………………………………………………………43
圖3-29袋戲所搭設出阿凡達的電影場景 …………………………………………………………………44
圖3-29阿凡達人物 …………………………………………………………………………………………………………44
圖4-1真人扮演史艷文 ……………………………………………………………………………………………………50
圖4-2戲偶藏鏡人與真人同台演出 ………………………………………………………………………………50
參考文獻
一、專書
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1999)。《空間地圖》(“THE PEARLY GATES OF CYBERSPACE”)。 台北市:台灣商務
Neil Postman著,吳韻儀譯(2000)《通往未來的過去-與十八世紀接軌的一座新橋 》(Building a Bridge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台北市:台灣商務
Frank Zingrone 著,楊月蓀譯(2003)《媒體現形 : 渾沌時代瀕臨意識邊緣  》。台北市:台灣商務
Neil Postman著,何道寬譯(2010)。《科技奴隸》(“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台北市:博雅書屋
王嵩山(1988)。《扮仙與作戲台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劉還月(1990)。《風華絕代掌中藝-台灣的布袋戲》。台北市:臺原
陳正之(1991)。《掌中功名-臺灣的傳統偶戲》。台中縣:台灣省政府
陳木杉著(2000)。《雲林縣布袋戲發展史暨布袋戲宗師黃海岱傳奇》。台北市:台灣學生
傅建益(2000)。《台灣野台布袋戲現貌》。台北市:商周編輯顧問
金清海 (2003)。《台閩地區傀儡戲研究》。台北縣:學海
張溪南(2004)。《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王瓊玲(2005)。《野叟曝言作者夏敬渠年譜》。台北市:台灣學生
黃春秀(2006)。《細說台灣布袋戲》。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俊雄(2007)。《掌上風雲一世紀-黃海岱的布袋戲生涯》。台北縣。印刻出版
陳龍廷(2007)。《台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陳龍廷(2008)。《聽布袋戲-一個臺灣口頭文學研究》。高雄市:春暉
謝中憲(2009)。《台灣布袋戲發展之研究》。臺北:稻香
謝中憲(2011)。《雲林布袋戲誌》。雲林縣 :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二、 期刊論文(含雜誌、學報)
劉懿瑾、劉時泳、高瑞陽、莊修田(2010),建立霹靂布袋戲的歷史與社會構面,環境與藝術學刊第 8 期,第40~56 頁。
王瓊玲,真實與虛擬-從夏敬渠到文素臣的轉化研究,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7期(20051201)1-27
李欣蓁,延續傳統‧轉型創新讓台灣布袋戲發揚國際,經濟前瞻124期(20090701)17 -20
林少緯,以鍾任壁布袋戲演劇文物重現五O年代內台戲商業劇場文化,臺藝戲劇學刊5期(20100301)100 -131
罗方雅,台湾布袋戏中的道教思想表现,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5卷10期(20091025)73 -74+79
唐硯漁,何舒軒,以布袋戲意象應用在現代娛樂產品設計的探討,高雄師大學報自然科學與科技類,23期(20071201),177-194
陳龍廷,從籠底戲到金剛戲:論布袋戲的典型場景,戲劇學刊12期(20100701)73 -93
陳龍廷,電視布袋戲與政治:1980年代一齣另類的反共抗俄劇,民俗曲藝164期(20090601)163 -189
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子計畫III:視覺藝術及互動式,教育性網站之設計與展示
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總計畫
廖俊逞,雲州大儒俠史豔文,PAR表演藝術雜誌,218期(20110201)56-57
諸葛正,陳政文台灣布袋戲偶頭之作工與材料使用的變遷與特徵,朝陽設計學報,7期(20060601)15-32頁
2010劉懿瑾;劉時泳;高瑞陽;莊修田,建立霹靂布袋戲的歷史與社會構面,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環境與藝術學刊
林正堅;李武朔;吳禮端;洪晟晏;邱正浩;劉俊男(2007)-台灣傳統布袋戲之數位典藏及三維動態劇本

三、學位論文
林文懿(2001)。時空遞嬗中的布袋戲文化。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文。
張德仁(2005)。3D虛擬角色於傳統戲偶演出形式應用之研究創作。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啟仲(2006)。黃海岱「經典劇目」劇本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怡文(2006)。木頭有靈能做我空心無奈寄人行-台灣布袋戲偶中生角的造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藝術教育碩士論文。
郭書吟(2007)。掌中春秋,百年癡迷——霹靂布袋戲迷文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姍姍(2008)。掌中戲產業的變革—「霹靂布袋戲」之文化創意元素探析。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得臣(2008)。地方文化產業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祐慈(2009)。霹靂布袋戲戲偶造型與角色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龍廷(2009)。電視布袋戲與政治:1980年代一齣另類的反共抗俄劇,民俗曲藝164期163–89
王淑惠(2010)。台灣布袋戲女性人物造型之比較研究─以傳統布袋戲與霹靂布袋戲之旦角為例。東方技術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清原(2010)。台灣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之成形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姿伶(2010)。台灣布袋戲的現代論述-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南華大學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論文。
陳生龍(2011)。沈明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所碩士論文。

四、影視資料(含外台、劇場演出)
史艷文「落京片子」進軍上海世博會 史艷文變可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ZdpNb3gNQQ&feature=fvsr

五、 網站資料
維基百科,第一人稱視角遊戲,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4%BA%BA%E7%A7%B0%E8%A7%86%E8%A7%92%E6%B8%B8%E6%88%8F,最後瀏覽日期:2012/07/12
維基百科,第三人稱視角遊戲,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9%E4%BA%BA%E7%A7%B0%E6%B8%B8%E6%88%8F,最後瀏覽日期:2012/07/12
蔡振念教授教學部落(2005),敘述視角論點總整理,http://blog.sina.com.tw/mysterysoul/article.php?pbgid=15458&entryid=1868,最後瀏覽日期:2012/07/12
霹靂網。http://home.pili.com.tw/。最後瀏覽日期:2012/08/04
聯合新聞網。五洲派教主 十指搖動古今。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58938。最後瀏覽日期:2012/08/04 
木偶有情布袋戲。 http://content.edu.tw/local/tainan/kunhwa/ten3.htm。最後瀏覽日期:2012/08/04
動畫片《大儒俠史艷文》劇情分集介绍(1-50)。
http://www.juqingpub.cn/juqing/6/juqing11049.htm。最後瀏覽日期:2012/09/10
史艷文、藏鏡人化身英雄代言《三國群英傳 2.5 Online》雙系統正式啟動。
http://www.gamebase.com.tw/news/news_content.php?sno=94258021。最後瀏覽日期:2012/09/11
王如譽。看雜誌布袋戲發展史。第49期 。2009年11月5日 。 
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09/1686。最後瀏覽日期:2012/09/11
自由時報。3D布袋戲 素還真更霹靂。 20100722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22/today-life12.htm。最後瀏覽日期:2012/09/11
掌中之美-布袋戲,http://local.sinses.tn.edu.tw/custom/drama/index.html,瀏覽日期:2012/10/9
中國時報。黃俊雄有夢要拍布袋戲版《阿凡達》。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10511+112010022200094,00.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2/12/20
Flickr相簿。http://www.flickr.com/photos/frances1006/6317741560/in/photostream/。最後瀏覽日期:2012/12/20
痞客邦部落格,台中電影2011FUN IN季參展影片,瀏覽日期:2012/12/23,檢至:http://funin2011.pixnet.net/blog/category/263145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