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1200706505100
DOI 10.6846/TKU.2007.00599
論文名稱(中文) 毛澤東與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Mao Zedong and Chines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1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張卓棣
研究生(英文) Chou-Tin Chang
學號 69324018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1-05
論文頁數 8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漢
委員 - 蔡國裕
委員 - 張五岳
關鍵字(中) 毛澤東
土地改革
農業合作化
新民主主義
社會主義
關鍵字(英) Mao Zedong
Agrarian Reform
Cooperativ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New-democracy
Socialis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1949年中共建國,面臨如何將中國的農業帶入社會主義階段的問題。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共在農村中進行土地改革。過程根據七屆三中全會的原則,採取中立富農的政策。中共將土地從地主手上分給農民,卻沒有達成提高生產力供應國家工業化的目標。

    毛澤東認為要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就要提高農業的集體化程度,所以土地改革的成果尚未穩定,中共隨即準備進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等領導人擬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否定劉少奇、周恩來之前關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過渡期之「確立新民主主義秩序」的論述。1953年,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決定以發展土地入股、統一計畫經營的生產合作社,在農村中推行社會主義改造。結果在合作化的速度上引起黨內幾次的辯論。

    1953年和1955年,毛澤東與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產生了農業合作化政策的分歧。鄧子恢在合作化進程上的謹慎態度,毛澤東視其為過度保守。1955年毛澤東終將鄧子恢打成「右傾機會主義」,把政策之爭上綱為路線的批判。自此農業合作化以極不健康的品質發展,致1956年大部分農戶加入高級生產合作社,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提早完成。

    毛澤東在一九五○年代領導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開啟中共對於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實踐,過程裡夾帶著政治鬥爭;實踐上讓農村陷入糧食不足,以及階級鬥爭的高壓氣氛中。特別是在毛澤東與黨內其他領導人的關係,這場運動顯示了毛的至高權威,看得出來當時中共的政治領導與專業領導嚴重地失去了平衡。

    本論文採歷史研究途徑,透過中共黨史文獻的分析,輔以毛澤東研究與中共理論的既有學術資源,來說明毛澤東領導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發展上的角色,以及產生的影響。
英文摘要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unded the state in 1949. They faced how to bring the Chinese agriculture into the socialist stag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ao Zedong, the CPC carried on Agrarian Reform, and realized land to the tiller.

    Mao thuoght the CPC  had ought to promote the collectivization degree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Soon he carried on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 Such leaders as Mao, etc. drafted “ The General Line for the Transition Period ”. Production cooperative societies begun developing, however, inner-party debates at the speed of cooperative transformation rised. Through political struggles, most peasant households joined the higher cooperative societies  in 1956, and then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was finished ahead of time.

    This movement started practice to socialist ideology of the CPC, and had shown Mao’s  highest authority, opening to suspicion that political leadship and speciality of governing was overbalancing seriously in the CPC at that time.

    This thesis adopts historical approach for study.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PC history documents, academic resources with Mao Zedong's research and the CPC ideology, it makes the definition to the role and effect of the movement led by Mao on PRC’s political develep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界定  5
第四節	 文獻探討  7


第二章	毛澤東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淵源 / 13
第一節	 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業觀  14
第二節	 蘇聯農業的社會主義經驗  16
第三節	 毛澤東的農業思想  23


第三章	毛澤東領導的土地改革 / 29
第一節	 土地改革的過程  29
第二節	 土地改革的富農政策  34
第三節	 土地改革的結果  40


第四章	毛澤東領導的農業合作化 / 45
第一節	 過渡時期總路線  45
第二節	 農業合作化的過程  50
第三節	 關於農業合作化速度的爭辯  57

第五章	毛澤東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與策略 / 65
第一節	 毛澤東的路線問題  65
第二節	 毛澤東的策略與影響  71

第六章	結論 / 81

參考文獻 / 85

圖表:
表3-1  土地改革農村階級劃分標準 / 32
圖5-1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與官僚決策關係 / 75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 書籍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0.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 編,《中共理論的剖析》,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1985。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鑒編委會 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鑒》,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

14. 王建朗 等譯,費正清、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 主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5.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台北:漢京,1990。

16. 仝小秋 等譯,Philip Short 著,《毛澤東傳》,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17. 田松年、楊德 等譯,Stuart R. Schram 著,《毛澤東的思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8. 全國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組委會 編,《毛澤東與當代中國—全國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9. 朱浤源 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2004。

20. 沙健孫,《中國共產黨和資本主義、資產階級》上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1. 杜蒲 譯,Maurice Meisner 著,《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22.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台北:麥格羅希爾,2005。

23. 胡繩 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24. 陳之驊 等主編,《蘇聯興亡史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5.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2001。

26. 陳雲,《陳雲文選》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7. 張玉瑜,《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28. 張戎 譯,張戎、Jon Halliday 著,《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香港:開放出版社,2006。

29. 張晉藩 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大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30. 張寧、陳銘康 等譯,莫里斯‧邁斯納 著,《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1. 張維一 編,《中共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的相關決定與法規》,內政部,1993。

32. 莊福齡 主編,《毛澤東思想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3. 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 編,《毛澤東思想基本著作選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4. 溫銳,《毛澤東視野中的中國農民問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35. 趙淩雲 主編,《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6. 蔣伯英,《鄧子恢與中國農村變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7. 蔡百銓 譯,David MacKenzie, Michael W. Curran 合著,《俄羅斯‧蘇聯‧與其後的歷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

38. 蔡國裕,《中共黨史》第三冊,台北:國史館,1988。

39. 鄧力群 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

40. 鄭竹園,《中共經濟的診斷》,台北:聯經,1980。

41. 聯合報社 編,《蘇聯帝國興亡錄》,台北:聯合報,1991。

42.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43. 顏國秉,《中共憲法發展與演變:權利與權力的辯證》,台北:星定石文化,
2001。

44. 羅平漢,《土地改革運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二) 期刊、論文

1. 于躍門,〈大陸農業合作化的省思〉,《合作發展》,第226期,1998年。

2. 何秀珍,《中共的農業合作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3. 宋才發,〈蘇聯農業集體化的歷史回溯與評析〉,《黃淮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3卷1期,1997年。

4. 李曙新,〈50年代前期圍繞農業合作化問題的黨內爭論及其影響〉,《西北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35卷5期,1998年。

5. 紀碩鳴、江迅,〈讓八億農民不再收割痛苦和絕望〉,《亞洲週刊》,2006年3月19日。

6. 高峻,〈毛澤東與鄧子恢關於農業合作化思想的分歧及其原因探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

7. 高蒙,〈從政治土改到農業合作化高潮:中國農業集體化運動的歷史反思之一〉,《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第3期。

8. 唐明勇,〈試論建國初期的農民協會〉,《中共黨史研究》,2005年第一期。

9. 張赤衛,〈布哈林之路與全盤農業集體化〉,《學術界》,第59期,1996年。

10. 陳國清,〈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後期急躁冒進原因探析〉,《武漢大學學報 (人文科學版)》,第58卷6期,2005年。

11. 許建文,〈我國農業合作化中的四次爭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1年03期。
12. 楊長恩,《俄羅斯一百四十年農業改革的歷史問題研究(1861-2001) 》,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3. 劉穎,〈建國初土地改革淺析〉,《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3期,2001年。

14. 趙泉鈞、樓健,〈論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觀與民粹主義的根本區別 — 兼評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共黨史研究》,1995年第2期。

二、	外文部分

(一)	Books

1.  Davies, R. W.,  Harrison, Mark,  Wheatcroft, S. 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1913-1945,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Gregory, Paul R.,  Stuart, Robert C., Russian and Soviet Econmic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e, New York :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1998.


三、網際網路資源

1.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2.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http://info.lib.tku.edu.tw/encyc-china。

3. 夏潮聯合會,http://www.xiachao.org.tw。

4. 楊奎松個人網站,http://www.yangkuisong.net。

5.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