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9201617041000
DOI 10.6846/TKU.2016.00586
論文名稱(中文) 部件分解應用於中文字組字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Radical Decomposition to Construct Chinese Character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張榮庭
研究生(英文) Rong-Ting Jhang
學號 60341011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7-20
論文頁數 10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洪文斌
委員 - 彭建文
委員 - 范俊海
關鍵字(中) 全真字型
中文字重組
個人手寫字體
關鍵字(英) TrueType Font
Construct Chinese Characters
Personal Handwriting Fo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一個完整的中文全真字型涵蓋了數以萬計的中文字與符號,其中大多數較英文字母複雜得多,不僅需要專業字體工程師建置,更是需要投注大量的時間與努力。雖然如今已有研究提出利用筆劃與部件構建全真字型,但仍無法快速且大量的產生中文字。因此,在本研究中提出一個方便且快速創建個人中文全真字型的解決方案,採用具手寫風格的華康雅風體為樣板字體,用以建立部件資料庫包含部件在矩形區域的位置、階層和大小等資訊。創建手寫的字體時,讓使用者寫特定的字集並從中提取已定義部件,根據資料庫將已定義部件重組,即可產生5,401個中文常用字。研究結果顯示,藉由提出的擴增部件,能夠創建更加美觀與符合中文字構型的個人化手寫字型。
英文摘要
A complete Chinese TrueType font covers thousan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ymbols, most of them are much more complex than the English alphabets. To build a Chinese TrueType font not only needs professional font enginees, but also needs a lot of time and effort. Although some studies have proved that strokes and radicals can be used to buildChinese character, it still cannot provide a fast way to build a lot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d a convenient and quick methd to create an individual Chinese font which is based on a handwriting style DynaLab Yafeng font as the font sample template. The sample template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radical database which contain the position, class and size. 
Based on the extracted radicals from user’s hand writing characters, out system can produce 5,401 common-used Chinese characters using the samplae templa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e can create a Chinese TrueType font which complise with a standard of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aesthetic.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貳章	相關研究	3
第一節 部件定義	3
第二節 中文標準交換碼	3
第三節 中文字部件結構	4
第四節 全真字型	6
一、	表格目錄	6
二、	表格	7
三、	字形檔案格式	9
四、	讀取字形資料	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3
第一節 系統架構	13
第二節 建置部件結構資料庫	14
一、	基本部件分析	14
二、	中文字拆解	20
三、	中文字結構	21
四、	建置部件結構資料庫	22
五、	最小部件字集	24
六、	擴增基本部件	30
第三節 部件變形	34
一、	提取影像輪廓	34
二、	特徵點匹配	36
三、	建立三角網格	37
四、	計算彎曲與線性插值	39
第四節 建置全真字型	41
一、	部件重組文字	41
二、	輪廓點偵測	42
三、	轉折點偵測	43
四、	文字輪廓擬合	45
五、	輸入至全真字型	4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0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0
第二節 測試字體與字選取	50
第三節 研究結果	50
一、	部件變異字	52
二、	部件筆劃寬度不一致	54
第伍章	結論	56
第一節 特色與優點	56
第二節 未來展望	57
參考文獻		58
附錄		60
附錄一	英文論文	60
附錄二	全字庫提供的CNS部件	64
附錄三	擴增基本部件總表	68
附錄四	輸出5,401個重組中文字	89

 
圖目錄
圖 1字形檔案結構	6
圖 2表格目錄	7
圖 3「glyf」表格結構	9
圖 4字形邊界示意圖	12
圖 5常用字部件數量-圓餅圖	16
圖 6常用字部件數量-分布圖	17
圖 7常用字中517種部件使用次數-分布圖	18
圖 8中文字拆解過程	20
圖 9構建中文字結構資料庫的程式畫面	23
圖 10計算MRCS之基礎流程圖	25
圖 11以字頻因子計算MRCS之流程圖	27
圖 12以字頻因子及部首計算MRCS之流程圖	29
圖 13提取影像輪廓	35
圖 14特徵點匹配	37
圖 15德勞內三角網格	38
圖 16變形示意圖	40
圖 17建置全真字型流程圖	41
圖 18中文字重組	42
圖 19輪廓點偵測之結果	43
圖 20轉折點偵測示意圖	44
圖 21轉折點偵測結果	45
圖 22曲線逼近結果	47
圖 23中文「一」字	48
圖 24字形檔頭	48
圖 25字形資料一	48
圖 26字形資料二	49
圖 27變異部件改善結果	53
圖 28部件筆劃寬度不一致改善結果	55

 
表目錄
表 1共17種中文字結構	5
表 2共11種中文字結構	5
表 3中文字的基本結構	5
表 4位移表格	6
表 5表格目錄欄位	7
表 6必要表格(Required Table)	8
表 7選用表格(Optional Table)	8
表 8標準字形資料(Simple glyph)	10
表 9屬性定義(Flags)	11
表 10 CNS11643定義之基本部件	15
表 11最小部件字集與代表部件數量對照表	16
表 12常用字中部件使用次數排序表	19
表 13中文字結構對照表格	21
表 14中文字結構資料庫	22
表 15基礎流程的MRCS	24
表 16使用字頻因子的MRCS	26
表 17加入字頻因子及部首的MRCS	28
表 18變異部件	31
表 19套用擴增部件的MRCS	32
表 20字體重組結果	51
參考文獻
[1] 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 1992, “Chinese standard interchange code”.
[2]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1984, “Big-5”.
[3]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AC), 1981, “Gb 2312–80 ,”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4] The Unicode Consortium, 1991, “The Unicode Standard”.
[5] 向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90, “全真字庫”.
[6] 威鋒數位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1987, "華康字型".
[7] 國家發展委員會, 1999, "CNS11643 中文全字庫," http://www.cns11643.gov.tw/AIDB/welcome.do (accessed 2014/8/1). 
[8]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0,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 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 (accessed 2014/8/2).
[9] 漢典, 2004, "漢典," http://www.zdic.net/ (accessed 2014/8/2). 
[10]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and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2013,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accessed 2014/8/3).
[11] Google Fonts Team, 2010, "Google Fonts," https://fonts.google.com/specimen/Lato (accessed 2014/8/5).
[12] J. Kew, T. Leming, and E. V. Blokland, 2012, “Web Open Font Format File Format 1.0”, https://www.w3.org/TR/WOFF/ (accessed 2014/8/5).
[13] JustFont, 2014, “客製化您的手寫字 | justwrite 手書,” http://www.justwrite.tw/ (accessed 2014/8/5).
[14] 洪文斌、郭經華、陳振祥,2010,〈利用基本筆畫合成中文硬筆手寫字形〉,《2010 年海峽兩岸資訊科學與資訊技術學術交流研討會》,秦皇島。
[15] 洪文斌、彭建文、陳志遠,2014,〈建構個人化中文全真字型〉,《2014第八屆海峽兩岸資訊科學與技術學術交流研討會》,北京。
[16] H. T. F. Wong and H. H. S. Ip, 2000, “Virtual brush: A model-based synthesi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Comput. Graph. 24(1), pp. 99. 
[17] Y. Yarmola, 1999, “FontLab Studio,” http://www.fontlab.com/ (accessed 2014/12/10).
[18] E. Denissen, 1997, "FontCreator," http://www.high-logic.com/ (accessed 2014/12/10).
[19] Microsoft, 2009, "OpenType Specification," https://www.microsoft.com/typography/otspec160/ (accessed 2014/7/10).
[20] 陳致遠,2006年,《個性化自行系統技術報告》,淡江大學人工智慧暨影像處理實驗室
[21] 黃沛榮,2009,《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樂學書局。
[22] 廖岳祥、張濰瀅、廖晉宏,2013,〈應用學習階層理論於國小自學國字之數位學習成效改善〉,《人文社會學報》,9卷3期:頁209-242。
[23] 陳學志、張瓅勻、邱郁秀、宋曜廷、張國恩,2011,〈中文部件組字與形構資料庫之建立及其在識字教學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43卷5期:頁269-290。
[24] 人類認知的跨科比較研究室、人文電算與人文方法研究室,2001,〈香港、大陸、台灣 - 跨地區、跨年代:現代漢語常用字頻率統計〉,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chifreq/ (瀏覽日期:2014年10月5日)。
[25] 刘敏、詹华年、梁晓辉、胡佳佳,2015,〈基于骨架图匹配的汉字变形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41卷2期:頁364-368。
[26] X. Wang, X. Liang, L. Sun and M. Liu, 2013, “Triangular mesh based stroke segmentation for Chinese calligraphy,”paper presented at 2013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1155-1159.
[27] X. Wang, X. Liang, J. Hu and L. Sun, 2012, “Stroke-based Chinese character completion,” paper presented at 2012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Image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Based Systems, 281-288.
[28] H. Freeman and L. S. Davis, 1977, “A corner-finding algorithm for chain-coded curves,” paper presented at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C-26(3), 297-303.
[29] S. Belongie, J. Malik and J. Puzicha, 2002, “Shape matching and object recognition using shape contexts,” paper presented at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4(4), 509-522.
[30] 陳春生,2004,《影像變形之研究》,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31] T. W. Sederberg and E. Greenwood, 1992, “A physically based approach to 2-D shape blending,” SIGGRAPH Comput.Graph, 26(2), 25-34.
[32] M. Sarfraza, and A. Masoodc, 2007, “Capturing outlines of planar images using Bézier cubics,” Computers & Graphics, 31(5), 719-72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