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2200817000300
DOI 10.6846/TKU.2008.01249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核動力潛艦的戰略性能力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Strategic Capability By Nuclear Submarine of Mainland Chi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王彥傑
研究生(英文) Yen-Chieh Wang
學號 79226026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1-18
論文頁數 23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復生
委員 - 黃介正
委員 - 翁明賢
關鍵字(中) 核潛
威懾戰略
海洋戰略
關鍵字(英) Nuclear Submarine
Strategic Deterrence
ocean strate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經濟快速發展、資源需求快速增加的刺激下,海洋戰略已成為中共不得不正視的問題。但面對美國絕對優勢的超強圍堵勢力,中共亟需隨時能突破島鏈封鎖、嚇阻美航母艦隊、甚至威脅美國本土的有效威懾力量。而核潛所具備的機動、匿蹤、航程遠、潛航時間長、存活率高,以及潛射核武所具有強大核威懾與核反擊能力,正符合其軍事思想與國防戰略需求,也因此,使核潛成為中共積極發展的最佳戰略武器之一。
    中共核潛威懾戰略,係在以弱擊強、以劣勝優、以小博大之不對稱戰略與人民戰爭思維中,運用虛實真假、忽隱忽現的奇正手段與宣傳技巧,營造出高深莫測之態勢,對敵心理形成影響,從而擴大威懾力量。在面對與美國之極不對稱戰略態勢下,中共企圖利用核潛的戰略威懾能力形成局部對稱,雖未必能達遏制美軍干預的目的,但確實將影響美國出兵介入台海問題的決策過程。
    此外,中國近代飽受外國勢力侵略與欺凌,造成普遍媚外、懼外心態,民族自信心嚴重喪失,但中共從早期的兩彈一星,到今日的戰略核潛與反衛星武器,不斷在針對性之戰略規劃下,發展關鍵武力,姑不論其所達成之實質戰力如何,但其所展現之存在事實,不但對外成功塑造中國崛起的形象,對內亦使其民族自信重新抬頭,共軍在未來勢將更敢於面對外軍的威脅和挑戰。本論文藉由觀察中共核潛發展方向,透過與相關國家戰力對比,呈現其所面臨威脅與挑戰,從而探究其所能發揮之戰略威懾能力虛實及可能之運用手段,並期藉此能讓外界對中共核潛發展有更客觀的認識與瞭解。
英文摘要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requirement, ocean strategy has become a problem that Mainland China has to face up to. However, facing with the super containment power of US with absolute advantage, what Mainland China needs most is effective deterrent force that can breakthrough the chain island blockade, deter the US aircraft carrier fleet and even it can threaten the native land of US. Nuclear submarine is mobile, it can hide with long voyage capability and a high survival rate and the submerged shooting of nuclear weapons possess strong nuclear intimidation and nuclear counter attack ability. All these conform to its military thinking and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ic requirement. Because of this, nuclear submarine becomes one of the best strategic weapons that Mainland China is actively developing. 
    The deterrent strategy of nuclear submarine of Mainland China is 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using weaker force to attack stronger foes, utilizing inferior situation to win over advantageous situation and the asymmetrical strategy of using small power against big and people’s war. They will use false or true and flickering surprising method and publicity skill to build up an unfathomable situation. This can form an influence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enemy thereby expanding the intimidation power. When facing with extreme asymmetrical strategic situation with US, Mainland China attempts to make use of the strategic intimidation capability of nuclear submarine to form a partial symmetry. Although this may not be able to contain the purpose of intervention by the US force, yet this will actually affect the course of decision of dispatching troops by US to intervene in the Taiwan strait problem.
    Furthermore, in recent past China was invaded and insulted by foreign powers resulting a universal fawning on foreign powers and fear of foreign power and the self confidence of the people suffered a severe loss. However, from nuclear bombs, missiles and satellites in the early stage till the strategic nuclear submarine and anti-satellite weapons, Mainland China continues to develop its key force under a strategic planning with aim. No matter what is the achievement of its substantial battle force, yet the unfolded existed fact has successfully molded the image of sudden rise of China to outside and internally the self confidence of their people is recovered. In the future, the Mainland China military force will be more daring to face with threats and challenge from foreign military force. Through observ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uclear submarine of Mainland China and by comparing with relevant countries, this essay will reveal the threats and challenge that Mainland China is facing. In so doing, this essay can explore the true or false of the strategic intimidation capability that Mainland China can bring this into full play and the methods that they may use. Moreover, based on this, the outside sector can have more objective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submarine of Mainland Chin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06
  第五節  文獻評析-------------------------------10
第二章、中共國防戰略思想演變---------------------33
  第一節  傳統兵學思想之延續---------------------34
  第二節  近代西方戰爭型態之啟發-----------------44
  第三節  地緣關係與海洋戰略---------------------48
  第四節  中國特色的國防戰略---------------------57
  第五節  小結-----------------------------------63
第三章、中共海軍核動力潛艦發展歷程---------------66
  第一節  中共海軍核潛發展沿革-------------------67
  第二節  中共核潛發展現況-----------------------75
  第三節  中共核潛兵力部署-----------------------78
  第四節  中共潛射導彈發展概況-------------------83
  第五節  小結-----------------------------------86
第四章、中共核潛艦戰略的特質---------------------88
  第一節  核武威懾不戰屈人-----------------------88
  第二節  積極防禦以弱擊強-----------------------92
  第三節  跨足遠洋爭取海權-----------------------97
  第四節  遠距打擊震懾制敵----------------------103
  第五節  小結----------------------------------106
第五章、中共核動力潛艦戰略威懾能力評估----------110
  第一節  中共核潛技術性能評估------------------110
  第二節  中共潛射戰略武器性能評估--------------128
  第三節  中共核潛戰略威懾能力評估--------------131
  第四節  中共核潛威懾戰略作為------------------179
  第五節  小結----------------------------------186
第六章、結論------------------------------------1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90
  第二節  心得與啟示----------------------------196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206
參考書目----------------------------------------209
 
圖表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08

表1-1 文獻評析-----------------------------------11
表2-1 中國古代兵書中之威懾思想論述---------------4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書籍
  2007年中國軍事力量報告。美國國防部,2007年5月。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年)。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9月。 
  丁樹範。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之教訓:針對美、台研擬新戰略:解放軍七十五週年的歷史教訓。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10月。
  下下一代的共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2月。 
  中共未來的戰爭觀。桃園:三軍大學譯印,1998年6月。 
  中共軍事現代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7月。 
  中共動武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3月。 
  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0月。 
  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11月。 
  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月。 
  中共與飛彈防禦:美中戰略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12月。 
  中共戰略現代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4月。 
  中共戰略趨勢。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4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部宣傳部編-軍史輯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大事記 (1927-1982)。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導彈、核武器和軍事航天器分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6月。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戰爭、戰略分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中華民國8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1995年。 
  中華民國89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89年。 
  中華民國91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1年8月。 
  匹克、克瑞克利合著,朱堅章譯。集體安全。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民國67年。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尚朋生活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廿一世紀台海兩岸的軍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9月。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卷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卷2。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卷4。 
  王法安、王高計。鄧小平軍隊制度建設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 
  王厚卿。論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及其運用與發展。台北:國防部編印,1995年4月。 
  王庭化、劉國裕。高技術戰爭與軍隊質量建。軍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普豊。高技術戰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2月。 
  王普豊。現代國防論。北京:重慶出版社,1993年1月。 
  王逸舟。單極世界的陰霾-科索沃危機的警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王文榮、馬保安、朱崇鋒、馬平。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張同瑩、馬勵、張定綺合譯。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2月。 
  平松茂雄。中國的軍事力(中國的軍事力)。楊鴻儒 翻譯。台北:凱侖出版社,1999年9月。 
  民國100年台澎方衛作戰空軍兵力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桃園: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民國90年。 
  共軍的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8月。 
  共軍信息戰編輯。台北:國防部編印,民國89年9月。 
  列寧。國家與革命,「共產黨原始資料選輯,第二集」。台北:國際關係研究所,1969年10月。 
  何若涵。江澤民和他的時代。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9年12月。 
  李炳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之思維。桃園:國防大學,兵學研究論文集,民國89年 
  李巨泰,中國核武器試驗追蹤,北京:長征出版社,1994年。
  李慎明、王逸舟。國際政治黃皮書-2001年:全球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杜蒲、胡洋。國力論-國家、國力、國人命運的世紀嬗變與抉擇。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沈明室。改革開放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沈偉烈、陸俊元。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肖占中。現代軍人素質全質全書—上卷。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年5月。 
  孟樵。探索中共二十一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1年3月。 
  東南亞在美國對中共策略中的角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民國90年6月。 
  林子洋。飛彈防禦與國家安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2月。
  林中斌。廟算台海:新世紀海峽戰略態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12月。
  林中斌。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月。
  林弘展。中國人民解放軍X檔案。台北:本土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 
  林正義、鍾堅、張中勇。如何落實全民國防。台北:國防部,民國88年5月。 
  林宗達。赤龍之瓜-中共軍事革新之陸海空三軍暨二砲部隊。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民國91年2月。 
  林宗達。解放軍演習報告書。台北:軍事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林宗達。戰區飛彈防禦與台海安全亞太-「戰區飛彈防禦」體系之發展與評估。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
  林長盛。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1年6月。 
  林弘展。中國人民解放軍X檔案。台北:本土文化出版社,1996年。
  侯遠長。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北平: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年。 
  俞大維。國防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78年1月。 
  俞正梁等著。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
  姚雲竹。北約和南聯盟作戰特點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姚有志。國防理念與戰爭戰略─孫子兵法與中國主流戰爭理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1月。
  封長虹。外軍高技術與現代軍事講座。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 
  年11月。 
  柯春橋。軍事專家眼中的科索夫戰爭—專家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4月。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軍事科學院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5月。 
  軍事科學院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編。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席來旺。21世紀中國戰略大策劃-國際安全戰高略。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9月。 
  席來旺。國際安全戰略。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 
  翁明賢。2010年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月。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紀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年1月。 
  翁明賢。迎接全球化、超越2008。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9月。 
  翁明賢。突圍:國家安全的新視野。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11月。 
  翁明賢。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5月。 
  華盛、曉波。中共最新王牌武器。香港:夏菲爾國際出版社,2000年10月。
  孫杰 譯。最尖端武器2核子潛水艇─戰略/攻擊核潛的全貌。台南:信宏出版社,1997年8月30日。
  高春翔。新軍事革命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高體乾。戰爭與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4年。
  曹宏、張惠民。世界軍武發展史─潛艇篇。台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3月。
  許和震、李元奎、李智林。作戰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
  張旭成。中共看未來戰爭—台灣如何因應。台北:大晟文化,1998年12月。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跨世紀軍事革命浪潮跟尖者。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9月。 
  張健志。倚天仗劍看世界—現代高技術戰爭和導彈核武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4月。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梁必駸、趙魯杰。高技術戰爭哲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2月。 
  黃碩風。國家盛衰論。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年。
  陳必照、林正義。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6年。 
  陳東龍。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 
  陳東龍。中共軍備總覽。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陳鴻瑜。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南投: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民國86年3月。 
  陳繼善。如何構建國軍空中及飛彈防禦系統作為之研究。台北:中華戰略學會,民國91年11月。 
  陳相靈。武經七書與當代戰爭戰略。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曾復生。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 第三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10月。
  曾綿城。下一代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成脅。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88年7月。 
  鈕先鍾譯。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出版社公司,1998年5月。
  鈕先鍾。核子時代的戰略問題。台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
  紐先鍾。國際安全與全球戰略。台北,軍事譯粹社,1988年。
  資中筠。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彭光謙、王光緒編著。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彭德懷軍事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雷淵深。論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隊建設的思想。台北:國防部編印,1995年4月。 
  菙守福。關於戰爭不可避免的思考。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軍事思想論叢,1988年10月。 
  廖文中。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
  廖文中。共軍發展高科技軍備對未來台海戰爭之影,中共解放軍計畫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民國高等政策研究協會,1997年。 
  廖文中、王世科。藍海水下戰略。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6年3月。
  廖文中。赤龍監控網─西太平洋美軍魚鉤反潛部署。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5年8月,252期。
  廖蓋祥。毛澤東思想史。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4年11月。 
  趙雲山。中國導彈及其戰略-解放軍的核心武器。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4月。
  郭初梅。高技術局部戰爭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翟文中。台灣生存與海權發展─我國海軍如何因應跨世紀中共海軍擴張。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7月。
  趙錫君。懾戰:導彈威懾縱橫談。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劉尤光。高技術軍事世界。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 
  劉明濤。高技術戰爭中的導彈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6月。 
  劉湘濱。軍事革命與2010年後台海戰略評估。桃園:三軍大學,1999年6月。 
  劉詠堯。國防緒論。台北:國父的國防思想學術思想研究集,民國54年。 
  劉義昌、王文昌、王顯臣。海灣戰爭。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7月。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8月。
  劉義昌。高技術戰爭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彈道飛彈威脅手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5月。 
  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鄧小平文選」。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4年9月,第3卷。
  鄧小平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鄧光榮、王文榮。毛澤東軍事思想辭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 
  戰爭與戰略理論集粹。北京:軍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曉兵、青波。中國能否打贏下一場戰爭?台北:周知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4年1月。 
  橋松樓。軍事高技術ABC。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1月。 
  謝清志。中共飛彈研發進展與台灣防禦能力之探討。台北:台海兩岸軍力評估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1月。 
  聶澎瓏。全民國防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兵學研究論文,民國90年。 
  譚友鵬。現代戰爭與軍事人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4月。 
  譚傳毅。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攻與防。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11月。 
  蘇彥榮。軍界熱點聚焦-高技術局部戰爭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蘿莉‧勃奇克、施道安、伍爾澤 編著。解放軍七十五週年之歷史教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4年10月。
  Harlan K.Ullman等著,滕建群等譯。世界新軍事變革譯叢-震懾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1月。
  約翰.瓦登。論空戰-作戰計畫。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5年10月。
  凱西迪(Robert M. Cassidy)。戰略文化與不對稱衝突。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6月。
  Marcus Corbin, Strategy and Forces After 9/11。蓄勢待發。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2月。
  David E. Johnson, Karl P. Mueller, William H. Taft, V等著。作戰頻譜中的傳統脅迫─美軍在新興安全環境中的效用。臺北:國防部始政編譯室,2005年7月。
  Michael O’Hanlon著,王振西等譯。高科技與軍事革命。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8月。

(二)期刊、雜誌 
  三非作戰引領現代戰爭─非對稱交戰、非線式作戰、非接觸作戰成為現在和未來主要戰法和樣式。環球時報,2004年12月8日。
  中共對台軍事威脅不斷升高之研析。台北:中國國民黨陸工會,中共對台政策及兩岸關係之研究,民國85年7月。 
  中國巡弋飛彈VS劍二面射型。台北:軍事家會刊,第53期,民國89年4月。 
  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確立國防戰略基本方針。中國時報。85年1月23日。
  方略。面攻武器FAE武器的作用與發展。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第154期,1997年6月。 
  王友辰。中共對九○年代國際形勢評估之探討。台北:中共研究,第33卷第3期,1999年4月。 
  王永華。論中共發展巡弋飛彈我空軍應有的認知。台北:空軍學術月刊,第489期,民國86年8月。 
  王振軒。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桃園:國防雜誌,第15卷第7 ,民國89年1月。 
  王高成。東協與亞太區域安全。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1期。1995年11月。 
  王蜀翔。由M族飛彈試射看台灣未來的因應之道。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第132期,1995年8月。 
  以理。中共對美發展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反應之研析。台北:中共研究,第34卷第7期,2000年7月。 
  台灣的導彈裝備概況。北京:中國航天,第267期,2000年6月。 
  未名。二十一世紀與美國的全球戰略。香港:廣角鏡,2000年7月。
  田定忠。看中共對科索沃戰爭之評析及吾人之省思。台北:空軍學術月刊,第523期,民國89年6月。 
  田俊儒。由共軍現代化論二砲部隊導彈軍力發展。台北:中共研究,36卷6期,2002年6月。 
  任義芳。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與其積極防禦戰略方針之關係。台北:陸軍學術月刊,第31卷第358期,1995年6月。 
  何小林。巡弋飛彈簡介。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第32卷第7期,民國87年7月。 
  吳東野。美日兩國在台海衝突中的利益及角色評析。台北:政策月刊,第17期,1996年6月。 
  吳玲君。亞太安全理事會與台灣之角色。台北:國策雙週刊,第173期,1997年9月。 
  吳興佐。美國加速開發東亞戰區導彈飛彈防禦系統。北京:現代軍事,第268期,1999年5月。 
  吳秀?。高技術戰爭與國防現代化。北京:中共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呂國雄。中共發展攻陸巡弋飛彈之研析。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民國 91年2月。 
  宋道堯。反制敵巡弋飛彈的研究。台北:陸總部軍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11月。 
  宋玉寧。美國之鷹直升機—H-60系列。台北:青年日報,93年11月22日。
  李雨林。共軍巡弋飛彈發展與威脅。桃園:國防雜誌,第18卷第2期,民國91年8月。
  李德義。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歷史發展與思考。北京:軍事歷史,2002年第4期。
  青年日報社論。中共窮兵黷武圖謀霸權 已成威脅區域和平最大隱憂。台北:青年日報,2007年8月6日。
  林正義。美中台新形勢下的台海安全戰略。台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0 期,2002年12月30日。 
  林宗達。「台灣戰區飛彈防禦」與中共可能應策略之分析。台北:中共研究,2000年5月。 
  林宗達。中共對亞太地區飛彈威脅之探討。台北:中共研究,第33卷第12期,1999年12月。 
  林宗達。中共遠距攻擊武器之戰略與發展。台北:中華戰略學刊,民國90年10月。 
  林長盛。中共巡弋飛彈的研發與部署。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第213期,2002年5月。 
  林斌。我軍歷次戰略轉變的啟示。北京:中共國防大學學報,第5期,1998年。 
  紅旗二號乙-地空導彈。北京:航天雜誌,第97期,1997年1月。 
  唐世平。理想安全環境與新世紀中國大戰略。北京:戰略與管理,第6期,2000年。 
  時殷弘。困難與選擇─對台灣問題的思考。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5期。
  翁明賢、吳東林。新安全環境下的台灣海洋戰略。台北: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2期。2001/2002年冬季。 
  翁明賢。我國國戰略前瞻規劃。台北: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2003年3月30日。 
  翁明賢。我國新世紀的不對稱國防戰略思維。台北:政策月刊,第56期。2000年3月。 
  馬青華。南聯盟的抗擊行動中對我們的啟示。北京:現代軍事,第269期,1999年6月。 
  高一中。彈道飛彈的威脅和防禦。台北:國防譯粹,第26卷第2期,1999年2月。 
  高雄柏。中國大陸彈道飛彈發展。台北:尖端科技雜誌,第163期,1998年3月。 
  張農科。中國空軍由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香港:紫荊雜誌,1999年11月。 
  晚種。精確制導武器及其對戰爭的影響。北京:現代軍事,1994年1月。 
  梅林。中共巡航導彈的研發與部署。台北:中共研究,第34卷第4期,民國89年9月。 
  梅林。中共軍隊對高技術戰爭的認識。台北:中共研究,第31卷第7期,1997年7月。 
  莫大華。中共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立場:分析與檢視。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7期,民國88年7月。 
  莫大華。和平研究:另類思考的國際突研究途徑。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1期,民國85年11月。 
  莫大華。後冷戰時期東協國家對東南亞區域建立安全措施之省思。台北:東亞季刊,第2卷第1期,民國86年1月。 
  莫大華。海峽兩岸建立軍事安全機制的可能性。台北: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第174期,1999年2月。 
  莫大華。從「平民防衛」的國防觀論述中華民國的軍事戰略。台北: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1卷第2期,1999年4月。 
  陳偉華。建構台灣防衛性嚇阻戰略之研究。台北: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3卷第4期,2001年10月。 
  陳偉華。從戰略嚇阻論台灣國防戰略發展上的兩難。台北: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2期,2002年4月。 
  陳富生。美國鋪路爪雷達將落戶台灣。北京:航天雜誌,第121期,2000年7月。 
  陳雅莉。明級潛水艇事故擋不住中國海軍走向藍水。華盛頓觀察周刊,第18期,2003年5月8日。
  許嘉。評美國2006年4年防務評估報告。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2期。
  專家解讀:美軍四種利器為何同赴亞太地區。信息時報。2006年3月21日。
  曾復生。台北-北京-華府的互動趨勢備忘錄。台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盟訊,第118期,2003年6月。 
  曾復生。台灣海峽潛在軍事為機的根源。台北:國防政策研究,第1期。2000年10月。 
  曾復生。亞太新形勢下的大陸「國家安全戰略」研析。台北:海軍學術月刊,第33卷第9期,1999年9月。 
  曾復生。現階段美國與兩岸關係互動的戰略趨勢。台北:政策月刊,第61期。2000年8月。 
  焦勇。中國航天史話。北京:航天雜誌,第103期,1998年1月。 
  黃康顯。侯賽因剩下的戰略與策略。香港:當代時事周刊,1991年1月26日。 
  聯合報編譯中心。中共094型潛艇測試。聯合報,2001年1月7日。
  楊念袓。中共軍事戰略的演進與未來發展趨勢。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民國88年10月。 
  楊鳳海。透過柯索沃戰爭硝煙看我軍現代化建設。北京,國防大學學報,1999年第9期。
  粵儒。終極截殺(Ⅰ)。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第174期,1999年2月。
  達林。中共導彈與台灣反制能力。香港:廣角鏡,第286期,1996年7月16日。 
  對中共巡航導彈研發、部署之研究。台北:中共研究雜誌,2001中共年報(上),2001年6月。 
  廖旭。論武器裝備的重點發展。北京:現代軍事,民國89年7月。 
  廖文中專訪。中國核彈射程威脅全美;巨浪二型試射成功 台海添變數。蘋果日報,台北:2005年6月19日。
  趙雲山。中共之戰術導彈。台北:中共研究,第30卷12期,1996年12月。 
  遠林。中共導彈與台灣反制能力。香港:廣角鏡,第286期,1996年7月。 
  銘勳。科索夫戰爭研究。台北:國防雜誌,第16卷第3期,民國89年9月。 
  樓海強。威懾理論與理論威懾。北京:現代軍事月刊。1998年4月。
  劉立群。戰爭之形態-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第152期,1997年4月。 
  劉振興。中共關於「新軍事事務革命」理論的研究與實踐。台北:中共研究,第32卷第12期,1998年12月。 
  劉振興。中共關於新軍事事務革命理論的研究與實踐。台北:中共研究,第32卷12期,1998年12月。 
  劉桐林、何立萍、高雁翎。巡航導彈防禦技術發展。北京:飛航導彈,第6期,2000年。 
  劉興祥。中共對高技術戰爭的認知界定與理論發展之研析。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5期,民國90年5月。 
  劉顯金。美國超音速巡航飛彈浮出海面。北京:中國航天,第102期,1999年6月。 
  劉廣華譯。下下一代陸戰隊─不可能任務的挑戰者。臺北:國防譯粹,2003年6月,第30卷6期。
  劉瑞子,2006年軍費支出超過5000億美元─美國為何連年增軍費,環球時報,2006年2月5日,第8版。
  彈道飛彈防禦與威脅。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第149期,1997年1月。 
  論戰爭:它已不純屬於軍事。台北:國防譯粹,第29卷12期,民國89年12月。 
  鄭大誠。解放軍海基戰略核武嚇阻能力之演進。台北:尖端科技雜誌,2007年3月。
  鄭叔平。1995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1995年5月。
  黎自京。中共誇言演習效果。香港:爭鳴雜誌,1996年4月。
  餘玉泉。深入研究科索沃戰爭。北京:國防雜誌,1999年8月。 
  蕭朝琴、戴振良。從中共二砲發展論台灣安全思維。台北: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5期,民國92年5月。 
  蕭朝琴。中共發展高技術「信息戰爭」對台安全之威脅。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6期,民國88年6月。 
  蕭朝琴。中共導彈攻台之可行性評估。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2期,民國88年12月。 
  蕭朝琴。從中共導彈運用策略論我國應有之對策。台北:復興崗學報,第69期,86年6月。 
  閻學通。對中國安全環境的分析與思考。台北: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 ,2000年。 
  應紹基。中共研發攻陸巡弋飛彈與反制攻陸巡弋飛彈戰力之研析。台北:空軍學術月刊,第542期,民國91年1月。 
  薛幼菊。淺談巡弋飛彈與反巡弋飛彈系統。台北:陸軍學術月刊,第34卷第397期,民國87年9月。 
  謝勝義。中共軍事戰略理念之探討。台北:俄情雜誌,第4卷第3期,1995年6月。 
  瞿趙坤譯。戰爭遊戲與未來現實-中共海軍摩拳擦掌。台北:國防譯粹,第23卷第3期,1996年3月。 
  羅天人。新世紀中共國防戰略觀。台北:中華戰略學刊,民國90年10月。 
  蘭寧利。潛艦在制海作戰中之運用。台北:尖端科技雜誌第269期,2007年1月。
  未明。從波灣戰爭看美伊心理戰之運用。國防科技概論。資料來源:國防部。
  Jeff Chen、平可夫。俄羅斯、中國強化海基戰略核力量發展趨勢與部屬特點。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 2007年7月。

二、英文書目 
  Andrew Scobell, Larry M. Wortzel, China’s Growing Military Power: Perspectives on Security, Ballistic Missiles, and Conventional Capabilities,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1.
  Arnaud de Borchgrave, Frank J.Cilluffo, Sharon L. Cardash, Michele M. Ledgerwood, Cyber Threats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Meeting the 21st Century Challenge, The CSIS Press, 2001.
  Alex Alexiev, The War in Afghanistan: Soviet Strategy and the State of the Resistance, Santa Monica, CA: Rand, 1984,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Y05,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A, 2005, p.28.
  B. H. Liddell Hart, The British Way in Warfare,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3.
  Bruce D. Berkowitz, The New Face of War: How War Will Be fough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Free Press, 2003.
  Bruce D. Berkowitz and Allan E. Goodman, Best Truth: Intellig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Bill Gertz, China Tests Ballistic Missile Submarine, The Washington Times, 3 December 2004; or Richard Fisher, Submarine Incident Highlights Military Buildup,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17 November 2004.
  David S. Alberts, John J. Garstka, Richard E. Hayes, David A. Dignori,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Age, Command and Control Research Program (CCRP), DoD, USA, 2001.
  David Shambaugh, 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Edmond Rice, US Allies Brace for Submarine Force Development, Asian Defense Journal, Apr/2006.
  Eric A. McVadon, CHINA’S MATURING NAVY,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Spring/2006.
  Edmond Rice。
  US Allies Brace for Submarine Force Development, Asian Defense Journal, Apr./2006
  Henry Kissinger, The Vietnam Negoti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 47, January 1969.
  James R. Lilley ans David Shambaugh, 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U.S.: M. E. Sharpe, Inc, 1999.
  Jane’s Strategic Weapon Systems, 3 June 2003, Also Jane’s Fighting Ships, China/Submarines: Strategic Missile Submarines/Introduction, 20 March 2003.
  Kori Schake, Klaus Becher, How America Should Lead, Policy Review, no. 114 August-September 2002.
  Larry M. Wortzel,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SSI), U.S. Army War College, 1999.
  Michael Hirsh, The Death of a Founding Myth, Newsweek, Special Davos Edition, December 2001-February 2002.
  Robert R. Leonhard, The Principles of War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Presidio Press, 1998.
  Robert F. Baumann, Russian-Soviet Unconventional Wars in the Caucasus, Central Asia, and Afghanistan, Leavenworth Paper No. 20, Fort Leavenworth, KS: Combat Studies Institute, 1993.
  Roger C. Molander, Peter A. Wilson, David A. Mussington, Richard F. Mesic, Strategic Information Warfare Rising, RAND, 1998.
  Susan M. Pusk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Stephen J. Blank, Afghanistan and Beyond: Reflections on the Future of Warfare, Carlisle Barracks,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1993
  Steven Metz, Armed Confli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Post-Modern Warfar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SSI),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Scott E. McIntosh, Leading with the Chin: Using Svechin to Analyze the Soviet Incursion into Afghanistan, The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Vol. 8, June 1995.
  See Michael Pillsbury,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Washington,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0.
   Thomas E. Copeland,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Nation Security,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Zalmay M. Khalilzad, John P. White, Strategic Appraisal: The Changing Role of Information in Warfare, RAND, 1999.

三、網際網路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大軍事網http://www.dajunshi.com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tw/main.htm 
  中華軍事 http://military.china.com 
  中央社http://www.cdns.com.tw
  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中國評論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國時報www.chinatimes.com
  中國工業報http://big5.xinhuanet.com
  中國國防報http://news.boxun.com
  中共船舶工業技術信息中心網站http://express.cetin.net.cn:8080/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http://home.cetin.net.cn:8080
  天網中英文搜索引擎(中共網站) http://pccms.pku.edu.cn:8000/gbindex.htm 
  未來中國研究http://www.future-china.org.tw/index.html 
  百度網http://hi.baidu.com
  防止核擴散研究中心http://cns.miis.edud/cns oiects/eanp/conf/uschina2 
  長沙國防教育網http://www.hnleifeng.com.cn
  東西中心http://www.ewc.hawaii.edu/ 
  東森新聞報http://www.ettoday.com.tw
  東方軍事網http://mil.eastday.com
  波士頓外交政策分析研究所http://www.ifpa.org/ 
  軍事天地網http://mil.big5.anhuinews.com
  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http://data.fas.harvard.edu/cfia/ 
  政策資訊http://www.policy.com/issuewk/issuewkarc.html 
  約翰浦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http://www.sais-juh.edu/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http://ww.ncuscr.org/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http://www.ncafp.org/ 
  美國白宮http://www.whitehouse.gov.tw 
  美國國防部http://www.defenselink.mil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美國國會圖書館http://www.thomas.loc.gov 
  空軍世界http://www.airforceworld.com
  國際展望雜誌http://mypaper.pchome.com.tw
  國防部軍事新聞網http://news.gpwb.gov.tw
  亞洲基金會http://www.asiafoundation.org/ 
  亞洲學會http://www.asiasociety.org/ 
  搜狐軍事資料庫http://product.news.sohu.com/
  搜狐網http://www.sohu.com/ 
  喬治華盛頓大學西格東亞研究中心http://gwis.circ.gwu.edusigur/ 
  傳統基金會http://www.heritage.org/ 
  新加坡聯合早報http://www.zaobao.com.sg/special/ 
  新浪網http://jczs.sina.com.cn/ 
  新華網http://www.xinhua.org/ 
  新軍事網http://mil.anhuinews.com
  新華網尖端科技軍武論譠http://mil.qianlong.com
  華聲軍事網http://www.hnol.net
  愛問知識人開放辭典網站http://cidian.iask.sina.com.cn
  維基百科 http://www.fas.org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http://www.csis.org/ 
  聯合國 http://www.un.org.tw
  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
  鼎盛軍事http://mil.jschina.com.cn
  Ido社區網http://ido.3mt.com.cn
  CSBN網www.csbaonline.org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