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1200602235800
DOI 10.6846/TKU.2006.00593
論文名稱(中文) 非常身。日常體-汐止夢想社區街道嘉年華中的身體意識與空間儀式
論文名稱(英文) Extraordinary Physique﹐Ordinary Structure -Body consciousness & Spatial Ritual in the Street Carnival of Dream Community at Hsi-Chih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1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陳建榮
研究生(英文) Chien-Jung Chen
學號 69230074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1-07
論文頁數 1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康旻杰(kminjay@pchome.com.tw)
委員 - 畢恆達(hdbih@ntu.edu.tw)
委員 - 黃瑞茂(mao.isle@msa.hinet.net)
關鍵字(中) 街道嘉年華
身體
日常生活
非常
社區節慶
認同
關鍵字(英) street carnival
body
everyday life
extraordinary
community festival
identifi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乃以汐止夢想社區之地方性街道嘉年華為研究案例,探討一缺乏傳統之新城市移民社區如何援引西方社區節慶儀式,由下而上,透過藝術工作坊及踩街遊行,自發地開創身體於城市空間之新體驗。此集體走上街頭狂歡和展演的城市文化事件,以非常狀態之張力攪動日常生活中之常態秩序對身體的約束,重構日常生活,並在過渡而短暫的時間中釋放集體能量,改變參與者與旁觀者對長久被汽車主導之現代城市街道空間的感知與認同。社區節慶是一新興跨界連結的集體機制,開放身體與空間的邊界,進而產生辯證性的流動關係,而非單向的宰制或規限,相當迥異於一般傳統建築、社會地理學、乃至社區營造角度出發之動員模式,因而提供了相對於規馴身體之日常路徑外、一另類空間解放的城市經驗,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is a case study of localized street carnival at the Dream Community of His-Chi, Taipei County, intending to explore how a new urban immigrant community ushered in the western community festival ritual and autonomously cultivated, from bottom up, new bodily experiences at rigid urban spaces via creative workshops and arts parade. This particular urban cultural event which induced local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collectively in a theatrical street spree and wild performances intentionally disturbed the ordinary order of everyday life through heightened tension under an extraordinary condition. It reconstructed scenes of everyday life, released collective energy within transitional and temporary period of time, and transformed the public percep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dern urban streetscape predominated by the uses of automobiles. Community festival is a newly-developed collective mechanism of cross-disciplinary connection. It opens up the boundary between body and space, and further fosters their dialectical and dynamic relationship rather than an one-dimensional dominance or restriction.. This is a different mobilization mode from general architectural study, social geography,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providing an alternative urban experience of spatial liberation in contrast with the daily routines delineated by docile bod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敘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疇                                             6
(1). 研究對象與地點的限制
(2). 本研究身體經驗的範疇
(3). 本研究空間結構的範疇

第三節. 研究發問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9
(一)質性研究方法
(1)	參與式觀察
(2)	深度訪談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一. 傅柯的身體概念:身體與規訓                                           13
(1) 權力空間與身體
(2) 標準化的身體
二. 巴赫金的軀體理論:怪誕身體與公共廣場空間                             16
(1) 酒神的起源與復活
(2) 怪誕身體與公眾廣場和公共空間
三. 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辯証:空間生產與節慶狂歡                           19
(1) 空間三元論
(2) 節慶狂歡理論
四. 國內相關文獻研究取向                                                 21   
                                              

第三章. 湧現出既分離又結合的身體                                     23







第一節. 夢想嘉年華藝術踩街                                               23                                                   
一. 內湖社區大學&夢想社區                                               28                                            
二. 身體涉入之全部的感官經驗                                             30
三. 陌生人                                                               32
四. 多元差異之主體的參與                                                 34
五. 當陌生人遇到陌生人                                                   36

第二節 身體實踐下的多重時間與空間                                        
一. 主體意識作用下的『時間』                                             40
二. 社群與家庭的參與伴演關鍵性的角色                                     40
三.『身體性的』空間                                                      44
四. 非口語的身體語言                                                     45

第三節 具想像力的流變身體                                                
一. 由德勒茲看卡夫卡                                                     46
二. 間隔空間                                                             48
三. 丑角與變形                                                           49
四. 符碼、偽裝與認同                                                      56
五. 女性越界與性別反串                                                   59                           
(1). 裸露身體
(2). 易裝反串

第四節 游移的異質身體與街道劇場的空間挪用                                
一. 城市逃離事件                                                         64
二. 街道劇場-空間挪用                                                   68
三. 共同生活、共同創造與共同的未來                                       79
四. 國際化的迷思與弔詭                                                   81

第四章. 結論
非常身-日常體                                                         85

參考文獻 





圖目錄
圖【1-1】2004年夢想嘉年華藝術踩街活動                                    03
圖【1-2】2004年夢想嘉年華藝術踩街活動                                  
圖【1-3】穿黑白骷髏裝的參與民眾                                          
圖【1-4】嘉年華藝術踩街的靈魂人物―蔡聰明先生
圖【1-5】夢想社區和夢想基金會現址                                        04
圖【1-6】內湖社區大學的位址
圖【3-1】夢想社區基金會辦公室                                            26
圖【3-2】社區辦公室
圖【3-3】社區內的楓香茶館                                              
圖【3-4】木頭馬丁西式傢俱行。
圖【3-5】供社區休憩停留崇尚自然田野的小牧場綠地
圖【3-6】興建高高層集合住宅
圖 【3-7】 臨時佔用的創作基地                                              28
圖【3-8】創作基地
圖【3-9】【3-10】【3-11】【3-12】連圖—表演的身體重新站上舞臺詮釋公共          31
圖【3-13】 基地現場的製作場景                                             35
圖【3-14】基地現場的製作場景                                              35
圖【3-15】連圖—ㄋㄟㄋㄟ向前衝組                                          38
圖 【3-16】安排規劃各隊創作場地                                            39
圖【3-17】不同時段的社群進駐 
圖【3-18】參與隊伍至創作基地的觀摩
圖【3-19】現場製作場景―社區居民、社大學員、翻譯志工與藝術家
圖【3-20】【3-21】【3-22】連圖—社大男性學員                                42
圖【3-23】【3-24】【3-25】連圖—社群與家庭中的女性伴演關鍵角色              43
圖【3-26】男性、女性學員在“有一界限但又親密”的身體肢體接觸
圖【3-27】宋家北海小英雄組
圖【3-28】【3-29】【3-30】連圖—男性學員運用肢體表達的轉變
圖【3-31】【3-32】連圖—公共空間中的身體                                   46
圖【3-33】身體接觸―察覺身體空間的界定
圖 【3-34】 【3-35】傾聽―自我與他者經驗雙向的交流                           51
圖【3-36】【3-37】對話機制建立
圖【3-38】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之對話媒介
圖【3-39】以範本對社區居民說明如何操作




圖【3-40】親身示範教導國中小朋友學踩高蹺舞
圖【3-41】社區居民自主獨立地創作                                         54
圖【3-42】昆蟲與腳踏車的想像
圖【3-43】【3-44】連圖—身體與藝術創作思考(2004)
圖【3-45】【3-46】機械大量複製之物的再創造                                 55
圖【3-47】利用創意的想像力轉變成表達寫作的欲望的工具 (2004)
圖【3-48】法國藝術家(2005) 
圖【3-49】共同創作―難得的親子時間                                       56
圖【3-50】藝術家露一手創意絕活 (2005)
圖【3-51】【3-52】連圖―藍綠政黨集體示威遊行運動	                         58
圖【3-53】中英文皆通在台定居的外國小孩                                   58
圖【3-54】大學生義工
圖【3-55】法國藝術家
圖【3-56】【3-57】連圖―六十幾歲已有兒孫的歐吉桑、歐巴桑(2004)             59
圖【3-58】社大工作人員與學員
圖【3-59】連圖―「我群」持著共同的符碼,進入另一個國度世界(2005)
圖【3-60】【3-61】【3-62】(2005)【3-63】連圖―混雜文化特色下的男性反串     64
圖【3-64】裸露的身體(2004)
圖【3-65】民間在公共廣場舉辦狂歡節的生活場景                             67
圖【3-66】【3-67】連圖―狂歡節活動建立第二世界                            68
圖【3-68】2005藝術踩街路線汐止大同路二段經汐止國中、汐止火車站           72
圖【3-69】【3-70】【3-71】【3-72】連圖―盤古開天區段(2005)                73
圖【3-73】【3-74】【3-75】【3-76】連圖―盤古開天區段(2005)
圖【3-77】【3-78】【3-79】【3-80】連圖―歡天喜地區段                     74
圖【3-81】【3-82】【3-83】【3-84】連圖―天災人禍區段
圖【3-85】【3-86】【3-87】【3-88】連圖―脫胎換骨區段                     75
圖【3-89】【3-90】【3-91】【3-92】連圖―夢想起飛區段                     76
圖【3-93】【3-94】連圖―劇場化的街道空間                                  77
圖【3-95】「劇本」就書寫銘刻在身體主體的身上
圖【3-96】ㄋㄟㄋㄟ向前衝組―噴乳水遊戲
圖【3-97】實踐大學學生                                                   78
圖【3-98】【3-99】連圖―超現實場景―與捷運工地、汽機車爭道
圖【3-100】超現實場景 
圖【3-101】封街-2005年以「生命的禮讚」為發揮 




圖【4-1】仰視臺北101大樓                                                90
圖【4-2】遠眺臺北101大樓 
圖【4-3】總統府-為自己而“大寫的主體”命名
圖【4-4】新生南路旁的真理堂
圖【4-5】2005年第七屆臺北藝術節在中山堂前廣場的表演                      94
圖【4-6】印尼爪哇傳統面具舞蹈表演
圖【4-7】臺北市文化局局長以傳統古裝造型粉墨登場
圖【4-8】淪為政治權力下的符徵再現
圖【4-9】市民的身體、城市的身體呢?
圖【4-10】福德神像                                                       98
圖【4-11】半人半鬼神的八家將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斑
2000 〈呼喚靈韻的美學-朱天文小說中的商品與懷舊〉《書寫台灣》;周英雄、劉紀惠編,
台北:麥田。
王墨林
1992 《都市劇場與身體》,台北:稻香。
王志弘
1998 《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田園。
包亞明 主編
2002 《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
石計生 
2003 《藝術與社會: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 臺北:左岸文化。
史曜齊
2005 《反烏托邦的地景建構:西門町恐怖電影慶典空間》淡江建築研究所碩士設計論文。
李謁政
1999 〈建構社區美學-邁向台灣集體記憶之空間美學〉《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文建會。
李明宗 
2002	《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
李思薇
2005 《文化事件中的停駐與遊走-以城市節慶彌拼台北的文化生活圖像》,台大城鄉研究
所論文。
林卉羚
2003	《女性流動經驗下身體與空間關係的轉化-以台灣女留學生在北美公共空間中身體
經驗之轉變為例》,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耶和華
2000 《聖經(和合本上帝版)》,台北:中華民國聖經公會。
洪月卿
2002 《城市歸零-電影中的臺北呈現City Zero》,臺北:田園城市。








俞吾金 等著
2002 《現代性現象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對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夏鑄九 
1993 《空間、歷史與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3。
2000 〈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北:台灣社會
研究叢刊第40期。
郭恩慈
1998 〈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初析〉,《城市與設計第五/六期》,頁171
-185。
陳其澎
1998 《身體與空間一個以身體經驗為取向的空間研究》,中原大學設計學報第1卷第1期。
陳金讚
2000 《內湖傳家寶-千年第一本鄉土誌》,台北:陳金讚。
陳柏州 簡如邠著 
2004 《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遠足文化。
陳泓易
2004	〈用德勒茲重新閱讀波特萊爾〉《後學新論: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黃瑞祺主編,
台北:左岸。
康旻杰
2002  《生活世界的混沌之詩與地方之舞-閱讀台北城市文化地景》;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2005  《地景敘事體的詮釋與建構》 台北:唐山。
《藝術 實驗  寶藏巖:GAPP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畫實錄》 臺北:北市文化局。
許芳瑜 
2003  《台灣鄉鎮之空間現代性後果-大林糖廠日常生活之建構與批判》,南華大學環境與
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森
1994	《從祭典到觀光—文化觀光中的大眾動員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
究所。
曾旭正
1998 〈台灣街道空間的營造〉《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三期:
1999  〈社區空間營造中「美感歷程」的經營〉,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建會。
黃瑞茂
1996 〈迎熱鬧:『淡水文化市集』〉,空間雜誌第88期。
1998 〈台北都市設計實踐與相關議題的浮現〉,台北:空間103期。
2000 《社區設計重繪『生活地圖』―台北福林社區經驗研究(1991-1996) 》 台大城鄉
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金麟
2000  《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 》,台北:聯經。
黃秀如
2003  《移動在瘟疫蔓延時》,台北:網路與書出版。
張立本
2005	〈都市治理與社會運動的文化策略:臺北市寶藏巖違建運動〉《中外文學》 臺北:
中外文學月刊社。
廖炳惠 編著
2003 《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
鄧景衡
1998 〈空間的趣味拼盤-地方芭蕾的變奏與生活工藝的轉型〉《空間》第110
期,台北:空間。
〈生活空間的體驗-地方芭蕾的變奏與生活工藝的轉型〉《空間》第111
期,台北:空間。
鄭金川
1993 《梅洛龐蒂的美學》 臺北:遠流。
劉康
1995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 台北:麥田。
劉紀惠 主編
2001 《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
龍應台
2003《面對大海的時候》,台北:時報。
鍾喬
2003 《魔幻劇場》,台北:揚智。
顏忠賢
1998 《不在場:顏忠賢空間學論文集》,台北:田園。
顏世樺
2003  《民間廟宇慶典在舊市區再生中的角色-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藍劍虹
2002 《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 台北:唐山。
羅貴祥
1997 《德勒茲》 葉維簾 廖炳惠主編 台北:東大。
	
英文部份:
Barthes, R. (1993). 《符號禪意東洋風》;孫乃修譯,台北:商務。
Benjamin, Walter (1999).《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Christopher, A. (1985).  The production of Hous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nerton,P. (2000). How Societies Remember《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
Crang, Mike. (2003).  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臺北:巨流。
Calvino, Itaro.  (1993) 《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
Deleuze and Guattari (2003). Nomad Thinking《游牧思想》;陳永國編,長春:吉林人民。
Foucault, M. (1986). 〈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脈絡)《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理會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臺北:明文。 
Foucault, M.(2003).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臺北﹕桂冠。
Foucault, M.(2003). 《外邊思維》;洪維信譯,台北:行人。
Foster, Hal. 編著(1998).  The Anti-Aesthetic: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反美學:後現代文化論集》;呂健忠,譯台北:立緒。
Grosz, Elizabeth. (1992). Bodies-Cities, in Beatriz Colomina(ed).,Sexuality ﹠Space. N.J.: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pp.241-253.
Hausser, A. (1974). 《藝術社會學》;居延安編譯,台北:雅典。
Highmore, B. (2005). 《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臺北:韋伯文化。
Halvachs, Maurice. (2002). 《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人民。
Kristeva, J. (2005). 《思考的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吳錫德譯,台北:麥田。
Lefebvre, H. (1977). 〈Spatial Planning: Reflections on the Politics of Space (空間政治學的反思) 〉;陳志悟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台北:明文。
Lacy, Suzanne 編(2004). 《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悧等譯,台北:遠流。
Lecoq, Aques. (2005). 《詩意的身體》;馬照琪翻譯,台北:桂冠。
Pile, S (1996).  The body and the city: Psychoanalysis, space and subjectivity. London: Routledge.
Sennett, R. (1994).  The Power of Eye. In Urban Revision: Current Projects of the Public Realm;王志弘、溫培章譯。
             Sennett, R.(2003).  Flesh and Stone: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黃煜文譯 台北:麥田。
Tuan, Yi.Fu. (1998).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Tajiri, Yoichi. (2005) 〈戲服與彩裝:變裝的手法〉《亞太藝術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Williams, Seamon(2003).〈身體的控制、身體技術相互肉身性和社會行為的呈現〉《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汪民安陳永國編,長春:吉林。
W.Soja, Edward(2004) Thirdspace《第三空間》;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台北:桂冠。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